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在重型肝炎抢救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宁波亚泰HP-2000人工肝支持系统,采用血浆置换疗法(PE)和血浆胆红素吸附疗法(PA)治疗各型重型肝炎患者23例。共85人次。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肝功能、血内霉素,一氧化氮(NO)变化。结果:23例重型肝炎患者经血浆置换和/或胆红素吸附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血清总胆红素(TBiL)从平均471.7(umol/L)降至192.46(umol/L),血浆白蛋白(ALB)从平均30.16(g/L)升高到32.73(g/L),谷丙转氨酶(ALT)从133.16±134.23(U/L)降至92.72±81.71(U/L)。血清内霉素含量从0.195±0.249(Eu/ml)降至0.147±0.125(Eu/ml),N0从49.67±15.64降至40.1±11.87(umol/L)。人工肝治疗后总生存率为65.2%(15/23),该疗法对早期慢性重型肝炎疗效佳,其存活率达90.0%(9/10)。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临床应用,对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黄疸的消退、血浆白蛋白的提高,存活率的提高均有肯定疗效,该疗法对早期慢性重型肝炎疗效较好。且副作用小,安全性高。为重型肝炎的抢救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工肝在治疗各型重型肝炎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文应用日本kurany生产的KM8800型血浆交换仪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各型重型肝炎17例31次,以血清总胆红素(TBIL)、转氨酶(ALT)、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为主要指标,观察应用人工肝治疗后变化。结果 应用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前后TBIL、PT均有明显差异(P<0.001,P<0.005),ALT、PLT无明显变化。结论 重型肝炎患者应用人工肝治疗后能使相应生化指标好转,为肝细胞修复再生争取时间,是一种有价值的支持疗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对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重型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和对照组(50例);2组病例综合治疗基本相似,治疗组加用血浆置换治疗,每次置换异体同型等量血浆2000~3000ml,每周2~3次;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及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共治疗292次,症状、体征、肝功能和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治疗组有效率为68.37%,对照组有效率为32.0%(P〈0.01)。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不良反应经处理均能好转。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生化指标,提高近期存活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将92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人工肝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内科基础治疗相似.其中52例人工肝治疗组患者加用血浆置换治疗共85例次,对照组仅接受内科基础治疗.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生化指标等的变化,判断人工肝血浆置换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经血浆置换后,临床症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总有效率61.53%,其中早期重型肝炎有效率为80%,中期69.23%,与对照组相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疗效肯定,掌握治疗时机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另外,血浆置换亦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6.
7.
8.
分子吸附循环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肝脏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分子吸附循环 (MARS)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肝脏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机制及预后评估。方法 对 86例重型肝炎肝脏功能衰竭患者进行MARS人工肝治疗 ,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内毒素、中分子物质及细胞因子等指标 ,判断临床效果和相关的不良反应 ,并将血浆置换 (PE)及内科综合治疗作为对照。通过对比治愈好转率及住院时间评价其疗效。结果 MARS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显效率 6 6 .2 8% ,对照组为2 0 % ;MARS人工肝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尿素氮 (BUN)、肌酐 (Cr)、内毒素 (ET)、中分子物质、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细胞介素 (IL 1、IL 10、IL 6 )及血氨明显降低 ,治疗前后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MARS治疗组与血浆置换 (PE)治疗组在过敏、发热、治疗后水肿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局部血肿及血压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MARS治疗组治愈好转率 89.5 3% ,对照组为 2 8.8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住院时间MARS治疗组较对照组短 ,亦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MARS人工肝治疗可显著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 ,对血清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内毒素、血氨、中分子物质及细胞因子有明显降低作 相似文献
9.
