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及时掌握荆州市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类及动态变化,为开展登革热风险评估、预警、控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2014年对荆州市两个监测点开展登革热媒介监测,分析蚊虫密度。结果荆州市登革热传播媒介为白纹伊蚊,未发现埃及伊蚊。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和房屋指数均以7月最高,分别为22.40、15.91%和14.20%;成蚊密度高峰在7月为11只/(人工·h)。在所有调查的积水容器中孳生的蚊虫以伊蚊为主(55.97%),也有库蚊、按蚊等其它蚊种;暂时性积水容器中伊蚊阳性率(9.66%)略高于永久性积水容器(6.63%)。结论荆州市具备发生登革热传播甚至暴发的危险性,需加强监测,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登革热的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2.
登革热是由Ⅰ~Ⅳ型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是热带、亚热带地区一个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几年来,广州市每年都有登革热病例发生,并在2002年和2006发生局部暴发流行,引起各界重视。如何开展登革热防控工作,有效预防登革热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本文对花都区近年来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环境卫生、有效防治登革热的情况进行综述,探讨了本区登革热流行因素与环境卫生关系。  相似文献   

3.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通过伊蚊传播的热带、亚热带的急性传染病。近几年来,登革热在我区反复发生流行,严重地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据调查证实,埃及伊蚊是我区登革热传播的主要媒介。因此,消除埃及伊蚊是控制登革热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措施。我区决定从1987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对埃及伊蚊进行全面防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探索海南省登革热流行的规律。方法:以感染蚊传染性寿命p^n-lnp≥1天所需的温度作为适于登革热传播的最低温度,再根据不同温度下登革病毒在蚊体内发育所需天数和海南省1987-1996年海南省气象资料,推算全年适于登革热传播的时间,结果:在埃及伊蚊日存活率P=0.89情况下适于传播的最低温度估计为21℃,海南北部地区冬季(12-2月)月均温度低于21℃,不适于登革热传播,南部地区的冬季略高于21℃,仅具备低速传播的温度条件。结论:推断海南省不是登革热地方性流行区,这与当地登革热传热流行的实际情况相符,但在全球变暖条件下,当冬季温度升高1-2℃,估算海南省全年均适于登革热传播,从而有可能成为登革热地方性流行区。  相似文献   

5.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严重传染性疾病,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感染后会突发高热、严重头痛、肌肉和关节痛以及出疹,有时伴发登革出血热等致命并发症.食蟹猴是登革热病毒的自然宿主,且又是生物医学研究最重要的实验动物之一,因此,探索食蟹猴在登革热病研究中的应用可以很好地促进对登革热发病机制的认识及登革热疫苗研发与治疗方法的研究.本文简要介绍食蟹猴在登革热研究中的应用和最新研究进展,为登革热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蚊媒传染性疾病,该病传播速度较快,以突起发热,皮疹,全身关节、肌肉酸痛,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和实验室表现[1]。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逐渐向内陆地区蔓延,广州、杭州等大城市先后发生过千例以上的局部暴发[2]。现代医学防治登革热疫苗及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登革热是一种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蚊媒传染病。海南岛儋县北部沿海于79年10月首次发生登草Ⅲ型病毒引起的登革热流行,85年9月起又流行一次。从病人和媒介埃及伊蚊、致倦库蚊中均分离出病毒,经鉴定属登革Ⅱ型。本次流行以传播快、来势凶猛、出血病人多、病形重、病程长、病死率高为其特点。为了及时控制疫情,省、海  相似文献   

8.
4例登革热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登革热是一种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多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1]。1999年和2004年因输入性病例导致福建和浙江等地发生暴发流行.其它省区近来也常有输入性病例的发生^[2]。2007年8月我科收治4例分别从越南和马来西亚归国的外派工作人员.根据其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确诊为登革热.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登革热媒介伊蚊的种群监测和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怀位  王新国 《医学动物防制》2000,16(7):389-392,F003
<正> 埃及伊蚊和白纹蚊伊作为伊蚊种群中的主要蚊虫在全世界具有广泛的分布,是叮吸骚扰人类的主要害虫,在医学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前者可传播黄热病、登革热、肯基孔肯雅病等,后者为登革热、乙脑等病毒性疾病的主要媒介。以登革热为例,最近几年每年均有数百万病例发生,全世界受威胁人口达20多亿,我国南方广大地区也成为流行的潜在危险区。在伊蚊传播的媒介病毒病防治方面,由于多数媒介病毒性疾病仍缺少合适有效的疫苗,并且随着人口流动的不断增加,病原控制难度颇大,因此媒介蚊虫的控制依然作为主  相似文献   

