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了解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的水平 ,以及格列美脲降糖治疗后其变化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2型糖尿病患者格列美脲治疗前后与对照组血清E 选择素、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浓度。结果显示 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血清E 选择素、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格列美脲治疗 8周后患者血清E 选择素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的水平均降低 (P <0 .0 5 ) ,但细胞间粘附分子 1与治疗前比较无变化。格列美脲降糖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糖尿病状态下的内皮细胞损伤和激活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和可溶性E 选择素 (sE selectin)水平的变化。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67例 2型糖尿病患者和 2 0例健康对照组的sICAM 1和sE selectin以及甘油三酯 (TG)水平。结果  ( 1) 2型糖尿病组血清sICAM 1和sE selectin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2型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组、有大血管病变组均高于无血管病变组 (P值均 <0 .0 5 ) ;( 2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ICAM 1和sE selectin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r =0 .9985 ,P <0 .0 1) ;( 3 )血清sICAM 1水平和TG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r =0 .415 ,P <0 .0 5 )。结论 血清sICAM 1和sE selectin参与了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发病过程 ,并可作为糖尿病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ICAM 1升高与高甘油三酯血症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 C反应蛋白 (CRP)、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水平变化及其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 EL ISA法检测 12 7例 2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组 )血清 CRP、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 VCAM- 1)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 ICAM- 1)水平 ,并与 6 4例健康人 (对照组 )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组血清 CRP、s ICAM- 1、s VCAM- 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有血管并发症者CRP、s ICAM- 1、s VCAM- 1明显高于无血管并发症者 (P<0 .0 1) ,大血管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和大血管与微血管并发症并存者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糖尿病组血清 CRP水平与 s ICAM- 1、s VCAM- 1水平变化呈正相关 (r =0 .5 76~ 0 .6 2 4 ,P <0 .0 1)。结论 血清 CRP、 s ICAM- 1、 s VCAM- 1相互作用、可能参与了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 ,并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并以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作为内皮功能损伤的指标,观察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62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有无血管并发症分为无血管病变组(n=19)、微血管病变组(n=20)和大血管病变组(n=23),选择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和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并测定糖脂代谢指标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在无血管病变组、微血管病变组和大血管病变组的水平逐步升高(P<0.01);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在大血管病变组高于微血管病变组,微血管病变组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0.01),无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甘油三酯、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0.45、0.52和0.62,P<0.01)。结论细胞间粘附分子1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可作为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血管并发症尤其是大血管病变发生的预测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 ICAM- 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 1(s VCAM- 1)水平的变化。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 ISA)检测了 18例 1型糖尿病和 47例 2型糖尿病患者及 2 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 s ICAM- 1、s VCAM- 1以及甘油三酯 (TG)水平。结果  1血清 s ICAM- 1和 s VCAM- 1水平 ,1型、2型糖尿病患者组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0 .0 5~ 0 .0 1) ,2型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组又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 (P<0 .0 5~ 0 .0 1) ,1型糖尿病与 2型糖尿病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2血清 s VCAM- 1水平 ,2型糖尿病的高甘油三酯血症组 (A组 )、高甘油三酯血症合并高血压组 (B组 )高于单纯高血压组 (C组 )和甘油三酯、血压正常组 (D组 ) (P均 <0 .0 5 ) ;3 1型糖尿病和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 s ICAM- 1和 s VCAM- 1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 (r=0 .83、0 .5 3,P均 <0 .0 1)。结论  1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 s VCAM- 1升高与高甘油三酯血症有关 ;2血清 s ICAM- 1和 s VCAM- 1参与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病过程 ,并可作为糖尿病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sVCAM-1与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关系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清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sVCAM 1)与 2型糖尿病 (T2DM)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 86例T2DM患者和 4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sVCAM 1的水平。  