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诱导缓解第33天微小残留病(MRD)与IKZF1基因型对于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以第一疗程化疗获得完全缓解且有完整随访信息的152例初诊B-ALL患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化疗第33天MRD,并分为3组:残留白血病细胞<10-4者为MRD标危组(60例),10-4 ≤ MRD < 10-2为MRD中危组(55例),MRD ≥ 10-2为MRD高危组(37例)。应用巢式RT-PCR检测化疗前所有患儿的IKZF1基因型。分析诱导缓解第33天MRD及IKZF1基因型对B-ALL患儿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152例初诊B-ALL患儿有7种常见IKZF1基因亚型:IK1、IK2/3、IK4、IK6、IK8、IK9和IK10,其中130例表达IKZF1基因功能亚型、22例为IKZFl基因功能缺失亚型。随访期间26例(17%)患儿复发,以高危患儿复发率最高(P < 0.05),而标危、中危组复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IKZFl基因功能缺失亚型阳性患儿的累计复发率高于IKZFl基因功能亚型阳性的患儿(P < 0.01)。MRD标危、中危、高危患儿的预计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4.2±2.9)%、(86.7±3.8)%和(56.2±4.5)%,三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IKZFl基因功能亚型阳性患儿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高于功能缺失亚型阳性患儿(P < 0.01)。MRD标危组IKZFl基因功能亚型阳性患儿的预计5年无复发生存率与功能缺失亚型阳性患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中危组和高危组中IKZFl基因功能亚型阳性患儿的预计5年无复发生存率均高于功能缺失亚型阳性患儿(P < 0.05)。结论 IKZFl基因功能缺失亚型阳性的B-ALL患儿复发率高,尤其是化疗第33天MRD ≥ 10-4的IKZF1基因功能缺失亚型阳性B-ALL患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CD58)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用于儿童B-ALL微小残留病(MRD)检测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4年1~9月确诊为B-ALL的8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同期选取20例非肿瘤、非血液病且骨髓涂片细胞形态正常的住院患儿作为对照组。应用四色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对照组及B-ALL患儿初诊时、诱导化疗15 d时骨髓标本的CD58表达水平。在诱导化疗33 d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FCM对B-ALL患儿进行MRD检测。结果 87例B-ALL患儿骨髓CD58平均荧光强度(MFI)(91±33)高于对照组(14±6)(P< 0.01);其中44例B-ALL患儿CD58强表达。在诱导化疗过程中,诱导化疗15 d时B-ALL患儿骨髓CD58的表达量(105±22)与初诊时(107±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44例CD58强表达B-ALL患儿进行MRD检测,FCM检测MRD阳性患儿9例,阴性患儿35例;RT-PCR检测MRD阳性患儿11例,阴性患儿33例,42例(95%)检测结果一致,两种检测方法检测MR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D58在B-ALL患儿中高表达且表达稳定,可以作为B-ALL患儿MRD检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阐明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骨髓微量肿瘤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的检测方法及其结果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CD45-FITC/CD81-PE/CD56-PECy5单抗组合通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了人NB细胞株TGW的免疫表型并确定本实验室FCM的敏感度;比较BM细胞形态学检查与FCM检测骨髓中的CD45-/ CD81+/ CD56+细胞,分析病程中MRD检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⑴ TGW细胞株表达CD56和CD81,不表达CD45,本实验室FCM敏感度为1/104。⑵61例患者共144份标本中细胞形态学提示BM转移者23份;FCM显示表达CD45-/ CD81+/ CD56+细胞的标本数62份,BM细胞形态学检测方法和FCM阳性检出率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X2检验)。⑶比较平均化疗4个疗程后MRD结果与预后关系:31例患儿初诊时BM MRD检测阳性,化疗4个疗程后11例患儿MRD转阴,随访至今无复发及进展,DFS中位时间23mos;另外20例化疗4个疗程后仍为阳性,其中11例复发或进展,包括1例死亡,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⑷化疗后移植患儿PBSC采集前骨髓MRD结果与预后的相关性:共有19例患儿接受化疗后PBSCT,13例患儿采集时骨髓MRD为阴性,其中2例复发,自移植后始DFS中位时间9mos;6例患儿采集时骨髓MRD为阳性,5例复发,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运用FCM检测NB患儿骨髓中的微量肿瘤细胞敏感度高、特异性强,可协助初诊患儿的诊断、评估临床疗效,骨髓中的微量肿瘤细胞残留与神经母细胞瘤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遗传学异常的儿童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在诱导化疗期间微小残留病(MRD)的变化。方法 以2004年2月至2013年4月收住院的271例初治B-ALL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不同遗传学异常患儿在诱导化疗第15天和诱导化疗结束时MRD的变化特点。