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Jo-1抗体与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临床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Jo-1抗体与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PM/DM)的临床关系。方法分析16例抗Jo-1抗体阳性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的临床特征,并与81例阴性组进行比较。结果本组中抗Jo-1抗体阳性占16.5%,抗Jo-1抗体阳性组出现肺间质病变(ILD)11例(68.75%)、肺部感染15例(93.75%)、和多关节炎/关节痛8例(50.00%)、肌肉活检异常3例(18.75%)、肌力异常4例(25.00%)、RF阳性5例(55.50%)、技工手4例(25.00%)、发热14例(87.50%)、皮肤硬肿5例(31.25%)与抗Jo-1抗体阴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中,抗Jo—1抗体阳性者有明显的肺间质病变、肺部感染、多关节炎、RF阳性、技工手、发热、皮肤硬肿等临床特征,提高对Jo-1抗体综合征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合并肺间质病变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皮肌炎或多发性肌炎(DM/PM)合并肺间质病变(IL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比分析116例DM/PM和33例DM/PM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合并ILD组关节痛、发热等比无ILD组多见,差异有显著性或差异高度显著性;合并ILD组眼睑紫红色斑比无ILD组少见,抗Jo-1阳性率、ESR升高等比无ILD组多见,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ILD在DM/PM中发病率较高,发热、关节痛、抗Jo-1阳性率、ESR升高是ILD发生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前仍首选皮质类固醇治疗天疱疮,起始剂量常较大,一般在1月左右控制病情.天疱疮抗体可作为皮质类固醇用量及疗程的指标.其机理可能与抑制天疱疮抗体及纤溶酶原激活剂(PA)的产生,诱导PA抑制因子形成有关.但皮质类固醇治疗剂量大,疗程长,副作用多.血浆交换单独应用常可引起反跳现象,与皮质类固醇合用能更快地降低血中抗体滴度.免疫抑制剂亦需与激素合用.肝素治疗有一定疗效,但报道尚少.酶抑制剂治疗近年来报道较多,但临床上应用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分析血清抗信号识别颗粒(SRP)抗体阳性的皮肌炎/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DM/CADM)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病房收治的90例DM/CADM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血清抗SRP抗体。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0例DM/CADM患者中11例(12.2%)血清抗SRP抗体阳性,其中6例DM,5例CADM。82例成人DM/CADM患者中,抗SRP抗体阳性合并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抗SRP抗体阴性患者[7/9比31.5%(23/73),χ2 = 7.394,P = 0.006]。11例抗SRP抗体阳性患者均有DM典型皮疹,DM皮损面积和严重指数为18.1 ± 2.9。抗SRP抗体阳性患者翼状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抗体阴性患者[7/11比29.9%(20/67),Fisher精确检验,P = 0.028]。抗SRP抗体阳性患者抗核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抗体阴性患者[4/8比16.7%(13/78),χ2 = 6.053,P = 0.014]。10例抗SRP抗体阳性患者(6例DM和4例CADM)行双大腿肌肉磁共振检查,其中8例肌群内信号异常,肌群肿胀2例,皮下水肿2例,肌筋膜肿胀1例,仅2例无异常。抗SRP抗体阳性患者均无肺间质病变和心肌受累。结论 抗SRP抗体阳性DM/CADM患者躯干翼状征发生率高,合并恶性肿瘤的风险显著增加。DM/CADM患者在病程早期检测抗SRP抗体水平有助于预测恶性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皮肌炎(DM)患者治疗缓解后出现病情反复的风险因素及总结抗Ro-52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77例DM患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随访情况等,并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联合Kaplan-Meier检验和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分析影响患者病情反复的因素。结果:抗Ro-52抗体阳性和并发恶性肿瘤是DM患者病情平稳后出现反复的独立风险因素。抗Ro-52抗体阳性的DM患者并发间质性肺炎(ILD)、并发心脏损害、并发恶性肿瘤、病情反复及死亡率均高于抗Ro-52抗体阴性者。结论:抗Ro-52抗体阳性和并发恶性肿瘤是DM患者病情稳定后反复的风险因素,且抗Ro-52阳性提示并发ILD、并发心脏损害、并发恶性肿瘤及高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14种肌炎抗体与皮肌炎(DM)/多发性肌炎(PM)并发间质性肺疾病(ILD)和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筛选149例DM/PM患者的14种肌炎抗体,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9例患者中DM 145例,PM 4例。男46例,女103例。高分辨CT诊断显示有71例(47.7%)诊断为ILD,78例(52.3%)未诊断ILD。DM/PM患者中发现恶性肿瘤15例,发生率为10.1%。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MDA-5抗体及Ro-52抗体是DM/PM发生ILD的危险因素;Ro-52抗体对DM/PM并发ILD的影响仅次于MDA-5抗体;高龄及TIF1-γ抗体是DM/PM患者并发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结论女性、MDA-5抗体及Ro-52抗体是DM/PM并发ILD的危险因素。高龄及TIF1-γ抗体是DM并发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40例皮肌炎并发肺间质病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皮肌炎(DM)并发肺间质病变(ILD)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167例D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结果:男女之比为1∶2.06.DM患者并发ILD者占23.95%,男性并发ILD(34.54%)高于女性(18.75%),ILD组的平均患病年龄[(52.03±12.22)岁]大于无ILD组[(45.34±17.43)岁].ILD组出现异色病样皮损、四肢肌无力和关节痛者高于无ILD组,而有双上眼睑和(或)眶周红斑的为无ILD组高于ILD组.在ILD组中,抗核抗体(ANA)和抗Jo-1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4.86%和32.43%,均大于无ILD组;ILD组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沉(ESR)和心电图ST-T改变高于无ILD组.结论:年龄较大的男性DM患者,尤其伴ANA、抗Jo-1抗体阳性,血清LDH显著升高、ESR增快、ST-T改变、四肢肌无力、有关节痛以及异色病样皮损者更易并发ILD.  相似文献   