结果 所有T2DM患者血清中sVCAM 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T2DM患者微血管病变组sVCAM 1水平明显高于无血管病变组 (P <0 0 5 ) ;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组sVCAM 1水平明显高于微血管病变组 (P <0 0 5 )。  结论 sVCAM 1参与了T2DM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血清von Willebrand因子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 von Willebrand因子 (v WF)与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方法 将 4 0 8例年龄相近的 2型糖尿病患者 ,根据是否合并血管并发症分为 :无并发症组 (1 2 5例 )、大血管并发症组 (1 2 3例 )、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组 (1 6 0例 )。观察不同组患者血清v WF水平 ,并与正常对照组 (1 0 5名 )比较。 结果 血清 v WF水平在正常对照组为 (0 .8± 0 .4 ) U/ml;无并发症组 (1 .2± 0 .5 ) U/ ml;大血管并发症组 (1 .4± 0 .6 ) U/ ml;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组 (1 .6± 0 .6 ) U/ ml;血清 v WF水平随血管并发症增多而上升 ,各组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 (P<0 .0 1 )。L o-gistic分析表明 ,v WF既与是否合并大血管病变呈显著相关 (回归系数 β=0 .95 6 ,P=0 .0 0 1 ) ,也与是否合并微血管病变呈显著相关 (回归系数 β=1 .783,P=0 .0 1 2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尿微量白蛋白、年龄、糖尿病病程分别与 v WF呈正相关 (β=0 .32 4 ,P<0 .0 0 1 ;β=0 .2 31 ,P<0 .0 0 1 ;β=0 .1 4 5 ,P<0 .0 5 )。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 v WF逐渐升高反映了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 2型糖尿病 (DM)患者全血血小板α -颗粒膜糖蛋白 (CD62 p)、血小板溶酶体膜糖蛋白 (CD63 )水平及其临床价值。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 116例 2型糖尿病患者 (其中大血管病变 4 5例 ,微血管病变 39例 ,无血管病变 32例 )和 32名健康人全血CD62 p、CD63 水平。 结果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微血管病变组、无血管病变组CD62 p、CD63 平均水平分别为 39.38%和 2 0 .4 7% ,2 8.31%和 14 .75% ,12 .13%和 9.5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3.36 %和 2 .6 8% (均P <0 .0 1) ,大血管病变组和微血管病变组CD62 p和CD63 平均水平均高于无血管病变组 ,有显著性差异 (均P <0 .0 1) ;CD62 p与CD63 、TG、病程呈正相关关系 (均P <0 .0 1)。 结论 CD62 p、CD63 可作为 2型糖尿病患者监测病情变化及早期诊断血管并发症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糖尿病与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及可溶性E 选择素 (sE s)水平 ,以探讨粘附分子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61例 2型糖尿病 (糖尿病组 )和 5 8例冠心病 (冠心病组 )患者及 42名正常组 (对照组 )的血清sICAM 1、sE s水平 ,酶法检测血糖、血脂等。结果 糖尿病组与冠心病组sICAM 1及sE 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1) ,糖尿病组sICAM 1水平高于冠心病组 ,sICAM 1水平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结论 ICAM 1及E s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及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具有高度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血脂是影响sICAM 1水平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P—选择素与糖尿病血管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与血小板活化及内皮受损、血管内皮功能减退密切相关。近年研究证实,P—选择素通过促进白细胞与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的粘附造成内皮损伤和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P—选择素及其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将为临床诊治糖尿病血管病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血清一氧化氮水平与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氧化氮 (NO)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人体内一氧化氮水平异常可能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我们采用镉还原法 ,通过对 46例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硝酸盐 (NO3)水平的测定 ,判定病人体内 NO水平 ,并探讨其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关系。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1.糖尿病组 :根据 1985年 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随机选择住院的 2型糖尿病患者 46例 ,男 2 1例 ,女 2 5例 ,年龄 5 2 .0± 3.7岁 ,病程 8.3± 4.7年。其中 ,合并大血管病变组 2 0例 ,微血管病变组 2 4例 ,同时合并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组 6例 ,无并发症组 8例。大血…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及合并大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目的 观察C反应蛋白 (CRP)在 2型糖尿病 (DM )及DM合并大血管病变时的浓度变化。方法 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CRP水平。在 2型DM患者 (伴或不伴大血管病变 )、无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患者、空腹血糖受损 (IFG)者、糖耐量低减 (IGT)者以及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清CRP水平。结果 IGT者、2型DM以及无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增高 (P <0 .0 5~ <0 .0 0 1) ;2型DM伴有或不伴有大血管病变患者以及无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患者间血清CRP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CRP水平较非大血管病变者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CRP在 2型DM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均具有致病作用 ;就致动脉粥样硬化而言 ,CRP是普通人群 (包括 2型DM )的一般危险因子 ,并非 2型DM的特殊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3.