结果 诱导化疗第15天,具有超二倍体患儿在MRD的3个检测界值上(分别MRD≥0.1%、1%和10%)的检出比例均明显高于非超二倍体患儿(均PP>0.05)。诱导化疗结束时,超二倍体患儿和BCR-ABL1阳性患儿在MRD的3个检测界值上(分别MRD≥0.01%、0.1%和1%)的检出比例分别与非超二倍体和BCR-ABL1阴性患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TEL-AML1融合基因阴性患儿在上述3个检测界值上的检出比例均高于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均PP结论 具有不同遗传学异常的B-ALL患儿在诱导化疗中及诱导化疗结束时的MRD水平是不同的,MRD的预后意义可能与不同遗传学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在现有危险度分层治疗方案中,预后存在差异。目的探究儿童急性T-ALL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早期治疗反应及长期预后的相关性。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8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使用CCLG-ALL-2008方案治疗的初诊为T-ALL患儿白血病免疫标志和融合基因的特征,及其与患儿临床表现、早期治疗反应和长期预后的相关性。主要结局指标无事件生存(EFS)和总生存(OS)。结果101例T-ALL患儿进入本文分析,其中男76例(75.2%)。SIL-TAL1是最常见的融合基因(21.8%,22/101),SIL-TAL1阳性患儿纳入高危的比例显著高于阴性者。干细胞标志CD34的表达率为45.5%(46/101)。表达免疫标志CD2者与初诊外周血高WBC计数相关;表达CD34者与强的松反应不良及第15 d高微小残留病(MRD)相关;表达CD33者与诱导结束时形态学不缓解及高MRD相关;表达CD10者强的松治疗反应良好者多。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SIL-TAL1阳性、强的松治疗反应不良、治疗第15 d骨髓形态学不缓解、第33 d高MRD及高危危险度与不良的EFS和OS相关(P均<0.05),其中第33 d MRD≥1%和SIL-TAL1融合基因阳性亦是EFS和OS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危险比分别为第33 d MRD≥1%对EFS为1.96(95%CI:1.114~3.452,P=0.020),对OS为2.062(95%CI:1.138~3.734,P=0.017);SIL-TAL1阳性对EFS为2.536(95%CI:1.053~6.104,P=0.038),对OS为2.921(95%CI:1.144~7.457,P=0.025)。结论T-ALL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在以MRD为分层依据的治疗方案中,SIL-TAL1和治疗早期MRD对预测患儿长期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例1, 女, 3月龄, 因"发现血常规异常2 d"就诊, 初诊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 KMT2A-USP2融合基因阳性, 高危组, 应用Interfant-06方案化疗, 化疗3个疗程后微小残留病(MRD)及融合基因持续阳性。例2, 男, 4岁, 因"反复下肢痛、发现中性粒细胞减少1个月"就诊, 初诊B-ALL, KMT2A-USP2融合基因阳性, 中危组, 应用中国儿童肿瘤协作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20方案化疗, 化疗第19天、第46天MRD及融合基因阳性, 因第46天MRD大于1.00%升为高危组。2例患儿诱导及早期强化治疗后MRD持续阳性, 接受28 d贝林妥欧单抗治疗后, MRD与融合基因均转阴。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化疗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监测的不同微小残留病(MRD)水平的预后意义.方法 对102例ALL患儿进行MRD监测研究,分别在患儿诱导化疗开始后第15天、第29天、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进行MRD监测.根据患儿初诊时免疫表型特征,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的四色单克隆抗体组合.常用的抗体组合包括CD45CD19CD34CD10和CD45CD19CD34CD20等.结果 102例ALL患儿的5年总体生存(OS)率和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86.9±3.4)%和(79.9±4.0)%,共12例患儿复发.在第15天、29天、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分别有14.3%、43.9%、39.1%、39.7%和45.6%的患儿处于MRD阴性(MRD<10~(-4)).其中MRD水平能在1年内达到阴性的患儿的长期存活率明显高于MRD持续阳性的患儿[5年EFS:(92.5±3.2)% vs. (58.3±8.6)%,P<0.001].各时间点上,化疗后第15天时MRD≥10~(-2)[(79.8±10.3)% vs.(28.6±17.1)%,P<0.001]、第29天时MRD≥10~(-3)[(88.3±4.9)% vs.(51.3±14.4)%,P<0.003]、第3个月[(92.4±5.1)% vs.(65.5±7.5)%,P<0.015]、6个月[5-year EFS rates(96.3±3.6)% vs.(65.4±7.5)%,P<0.003]及第12个月[(100.0±0.0)% vs.(67.7±8.4)%,P<0.002]时MRD≥10~(-4)的患儿的5年EFS率明显较差.而第15天时MRD≥10~(-2)是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采用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MRD水平能有效地评估ALL患儿的预后,而不同时间点上具有预后意义的MRD水平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多种预后影响因素对儿童非成熟B细胞性白血病长期无病生存的影响,寻找可能的影响治疗和预后的最重要的因素.方法 对在该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非成熟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161例,按ALL-XH-99方案化疗.