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壳聚糖为佐剂的幽门螺杆菌(脚)抗原对脚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9组:(1)空白对照组:PBS溶液;(2)壳聚糖酸溶液组;(3)壳聚糖颗粒组;(4)印抗原组;(5)np抗原+壳聚糖酸溶液组;(6)Hp抗原+壳聚糖颗粒组;(7)Hp抗原+CT组;(8)脚抗原+壳聚糖酸溶液+CT组;(9)Hp抗原+壳聚糖颗粒+CT组。各组于第0、7、14、21天灌胃各免疫1次,免疫后4周给予109CFUIml的SSlnp菌液0.5ml/只进行攻击,隔日1次,共2次。4周后,采用定量砌培养和病理改良Giemsa染色法检测胃黏膜内伽感染情况。结果(1)以壳聚糖为佐剂的印抗原的免疫保护率达60%,与以凹为佐剂的伽抗原的免疫保护率(58.33%)相似,显著高于单纯印抗原组及其他不含印抗原组(P〈0.05),同时以凹+壳聚糖为佐剂的坳疫苗的保护率为84.62%、85.71%,高于CT或壳聚糖单独作佐剂组。(2)病理组织学检测含佐剂组的铷定植计分显著低于无佐剂组和无抗原组(P〈0.05),壳聚糖和CT联合应用组的跏定植计分最低,显著低于单以CT为佐剂组(P〈0.05)。(3)砌定量培养脚定植密度在佐剂中含壳聚糖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单纯脚抗原组(P〈0.05),而单以CT为佐剂组脚定植密度与对照组和单纯坳抗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壳聚糖为佐剂的坳抗原对Hp感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并且与CT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壳聚糖为佐剂的脚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壳聚糖酸溶液组、壳聚糖颗粒组、却抗原组、脚抗原+壳聚糖酸溶液组、却抗原+壳聚糖颗粒组和脚抗原+CT组,各组于第0、7、14和21天灌胃各免疫1次,末次免疫后4周给予SS1Hp菌攻击,隔日1次,共2次。在攻击前后分批处死小鼠,取胃黏膜检测坳和Th1、Th2细胞因子含量,同时检测血清中抗Hp IgG2a和IgG1含量。结果:①以壳聚糖为佐剂的坳疫苗的免疫保护率达60%,与以CT为佐剂的印疫苗的免疫保护率(58.33%)相似,显著高于单纯脚抗原组及其他不含Hp抗原组(P〈0.001~0.05)。②却攻击后胃黏膜内IFN-γ、IL-2和IL-12含量在含佐剂组显著高于无抗原和无佐剂组(P〈0.001~0.05);③坳攻击后胃黏膜内IL-4含量在以壳聚糖颗粒为佐剂组显著高于以CT为佐剂组(P〈0.05),以壳聚糖溶液为佐剂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无佐剂组及佐剂中含CT组(P〈0.001~0.05)。结论:以壳聚糖为佐剂的坳疫苗对脚感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同时可促进Th1和Th2的混合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与胃腺癌、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亦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Hp列为Ⅰ类致癌因子。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世界成年人口约50%携带该菌。现有的根除却的手段主要是联合应用抑酸剂及2或3种抗生素,但却感染的普遍性、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药物价格的昂贵以及患者的低依从性等限制了抗菌疗法的成功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含人幽门螺杆菌(Hpylori,Hp)过氧化氢酶(catalase,KatA)编码基因的重组质粒,测定、分析其核酸序列,并在E.coli中表达,研究其抗原性。方法:应用PCR技术从HpDNA染色体中扩增KatA编码基因片段,将其T-A克隆和测序,并与GenBank公布的其他Hp菌株的基因序列比较,再将目的基因插入至融合表达载体pGEX-4T-1中进行表达,用GST亲和层析对其进行纯化。纯化产物用于对29株小鼠抗Hp-全菌单克隆抗体(mAb)的鉴定及与Hp啊感染患者血清进行Western blot。结果:KatA基因全长为1 515 bp,并在GenBank上登录(No.DQ333889),与GenBank公布的其他Hp菌株的核酸的同源性为96%~97%,表达的KatA融合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Mr)为85 000,29株小鼠抗Hp全菌mAb中有4株mAb是针对KatA的,表达产物可被Hp感染患者的血清特异性识别。结论:重组KatA具有较好的抗原性,为坳检测试剂和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幽门螺杆菌(Hp)克拉霉素耐药与23S rRNA基因A2142G、A2143G和C2182T点突变相关。本研究旨在探索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获取Hp克拉霉素耐药相关23S rRNA基因多态性的流行病学资料,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胃黏膜标本,用于病理检查、提取DNA。根据核苷酸位点设计相应探针,探针3′端以氨基修饰,氨基与探针序列之间以间隔臂相连,将探针用芯片点样仪点至玻片上。