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Wistar-SD大鼠原位肝移植(OLT)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的表现及其判断方法。方法 观察大鼠术后生存状况,采用肝功能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法研究OLT模型大鼠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表现,结果Wistar-SD实验组OLT术后发生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实验组大鼠肝移植术后血清ALT,AST,TB于第1~3天及第7天各指标数值呈明显上升,高于对照组各相应时点,差异仃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istar-SD大鼠OLT模型可发生巾,重度急性排斥反应,其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可以说明急性排斥反应是否已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鼠肝脏移植术后外周血和胆汁中穿孔素mRNA表达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寻求一种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非侵袭性方法.方法 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及胆道引流模型,实验分为4组: 空白对照组(n=20),行单纯胆汁引流;同基因移植组(n=30);异基因移植+环孢素A(CsA)组(n=30);异基因移植组(n=30),术后未行免疫抑制剂治疗.应用RT-PCR方法分别检测各组术后第1、3、5、7和10天外周血和胆汁中穿孔素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行肝脏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空白对照组、同基因移植组外周血中无穿孔素mRNA表达;异基因移植组外周血中穿孔素mRNA 在术后第3天开始表达,而后逐渐升高,术后第5天明显增高,术后第7~10天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异基因移植+CsA组外周血中穿孔素mRNA的表达持续呈低水平,各时间点表达与异基因移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穿孔素mRNA表达水平与Banff组织学诊断分级变化规律一致.各组胆汁中穿孔素mRNA表达均为阴性.结论 检测外周血中穿孔素mRNA表达可作为监测急性排斥反应较敏感的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3.
雷公藤多甙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甙(TⅡ)对大鼠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和机制。方法 用“二袖套法”建立Wistar→SD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分对照组(n=12)和TⅡ治疗组(n=13),移植术后第7d两组各杀死部分大鼠,测肝功能、肝组织病理和脾淋巴细胞IL—2活性,其余大鼠留作观察存活时间。结果术后第7d,TⅡ组肝功能损害和移植肝病理急性排斥反应程度轻于对照组,IL—2活性低于对照组。TⅡ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长。结论 TⅡ可明显延长肝移植术后存活时间,减轻急性排斥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率、治疗和预防。方法前瞻性地研究用肝移植术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100例,分析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相关因素,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动态监测及二者间的联系。结果临床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率为12%,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前3~5d,有明显的免疫抑制剂浓度降低的过程。FKS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加用骁悉,可有效地终止、逆转急性排斥反应;和以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急性排斥反应相比较,副作用少,但肝功能的完全恢复时间相对较慢。结论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的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相关的免疫抑制剂低浓度是诱导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相关因素;FK5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可有效地终止、逆转急性排斥反应,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探讨了NO在其中的作用。一、材料和方法1.实验动物 :BN及Lewis雄性大鼠 ,体重 2 0 0~ 2 5 0g。2 .实验分组及方法 :(1)分组 :A组 :异基因移植未治疗组(供体BN ,受体Lewis ,2 4只 ) ;B组 :异基因移植FK5 0 6治疗组(2 4只 ) ;C组 :异基因移植氨基胍治疗组 (2 4只 ) ;D组 :同基因移植对照组 (供受体均为Lewis,2 4只 )。 (2 )方法 :FK5 0 6从术后第 1~ 14天 ,每天 0 1mg/kg体重 ,肌肉注射 ,1次 /d ;氨基胍从术后第 1~ 14天 ,每天 2mg/kg体重 ,肌肉注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大鼠原位肝脏移植的急性排斥模型并观察其排斥反应的特点.方法 选择近交系雄性DA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改良"二袖套"法建立肝移植模型48例,肝动脉重建采用"袖管式微血管缝合法"(microvascular sleeve anatomosis).受体随机分为两组,A组(非干预组,n=24):术后不用免疫抑制剂;B组(FK506处理组,n=24):术后每日用FKS06每日0.2 mg/kg体重灌胃.分别于术后3、5、7 d随机解剖受体大鼠6只,取材肝组织对移植肝进行病理学观察,同时静脉采血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和总胆红素(TBIL)浓度;每组各留6只观察其生存时间和死亡原因.结果 本方法建立模型的手术时间(包括供体手术)和重建动脉的时间明显缩短,手术成功率和肝动脉的通畅率均为100%.DA→Lewis组合的模型术后的血清生化指标、肝脏病理学改变、生存情况均符合肝移植急性排斥的特点,排斥反应于术后3~5 d出现,并逐渐增强,术后7 d迅速达到高峰并维持;该模型可以为抗排斥药物FKS06预防而达到长期存活.A、B两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4、73 d;A、B两组的累积生存率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取值为11.78,P《0.01).结论 .DA到Lewis大鼠品系组合可以建立稳定可靠的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该模型具有研究周期短、病理改变典型、可重复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通过制做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检测受体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水平的变化并观察移植肝病理形态改变,探讨了TNFα、IL-1参与急性排斥反应的机制,寻找预测和早期诊断急性排入反应发生的特异性较好的免疫指标。结果显示:同基因肝移植大鼠平均存活期>300d,术后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异基因肝移植大鼠平均存活期为8.75±206d,尸检大体与镜下所见都证实为急性排斥反应变化。术后3d,6d异基因肝移植大鼠血清TNFα、IL-1水平都显著高于同期同基因肝移植大鼠和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清TNFα、IL-1水平。结果支持TNFα、IL-1参与急性排斥反应的观点,术后监测外周血TNFα、IL-1水平的变化能为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和早期诊断提供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9.
