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7,(4):831-834
文章梳理了针刀代表性文献及著作,对针刀医学现有理论进行了回顾。目前的针刀医学理论既包含现代医学理论,又吸纳传统医学理论,主要以朱氏四大基础理论为主要理论框架。同时,作者在针刀医学理论视角下从针具、刺法、经筋三方面,分析整理了《内经》中与针刀相关的理论,发现针刀理论与《内经》针灸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关性,可互相诠释。针刀理论是源于传统针灸理论的,两者并非泾渭分明,在新的视角下解读传统针灸理论,可以丰富传统针灸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2.
阿是穴理论是以阿是穴为核心的中医经典理论,临床上重视阿是穴的应用却常忽视其理论内涵。通过梳理古代文献及现代理论,总结阿是穴理论作为腧穴定位方法及针灸治疗选穴原则的内涵。比较阿是穴理论与激痛点理论、浮针医学理论、针刀医学理论,发现这些理论与阿是穴理论本同末异,是对阿是穴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认为阿是穴是阿是穴理论的核心,阿是穴具有动态取治的性质,并提出阿是穴治未病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详细阐述了中医病因层次理论的发展,分析了阴阳病因理论、三因理论、内外病因理论、天地人病因理论和原发继发病因理论等主要中医病因层次理论的概念、局限性以及存在的必然性,提出从确定性病因理论、补充性病因理论和发展性病因理论来探究中医病因分层次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的临床医学理论非常丰富,它包括临床指导思想、病因病机理论、临床诊察理论、临床辨证理论、临床论治理论等,其临床指导思想包括以人为本思想、以防为主思想、以和为贵思想;其临床论治理论包括治病求本理论、阴阳求衡理论、气血求和理论、正邪求谐理论、时势求顺理论、五行制胜理论、以此治彼理论、各有所宜理论等。《黄帝内经》的这些理论及其方法,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明代医家注重针灸理论研究,无论是研究方法、思路,还是对于相关的理论阐述,都值得当今借鉴。高武对针灸理论的研究,以《内经》《难经》为准绳,对针灸经典理论进行立题分类和全面系统的分析,突出经络、腧穴、刺灸等理论的渊源和要点,尤其是理论专题研究、医家学术整理等方面,图文并用、理论联系临床,都值得当代针灸理论研究界的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中医传统经络理论、阴阳理论、五行理论以及《内经》相关理论,提出一种新的针灸理论"五膜理论",并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针灸方法"经穴五膜针法",运用于临床,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年莉  于铁城 《吉林中医药》2008,28(11):831-833
方剂经过先秦两汉时期的广泛实践应用,理论内容逐步产生形成.秦汉时期<内经>、<神农本草经>、<汉书>等著作对方剂理论进行了总结探讨,该时期产生的方剂理论主要包括:治法理论、方剂结构理论、配伍理论和剂型理论.秦汉时期的方剂理论并不完备,但它是后世方剂学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孙勇  郝军 《中医正骨》2016,(4):72-74
经筋理论源于经络学的十二经筋,从概念上讲经筋理论是筋病理论的一部分;从病证上看,经筋理论是筋病理论在四肢的具体表现;从治疗方面分析,经筋理论长期强调针灸、针刀等治疗方法,而筋病理论不再局限于针灸、针刀等疗法,而是融合了功能锻炼、药物、针灸、推拿等疗法,更加强调预防和力学的平衡。本文从概念、病证、辨证和治疗几个方面对筋病理论和经筋理论的异同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9.
经络理论是学习针灸的基础,正确理解经络理论对针灸学术发展意义重大。现代经络研究成果仍与传统经络理论存在明显差距,结合《十二经脉理论临证指要》一书,本文从临床角度阐释十二经脉理论的构建和内涵,论述古代医家基于临床对十二经脉理论的认识和发挥,认为从临床角度解读经络理论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皮部"理论是中医传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诊疗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关于中医传统"皮部"理论的研究却鲜有开展。文章从"皮部"理论的理论渊源、现代研究进展等方面对"皮部"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并指明了"皮部"理论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通过资料考证、整理,发掘中药气味理论的源流与成就:《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气味理论的基础,气味理论到魏晋南北朝时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在唐代大量的临床实践带来了气味理论的进步,到北宋时气味理论得到新发展,南宋金元诸家结合临床,补充和延伸了气味理论,提出"气臭学说",建立起新的气味理论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气味理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冯文战  李光霞  张林  高立  刘代群  李陶  彭艳 《光明中医》2016,(19):2783-2785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神农本草经》到后世的本草著作中均有中药四气五味的论述,《黄帝内经》中有大量篇幅将中药五味理论与临床治疗结合起来,将中药的五味功能化,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中药五味理论的临床运用在后世医家的论著里未能得到系统总结和发展。现将中药五味理论与藏象理论及脏腑升降理论相结合,用于指导内科杂症的治疗选药,效果显著,从五味理论的理论渊源、临床应用,初步探讨五味理论的临床应用,并附医案3则。  相似文献   