下游引物5′末端用Cy3荧光标记,进行不对称PCR扩增。其产物与芯片杂交,杂交后洗涤、扫描芯片,观察信号强度。非荧光标记引物扩增PCR产物克隆至T载体,测序验证芯片结果。结果(1)寡核苷酸微阵列技术与测序检测Hb 23S rRNA基因多态性结果完全一致。(2)经病理和PCR证实为场阳性的54例标本,杂交结果显示A2142位点均为野生型(54/54);A2143G突变率为11.11%(6/54),尚未发现A2143C和A2143T的突变;C2182T突变率为12.96%(7/54),尚未发现C2182A和C2182G的突变,其余均为野生型。结论(1)利用寡核苷酸微阵列技术检测坳克拉霉素耐药的23S rRNA基因多态性,快速、简便而准确,可以高通量并直接检测胃黏膜而不需进行细菌培养,为根除Hp选择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实施。(2)本研究没有发现场23SrRNA基因2142点突变,A2143G和C2182T突变率分别为11.11%和12.96%。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幽门螺杆菌(Hp)UreB-Ompll融合蛋白的重组疫苗候选株,在大肠杆菌中表达UreB-Ompll融合蛋白,并检测其免疫学活性。方法:用PCR方法扩增郑州分离坳菌株MEL-HP27的ureB和ompll基因并用重叠延伸PCR法获得ureB-ompl1融合基因,将融合基因ureB-ompl1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0a(+)、pET28a(+)及pMAL-c2X中,筛选出合适的表达系统并进行融合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并用Amylose亲和层析法纯化融合蛋白,应用SDS-PAGE方法对纯化产物进行分析,纯化的融合蛋白辅以免疫佐剂皮下免疫小鼠,Westernblot对免疫小鼠血清进行检测。结果:特异PCR法、酶切鉴定并经测序分析后证实融合基因ureB—ompll克隆人表达载体pE330a(+)、pET28a(+)与pMAL—c2X中;重组菌TBl(pMAL-ureB—ompl1)经诱导获得了高效表达的MBP-UreB—Ompll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可以被却免疫小鼠血清和却阳性患者血清中的相应抗体所识别,纯化后的融合蛋白纯度达90%以上。通过大肠杆菌抗原吸收法纯化免疫小鼠血清后,与纯化的融合蛋白进行杂交,结果显示在M,134000处出现特异杂交带,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结论:成功地构建并筛选出了却MELHP27融合蛋白UreB-Ompl1的重组疫苗候选株TBl(pMAL-ureB—ompll),为坳蛋白质疫苗和核酸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消化性溃疡复发率很高,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治疗,可使溃疡复发率大为降低。铋剂加两种抗生素三联疗法,根除HP效果虽好,但副反应屡有报道,本文用胶态枸椽酸铋(CBS)加呋喃唑酮(FZ)(二联疗法)治疗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观察其疗效及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壳聚糖体内抗幽门螺杆菌(Hp)作用,及其对机体体液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建立BALB/c小鼠Hp感染的动物模型后,随机分为8组:(1)对照组;(2)PPI组;(3)AM组;(4)AM+PPI组;(5)壳聚糖组;(6)壳聚糖+PPI组;(7)壳聚糖+AM组;(8)壳聚糖+AM+PPI组。分别给予上述药物每日2次灌胃,共2周。停药后4周,处死小鼠,无菌条件下取胃黏膜、唾液和血清。采用定量Hp培养和病理改良Giemsa染色法检测胃黏膜内Hp感染。用ELISA法检测血清、唾液和胃黏膜内Hp抗体,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黏膜内分泌型IgA(sIgA)。结果以上8组的却根除率分别为0、0、41.7%、58.3%、58.3%、66.7%、83.3%、91.7%,其中(3)~(8)组的肋根除率与(1)和(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定植密度研究发现各组之间Hp定植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坳定植密度在(3)~(8)组显著低于(1)和(2)组(P〈0.05),(7)组显著低于(3)组(P〈0.05),(8)组显著低于(4)组(P〈0.05)。血清中抗Hp IgG、IgG1、IgG2a及唾液中抗Hp IgA含量,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黏膜中抗Hp IgA含量,在壳聚糖组和壳聚糖+AM组显著高于无壳聚糖组(P〈0.05)。胃黏膜sIgA阳性腺体百分率,含壳聚糖组显著高于不含壳聚糖组(P〈0.05)。结论壳聚糖在体内有抗Hp作用,并与AM有协同作用,它与PPI和AM三者联用的Hp根除率高达91.7%,有望成为一抗Hp新药。