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损伤控制外科技术(DCS)在胰腺损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救中心2005年1月至2009年10月期间符合DCS纳入标准的34例严重胰腺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4例严重胰腺损伤患者应用包括迅速控制出血和污染、临时关闭腹腔等简单快速手术,经ICU复苏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实施确定性手术,31例(91.2%)痊愈出院,3例(8.8%)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发胰瘘8例(23.5%),通过引流、对症、支持治疗后均治愈.结论 对于符合DCS纳入标准的严重胰腺损伤患者应积极按照DCS原则,选用合适的手术方式处理,以达到提高存活率和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  相似文献   

2.
伤害控制骨科学(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 DCO)指运用与于伤害控制外科学(damage control surgery, DCS)相同的原则来指导治疗伴有骨折的严重多发创伤患者.伤害控制一词最早源于美国海军,而伤害控制外科学的概念是指外科对于多发创伤进行分阶段救治,早期主要进行挽救生命性治疗而不是确定性的损伤修复,以提高临床结果[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总结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技术在抢救严重多发伤中的治疗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严重多发伤(ISS评分平均34.2分)患者采取DCS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129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中,采用DCS技术后存活102例,死亡27例,死亡率20.93%(27/129)。死亡27例中,早期死于急性大出血11例,严重颅脑损伤5例,严重胸部损伤3例,颈椎骨折并高位截瘫2例,晚期2例死于ARDS,4例死于MOF。结论将DSC技术合理使用在严重多发伤的抢救中,能增加患者的"生理潜能",纠正严重的内环境紊乱,使安全度过创伤的急性反应期,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相当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在救治严重腹部创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解放军总院海南分院采用DCS理念(简单快速手术、液体复苏和确定性手术)救治的40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应用损伤控制理念救治严重腹部创伤的适应证和治愈率。结果 40例患者中痊愈35例,治愈率为87.5%;死亡5例,死亡率为12.5%。结论应用损伤控制理念救治严重腹部创伤为比较安全的救治方法,可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损伤控制骨科在战创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损伤控制骨科理念的提出 严重创伤患者存在低体温、凝血障碍、酸中毒状况,即"危险三联征",为避免由于再次手术、感染、出血加剧等冈素带来的二次打击,目前主张新的救治理念--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其强调在创伤早期控制损伤,避免不恰当地复苏以及手术加重患者所遭受的创伤打击,从而为严重创伤患者的成功救治带来希望[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新理念在急性肺创伤中的应用策略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1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七医院收治的187例肺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2例,女55例;年龄16~75岁。交通伤124例,坠落伤42例,刀刺伤21例;合并伤172例。根据对肺损伤患者采用的抢救方式不同,将187例分为两组,DCS理念抢救组(DCS组):2004年4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35例患者,按DCS理念进行抢救;对照组:2001年10月至2004年3月收治的52例患者,按传统处理方式进行抢救。比较两种处理方式的抢救成功率、平均住院时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围术期共死亡8例,其中DCS组死亡3例,病死率为2.2%;对照组死亡5例,病死率为9.6%。DCS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8%vs.90.4%,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11.5±2.9)d vs.(13.1±3.3)d,P<0.05];DIC发生率(7.4%vs.17.3%,P<0.05)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11.1%vs.23.1%,P<0.05)低于对照组。随访72例(DCS组57例、对照组15例),随访时间1~36个月,患者生活恢复正常,均未残留严重后遗症。失访107例(DCS组75例、对照组32例)。结论对急性肺损伤患者,根据DCS理念,按肺损伤程度不同,采取合理的处理方式,可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严重腹部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绪潮 《临床外科杂志》2009,17(10):656-657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尤其是多发性创伤,患者在就诊时常出现严重酸中毒、低温、凝血障碍与高分解代谢,这时再进行复杂的创伤大的确定性手术,其结果必然是加重机体的生理紊乱,增加复苏的难度.但内脏出血、消化道破裂等又会加重污染及休克,以至于手术成为必然的治疗手段.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是20世纪80年代 Rotondo等[1]提出并开展起来的一项外科救治原则,是一种复杂外科问题应急分期处理的理念,暂时的或简单的手术方式,不进一步增加过多损伤来控制创伤部位,使之不再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复苏,也有利于后期的确定性处理.  相似文献   

8.
损伤控制性手术在胰腺外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外科治疗原则,是一种复杂外科问题应急分期处理的理念。临床实践业已证明,DCS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复杂创伤病人的病死率。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相关进展结合笔者的临床实践,对DCS在胰腺外伤中的应用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损伤控制性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损伤控制性手术(dam age control surgery,DCS)主要是指在救治严重创伤病人时改变以往早期进行复杂、完整手术的策略,而采用快捷、简单的操作,及时控制伤情的进一步恶化,保留进一步处理的条件,使病人获得复苏的时间,有机会再进行完整、合理的再次或分期手术。其病理生理基础在于病人出现"致死三联征",即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时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正确且熟练掌握DCS适应证是成功应用这项技术的关键。DCS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初步复苏的同时进行止血和污染控制手术、在ICU继续复苏以及计划性再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十二指肠损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手术治疗的十二指肠损伤病人72例,根据是否在发病24小时内手术干预分为早期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3例),根据是否按照损伤控制外科理念(DCS)规划手术分为DCS组(35例)和非DCS组(37例)。分别比较两组病人间术后腹腔感染、腹腔出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结果早期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1. 02%,病死率为5. 12%,对照组分别为75. 75%和24. 24%,早期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DC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7. 14%,病死率为2. 85%,非DCS组分别为75. 67%和24. 32%,DC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低于非DC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早期诊断尽早手术干预,采用损伤控制外科理念诊治能够降低十二指肠损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的研究有二十多年的历程,已被广大外科医师接受,且逐渐过渡到非创伤性急腹症领域。虽然对于非创伤性急腹症,缺少直接证据,Ⅲ级和Ⅳ级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论文鲜有发表,但急诊外科和普通外科医师已逐步接受DCS策略,强调要正确选择病人,重视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的生理学和手术严重程度评分系统(physiological and operative severity score for th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DCS)在腹部外伤后肠空气瘘危重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1月间行损伤控制理念救治的13例腹部外伤后肠空气瘘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均先行简短剖腹损伤控制手术随后行重症监护复苏,其中3例患者复苏后不需再次手术康复出院,8例患者重症复苏后行再次确定性手术康复出院,重症复苏期间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病死率15.4%。结论:损伤控制外科在救治腹部外伤致肠空气瘘危重患者中病死率较低,具有较好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论始于1993年[1],是严重创伤疾病的一种治疗理论,主要基于“严重创伤患者的最终结局决定于机体生理功能的极限”的认识,尽可能快速地帮助其维持内环境稳定,控制损伤的发展,待病情基本稳定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合适的分期手术治疗方案,以确保原来可能无法经手术救治且病死风险极高的危重患者得到理想救治,从而挽救其生命[2]。近年来,随着临床实践和技术的发展,损伤控制理论已从仅适用于严重创伤患者的外科技术,拓展到外科各个专业,  相似文献   