并在治疗前获得患者年龄、性别、外周血白细胞数、免疫分型、P170、融合基因以及泼尼松治疗第8天外周血幼稚细胞绝对数、诱导缓解治疗第19天骨髓象以及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骨髓微量残留病(MRD)水平和危险度分级等,并动态观测治疗疗效.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治疗前P170水平等对治疗对无事件生存率无影响(P>0.05);年龄、治疗前外周血白细胞水平、泼尼松治疗反应、诱导缓解第19天骨髓象、融合基因、以及CR时MRD水平等则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免疫分型、是否具有髓系标记以及临床危险度分组对治疗预后亦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进入本研究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中,预后危险因素包括:治疗前外周血WBC≥50×109/L、Cμ阳性、MRD阳性以及融合基因检测阳性等(P<0.05).而性别、年龄、治疗前P170水平、CD10/CD33/CD13是否表达、危险度分组以及治疗第19天骨髓象等对预后并无显著的影响(P>0.05).但根据患者治疗第19天骨髓象调整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结论 在非成熟B系ALL中,治疗前外周血高白细胞数、Cμ阳性、融合基因检测阳性以及诱导缓解结束后MRD≥0.01%具有重要的预后意义.而早期治疗反应(第19天骨髓象)对于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4色荧光标记B淋巴细胞抗体组合模板用于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MRD)对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间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RD的初发B-ALL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MRD检测的时间及检测的结果,将183例患儿分为诱导缓解期MRD阴性组(n=37),诱导缓解期MRD阳性组(n=18),维持治疗期MRD阴性组(n=113)和维持治疗期MRD阳性组(n=15).结果 诱导缓解期和维持治疗期MRD阳性患儿,其初诊危险分级为中、高危的患者比例较阴性者高(PRR=1.005,95%CI:0.864~1.170,P=0.032)、第15天骨髓象未达M1(RR=6.454,95%CI:2.191~19.01,P=0.002)和缓解后MRD≥0.01%(RR=1.923,95%CI:0.750~4.933,P=0.043)是儿童B-ALL发生复发的高危因素.结论 4色荧光标记B淋巴细胞抗体组合模板用于流式细胞术能区分化疗后MRD阳性和阴性的B-ALL患儿.MRD水平与强的松反应性、第15天骨髓象等指标一样,是儿童B-ALL重要的预后判断因素,对儿童B-ALL具有较好的临床预后判断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六色流式细胞术与三色流式细胞术在急性B系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检测出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AIP)的差异。方法利用两组六色抗体组合CD20/CD34/CD10/CD22/CD45/CD19、CD7/CD5/CD13/CD33/CD45/CD19对25例三色流式免疫分型诊断为B-ALL的初诊患儿骨髓标本进行检测,通过FSC/SSC、CD45/SSC、CD19/SSC设门,在多个双参数二维点图上对幼稚细胞群、CD19+细胞群进行分析。结果三色流式免疫分型使用23种抗体共检测出CD19strong、CD10strong、CD34strong、CD22strong、CD19+/CD45-/dim+、CD19+/CD34+/CD38-、CD19+/CD13+、CD19+/CD15+、CD19+/CD33+9种LAIP。25例患儿中23例检测出LAIP,其中1个LAIP 4例,2个LAIP 8例,3个LAIP 5例,4个LAIP 3例,5个LAIP 3例。六色流式细胞术使用10种抗体共检测出CD10strong、CD34strong、CD22strong、CD45-/dim+、CD19+/CD13+、CD19+/CD33+、CD19+/CD34+/CD20+、CD19+/CD34+/CD22++、19+/CD34+/CD10dim+、19+/CD45-/dim+/CD34-/dim+、19+/CD10-/CD20-/CD34-11种LAIP。25例中23例检测出LAIP,其中1个LAIP 4例,2个LAIP 5例,3个LAIP 3例,4个LAIP 6例,5个LAIP 5例。结论儿童B-ALL患者具有LAIP者比例较高,适用于运用流式细胞术对B-ALL患儿进行化疗骨髓缓解(CR)后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六色流式细胞术使用的抗体总数较少,但通过FSC/SSC、SSC/CD45、SSC/CD19设门,对幼稚细胞群、CD19+细胞群在多个双参数点图上进行分析,能发现比三色流式细胞术更多的LAIP,并且六色流式细胞术可在同一试管中同时检测6种抗原,能根据患儿初诊时免疫分型结果进行灵活调整,更有利于进行CR后MRD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治疗与随访情况。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标准的早产儿,于生后2周开始由资深眼科医师开始行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进行随访。结果434例早产儿中ROP的发生率为5.5%(24/434例),24例ROP中Ⅰ期19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Ⅲ期阈值病变者行激光光凝治疗,全部患儿均恢复正常。对434例早产儿行单因素分析得出,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吸氧、吸氧浓度、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肺表面活性剂(PS)的应用、机械通气、输血、光疗时间、感染与ROP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胎数、吸氧时间、光疗时间、代谢性酸中毒、母亲妊高症、颅内出血是影响ROP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早产是ROP的根本原因,防治各种并发症、合理的氧疗是预防ROP的关键。建立完善有效的ROP筛查制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OP,可改善ROP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