阻断共刺激通络抑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CD40Ig阻断共刺激通路在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用"二袖套法"行Lewis到Brown Norway(BN)大鼠肝移植32例.A组10例为对照组;B组11例,术中肝脏冷保存前门静脉注射Lipofectamine2000-pcDNA3.1空载体复合物,行肝移植;C组11例,肝脏冷保存前门静脉注射Lipofectamine2000-pcDNA3.1 CD40Ig复合物.术后第5天每组杀死BN 3只,取病理并用细胞凋亡的原位检测法检测肝脏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40Ig表达,取脾脏分离淋巴细胞,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刺激指数,流式细胞仪检测与CD40Ig结合的T淋巴细胞比例.余大鼠观察生存情况.死亡大鼠观察病理变化.结果 A组平均存活时间(11.00±4.28) d,B组平均存活时间(12.75±5.57) d,C组平均存活时间(41.25±13.70) d(P<0.01).A组、B组病理示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凋亡指数分别为33.67±5.69、39.00±5.29,C组免疫组织化学示CD40Ig表达,第5天病理示轻度急性排斥反应,凋亡指数为0.27±0.21(P<0.01),死亡大鼠病理示部分呈中度急性排斥反应,大部分示慢性排斥反应.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示C组Lewis大鼠对BN大鼠产生特异性耐受.流式细胞仪示与CD40Ig结合的T细胞占总T细胞11.57%.结论供体肝脏转染CD40Ig能有效阻断T细胞共刺激通路,特异性抑制急性排斥反应,延长受体存活时间,但对慢性排斥反应无效.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1996年5月至1998年2月成功地进行了4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术前诊断:1例肝炎后肝硬变,3例肝豆状核变性。术后均采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和甲基泼尼松龙三联免疫抑制疗法。结果 4例肝移植后共出现5次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清游离IL-2R明显升高,CD4/CD8比值减小,嗜酸性粒细胞增加,2例胆汁IL-2R也升高,而IL-6,IL-8, 相似文献
11.
12.
Acute phase proteins were measured in six patients before livertransplantation and for 72 h after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The ability of the donor liver to mount an acute phase responsewas demonstrated, although the response was less than that seenin other groups of patients in whom this has been studied. Becauseof the reduced response to stress, the value of these measurementsas indicators of liver function in this group of patients islimited.
