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通里穴对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言语功能的影响,探讨通里穴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并试图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及言语康复训练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配合针刺通里穴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失语症评分、失语严重程度分级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失语严重程度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失语症总分、复述、说及读得分均有增高(P〈0.01);治疗组失语症评分说及读得分增高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刺激通里穴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通里穴是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有效的穴位。  相似文献   

2.
舌针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4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李滋平  符文彬 《新中医》2005,37(11):61-62
目的:观察舌针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6例,采用舌针治疗(取穴:心穴、脾穴、肾穴);对照组36例,采用体针治疗(取穴:外金津、外玉液、廉泉、哑门、内关、通里)。12次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48%,对照组为69.44%,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2组语言能力评分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舌针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疗效优于单纯体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头穴透刺结合言语康复技术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方法:52例患者随机分为头穴透刺结合言语康复技术组(针康组)及针刺组,观察各种治疗方法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的作用,并分别采用北京医院汉语失语检查法、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评定患者语言功能。结果:针康组总有效率达88.46%,其疗效优于针刺组(P〈0.01);在语言功能评分及失语严重程度分级方面,针康组均不同程度地优于针刺组。结论:头穴透刺结合言语康复技术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通关开窍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早期失语症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李继安 《中国针灸》2005,25(11):760-762
目的:观察通关开窍针法对缺血性中风早期失语症的疗效.方法:将70例缺血性中风早期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通关开窍针刺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规范药物治疗和康复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通关开窍针刺法,并于治疗前、治疗后15天、30天进行西部失语症AQ指数评价及对比.结果:观察组见效快、疗效好,经统计对比15天(P<0.05),30天(P<0.001),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关开窍针法结合规范用药及康复指导可发挥协同作用,疗效优于单纯规范用药及康复指导组.  相似文献   

5.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3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施以醒脑开窍针剌法(取穴:人中及双侧内关、三阴交、风池、完骨;金津、玉液点刺放血,咽后壁点刺)治疗;对照组34例,以常规针刺法(取穴:哑门、廉泉、通里、合谷)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18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治愈5例,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9.41%,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能有效地改善假性延髓麻痹患者的吞咽、语言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席银平 《河南中医》2013,(12):2102-2103
目的:观察开窍通络针法联合醒脑静、清开灵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开窍通络针法联合醒脑静、清开灵治疗。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肌力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能力状态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结论:开窍通络针法联合醒脑静、清开灵治疗中风偏瘫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7.
醒脑开窍法配合康复操治疗脑梗塞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和验证醒脑开窍法配合康复操治疗脑梗塞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3例确诊为脑梗塞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入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予醒脑开窍法配合康复操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取穴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和有效率为63.5%和96.8%,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0%和90%,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法配合康复操治疗脑梗塞后吞咽障碍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化痰方加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方法:将120例V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治疗组予补肾活血化痰方加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疗程均为8周。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积分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及认知功能疗效。结果:中医证候疗效及认识功能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83.33%、86.67%,对照组分别为51.67%、58.33%,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化痰方加醒脑开窍针法治疗VD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配合言语康复技术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言语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及康复组,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作用,并分别采用北京医院汉语失语检查法、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言语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头穴透刺配合言语康复技术能够提高患者的言语功能,总有效率为90.0%,优于康复组(66.7%,P〈0.05);在言语功能的评分及失语严重程度分级方面,针康组均优于康复组(P〈0.01)。结论头穴透刺配合言语康复技术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方法,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失语症30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隽 《河南中医》2010,30(6):598-599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取内关、人中、三阴交、风池、完骨、天柱、上廉泉、金津、玉液穴。对照组30例,取外金津、外玉液、廉泉、内关、通里穴,采用平补平泻法。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留针30min,12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30例,显效6例,有效19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3.3%;对照组30例,显效4例,有效19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76.7%。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失语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金钩钓鱼"开窍解语针法联合言语康复训练与单纯言语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和言语康复训练;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予"金钩钓鱼"开窍解语针法治疗,穴取哑门、金津、玉液、合谷等,每日1次,每周治疗6 d,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语言功能评分、失语程度分级、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评分变化,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3%(33/35),优于对照组的80.0%(28/35,P0.05)。除听语理解外,两组患者治疗后语言功能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失语程度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失语程度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金钩钓鱼"开窍解语针法联合言语康复训练可提高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疗效优于单纯言语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二联针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单、双号分为二联针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组和电针对照组,每组均45例。治疗组头针取穴以额中线、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枕下旁线等穴为主,体针取穴以肝俞、太溪、合谷、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为主,并配合运动疗法;对照组取穴同治疗组体针。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二联针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组的显效率为42.2%,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电针对照组的显效率17.8%,有效率77.8%,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二联针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性瘫痪,能改善患儿的认知,言语及肢体运动功能,且疗效优于单纯的电针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董氏奇穴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以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三步定位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灶进行精确定位,董氏奇穴针法配合关节松动术,同时与普通针刺配合关节松动术作对照。结果:董氏奇穴组80例中,痊愈38例,显效30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97.50%,其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治疗组(P〈0.05)。结论:董氏奇穴针法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三期开窍针法对中风偏瘫的治疗效果,探讨不同针刺方法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康复科收治中风偏瘫患者2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针刺、功能锻炼结合内科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三期开窍针法,对照组常规针法,治疗8周后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有效率100%,治疗组显效率82.5%,对照组显效率61.7%,两组显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期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偏瘫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针灸加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及康复组,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作用,并分别采用北京医院汉语失语检查法、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评定患者语言功能。结果:针康组总有效率达86.67%,其疗效优于康复组(P〈0.01);在语言功能评分及失语严重程度分级方面,针康组均不同程度地优于康复组。结论:头穴透刺电针结合艾灸言语康复技术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78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与常规针刺法比较,疗效间是否有差异。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用醒脑开窍针法,一组用常规取阳明经为主治疗。通过分析观察疗效比较。结果:2组治疗均有效。但治疗组在总显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有明显疗效,治愈率高,对于恢复患者的生活能力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7.
樊莉  黄曙辉  李颖文  段权  文幸 《四川中医》2009,27(3):109-110
目的:对比观察八脉史会穴联合石氏醒脑开窍法局部针刺与单纯局部针刺对急性脑梗塞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52例患者给予两种方法配合取穴针刺;对照组50例患者仅给予石氏醒脑开窍法后组穴位和舌咽部局部针刺。两组均配合药物结合康复治疗,共治疗3周,以洼田饮水试验作为疗效评定指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31%,对照组有效率76%,两组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八脉交会穴联合石氏醒脑开窍局部针刺法对急性脑梗塞吞咽障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局部取穴治疗。  相似文献   

18.
针刺对大面积脑梗塞术后病人神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治疗大面积脑梗塞术后病人的最佳方法。方法将本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甘露醇、罗氏芬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术后9d加用针刺(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取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委中等穴,并合用头针和体针)治疗10d(1次/日),以Chinese Stroke Seale评分法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价。结果采用针刺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组总有效率为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3%,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采用针刺配合西药治疗大面积脑梗塞有协同作用,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加认知训练对脑损伤病人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脑损伤病人160例,随机分为两组,醒脑开窍针刺加认知训练80例为治疗组,单纯认知训练8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74例(92.50%):对照组有效54例(68.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醒脑开窍针刺加认知训练优于单纯认知训练。  相似文献   

20.
点刺金津玉液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5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点刺金津玉液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2例,采用点刺金津玉液穴加体针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体针治疗(取穴廉泉,哑门、内关、通里)。10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94.23%,对照组为70.83%,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2组语言、能力评分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点刺金津玉液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疗效优于单纯体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