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发病机制未明的炎症性肠病,中医药是治疗UC的主要手段.目前认为UC发病可能与遗传、免疫、感染及精神等多因素相互作用有关,而免疫学因素是当前UC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概述UC免疫学机制的基础上,从实验及临床研究方面综述中医药治疗UC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也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主要症状有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确切疗效,现将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进展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较好可稳定病情,预防复发。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分析、总结、概括,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进行阐述,旨在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于1895年由Wilk自首先描述为不同于细菌性痢疾的独立的结肠炎症性疾病。有关其病因、发病机制的研究,从理论基础到临床应用都有了长足的进展。但其确切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祖国医学较早认识这一疾患,中医药治疗UC有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与西药相比又具有副作用小、整体调节的优势。中医药对UC的治疗思路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捷 《中医药学刊》2005,23(7):1271-127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消化道的多发病与疑难病证,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而中医药运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正成为目前临床治疗的热点。现将2001年以来的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郭建鹏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1576-1577
溃疡性结肠炎(u lcerative colitis,UC)是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其发病原因及机理尚不完全清楚,该病缠绵难愈,易复发,且有癌变倾向,已被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因中医药治疗UC具有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以及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 ,在临床上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消化系统病症。自 1999年 5月至 2 0 0 1年 10月 ,笔者在临床上结合便常规检查及纤维镜检查 ,以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2 5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5例中 ,男 15例 ,女 10例 ;年龄最小 2 0岁 ,最大5 8岁 ,平均 35 2岁 ;病程最短 10个月 ,最长 15年。其主要病状均有反复发作肠鸣腹泻 ,每日排便 3~ 5次 ,带有粘液脓血、腹胀腹痛 ,里急后重等 ,伴精神萎靡 ,面色苍白 ,神疲乏力 ,纳差消瘦 ,心悸 ,或双下肢浮肿 ,关节痛等症。均经纤维结肠镜或X线钡透检查 ,符合全国慢性非感染肠…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将近五年来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归纳总结为内治法(辨证论治、专方专药、中西医并用),外治法(单纯中药灌肠、中西医结合灌肠)和其他疗法(针灸推拿、脐疗、磁疗等),充分显示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中医专方专药治疗、中药灌肠治疗3个方面综述了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并对其疗效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辨证论治、专方专药应用、基本方加减、中药灌肠治疗,综述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指出:溃疡性结肠炎为标实而本虚,即腑实而脏虚。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中医治疗有一定特色和优势,治法众多,疗效肯定,作用稳定,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1.
从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辨证论治,经验方治疗,经方加减治疗,中药灌肠治疗,中药内服加灌肠治疗,其它治疗)综述了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用中药肠炎方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4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药肠炎方中药液50~150mL睡前保留灌肠,每日1次,1疗程15d。结果中药肠炎方保留灌肠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1年复发率为10.53%。结论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疗效,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清肠化湿方联合灌肠方灌肠后续扶正清肠方序贯治疗湿热内蕴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0例门诊患者随机抽签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美沙拉嗪肠溶片,活动期,4次/d,1g/次,缓解后维持1周用药,改为3次/d,0.5g/次。治疗组30例序贯治疗。①清肠化湿方(黄芩10g,黄连6g,地榆10g等),每晚睡前配合灌肠方(石菖蒲20g,地榆30g,黄柏30g等)灌肠1次,病情缓解、维持治疗1个星期;②扶正清肠方(炒白芍20g,炙黄芪20g,白芷10g,炒白术10g等)。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为1个疗程。观测临床症状、复发情况、复发因素、不良反应。连续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56.67%。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再次加重率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序贯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明显,复发率低,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中药有效成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通常以包括直肠的结肠炎症为特征.溃疡性结肠炎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但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寻找新的治疗药物十分必要.近年来,文献报道了数种天然产物具有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对中药有效成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1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8例,治疗组采用先清肠、后中药保留灌肠的方法 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西药抗生素保留灌肠法.两组均用药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对照组为4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结论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西药保留灌肠.  相似文献   

16.
中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和机理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临床研究和机理研究两方面对中医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概况作了综述,并提出了目前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避免、改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难治性肠道疾病之一,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联系密切。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体现了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的特色与优势,中医药可通过改善菌群结构、调节菌群数量、调整肠道菌群稳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且溃疡性结肠炎不同中医证候的肠道菌群存在着明显差异。现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脾气亏虚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热毒炽盛证)肠道菌群的特点及中医药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微观辨证及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不明,西医治疗效果多不理想,采用中药内服,中药联合西药灌肠等多学科,内外结合治疗,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但临床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医药序贯疗法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0例住院患者按抛硬币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柳氮磺吡啶,1g/次,4次/d。治疗组40例中医序贯疗法,白头翁、地榆、黄芩各10g,黄连6g,1剂/d,水煎300mL,3次/d,口服;地榆、黄柏各30g,石菖蒲20g,苦参10g,水煎100mL,睡前保留灌肠;症状缓解后,炙黄芪、炒白芍各20g,白芷、炒白术各10g,白及6g,水煎300mL,3次/d,灌肠同时保留前期灌肠;柳氮磺吡啶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25周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25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0%。对照组痊愈11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62.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复发情况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药序贯疗法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辨证用药与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文献研究分析,辨证分型(大肠湿热、肝郁乘脾、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血瘀肠结、阳血亏虚)治疗与灌肠是非常重要手段,疗效确切,治愈率、好转率较高,充分体现中医药优势和特色。中药保留灌肠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有效成分直接在肠道吸收,提高病变部位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