8.
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引起皮肤癣菌病扩散及难辨认癣的临床观察研究苑贵毕(贵州省毕节地区医院皮肤科551700)关键词皮肤癣菌病,类固醇激素,治疗自1952年氢化考地松应用于皮肤科临床取得极好的抗炎效果后,至今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外用制剂产品己很多,并广泛用于...  相似文献   

9.
993579 天疱疮抗体的纯化与鉴定/杨卫兵(桂林第181医院皮肤科)…//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9,21(2)。-134~136 利用PI-1天疱疮抗独特型抗体,通过亲和层析法纯化了1例天疱疮患者血清天疱疮抗体,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SDS-PAGE、免疫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对纯化的天疱疮抗体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PI-1天疱疮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地针对于天疱疮抗体IgG_4亚类,为进一步对纯化的天疱疮抗体在天疱疮发病机理研究中的意义打下了基础。(王琳)993580 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重症天疱疮30例/张福仁(山东省皮研所)…//临床皮肤科杂志。-1999,28(3)。-172~173 结果表明采用泼尼松相当量为60mg/d时控制病情者12例,80~100mg/d者8例,120~150mg/d者6例,180mg/d者1例,超过180mg/d者3例。副作用包括血压升高、消化道出血、感染及精神症状,经对症处理及皮质类固醇的迅速减量而减轻或消失。26例患者近期痊愈,4例基愈。参8(余春艳)993581 环磷酰胺每周冲击疗法治疗天疱疮/陈志强(中国医科院中国协和医大皮研所)…//临床皮肤科杂  相似文献   

10.
951546 挪威疥伴皮肤白念珠菌感染2例/王根录//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5,9(2).-98~99 例1男,76岁。因患成人线状IgA大疱性皮肤病内服、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全身皮肤瘙痒,以晚上为甚。例2女,32岁。因患系统性红斑狼疮2年,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下腹部瘙痒、发红有丘疹,逐日增  相似文献   

11.
患者为21岁女性。1983年5月,据短期的关节痛、口腔溃疡和光敏感、以及抗核抗体(滴度200,均质型)阳性和双链 DNA 结合力增高而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经小剂量皮质类固醇和氯喹治疗病情缓慢改善。3年后,因痉挛性腹痛伴每天3~4次血性大便5个月再次住院。当时临床上狼疮无活动,肝功能异常(SGOT 5(?)7 IU/L,  相似文献   

12.
用补体结合抑制试验已证实: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患者血清中存在抗Mi(小牛胸腺提取物中的一种抗原)抗体,而无肌炎者血清中无此抗体。用免疫扩散试验确定原先的Mi参考血清中含两种沉淀抗体,即抗Mi-1和抗Mi-2。抗Mi-1不结合补体,不是原先的Mi抗体。作者进一步详细研究了抗Mi-2抗体,它是存在于Mi血清中的一种抗体,能结合补体。作者以亲和层析法纯化Mi-2抗原,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了139例肌炎病人(52例DM,87例PM),93例其它结缔组织病患者和35例正常人血清中的抗Mi-2抗体。发现13例肌炎病人的血清抗Mi-2抗体阳性,其中11例为DM。用免疫扩散试验检测,唯DM血清含抗Mi-2抗体,用此法测得的含抗Mi-2的所有血清,用ELISA检测均为阳性。一些其它血清,包括许多结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抗核抗体(ANA)和抗双链DNA抗体(dsD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我们以SLE疾病活动性测定指标(SLAM)为标准系统评价了236例SLE患者的疾病活动性.探讨其与血清ANA及抗dsDNA抗体水平的关系,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判断SLE的病情,以便更科学地运用皮质类固醇及免疫抑制剂治疗SLE。  相似文献   

