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比较非整倍体毒剂和染色体断裂剂诱导的各种微核形态类别的差异,探讨以微核形态指标区分两类诱变剂的可能性.方法:对6种标准诱变剂(非整倍体毒剂:秋水仙碱,长春新碱;染色体断裂剂:环磷酰胺,丝裂霉素C,乙基磺酸甲酯,7射线)诱导的小鼠骨髓红细胞微核,进行形态学分类分析.结果:①非整倍体毒剂诱导的环形微核率显著高于染色体断裂剂(分别为33.8±2.8,17.4±8.3;P=0.003),而圆形微核率显著低于后者(分别为51.6±6.5,72.3±9.1;P<0.0001),肾形微核率有高于染色体断裂剂诱导的微核的趋势,但差别无显著性(分别为14.6±6.7,10.2±6.3,P=0.07);两类诱变剂诱导的3种类别的微核95%可信区间差异很大,其中圆形微核率和环形微核率完全分离;②得到通过微核形态区分两类诱变剂的判别方程.结论:微核的圆形、环形和肾形的发生率可用于区分非整倍体毒剂与染色体断裂剂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直接用培养人淋巴细胞微核测试系统,采取控制化学品处理培养细胞和恢复时间,对已知非整倍体诱变剂长春新碱进行微核检测,实验结果显示,在设定的微核检测程序中,阴性对照和断裂剂丝裂霉素C未诱发微核率的显著增加(P〉0.05)而VBL却引起MNF显著增加(P〈0.01)。结果揭示培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试法可能成为一种新的人类化学品非整倍体诱变剂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快速检测非整倍体诱发剂,我们应用体外培养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法,根据非整倍体诱发剂与染色体断裂诱发的微核形成于不同的细胞周期来评估非整倍体诱发剂,结果表明,(1)非整倍体诱发剂VCR与染色体断裂剂MMC相比,在药物处理后7小时引起微核率显著上升;(2)与对照组相比,VCR处理后5,7h引起微核率显著性升高,以7h的微核出率最高;而MMC处理组在处理后各个时间的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本实  相似文献   

4.
采用长春新碱,秋水仙素,丝裂霉素C和环磷酰2胺对V79细胞染毒,发现两类诱变剂在诱发多核与微核的敏感性和强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当剂量较高时,四种诱变剂都可诱发多核与微核,但纺锤体毒剂以请发多核为主,多核细胞率与微核细胞率的比值为2.0-3.5.而断裂剂以诱发微核为主。  相似文献   