中间型人工肝对重型肝炎肝功能支持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评价中间型人工肝支持方法血浆置换对重型肝炎肝功能的支持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 17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变化 ,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能 ,血常规 ,凝血酶原时间 (PT)和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变化。结果 血浆置换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总有效率为 5 8.8% ,最终存活率仅为 11.8%。检测指标中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和总蛋白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或 P<0 .0 1) ;血尿素氮、血肌酐和血常规各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 (P均 >0 .0 5 ) ;而且不良反应较轻。结论 中间型人工肝对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有肯定的支持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人工肝血液灌流治疗重型肝炎合并肝性脑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我们自2002年应用常规综合疗法加人工肝血液灌流治疗重型肝炎合并肝性脑病3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3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诊断符合2000年全国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在24 相似文献
11.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以血浆置换和猪肝细胞型生物人工肝构成的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对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效果并了解其安全性。方法 5例重型肝炎患者分别诊断为急性重型(ALF)3例和亚急性重型(sALF)2例,在内科治疗基础上配合混合型生物人工肝(HBL)治疗。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分别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血氨、PTA及内毒素水平变化。结果 5例患者4例乏力、腹胀明显减轻,3例伴肝性脑病患者意识状态均有好转。与治疗前比较,患者TBIL明显降低(P<0.01),PTA及CHE显著升高(P<0.05),血清内毒素水平降低(P<0.01)。治疗中未发生出血、过敏等不良反应。2例患者痊愈,1例1周后成功实施肝移植,其余2例分别存活8日和21日。结论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可有效改善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乏力、腹胀等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升高PTA,降低内毒素水平。患者耐受较好,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13.
综合治疗联合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人工肝治疗。结果 6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清胆红素[(656.7±297.8)μmol/L],内毒素[(60.2±11.3)ng/L]、肿瘤坏死因子α[(2835.9±810.7)ng/L]、白介素-1β[(2041.9±890.6)ng/L]、白介素-6[(162.5±178.6)ng/L]、凝血酶原活动度为22.2%±10.3%,均有明显的消化症状,经人工肝治疗后,血清胆红素、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下降[(436.1±255.7)μmol/L,(30.8±10.6)ng/L,P<0.01;(2462.1±920.7)ng/L,P<0,05],但对白介素-1β[(2031.5±836.8)ng/L,P>0.05]及白介素-6[(141.7±154.7)ng/L,P>0.05]无明显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上升[(38.1%±13.2%),P<0.01],部分患者消化道症状明显改善,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治愈及好转率为38.3%,降低了慢性重型肝炎的病死率。结论 人工肝为重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对阻断发展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通过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对急性或亚急性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和内毒素的清除作用,探讨其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程度并降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的效果。方法 组合型生物人工肝由血浆置换和猪肝细胞型生物人工肝构成。5例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急性重型3例和亚急性重型2例)各行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1次,时间约10-12h,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分3个不同取血分别测肝功能、肾功能、血氨、血清TNF-α、IL-6及内毒素水平,并监测血液动力学指标和神经系统症状。结果 3例治疗前伴肝性脑病患者昏迷程度减轻。与治疗前比较,血清总胆红素(TBIL)、TNF-α、IL-6及血清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胆碱脂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升高(P<0.01)。治疗前合并2种器官衰竭者4例,3种器官衰竭者1例。治疗后未再继续发展。其中2例患者痊愈(2种器官衰竭),1例1周后成功实施肝移植(3种器官衰竭),其余2例分别存活8日和21日,治疗后有效为4/5,存活为3/5。结论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能明显的降低重症肝炎急性期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和内毒素的水平,是遏制IRS到MODS病理发展、促进衰竭脏器恢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高危患者肝移植术后生存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前进行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对术后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重型肝炎诊断标准且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35分的患者根据移植术前是否行ALSS治疗分成试验组(23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患者分别在进入肝移植等待名单时和术前1 d进行全身情况评估,术后定期随访,使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情况分析,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的曲线.