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后静脉血栓形成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89~1999年收治的11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10例药物治疗者7例治愈,3例好转。1例手术治疗者痊愈出院。结论:术后静脉血栓形成早期发现及诊断较困难,治疗药物安全性低,服药时间长,显效慢,所以需要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对我院1992年-2002年间10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确诊3例,疑诊7例,均行手术治疗,术死亡2例,1例遗留短肠综合征,7例存活。结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少见,其临床表现和体征缺少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对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提高认识,早期确诊,术中正确处理,抗凝治疗是防止复发,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张奎林  杨萍  丁义 《江西医药》2010,45(6):542-543
目的总结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治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6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12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死亡5例,术后存活7例。结论注意本病的诱发及高发因素,提高警惕性,完善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是正确诊断的关键;及时手术和术后抗凝药物应用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护理干预对老年人腹部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越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4):124-125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老年人腹部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3月~2010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老年腹部手术患者224例,对其术前危险因素评估,合理预防与护理,饮食指导,观察下肢静脉血栓早期症状、体征并给予治疗及护理。结果:224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前高危因素168例,术后形成下肢静脉血栓6例,下肢静脉血栓危险因素主要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早期症状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压痛,通过给予抗凝、溶栓药物治疗,观察病情、功能锻炼,5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愈后良好,1例手术治疗。结论:老年人腹部手术患者术前评估危险因素、积极预防、术后密切观察病情,早期发现给予抗凝溶栓治疗,配合术后精心护理,可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愈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儿童门静脉高压行血管分流术后发生静脉血栓的抗凝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1例儿童门静脉高压行血管分流术后发生静脉血栓的抗凝药物治疗,通过分析儿童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结合抗凝药物特点,药学会诊协助临床医师制定抗凝治疗及出院带药方案。结果 经药师药学会诊优化了儿童门静脉高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防治方案,患儿静脉血栓明显控制并好转出院。结论 临床药师通过药学会诊可有效提高儿童抗凝药物治疗效果,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抗凝药物出血风险,为儿童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付荣明 《江西医药》2008,43(11):1173-1174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结合国内外文献的复习.对12例直肠间质瘤的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发生肝转移经再次手术治疗者1例,局部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者2例。结论直肠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肠镜联合活检,辅以CD117免疫组化检查是诊断的必要手段。手术切除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是直肠间质瘤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朱社奎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7):172-173
目的:探讨80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结合临床表现,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静脉,观察血栓部位、范围、血栓回声特征及管腔血流情况,进行确诊。采用静脉溶栓及抗凝药物等进行治疗。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发现下肢静脉管腔内血栓,显示静脉血栓处无血流信号或少量血流信号通过。静脉溶栓及抗凝等药物治疗,治愈53例(66.25%),好转22例(27.5%),转院治疗5例,总有效率为93.75%。结论:下肢静脉血栓具有明显超声特征,彩色多普勒超声为无创伤性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主要手段,药物溶栓或抗凝治疗为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病人联合脾、胰体尾切除治疗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方法 选择进展期胃癌并接受根治性联合脾、胰体尾切除手术治疗的病人(治疗组)16例,动态监测围手术期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规律,术后行预防性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回顾分析接受相同手术治疗病人(对照组)13例,未系统进行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结果 治疗组病人术后第1天血小板和术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至第3天回升到术前水平,然后持续上升,至第5天明显高于术前(P〈0.01),至第10~15天维持其高峰状态,然后逐渐下降,至第30天降至术前水平,治疗组中无一例发生静脉血栓。对照组病人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3例,发生率为23%。结论 联合脾、胰体尾切除治疗进展期胃癌病人术后1个月内要严密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并根据血小板变化规律及时进行抗凝治疗,预防术后病人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低分子肝素对于预防髋、膝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行性。方法选出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接受髋、膝关节手术的患者70例,随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治疗预防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结果经过治疗后,对照组的患者接受髋、膝关节手术后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远远高于治疗组的静脉血栓发生率。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对于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有效的预防作用,相比较其他药物也有较低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786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400例和对照组386例。研究组术后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口服,并给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进行双下肢空气驱动治疗,对照组不使用肠溶阿司匹林或其他抗凝药物及空气驱动治疗。结果研究组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5例(3.89%),2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阴道出血量及刀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可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1.
