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病例报告患者,女,24岁。因双眼视力下降1mo就诊于2009-02-25来我院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右0.2,-2.25DS矫正至1.0,左:0.3,-2.00DS矫正至1.0。双眼前节未见异常。眼底:视盘界清,色淡红,视网膜未见出血及渗出,黄斑中心凹可见点状黄白色物,反光弥散。黄斑区未见异常。视野:右眼相对中心暗点。左眼:未见异常。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图1):双眼黄斑中心小凹可见纺锤状物,右眼稍大。测量数值:右眼,垂直径:193μm,水平径:108μm;左眼,垂直径:67μm,水平径:89μm。分层扫描见赘生物源自神经纤维/内界膜层。追问既往史无特殊。患者父母、弟弟、姑及姨  相似文献   

2.
3.
黄斑中心凹微孔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赵强,高淑荣北京市第四医院眼科白钢普兰店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藏耀珑黄斑中心凹微孔首先由Cordes报告[1]。当时他称为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炎(Foveomacularretinitis),通常由于眼部直接外伤、黄斑...  相似文献   

4.
随着眼科影像技术的发展,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越来越被深入研究,在许多研究工具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的优势尤为突出,被广泛应用。研究发现,FAZ受黄斑中心凹结构、眼轴长度、年龄、种族、性别及不同的研究方法影响。FAZ与临床许多疾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可被称为视网膜血管疾病中黄斑缺血的生物标志物,对临床诊断及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检测结果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使得不同仪器测量数据不可替换,今后仍需做进一步研究,从而更好地辅助临床诊断及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硅油填充术后OCT榆测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术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对35例(35只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注入术者,分别于术后2周、1、2月行黄斑区OCT检查,观察图像特点,分析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之间相关性.结果 黄斑中心凹厚度和最佳矫正视力的负对数之间为正相关,即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呈现负相关.结论 随着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减少,视力呈现上升的趋势.OCT能评估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黄斑区的恢复情况,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了依据.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acular thickness measured by OCT and postoperative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after vitrectomy with silicone oil eamponade.Methods Thirty-five consecutive cases underwent vitrectomy with silicone oil tamponade were collected.Cross-sectional images of macular with OCT at 2 weeks, 1 month, 2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were observed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cular foveal thickness and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direct correlation was showed between the macular foveal thickness and the negative logarithm of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showed between the macular feveal thickness and postoperative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Conclusions 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 of macular foveal thickness, the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is decreasing.We can assess the function of the macular post operative and find the basis of clinic therapy and prognosis.  相似文献   

6.
玻璃体黄斑中心凹牵拉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 ,OCT)定量分析玻璃体牵拉与黄斑裂孔形成的关系。探讨OCT检查对诊断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意义。方法 :OCT显示为玻璃体黄斑中心凹牵拉的 18例 ( 2 0眼 )患者进行随访。垂直和水平线性OCT经过黄斑中心凹 ,分析OCT图像 ,测量黄斑厚度及玻璃体后脱离 ,定量分析黄斑裂孔与玻璃体牵拉的关系。结果 :平均年龄为 63 2± 8 4岁 ( 5 0~ 77岁 ) ,男性 2例 ,女性 16例。临床诊断为临界黄斑裂孔 9眼 ,黄斑囊肿 2眼 ,玻璃体黄斑牵拉 3眼 ,黄斑囊样水肿 3眼 ,视网膜前膜 1眼及诊断不详 2眼。首次OCT图像显示玻璃体后皮质粘连在黄斑中心凹处 ,中心凹变平或隆起 ,神经上皮间呈低反射的囊肿。未形成裂孔眼的玻璃体后脱离逐渐增加 ,中心凹的隆起度亦随之增加。随访视力显著下降 (P =0 0 0 1,配对T检验 ) ;视力与黄斑的隆起度呈负相关 (r2 =0 5 3 ,P =0 0 0 3 ,Pearson相关分析 )。 2 0眼中 8眼 ( 4 0 % )形成黄斑裂孔 ,板层裂孔 1眼 ,Ⅱ期裂孔 5眼 ,Ⅲ期裂孔 2眼。裂孔形成组与未形成组的视力、黄斑厚度及玻璃体后脱离的差异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OCT对分析、诊断、监测玻璃体黄斑牵拉具有非常有意义的临床价值。玻璃体黄斑中心凹牵拉是裂孔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异位中心凹内层(EIFL)分期方案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手术患者视力预后的评估。方法 本研究纳入确诊为单眼IMEM的79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所有患者均接受23 G玻璃体切割术,剥除黄斑前膜(MEM)及内界膜,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EIFL分期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差异,以及术前不同EIFL分期与BCVA的相关性。结果 根据EIFL分期方案,2期患者15眼(19.0%),3期患者54眼(68.4%),4期患者10眼(12.7%)。与3期、4期患者相比,2期患者术前和术后BCVA均较好(P=0.224、P<0.001)。术后6个月,所有EIFL分期患者的BCVA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均为P<0.05)。EIFL分期与患者术前BCVA、CFT均呈正相关(均为P<0.001),与患者术后6个月BCVA、CFT也呈正相关(均为P<0.001)。术后6个月,46.7%的2期患者中心凹恢复正常形态,3期患者中5.6%改善为2期,4期患者100.0%黄斑区视网膜结构稍改善。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EIFL分期方案是评估IMEM手术视力预后的一种简便、快捷、重复性好的方法,有利于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相比3期、4期患者,2期IMEM手术可显著改善患者视力,并增加解剖结构恢复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7岁。因双眼视物不清1个月来诊。视力:右眼0.6,近视力1.0,左眼0.5,近视力1.0,双眼各向运动无受限,右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异常,左跟前节(一),眼底可见一血管通过黄斑中心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显示:左眼臂一视网膜充盈时间9.8S,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生物以及手术参数对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85例(10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记录患者的年龄、晶状体核分级、眼轴长度、超声时间、切口累积消散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术前以及术后1个月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记录患者术前、术后视力。分析黄斑中心凹厚度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患者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提高(P<0.001)。术前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为(154.43±17.43)μm,术后1个月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182.28±30.78)μm,平均增加(22.85±25.57)μ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1眼术后2周发生黄斑囊样水肿。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量与核硬度、超声时间、CDE以及眼轴长度呈正相关(分别为P<0.001、P=0.006、P=0.031、P=0.047),但与患者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386)。术后黄斑中心凹的增加量与BCVA的负对数(LogMAR)呈正相关(r=0.884,P<0.001)。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有所增加,其与视力的下降有一定的相关性。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核硬度、超声时间、CDE和眼轴长度。  相似文献   