壳聚糖可促进胃黏膜局部抗Hp IgA和sIgA的产生,因此它在体内的抗Hp作用除了直接杀灭Hp外,其对机体免疫调节效应可能参与了抗菌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重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riori,Hp)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对SW480细胞内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ocellular-signal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ERK)通路的影响。方法用脂多糖(LPS)刺激SW480细胞,再用CAT预孵育和处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内NF-κB的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质内κB的蛋白表达量,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观察NF-κB的激活;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ERK的核内外易位及磷酸化。结果重组坳CAT与商品化CAT的作用相同,预孵后,NF-κB的表达和激活较LPS组和处理组明显减少,ERK核内易位和磷酸化亦明显减少,但较正常对照组仍明显增加。结论坳CAT能够抑制NF-κB和ERK通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幽门螺杆菌(H.pylori)耐药机制以及序贯疗法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在万方、维普、pubmed数据库检索近年内H.pylori耐药机制和序贯疗法的相关文献,总结其耐药机制和治疗进展.结果:H.pylori耐药主要与其发生基因突变有关.而临床试验证实,最新的H.pylori根除方案-序贯疗法具有不良反应少、患者的依从性好、根除率高等特点.结论:H.pylori对不同抗生素耐药的分子基础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其最新的治疗方法-序贯疗法是一个高效的根除方案,具有广阔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 HP)检测对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CIU)的诊疗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清抗幽门螺杆菌血清抗体,血清阳性的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给予左旋西替利嗪片(5mg/d)治疗:另一组给予左旋西替利嗪片(5mg/d)、奥美拉唑(20mg,2次/d)、阿莫西林(1g,2次/d)、克拉霉素(500mg,2次/d)联合治疗。两组均连续用药4周,停药4周后观察,观察内容包括瘙痒、风团数量、风团大小、风团持续时间.比较各组治疗效果,分析CIU与HP之间关系。结果127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中,57(44.9%)例HPIgG阳性,而100名健康者仅6(6%)例阳性,CIU患者HP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组(χ^2=42.18,P〈0.01)。停药4周后,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92.9%,单一治疗组有效率为55.2%,联合疗法与单纯抗过敏治疗相比,前者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后者(χ^2=10.43,P〈0.01);停药8周后,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92.9%,单一治疗组有效率为44.8%.联合疗法与单纯抗过敏治疗相比,前者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后者(χ^2=15.21,P〈0.01)。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HPIgG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针对清除HP的联合疗法治疗HP阳性CIU患者近期(停药4周)以及远期(停药8周)有效率都优于单独抗过敏治疗的方案。结果提示,幽门螺杆菌与部分荨麻疹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另外,联合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对减少荨麻疹的复发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不同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材料和方法11 病例来源 本科1997年诊断的776例慢性胃炎(CG)。12 幽门螺杆菌(HP)检查方法 ①尿素酶试验,②胃粘膜组织革兰染色,③细菌培养。以上三项检查中两项或两项以上阳性者诊断为HP阳性。13 数据处理和分析2 结果21 一般情况 在776例研究对象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55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217例:458例男性,308例女性,年龄14~80岁,平均4096岁。22 年龄、性别与HP感染的关系 ~30岁、~40岁和>40岁组的HP感染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13.