去氨加压素在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使用去氨加压素在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08年8月收诊的普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按照使用止血药物的种类分为单纯去氨加压素治疗组和普通止血药治疗组,未使用止血药物治疗为对照组,统计其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及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三组间的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意义.去氨加压素治疗组和普通止血药治疗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的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止血药能缩短手术时间,在腹腔镜手术前和术中使用去氨加压素对于减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方法将200例下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健康指导、患肢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静脉护理、心理护理等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干预措施基础上加用我院自制的中药封包进行熨烫患肢。结果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0例,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3例。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封包在下肢术后患者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在治疗中的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均经超声明确诊断,10例超声显示为单纯孕囊型,8例为不均质团块型。14例患者保守治疗成功,采取了药物治疗后在超声引导下行清宫术;4例患者保守治疗失败,采取了子宫修补术;所有患者均保留了子宫和生育功能。结论超声是诊断子宫切口妊娠的首选方法,保守治疗者可依据超声图像选择清宫治疗时机,调整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小剂量、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的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10月-2001年10月诊断EH经评估需药物干预治疗者200例列入研究观察对象。根据EH患者个体情况选择钙阻滞剂、利尿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拮抗剂组合应用。结果:200例EH治疗显效率83.0%,总有效率97.0%。110例使用利尿剂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血糖变化无差异。结论:小剂量、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EH能获得最满意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冬凤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6):2234-2235
目的 观察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手术时间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关系:<2 h 3例(15%),2~3 h 5例(25%),>3 h 12例(60%);手术方式:经腹子宫切除术1 746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例(0.23%);阴式子宫切除术984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9例(0.91%);子宫广泛切除加盆腔淋巴清扫和卵巢癌细胞减灭术108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5例(4.6%);子宫肌瘤剔除术691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例(0.29%);>50岁患者17例(85%),≤5岁3例(15%);全部治愈出院. 结论 围术期加强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措施,规范化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谢文涛  査斌山  朱化刚 《安徽医药》2013,17(11):1889-1891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连续收集30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的临床资料。结果肝硬化及脾切除患者更易发生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cute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AMVT),首发症状常为腹痛,影像学检查是诊断AMVT的主要手段。11例经超声检查、16例行CT检查,3例经MRI检查确诊。抗凝治疗组16例,好转率81.25%,而非抗凝对症支持治疗14例,好转率仅为57.14%。抗凝治疗组临床好转率明显好于非抗凝组,且有较低的中转手术率。结论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正确的诊断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有效的评估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好转率降低中转手术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0年2月.2004年7月在我院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94例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以观察管壁、管腔及周围结构,记录血栓部位、大小及栓塞程度。结果:超声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90例,其中双侧15例,单侧75例,左侧71条,右侧34条。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无创诊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帮助临床诊断、选择治疗方案和客观评价药物疗效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王瑞莉 《现代医药卫生》2009,(17):2641-2642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2008年12月本院收治21例腹壁EM病例的临床资料,足月剖宫产史16例,就诊年龄(28.8+9.2)岁,发病时间为术后3个月~8年,均有程度不同的经期切口瘢痕处胀痛症状。行手术切除16例;药物保守治疗5例。结果:行手术切除病灶的16例者术后均无复发。切除病灶平均直径3.5cm,显著大于术前门诊和超声测量的1.0~2.2cm(P〈0.01)。医源性内膜种植引起切口内膜异位症占0.05%。21例腹壁EM治疗后随访,药物保守治疗者停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复发。结论:手术后腹壁EM的发生与手术引起的医源性内膜种植有关,治疗首选手术,B超用于术前测量病灶大小及病灶的浸润范围。复发后可再次手术。腹壁EM治疗最重要的在于预防。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妇科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探讨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便减少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进行妇科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的患者880例,其中440例接受护理干预的患者作为观察组,440例应用传统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0.45%,对照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73%,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时间、体位、凝血功能、术后护理以及患者年龄、合并症等都对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科学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食管癌术后发生吞咽困难的65例患者行扩张治疗。单纯扩张组34例,联合治疗组31(扩张加吻合口注射康宁克通A)。结果:两组治疗后近期进食状况均明显改善。治疗后6个月进食降级Ⅰ级以上需再次治疗者,单纯扩张组73.5%(25/34),联合治疗组32.3%(10/31)。吻合口狭窄复发率单纯扩张组明显高于联合治疗组(P〈0.01)。结论:扩张联合局部注射康宁克通A可有效抑制狭窄口瘢痕形成,能防治扩张后吻合口再狭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