10.
青光眼是复杂的眼科疾病,其不仅损伤视神经,还会对黄斑区及视盘周围的脉管系统血流造成影响。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可以反映不同类型青光眼患者眼底血流灌注及黄斑结构的微小改变,可作为观察不同类型青光眼患者眼底结构变化的生物学标志物之一。OCTA在临床实践中被当作测量青光眼患者FAZ相关参数的主要工具。本研究即对基于OCTA测量的黄斑FAZ在青光眼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52岁。自觉右眼视力下降2个月,于2009年4月1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全身检查未见异常。跟科查体:视力:右服0.05,左眼0.8,眼压:右眼14mmHg(1mmHg=0.133kPa),左眼18mmHg,右眼前节检查无异常,散瞳下眼底检查:视盘界清色可,视网膜动静脉压迹可见,黄斑中心凹旁毛细血管扩张、迂曲,周围黄白色渗出、小片出血及轻度水肿(图1)。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变化已经成为研究眼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在一些眼科疾病中,SFCT的改变呈多样性,表现出脉络膜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极其复杂的改变,而且在血管性相关性疾病,或因缺血、缺氧等因素导致的全身性疾病中,SFCT的变化也为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宁玲 《眼科新进展》2017,(11):1068-1070
目的 评估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形态变化与视力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内界膜剥除术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32例(32眼)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中黄斑中心凹的形态、中心凹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结果 29例患者视力提高,3例患者视力无提高,最佳矫正视力由术前0.25±0.12提高至术后的0.49±0.28(P <0.05),所有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均有所下降,由术前的(385±115) μm降至术后的(241±64) μm(P <0.05).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凹厚度相关性分析呈负相关性,即黄斑中心凹越厚,视力越差.结论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形态变化与视力有密切关系,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用于术前评估及术后追踪其转归.  相似文献   

14.
李××男44岁因为右眼视力突然下降9d入院。既往视力好,无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入院检查:Bp116/76mmHg,OD手动/眼前,OS1.5,TA OD15mmHg。眼部异常所见:双外眼及眼前节、左眼底未见异常。右眼后极部呈现灰白色混浊水肿,黄斑部呈现樱桃红色,乳色束表面可见小片状出血,(见图1)。FFA检查,右眼底12s动脉显影,15s静脉层流,23s静脉充盈完毕。黄斑部可见花瓣样透见荧光,整个视网膜可见团块样渗漏,伴静脉壁渗漏,晚期视乳头及整个眼底呈现弥漫性高荧光。左眼黄斑中心凹可见透见荧光,(见图2)。右眼OCT检查,黄斑部水肿,黄斑部可见外板层裂孔,(见图3…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3D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形态特征及其对视力的影响。方法应用3D—OCT观察42例(46只眼)IMEM患者的OCT图像,分析黄斑中心凹形态、中心凹厚度与视力的关系。结果在42例(46只眼)IMEM患者的3D-OCT图像中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表面厚薄不一的高反光带,绝大多数伴不同程度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黄斑中心凹越厚,视力越差。34只眼(73.9%)OCT图像表现为与视网膜内层局灶性粘附的条带状强反光,大部分与视网膜内层分离,另12只眼(26.1%)表现为与视网膜内层完全紧密粘连的增强增宽的反光带。结论3D-OCT可以精确测量黄斑视网膜厚度,客观而全面地提供视网膜各层之间以及厚度变化的信息,从而初步评价IMEM与视力的关系,为IMEM提供更有参考价值的手术指征并指导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6.
黄玉仪  刘洁  孟晶 《眼科》2021,30(2):84-84
男性,49岁.双眼视力1.0,因糖尿病病史1年常规行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OCT示双眼内丛状层及内核层跨越黄斑中心凹连续走行,黄斑区凹陷程度减少(图1,A为右眼,B为左眼).双眼黄斑中心凹厚度正常,均为261 μm.OCTA示右眼浅层毛细血管直穿黄斑中心凹,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完全消失.左眼黄斑中心凹见多边形浅层毛细血...  相似文献   