用ELISA法测定 62例糖耐量受损(IGT)患者、24名正常糖耐量 (NGT)者和 23例 2型糖尿病患者可溶性E选择素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sVCAM 1)的血清水平,发现IGT患者sVCAM 1浓度明显高于NGT者,提示IGT患者已发生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不同时期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糖尿病不同时期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变化。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血管外彩超,检测33 例对照组和 96 例糖代谢异常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EDF)。其中糖代谢异常者包括:糖耐量减低组30例、2型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 30 例和伴血管病变组36例。结果 与对照组(13. 08%±4 .90%)比较,糖耐量减低组已存在 EDF 降低(10 46%±4 54%), 糖尿病患者 EDF 则进一步降低(6 .25%±2 .95%),糖尿病血管病变组患者 EDF 最低[5. 17%±2 .11%;与无血管病变组(7 .59%±3 .29%)比较 t=3 .536, P<0 .01]。结论 在早期糖代谢紊乱即糖耐量减低和无血管病变临床证据的糖尿病患者,利用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检测,可早期发现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这种受损随糖代谢紊乱加重而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皮素转换酶 (ECE)、内皮功能改变与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应用RT PCR技术对 2型糖尿病患者 40例、2型糖尿病并大血管病变患者 6 0例及正常对照组6 0例进行了ECEmRNA水平、ECE活性测定 ,内皮功能检测。结果 ECEmRNA水平、ECE活性在2型糖尿病患者升高 ,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进一步显著升高。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着内皮功能受损。结论 内皮功能受损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始动因素 ,ECE改变与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目的 探讨内皮素转换酶 (ECE)、内皮功能改变与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应用RT PCR技术对 2型糖尿病患者 40例、2型糖尿病并大血管病变患者 6 0例及正常对照组6 0例进行了ECEmRNA水平、ECE活性测定 ,内皮功能检测。结果 ECEmRNA水平、ECE活性在2型糖尿病患者升高 ,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进一步显著升高。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着内皮功能受损。结论 内皮功能受损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始动因素 ,ECE改变与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选择素E、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VCAM ) 1是粘附分子家族的成员 ,血液中可检测到可溶性选择素E及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sVCAM 1)。粘附分子由血管内皮细胞、白细胞及其它多种细胞表达 ,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等之间的粘附 ,在胚胎的发育和分化、炎症与免疫应答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的许多研究发现粘附分子与 1型糖尿病关系密切〔1,2〕。为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粘附分子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本研究测定血清可溶性选择素E、sVCAM 1,报道于下。一、对象和方法1 .对象 :糖尿病组为 42例据美国糖尿…  相似文献   

17.
孙英  孙金凤 《山东医药》2003,43(13):60-61
粘附分子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粘附分子种类繁多 ,包括选择素家族、免疫球蛋白家族、整合素家族、钙依赖粘附素家族等。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sVCAM 1)为免疫球蛋白家族成员之一 ,主要表达于激活的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组织巨噬细胞 ,参与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及聚集。其在糖尿病患者体内较正常人明显增高 ,并且与糖尿病并发症密切相关。现结合文献对sVCAM 1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综述如下。1 sVCAM 1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非特异性并发症 ,其基本病理变化为动脉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 2型糖尿病伴微血管病变 31例 ,无大小血管并发症的 2型糖尿病患者 35例及 2 0例健康人 ,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 (Fbg)、假性血友病因子 (v WF)、P-选择素、凝血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 1(PAI- 1 )。结果 糖尿病无并发症组 Fbg、v WF、P-选择素、PAI- 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血浆 Fbg、v WF、P-选择素、PAI- 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v WF、P-选择素 (P<0 .0 5~ P<0 .0 1 )、PAI- 1水平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 (P<0 .0 5~ P<0 .0 1 )。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微血管病变与糖尿病病程、Hb A1 c、Fbg、P-选择素、PAI- 1水平显著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高凝状态 ,并且凝血纤溶功能异常参与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 2型糖尿病 ( T2 DM)患者脂蛋白脂酶 ( L PL)基因位点变异对大血管病变易感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 2 16例 T2 DM患者 ( T2 DM组 ) ,采用 PCR-RFL P检测其第 6、第 8内含子基因多态性 ,并与 63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 1)对照组与 T2 DM组 L PL/Pvu 、Hind 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相似 ( P>0 .0 5 ) ;( 2 ) P-P-型大血管病变发生率为 62 % ,明显高于 P+P+型 ( 3 6% ) ( P<0 .0 5 ) ,而且 P-P-型与大血管病变呈正相关 ( r=+1.67,P=0 .0 0 8) ;( 3 ) H+ H+型大血管病变发生率为 45 % ,高于 H-H-型 ( 2 2 % ) ,但无统计学意义 ( P>0 .0 5 ) ;( 4 ) H+H+型三酰甘油 ( TG)水平明显高于 H-H-型 ( P<0 .0 5 ) ,P+P+型 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LDL -C)水平分别明显低于和高于 P-P-型 ( P<0 .0 5 )。结论  LPL /Pvu 基因多态性调控 T2 DM患者并发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微血管病变与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92例,根据是否并发微血管病变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对照组)45例和2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组(观察组)47例。测定两组血管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和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率(FMD)及平均动脉压(MAP)。观察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24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CEC、ET-1、MAP及FMD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微血管病变指标与内皮功能及血压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CEC、ET-1及MAP均高于对照组,FMD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24周后,患者CEC、ET-1及MAP水平下降,FMD水平上升(P均<0.05)。CEC、ET-1与FMD呈负相关(r分别为-0.413、-0.486,P均<0.05),与MAP呈正相关(r分别为0.507、0.516,P均<0.05)。结论 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及血压升高与2型糖尿病并发微血管病变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二者共同参与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微血管病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