10.
张敏红  赵卫  林周孟  周焕汉  马锦霞  朱利 《热带医学杂志》2008,8(12):1270-1271,1284
目的调查汕头地区近50年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为病毒性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50-2000年汕头市病毒性传染病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建国以后汕头地区发生过9种病毒传染性疾病:天花(甲类)、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麻疹、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艾滋病、流行性感冒。统计资料同时显示,天花已经灭绝,发病率明显上升的病种主要有登革热、病毒性肝炎、艾滋病,发病明显下降的病种主要有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感冒、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结论汕头地区需要重点监测的传染病为登革热、艾滋病、流行性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11.
《中国热带医学》2015,(1):2+129-130
什么是登革热登革热是由蚊子叮咬人传播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临床上可分为四个血清型,各个型都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导致出血、休克甚至死亡。登革热如何传播登革热通过带有登革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  相似文献   

12.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感染引起的、经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近年有扩大的趋势。本文简要介绍了登革热的临床过程、临床类型、诊断依据、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登革热与口岸蚊虫防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 ,经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登革热于 1779年被发现 ,186 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登革热流行区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 10 0多个国家。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建议在国境口岸从法规防制 ,教育防制 ,环境防制 ,生物防制 ,物理防制等多种角度对媒介蚊虫实施综合防制 ,以防止登革热的传播和流行 ,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14.
1980年7—8月,雷州半岛乌石港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使9670人的鱼港在短期内发生2842人患病,病死3人,发病率29.58%,病死率为0.11%。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该起登革热暴发流行是由该渔港渔民随船到海南岛(现为海南省)白马井鱼港(当时为登革热疫区)捕鱼时感染后而传入,由埃及伊蚊传播。该疫情在严密的组织与防治措施指导下一个多月扑灭。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5.
登革热是B组病毒经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在南亚、东南亚、西太平洋及加勒比海地区常发生流行或爆发。1978年广东佛山市石湾镇亦突然发生流行,因而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将登革热研究概况扼要介绍,供参考。一、流行概况典型登革热在南亚的印度呈地方性流行已有多年,1967年在德里,1968年在坎普尔,1969年在阿杰米尔等相继流行。1959~1968年从人血清和蚊分离出登革1~4型病毒。1964年在孟加拉国的达卡发生登革热流行,从病人分离出登革3型病毒。在东南亚的泰国1958~1964年住院的登革热病人就有15,725人,死亡927人,1958年在曼谷发生大流行,此后每隔一年流行1次,并分离到登革热病毒四个血清型及基孔  相似文献   

16.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是目前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虫媒传染病,也是全球新现再现疾病中发展最迅猛的传染病之一。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受其威胁,每年有多达5亿人口感染登革热。登革热可以分为四个血清型,各型别之间无交叉免疫。多血清型同时流行会增加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复合感染的发生,给登革热防控带来更大挑战。在过去的20年中,登革热发病率增加了四倍,这一趋势似乎还在继续。同一地区中同时存在2种或以上血清型登革病毒流行变得更加普遍。因此,预计这些地区的并发感染频率会增加。本文综述了2种或2种以上不同血清型共同感染的情况,并讨论了可能的疾病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7.
王敬军  王丽  邓勇  余鹏搏  王勤 《中国热带医学》2007,7(9):1633-1633,1645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以东南亚国家最为严重。本文搜集陕西从2005年9月到2007年6月先后三批赴东南亚从事野外作业的劳务返回共86人,回国后8人被确认为登革热,9人被确定为登革热隐性感染,在采取隔离传染源和防蚊灭蚊等措施后,没有二代病例发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白纹伊蚊为我国常见蚊种,是传播登革热的重要媒介之一,在某些地区并认为在乙脑的传播上起一定作用。人居周围竹林是该蚊种的主要孳生地之一,为研究其中白纹伊蚊的防制方法,1981年6~9月,我们在广西防城县郊区进行超低容量喷洒,结合投放缓释剂的现场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由埃及伊蚊或白蚊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自1978年佛山发生解放后首次登革热流行(当年广州也受染),尔后,广州市在80年至90年间又发生了不同程度的5次流行,近几年来,流行情况不严重,但仍有散发病例。本文总结了流行期间住院的36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情况,并用中医理论对其发病原因及发病机理进行分析探讨,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福建省不同地区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及生态特征,为评估登革热传播风险,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暴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调查不同地区白纹伊蚊幼虫密度;调查居民室内外积水容器的种类和幼虫孳生情况。结果白纹伊蚊平均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BI)、房屋指数(house index,HI)和容器指数(container index,CI)分别为84.5、46.9和43.1;莆田涵江、福州连江、厦门集美、漳州东山、宁德福鼎和南平武夷山的布雷图指数分别为73.1、109.5、87.3、74.7、63.1和61.9;幼虫孳生地类型以废弃的缸、罐、桶、碗等闲置容器为主。结论福建省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大大超过登革热流行高危险指数,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