17.
杜君  雷方 《眼科新进展》2016,(8):777-779
目的 分析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黄斑中心凹下方脉络膜厚度(subfovealchoroidalthickness,SFCT)变化。方法 30例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60眼纳入研究,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45.38±10.19)岁。所有患者均行眼前节检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及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SD-OCT)等检查确诊。经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前及治疗2周、6个月、12个月后应用SD-OCT对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进行深度加强扫描(enhanceddepthimaging,EDI)测量SFCT。与正常同龄人群SFCT值进行比较。结果 患眼与正常同龄人群SFCT值(287.85±27.70)μm比较,糖皮质激素治疗前,患眼SFCT厚度(437.46±30.14)μm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1,P<0.01)。治疗2周后,患眼SFCT厚度为(352.50±60.37)μm,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7,P<0.05)。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后,患眼SFCT厚度分别为(299.32±20.12)μm、(297.61±21.89)μm,与正常人群SF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62、1.272,均为P>0.05)。结论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急性期SFCT较正常同龄人群明显增厚,恢复期与同龄正常人群比较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8.
采用OCT测量正常人视盘-黄斑中心凹夹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测量并分析正常人视盘-黄斑中心凹夹角(DFA)测量值及各年龄组、性别、眼别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对正常人198例396眼进行检查,年龄12~60岁,以18岁、40岁为界分为3个不同年龄组,摄取头正位时眼底黄斑中心凹-视盘像,采用ImageJ软件测量DFA数值,应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正常人DFA变化范围为0.56~14.29度,平均值为7.35±2.15度。正常人各年龄组DFA无显著性差异。右眼及左眼DFA分别为7.43±2.46度和7.27±2.45度,左右眼对比DFA无显著性差异。男性及女性DFA分别为7.41±2.21度和7.28±2.10度,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OCT测量正常人DFA为观察眼球旋转角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患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形态与光感受器层(外界膜及椭圆体带)完整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DME患者65例(100眼)作为研究对象,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隙灯生物显微镜、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根据ETDRS标准评估FAZ轮廓及大小,根据FAZ轮廓损伤程度的分级不同分为两组,A组≤2级,B组≥3级,并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确定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范围内外界膜(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ELM)及椭圆体带(ellipsoidal zone,EZ)的连续性及缺损长度,比较两组患者黄斑区ELM的连续性、EZ的完整性、ELM及EZ的缺损长度、FAZ直径、BCVA有无差异。结果 A、B两组年龄、糖尿病病程、BCVA、DR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FAZ直径为(785.32±81.09)μm,B组FAZ直径为(928.75±99.93)μm,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ELM连续31眼,B组ELM连续34眼,A、B两组ELM缺损长度分别为(119.56±65.09)μm、(126.87±61.23)μm;A组EZ完整30眼,B组EZ完整28眼,A、B两组EZ缺损长度分别为(176.46±79.16)μm、(174.35±96.19)μm,两组ELM连续者占比、EZ完整者占比及ELM、EZ缺损长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LM连续者BCVA为(0.37±0.19)logMAR,优于ELM中断者的(0.62±0.16)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Z完整者BCVA(0.44±0.18)logMAR,优于EZ不完整者BCVA(0.64±0.16)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LM和EZ形态是决定DME患者视力的重要因素,与FAZ轮廓完整程度及大小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黎铧  李娟娟 《眼科新进展》2016,(12):1141-1144
目的 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specialdomain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SD-OCT)对先天性视盘小凹合并黄斑病变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眼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所诊治的先天性视盘小凹患者18例(18眼),对其SD-OCT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8例患者中SD-OCT视盘处扫描均可见视盘小凹玻璃体条索牵拉,玻璃体牵拉可位于小凹的边缘或小凹的内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腔或劈裂腔存在与小凹相通的间隙和空间,这一间隙延伸至筛板以下区域,所有患者筛板结构不完整。同时所有患者均未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腔或劈裂腔存在与玻璃体相通的间隙和空间。结论 先天性视盘小凹并不是单一发病因素所引发,而是由于先天解剖异常加上玻璃体交界面上病理生理改变所导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