13.
“皮部”理论是中医传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诊疗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关于中医传统“皮部”理论的研究却鲜有开展.从“皮部”理论的理论渊源、现代研究进展等方面对“皮部”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并指明了“皮部”理论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经筋理论是中医的经典理论之一,对中医外治疗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在经络理论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背景下,经筋理论与中医外治联系并不密切.本文立足于经筋理论的特点,强调经筋理论是中医外治领域系统化的应用理论,能为中医外治机制研究提供崭新的研究角度,对继承和振兴中医外治疗法具有重要的开拓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运用中气理论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试从中气理论的概念、中气理论的中医发展脉络、中气理论的成熟、黄元御中气理论的主要内容、中气理论认识重症肌无力的病因病机、中气理论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取穴、操作、方义和运用体会等多方面阐述。中气理论指导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效果、特色、原理原则。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述了中医病因分层次理论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医病因理论分层次研究的科学性关键在于中医病因理论是否真正确定和完善,笔者试从确定性病因理论、补充性病因理论和发展性病因理论来探究中医病因分层次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常虹  张春红  张娜  王佳  王振旺  孟祥玺  李旻辉 《中草药》2021,52(23):7364-7372
蒙古族药(简称蒙药)药性理论是蒙药学的核心,是蒙医药阐释药物性质、功能和运用规律的特色理论。目前关于蒙药药性研究较为缺乏,以及蒙药药性的记载模糊与缺失阻碍了蒙医药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成果可为其研究提供参考。通过分析中蒙药性理论异同,归纳总结近15年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进展,进而分析探索蒙药药性理论研究原则与模式,以期为蒙药药性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在过去50年间海外研究针灸作用机理的不同的理论和假说。包括局部机械传导理论、闸门控制理论、神经体液理论、形态奇异性理论和神经节段理论。对每一种理论的合理性和缺陷进行了讨论与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认为,针灸的作用机制最有可能是多种生理过程的综合。  相似文献   

19.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石,脏腑相关理论是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肝脾相关是中医学五脏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回顾整理中医肝脾相关的理论内涵,结合现代对肝、脾藏象本质研究成果,将现代医学脑-肠互动理论引入肝脾相关的研究,提出了肝脾相关理论与脑肠轴学说的关联假说。  相似文献   

20.
杨国营 《中医研究》2005,18(12):48-49
中药理论是几千年来中医药实践的总结,是中药学术的主要特征.研习中药理论是学习掌握中医药学理论的必要条件,也是研究中药理论的基础.侯士良教授潜心研究中药和中药理论40余年,成就颇丰,对中药理论有独到的认识和建树.笔者有幸跟师侯士良教授,对他对中药理论研究的内容和观点,有不少了解.现将其学术思想和学习心得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