14.
作者研究324例各种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标本,发现11例存在针对酸性核蛋白抗原Jo—1的沉淀抗体。其中8例为多发性肌炎(PM)、1例为皮肌炎(DM)、2例为重叠综合征。(见表) 结果显示抗Jo—1抗体对PM—DM或PM重叠综合征有高度特异性。所有抗Jo—1抗体(+)患者均有间质性肺炎,而抗Jo—1抗体(-)患者中仅22%有间质性肺炎。抗体滴度与肺纤维化严重度  相似文献   

15.
灭疱疮在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前无根本疗法,死亡率高达90%。自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后能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使症状得到改善和缓解。但是由于激素长期大量应用后的副作用,仍使天疱疮患者的死亡率近50%。1964年以来在患者血清中发现有一种对表皮细胞粘合质的自家抗体。这种抗体也明显存在于皮疹局部并能与补体结合,并证实了抗体效价的波动与临床症状相平行。类天疱疮和  相似文献   

16.
环磷酰胺冲击疗法联合小剂量皮质类固醇治疗狼疮性肾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环磷酰胺冲击疗法联合小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方法 对34例 狼疮性肾炎患者使用环磷酰胺冲击疗法联合小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并与25例单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疗法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环磷酰胺冲击疗法联合小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疗法组的临床症状及免疫学指标的改善,肾功能的改善及肾衰率的降低均明显优于单用激素疗法组,且不良反应不大。结论 环磷酰胺冲击疗法联合小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抗核抗体线性免疫法(LIA)检测12种抗核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德国Seramun(赛乐美)公司的抗核抗体谱检测试剂盒。用线性免疫法检测抗核抗体473份。结果在试验中Ro/SS-A/60KD抗体阳性数比例最高,阳性率15%,其次是Ro/SS-A/52KD抗体阳性率11%,La/SS-B抗体阳性率10%,U1-snR NP抗体和SmD 1抗体阳性率各为9%,抗组蛋白抗体阳性率为8%,双链DNA抗体阳性率为7%,核小体抗体和PO抗体阳性率各为6%,Scl-70抗体、抗着丝点抗体、Jo-1抗体和AMA-M2抗体阳性率各为5%。结论此方法具有高特异性,但同时存在漏检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系统性硬皮病(SSc)患者血清自身抗体与临床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981-2009年确诊为系统性硬皮病的2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83例患者中,女253例(89.4%),平均发病年龄(35.9±12.6)岁,就诊时平均病程(4.3±4.5)年.弥漫性皮肤型SSc共125例(44.2%).ANA阳性96.8%,抗Scl-70抗体阳性54.4%,ACA阳性6.4%,抗RNP阳性23.7%,抗Sm抗体阳性7.1%,抗SSA抗体阳性25.1%,抗SSB抗体阳性7.1%,抗Jo-1抗体5H性1.1%,未检出抗rRNP抗体.抗Scl-70抗体、ACA均阳性者仪1例.在IcSSe中ACA阳性率较dcSSc中高(P<0.05).结论 抗核抗体检测有助于对SSc患者进行诊断、分型、预后及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皮肌炎,多发性肌炎(DM,PM)发病与EB(Epstein-Barr)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技术检测来自东北地区DM/PM患者的49份外观正常皮肤、32份肌肉及56份外周血标本提取的DNA,以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鉴定.采用ELISA法检测66例DM/PM患者及56名健康献血员血清中EB病毒ZEBRA/IgG.结果:DM/PM组6份外观正常皮肤、7份肌肉及8份外周血标本中检出EB病毒DNA,正常对照组仅1例外周血标本中检出EB病毒DNA,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PM组ZEBRA/IgG抗体的阳性率为42.86%.2例DM并发鼻咽癌患者肌肉和外周血标本EB病毒DNA及ZEBRA/IgG同时阳性,除以上2例外,DM患者肌肉组1例、外周血组1例、PM患者外周血组1例EBV DNA与ZEBRA/IgG同时检出阳性.结论:EB病毒感染可能与皮肌炎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了不同方法治疗红皮病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单纯皮质类固醇激素组15例;单纯免疫抑制剂组5例;皮质类固醇激素与免疫抑制剂合用组10例;甘草制剂组25例;仅应用复方丹参及中药治疗2例。结果:经统计各组间临床疗效差异无显,但在治疗过程中使用激素皮损转归较快,平均治疗天数缩短,并发症发生率则较高。结论:治疗红皮病应结合病情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