钟正 《医学信息》2010,23(16):2617-2618
目的观察以枸橼酸铋雷尼替丁(Ranitidine Bismuth Citrate)为基础的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根除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Hp阳性65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即枸橼酸铋雷尼替丁组(简称枸雷组),奥美拉唑组和雷尼替丁组,疗程一周,应用14C-尿素呼气试验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由泸州医学院检验科检测),判断Hp根除效果。结果根据意图治疗(ITT)分析Hp根除率分别为枸雷组84%、奥美拉唑组85.79%、雷尼替丁组68.4%。根据试验方案分析(PP)Hp根除率分别为88%、90.5%及73.7%。枸雷组Hp根除率与奥美拉唑组相近,但两组均较雷尼替丁组明显升高。枸雷组和奥美拉唑组较雷尼替丁组消化道症状明显改善,但枸雷组与奥美拉唑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枸雷组与奥美拉唑组不良反应均较雷尼替丁组轻微。结论枸雷组三联疗法根Hp的临床疗效优于雷尼替丁三联疗法,但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相当,副反应发生情况也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无显著性差异,且因枸雷组相对价格低廉,值得作为一线药物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效果。方法:将确诊为HP阳性消化性溃疡150例患者随机分为埃索美拉唑组和奥美拉唑组,每组75例。两组分别给予阿莫西林1g,1日2次,克拉霉素0.5g,1日2次,埃索美拉唑组加用埃索美拉唑20mg,1日2次,奥美拉唑组加用奥美拉唑20mg,1日2次。1周后两组分别单用埃索美拉唑20mg,1日1次,奥美拉唑20mg,1日1次,维持治疗3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HP状况。结果:埃索美拉唑组溃疡愈合率为93.4%,奥美拉唑组溃疡愈合率为90.7%;埃索美拉唑组HP根除率为93.3%,奥美拉唑组HP根除率为90.6%。两组比较溃疡愈合率及HP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天和第2天腹痛缓解率埃索美拉唑组为34.7%和60.0%,奥美扭唑组为16.0%和3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埃索美拉胜、阿英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HP感染消化性溃疡优于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腹痛缓解较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药物(莫沙必利+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42例采取四联疗法(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胶体次枸橼酸铋)杀灭幽门螺杆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改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为(2.71±1.86)分,低于对照组的(8.45±1.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90%)明显低于对照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而言,采取四联疗法杀灭幽门螺杆菌,能更加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情况,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cytotoxin-associatedgeneA,CagA)是幽门螺杆菌(Hp)最重要的毒力因子之一。流行病学研究认为,CagA阳性肋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发生的关系比CagA阴性菌株更为密切,提示CagA可能是一种重要的疾病相关蛋白,在坳致病过程中发挥作用。由于却菌株自身的变异,CagA阳性株与CagA阴性株间除CagA基因外存在许多差异之处,因此,在自然状态下很难对CagA基因功能做出真实判断。  相似文献   

17.
胃液抗幽门螺杆菌IgA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胃肠局部对HP的体液免疫反应,作者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了85例患者胃液中抗HPIgA。结果表明:①HP培养阳性者胃液中抗HPIgA含量及阳性率均显著高于HP阴性者(P<0.001),与细菌学检测结果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4%、92.9%和95.2%;②不同胃部疾病之间胃液抗HPIgA含量及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5),慢性活动性胃炎(ACG)组显著高于消化性溃疡(PU)组和慢性非活动性胃炎(NACG)组(P<0.05),PU组和胃癌(GCa)组显著高于NACG组(P<0.05),中重度胃炎显著高于轻度胃炎(P<0.05);③胃液中抗HPIgA与血清中抗HPIgA、IgG含量呈正相关(r=0.928,P<0.05;r=0.948,P<0.02)。提示:胃液中抗HPIgA测定能较好地反映胃粘膜局部对HP的体液免疫反应,它不但可用于探索HP的致病作用,而且也可用于HP感染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旋菌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学特性分析赵满仓,刘菊林,贾艳岩,马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六七医院,石家庄050081)HP(Helicobacterpylon,HP)是导致慢性B型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1],并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现已被WHO...  相似文献   

19.
郑庆芬 《医学信息》2010,23(17):3145-3146
目的探讨胃息肉与幽门螺旋杆菌(HP)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8—2010年间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经检查发现胃息肉,并对息肉的病理分类及其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80例符合研究标准的胃息肉患者中,炎性息肉62例(77.5%),增生性息肉t5例(18.75%),腺瘤性息肉3例(3.75%);共有30例(37.5%)存在HP感染,其中炎性息肉患者、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患者的感染率分别为25%(20例)、625%(5例)和0%(0例)。结论HP感染与胃炎性息肉的形成有关,对胃息肉患者进行HP的检查和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及其L型与表面蛋白-D的结合力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及其L型与表面活性蛋白-D(SP-D)的结合力,探讨SP-D在Hp感染和免疫中的意义。方法 用Tris-HCl-EDTA法和麦芽糖-琼脂糖亲和柱层析法制备大鼠肺SP-D。用Hp与SP-D进行玻片和试管凝集试验,加入SP-D家兔抗血清进行凝集抑制试验。以抗生素诱导法获得Hp L型,通过Hp 16SrDNA聚合酶链反应和扩增产物的序列测定鉴定L型菌种。以玻片凝集试验检测Hp L型与SP-D的结合力。结果Hp NCTC11637可与SP-D发生肉眼可见的玻片凝集,而Hp SS1、NCTC11639及L型与SP-D未发生凝集。Hp NCTC11637与SP-D在反应45min时出现明显凝集。SP-D抗血清抑制Hp与SP-D的凝集。结论 Hp不同菌株与SP-D的结合力不同;发生细胞壁缺陷变异后Hp与SP-D不再发生明显的凝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