14.
骨盆骨折救治的损伤控制理念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禹宝庆 《中国骨伤》2017,30(3):195-197
<正>骨盆骨折是创伤骨科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约占全身骨折的2%~8%,大多为高能量损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1.9%~36.6%)和致死率(5%~20%)[1-2]。该型损伤导致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难以控制的大出血以及颅脑、胸腹部等合并损伤。因此,运用损伤控制理念在骨盆骨折早期救治中具有重要意义。1骨盆骨折的损伤控制理念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的  相似文献   

15.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严重腹部创伤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DCS)理念在严重腹部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按DCS原则进行救治和58例未按DCS原则进行救治的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DCS救治分为简单快速手术、复苏治疗和再次确定性手术3个步骤实施。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DCS组和非DCS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15.2%(7/46)和34.5%(2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4.954,P=0.026);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包括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发生率分别为37.0%(17/46)和67.2%(3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9.468,P=0.002)。结论按照DCS理念对严重腹部创伤患者进行救治,可明显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们对围手术期病理生理变化的进一步认知,以及外科新技术的发展,损伤控制理念应运而生,特别是在危重创伤病人的救治过程中已取得了诸多共识。但损伤控制理念的运用也面临一些问题,限制了外科新技术更好的发展。本文就此浅谈一些体会,与同道共同思考。1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的来源及内涵“damage control”一词最早来源于海军术语,形容一艘破损船只承受损害和维持完整的能力。1894年Kusnetzoff和Pensky报道了应用纱布填塞肝脏止血和早期终止手术救治的方法。1983年Stone等[1]指出凝血功能障碍是大出血病人预后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损伤控制外科中不同止血方法在肾脏损伤治疗过程中的效果。方法将14只杂种犬全麻后,在野外介入方舱手术台内经腹手术制作肾损伤模型,并立即行不同止血方法的损伤控制性外科(DCS)治疗。分为:A手术结扎组、B栓塞组、c临时封堵后缝合组、D对照组。统计并比较1~6周后各组犬/肾功能相关数据的差异。结果14只犬经损伤控制性治疗均得到有效抢救。术后复查动脉造影,止血均成功;术后复查血红蛋白水平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周A组犬因肾衰死亡1只,其余13只6周后均存活;损伤肾脏功能恢复情况:A组肾功损失最重,B组次之,c组无明显下降。各组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DCS是战场伤、严重创伤治疗的趋势。DCS采用介入临时封堵后外科缝合止血的方法对损伤器官功能保护具有明显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方法早期治疗腹部损伤合并多发伤的疗效,探讨早期损伤控制的合理方法。方法:以腹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88例,其中采取DCS方法治疗40例(DCS组),以ETC方法治疗48例(ETC组)。结果:DCS组的乳酸清除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较ETC组短(P〈0.05),体温恢复时间、ICU住院天数差异显著(P〈0.01),DCS组比ETC组并发症及病死率低(P〈0.05),两组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DCS方法治疗以腹部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有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采取不同方法处理的90例多发伤患者的治疗结果,探讨早期全面治疗(ETC)与损伤控制治疗(DCS)的合理性.方法 选取2001年6月至2007年6月病情严重程度接近的多发伤患者90例,其中采取DCS方法治疗的患者45例(DCS组),以ETC方法治疗的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ETC组),入选条件为ISS评分25以上、病情严重度评分为创伤极端严重.结果 DCS组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恢复时间较ETC组短,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DCS组比ETC组并发症及病死率低,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在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方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DCS方法治疗严重多发伤患者,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在选择DCS方法时,除根据多发伤患者生理指标外,还要结合创伤机制、创伤复杂性等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分析采取不同方法处理的90例多发伤患者的治疗结果,探讨早期全面治疗(ETC)与损伤控制治疗(DCS)的合理性.方法 选取2001年6月至2007年6月病情严重程度接近的多发伤患者90例,其中采取DCS方法治疗的患者45例(DCS组),以ETC方法治疗的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ETC组),入选条件为ISS评分25以上、病情严重度评分为创伤极端严重.结果 DCS组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恢复时间较ETC组短,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DCS组比ETC组并发症及病死率低,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在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方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DCS方法治疗严重多发伤患者,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在选择DCS方法时,除根据多发伤患者生理指标外,还要结合创伤机制、创伤复杂性等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