5.
《癌变.畸变.突变》2011,(5):387-387,391,397,400
1980年Yamamoto等首先报道了对7种染色体断裂剂和4种纺锤体毒剂诱导的小鼠骨髓红细胞MN直径的测定结果。他们用照片放大与显微尺测定结合,把MN直径大于1/4胞浆直径者定为大MN,结果发现断裂剂组大MN只有0~2.5%,而纺锤体毒剂组高达44%~47%,MN直径断裂剂组多在1μm内,纺锤体毒剂组多在1~4μm内。两类毒剂差异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6.
7.
本研究建立了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并测定了十名正常健康男子精子X染色体非整倍体率。取少量精液经洗后制片,用二梳苏糖醇和二碘水杨酸锂处理,使精子头部紧密的染色质去凝集,然后与生物素标记的α-卫星X染色体特异DNA探针作原位杂交;用Cy3-链亲和素检测杂交信号。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黑腹果蝇OreganK品系评价了有丝裂抑制剂对苯二酚(HQ0在果蝇生殖细胞中的非整倍体诱发效应,秋山仙素*(COL)为本试验的阳性对照。羽化后1-2天的雌雄成虫口饲染毒后,分别与未染毒个体交配,分析F1代中外子代的频率。结果发现:HQ在三个高剂量组(12-18mg/ml)均显著诱发果蝇生殖细胞非整倍体,使XXY及XO便外子代频率显著升高,COL于所有受试组中,均显著诱发生殖细胞非整倍体。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叶酸和核黄素对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8和17号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影响。方法:采用多色荧光原位杂交 (FISH)比较乳腺癌患者与对照组淋巴细胞在叶酸高 (200 nmol/L,HF)、低 (20 nmol/L,LF)浓度和核黄素高 (500 nmol/L,HR)、低 (1 nmol/L,LR)浓度不同组合 (LFLR,LFHR,HFLR,HFHR)下,8和17号染色体在单核细胞及胞质阻断双核细胞中非整倍体的发生频率及其差异。结果:乳腺癌及对照组在高叶酸组合 (HFLR+HFHR)培养条件下8和17号染色体单、双核细胞异常信号数总和均显著低于低叶酸组合 (LFLR+LFLR) (P<0.01)。在各组合浓度下,两条染色体的异常信号频率总和在单核和双核细胞中,乳腺癌患者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0.01)。叶酸和乳腺癌因素对两条染色体的异常分离均有显著影响 (P<0.01),但叶酸缺乏的影响强于乳腺癌因素;核黄素缺乏与乳腺癌因素对两条染色体分离的变异贡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叶酸缺乏可能导致8和17号染色体形成非整倍体,在本研究体系中叶酸缺乏是影响染色体正常分离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0.
微核实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近年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着丝粒和端粒DNA探针、染色体特异性文库DNA探针的应用,微核实验已发展成可检测染色体断裂、染色体丢失、染色体不分离、细胞分裂延迟和凋亡等多个终点的细胞分子毒理学检测方法,本文简要综述了微核实验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检测终点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环磷酰胺与异环磷酰胺对小鼠骨髓及胎肝微核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与方法 :本文研究了受孕小鼠尾静脉注射环磷酰胺 (CP)和异环磷酰胺 (IFO)对母鼠骨髓和胎肝微核频率及嗜多染红细胞与正成红细胞比率 (PCE/NCE)的影响。结果 :CP和IFO分别在 5mg/kg .bw时均不诱发母鼠骨髓、胎肝微核率升高和PCE/NCE比率显著变化。当剂量升高至 15mg/kg .bw时 ,CP和IFO诱发骨髓微核率分别为 15 .40± 3.0 5‰和 12 .2 0± 3.5 6‰ ,诱发胎肝微核率分别为 2 3.6 0± 3.6 5‰和 2 1.0 0± 5 .15‰ ,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别 (P <0 .0 5 )。当剂量为 30mg/kg .bw时 ,微核率升高更显著 ,有明显剂量—效应关系。两药在诱发微核的剂量条件下 ,均可使骨髓和胎肝PCE/NCE比率呈剂量依赖性下降。同等剂量条件下 ,两药对胎肝的作用均明显强于各自对骨髓的作用 ,但IFO对两种组织微核率及PCE/NCE的影响均轻于CP对相应组织的作用。结论 :鉴于CP和IFO都可进入骨髓和透过胎盘屏障引起染色体损伤 ,提示对生产和操作人员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对临床使用的患者要密切监测两者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9种化肥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微核试验法研究了9种化肥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化肥均没有引起微核率的显著升高,提示化肥既不是诱变剂也不是纺丝毒剂或非整倍体毒剂,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正常昆明种与NIH种小鼠胸骨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自然发生率。 方法: 按《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采用30 h法微核试验,计数微核数,计算微核率。 结果: 小鼠胸骨骨髓PCE自然发生率呈正偏态分布,中位数能较好的代表其平均水平,昆明种小鼠胸骨骨髓PCE微核自然发生率(‰),雌鼠为1.0(0, 4.0),雄鼠为2.0(0, 6.0),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种小鼠胸骨骨髓PCE微核数自然发生率(‰),雌鼠为2.0(0, 3.0),雄鼠为2.0(0, 6.0),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昆明种和NIH种小鼠胸骨骨髓PCE自发微核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昆明种与NIH种小鼠胸骨骨髓PCE微核的自然发生率与其他人的研究较接近,昆明种与NIH种小鼠品系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昆明种小鼠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精子经化学诱变处理后与去透明金黄地鼠卵受精,在离体条件下孵育18小时后发育为2细胞胚,采用压片技术观察每个2细胞胚的微核形成情况。平阳霉素10、20、40μg/ml诱发微核2细胞胚率分别为39.0%,50.0%,58.11%,微核均数依次为0.99,1.58。20.2,微核指数依次为2.54,3.17,3.48。与阴性对照组相应的微核2细胞胚率17.19%、微核均数0.40、微核指数2.32比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12名X射线工作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MNF)进行测定,结果表明,X射线工作者的MNF(6.38±3.30%)明显高于健康献血员(3.68±1.69%),差异显著(P<0.01)。在4例献血员淋巴细胞培养物中加入终浓度为0.1~2.0μg/ml的胸腺因子D(TFD),其结果为淋巴细胞MNF未上升,而在X射线工作者淋巴细胞培养物中加入终浓度为1.0μg/ml的TFD,MNF大幅度降低(3.33±1.63%),差异显著(P<0.01)。我们初步认为,TFD对X线诱发的染色体损伤可能具有修复功能,并对其修复的可能机理予以初探。  相似文献   

16.
用机械法可使菜籽粕中毒性质的丙基异硫氰酸酯由0.71%降到0.21%,脱除率为70.42%,可替代猪、鸡中部分豆饼、鱼粉、降低饲料成本9.56%-12.69%,县地生产性能不良影响。这种脱毒菜籽粕在体重35-60kg阶段猪日粮中用量不宜超过20%;在肉仔鸡日糖中用量可为10%或15%。  相似文献   

17.
紫红獐牙菜提取物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PCEMNR)为指标,测定了抗病毒性肝炎新药紫红獐牙莱的提取物对哺乳动物遗传物质的诱变作用。结果表明,按该药临床人体使用量的5倍、20倍和100倍的剂量灌胃处理小鼠所诱发的骨髓PCEMNR与阴性对照(生理盐水处理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初步说明紫红獐牙菜提取物对哺乳动物的遗传物质可能不具有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与方法:为探讨长期低剂量苯接触对工人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遗传毒性作用,采用淋巴细胞单抗致敏红细胞花环试验及微核试验,对44例油漆工人进行了T淋巴细胞亚群及淋巴细胞微核测定。结果:在苯接触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情况下,淋巴细胞亚群CD4^ 值无明显变化;CD^3 及CD^8 极显著增加(P<0.01);CD4^ /CD8^ 比值明显下降(P<0.05)。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长期低剂量苯接触可导致机体细胞细胞免疫紊乱并可产生遗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