结果 两组患者在进入肝移植等待名单时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总胆红素、血氨、肌酐、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LSS治疗后试验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均明显改善(均P<0.01).试验组术前1 d MELD评分较进入等待名单时分值显著下降[(37.6±2.0)分比(41.4±2.2)分,P<0.01],术前1 d与进入移植等待名单时MELD评分差值(AMELD)为-3.8分;对照组进入等待名单时与术前1 d的MELD评分E(40.6±1.7)分和(41.0±1.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ELD为+0.4分.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 070.0±688.1)ml比(4 905.9±1 142.1)ml,(9.4±1.1)h比(10.5±1.0)h,P<0.05和P<0.01].试验组30 d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91%和82%,对照组为76%和59%,Log-Rank检验示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 ALSS通过改善患者术前全身情况,减少术中失血量,有利于移植肝功能及时恢复,可提高重型肝炎肝移植患者的早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触摸护理在实施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实施人工肝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触摸护理使患者缓解焦虑紧张心理。方法:对59例重型肝炎患者实施触摸护理:操作前诱导放松,然后在患者的面部、头部、四肢轻轻按摩,肩部做环绕按摩等,每天2次,时问约为5~10mira另可采用音乐与触摸护理相结合的方法;并在护理前后使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定。结果:在触摸护理前、后,患者的焦虑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触摸护理后,有明显焦虑的患者例数低于触摸前。结论:实施触摸护理能够缓解实施人工肝治疗患者的心理压力,降低机体对应激的高反应性,保证人工肝治疗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治疗(ALSS) -血浆置换(PE)、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PA)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时机、可行性。方法 对4 9例重型肝炎中6例采用HA灌流器进行血浆吸附;余4 3例随机分为血浆置换组2 2例和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组2 1例,均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ALSS治疗,并及时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有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3组重型肝炎患者经ALSS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明显好转,TBil、EhT、PTA、NH3 改善明显(P <0 .0 1)。治愈好转率:血浆置换组6 3.6 4 % ;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组76 .19% ,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0 .0 5 )。血浆吸附无不良反应,血浆置换不良反应发生率2 9.13%(37/ 12 7)。结论 ALSS治疗重型肝炎能明显改善症状体征,显著改善肝功能,明显提高治愈好转率,尤其早期患者疗效显著好于晚期患者,对于重型肝炎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症肝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73,自引:8,他引:73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症直炎的疗效和血浆置换,血浆吸附,血液灌流治疗重肝的适应证。方法:治疗组64例,对照组60例。2组病例内科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ALSS治疗,其中PE每次置换40-60mg/kg异体同一血浆;PP每次交换100-150ml/kg血浆,DHP每次交换170-250mg/kg全血量,2-7日治疗1次,址现情稳定好转。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血浆置换(PE)加持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各种原因所致重症肝炎肝移植手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PE+CVVH)人工肝技术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9例不同病因重症肝炎患者进行27例次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生化指标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血氨及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及观察治疗不良反应对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结果 患者在治疗后意识障碍、黄疸、乏力、恶心、呕吐、腹胀、纳差等症状明显改善,食欲增加,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氨分别较治疗前下降了49.4%、58.1%、65.8%.血浆白蛋白、转氨酶、肾功能较前好转,凝血酶原时间由治疗前(35.18±9.26)%下降为(19.61±10.26)%出血倾向得到纠正.血白细胞、血小板及电解质水平无明显变化.未发生出血、休克、过敏等并发症,患者耐受好.结论 (PE+CVVH)人工肝技术可显著改善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肝炎肝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安全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近期疗效显著.可作为支持治疗和肝移植的术前过渡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监测APTT指导重型肝炎患者人工肝治疗的肝素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血凝仪监测APTT变化探讨重型肝炎患者人工肝治疗时肝素的最佳用量.方法应用半自动血凝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对比肾透析和重型肝炎患者肝素应用后APTT的变化情况及重型肝炎患者应用不同剂量肝素后APTT的变化情况,并通过实时监测人工肝治疗时患者APTT的变化状况随时调整肝素的用量.观察管路有无凝血,皮肤黏膜、穿刺或置管部位有无渗血或出血.结果重型肝炎组应用肝素后APTT变化值明显大于肾透析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大剂量肝素组重型肝炎患者肝素应用后5分钟有90.5%的患者APTT大于100秒,30分钟后仍有47.6%的患者APTT大于100秒,均显著高于小剂量肝素组.APTT比正常对照值延长40%~80%的情况下,既没有发生管路凝血,也没有加重出血倾向.结论重型肝炎患者肝素应用后凝血机制的变化更加明显,相对于肾透析而言应显著减少肝素用量.实时监测APTT的变化使之比正常对照值延长40%~80%,既可防止管路凝血又可降低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