*Present addresses: Intensive Care Unit, University Hospitalof South Manchester, Withington, Manchester M20 8LR.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Salisbury General Infirmary, SalisburySP2 8BJ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Mig、IP-10、I-TAC及其受体CXCR3的表达在大鼠肝移植手术前后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与肝移植急性排斥(AR)的关系。方法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和AR模型,分为4组:手术创伤组,肝移植无排斥组,肝移植急性排斥组,免疫抑制剂组。EHSA法检测血清Mig、IP-10、I-TAC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用Cellquest软件分析阳性细胞百分率。半定量RT—PCR检测各组第7天肝脏组织CXCR3-mRNA的表达。结果(1)各组大鼠手术后外周血趋化因子Mig,IP-10,I-TAC及其受体CXCR3表达出现明显升高。(2)AR组在术后第3~5天起Mig,IP.10,I-TAC及其受体CXCR3表达均高于其他各组(P〈0.01)。(3)AR组大鼠在移植后第7天,外周血Mig、IP-10、I—TAC和CXCR3的表达随着AR组RAI积分的升高而逐步升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89,0.82,0.92(P〈0.05)。结论血清中趋化因子Mig、IP-10、I-TAC及其受体CXCR3的高表达与AR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诊断AR较特异、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在急性排斥反应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总结分析了我中心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的肝移植病例资料,常规于肝移植术前1天、移植术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和第28天各采集静脉全血,分别测定CD3+CD4+细胞、CD3+CD8+细胞,并计算CD3+CD4+细胞与CD3+CD8+细胞的比值。在符合入选标准的74例肝移植病人中,术后一月内发生排斥反应8例(排斥组),一月内未发生排斥反应63例(对照组),对两组病人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排斥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4天、第21天和第28天CD3+CD4+细胞和CD3+CD8+细胞的测定值缺乏组间统计学差异,但排斥组CD3+CD4+细胞/CD3+CD8+细胞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监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用CD3+CD4+细胞/CD3+CD8+细胞比值评估机体免疫抑制的水平,可能是预测排斥反应更为敏感的指标,并且能为寻求理想的免疫抑制状态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技巧及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大鼠原位肝移植术的手术技巧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方法 用改进的二袖套法进行110例大鼠原位肝移植,从手术操作的角度总结出实用的手术技巧,分析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相应的处理预防措施。结果 导致大鼠术中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麻醉意外、呼吸道阻塞、气胸、失血性休克、无肝期过长、空气栓塞。导致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吻合口漏血、感染、胆道梗阻、肝功能恢复差。结论 通过提高手术技巧,熟悉各种并发症的原因和预防处理措施,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延长大鼠术后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7.
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6年10月至2004年3月施行的98例次原位肝移植术.其中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有多次TACE史。结果本组病例仅术前有多次TACE史的患者发生肝动脉血栓5例,均经选择性血管造影证实。3例、1例和1例受者分别接受介入溶栓、再血管化手术和再次肝移植。与肝动脉栓塞有关的死亡率为60%(3/5)。结论术前多次TAcE史是移植术后发生肝动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监测血管并发症的首选方法。再血管化手术或再次肝移植是治疗肝动脉血栓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8.
原位肝移植中静脉转流与非转流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临床肝移植始于1963年,1983年美国国家健康委员会对肝移植技术的接受和认可,为全球的肝移植发展注入了活力.目前全球有150余个移植中心,并每年以1万余例的速度开展这项手术,总的手术次数已超过8万例次,最长存活达30余年.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肝移植工作起步晚,发展慢,并曾一度停滞了多年,这与当时的经济状况等因素有关.就早年不多的临床肝移植而言,患者多于术后短期内死亡,这与手术技术的不成熟、有效免疫抑制剂的缺乏、术后管理经验不足等有关.可喜的是,随着近20年来与国外合作交流的增加,许多中青年学者学成后回国,为我国肝移植基础与临床工作的第二次发展奠定了基础.我院肝移植开展于90年代初,近3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已完成了102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肝脏移植在临床上已日渐成为终末期肝病的治疗方法之一,随着外科技术和围手术期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种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不断开发,肝移植的指征也从早期肝肿瘤扩大到良性终末期肝病,并已成功用于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目前,肝移植的手术死亡率在5%以下,1年生存率超过80%,5年生存率在75%左右,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连续503例肝移植中出现15例肝动脉狭窄,根据临床表现、动态肝功能和彩色多普勒检查、CT动脉成像、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诊断。结果术后早期出现肝动脉狭窄10例,2例合并肝动脉血栓形成,再移植3例,介入治疗7例,其中动脉支架植入5例,球囊扩张溶术后6天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支架植入术后9天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1月后发现肝动脉狭窄5例,介入治疗均行肝动脉支架植入,1例支架植入术后186天因胆道感染死亡。结论根据肝动脉狭窄程度、发生时间、移植肝功能状态和病人情况选择治疗措施。再移植是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肝动脉支架植入可挽救移植肝,改善移植肝功能,延长移植肝发挥功能以等再次肝移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