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耳功能异常婴儿的听性脑干反应(ABR)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比较85例(170耳)中耳功能异常、ABR反应阈≤60dB nHL的婴儿(A组)和83例(166耳)中耳功能正常、ABR反应阈40~60dB HL的婴儿(B组)以及41例(82耳)正常婴儿(C组)的ABR波Ⅰ、Ⅲ、Ⅴ潜伏期、波间期和波Ⅴ反应阈值。结果 A组中24耳(14.11%)为ABR反应阈≤30dB nHL、73耳(42.94%)为40dB nHL、54耳(31.76%)为50dBnHL、19耳(11.18%)为60dB nHL;B组中83耳(50%)ABR反应阈为40dB nHL、52耳(31.33%)为50dB nHL、31耳(18.67%)为60dB nHL;C组婴儿ABR反应阈均≤30dB nHL。刺激声为80dB nHL时三组间波Ⅰ、Ⅲ、Ⅴ潜伏期的关系分别为:A组波Ⅰ、Ⅲ、Ⅴ潜伏期明显长于B组和C组(P<0.01),而Ⅰ-Ⅲ、Ⅰ-Ⅴ波间期则较B组和C组短(P<0.01),Ⅲ-Ⅴ波间期则与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各波潜伏期、波间期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反应阈相同者波潜伏期比较:A组波Ⅰ、Ⅲ、Ⅴ潜伏期仍明显长于B组和C组(P<0.05)。结论婴儿中耳功能异常时大部分ABR反应阈升高,以轻中度异常为主,均有波Ⅰ潜伏期延长;波Ⅰ潜伏期明显延长对判断婴儿中耳功能异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听力损失较少的听神经瘤(平均损失36.9dB)6例与同等听力损失的内耳感觉神经性聋(平均损失36.3dB)6例,就其ABR的以下各参数进行比较;①波Ⅰ、波Ⅲ、波Ⅴ的潜伏期;②波Ⅰ~Ⅲ间潜伏期,波Ⅰ~Ⅴ间潜伏期;③两耳波Ⅴ潜伏期差,两耳波Ⅰ~Ⅴ间潜伏期差;④波的再现性。结果:①波Ⅰ、波Ⅴ潜伏期的绝对值:听神经瘤波Ⅰ潜伏期的平均值为1.98ms,比正常者1.9ms仅稍延长;耳蜗性聋波Ⅰ潜伏期延长,其平均值为2.1ms。听神经瘤波Ⅴ潜伏期为6.9ms(6.0~7.7ms),比正常者延长,耳蜗性聋为6.2ms(5.6~6.9ms),也有延长的病例,因  相似文献   

3.
正常青年人气骨导听性脑干反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气、骨导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结果的差异,为骨导听性脑干反应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Nicolet spirit诱发电位仪,TDH-39P和Radioear B-71换能器,对一组听力正常青年人(男31耳,女30耳)进行短声气,骨导测试。结果 在阈值及阈上强度下,骨导ABR波形与气导类似,但各波引出率较气导低。听力正常青年男女之骨导短声ABR阈值间无差异(P>0.05);阈上60dB三声刺激下Ⅰ、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Ⅴ波间期亦无差异(P>0.05)。骨导短声ABR与气导短声ABR比较显示:前者阈值高于后者(P<0.01),两者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0.7740);短声阈上60dB强度刺激下,前者Ⅰ、Ⅲ、Ⅴ波潜伏期均大于后者(P<0.01),但两者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无差异(P>0.05)。结论 骨导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部份不适于气导ABR检测的患者,仍有其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波幅声强函数曲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波幅与声强之间的函数关系,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对50例健康、无耳疾成人进行双耳BAEP测试,选用55、75、95、100、105、110、115、 120、125dB疏密交替波短声给声刺激.结果求出了BAEP波幅与声强之间的函数关系曲线及与其相应的回归方程,表明(1)波Ⅰ、波Ⅲ、波Ⅴ波幅均随声强增大而增大; (2)波Ⅲ、波Ⅴ曲线陡度在90dB以前较大、90dB以后较平缓;波Ⅰ陡度远大于前者,几乎呈直线上升; (3)波Ⅲ与波Ⅴ近于平行; (4)Ⅴ/Ⅰ直线下降,与波Ⅰ几乎成反变关系;Ⅴ/Ⅲ近乎平坦直线;(5)90dB前,V/I大于1,随声强降低,V/I 迅速增大,远大于1;90dB后,V/I接近于1,且较稳定.结论在临床评价Ⅴ/Ⅰ比值结果时,若在<100dB范围内给声刺激则易出现假阴性结果,在100~120dB声强范围内选取给声强度是适当的.  相似文献   

5.
不同周龄早产儿听性脑干反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不同周龄早产儿及同龄足月儿听性脑干反应(ABR)的发展变化,探讨早产儿听力损失的早期诊断时机和诊断标准。方法按照周龄的不同将听功能正常的早产儿分成3组(34~37周龄儿为A组,37 1~44周龄儿为B组,50~54周龄儿为C组),3月龄健康足月儿为D组,分别进行ABR测试,比较各组ABR的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ABR波形较为简单,波间期较长;随着周龄的增加,波Ⅰ引出率逐渐增加,波Ⅰ、Ⅲ、Ⅴ潜伏期和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逐渐缩短。70dB nHL短声刺激下,A组与C、D两组比较,B组与C组比较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的波Ⅲ潜伏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54周龄(相当于足月儿3月龄)的早产儿,与同龄健康足月儿相比,ABR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均无统计学差异。30dB nHL短声刺激下各组ABR波Ⅴ潜伏期随周龄增加而缩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早产儿听力损失的早期诊断,可以在推算周龄为50~54周时进行,诊断标准可参考同龄健康足月儿;②ABR阈值正常,但潜伏期和波间期异常的早产儿要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正常新生儿和婴儿的短音听性脑干反应和听觉稳态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听力正常婴儿短音听性脑干反应(tone-pip ABR)和听觉稳态反应(auditorysteady state response,ASSR)反应阈的正常参考值,研究其听觉发育的生物学规律,并比较两种听力检测技术的频率特性.方法 选取0~6月龄听力正常婴儿80例(160耳),按月龄分为四组:新生儿组、42 d组、3月龄组和6月龄组,每组20例(40耳),男女例数均等,分别记录其短声ABR的潜伏期及在0.25、0.5、1、2、4、8 kHz频率范围内tone-pip ABR和ASSR的反应阈.结果 在70 dB正常听力级短声刺激下,短声ABRⅠ、Ⅲ、Ⅴ波潜伏期、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随月龄增加逐渐缩短,波Ⅰ于42 d前、波Ⅲ于3个月前发育变化显著.tone-pip ABR波形与短声ABR相似,Ⅰ、Ⅲ、Ⅴ波潜伏期随频率增加逐渐缩短,波形分化逐渐清晰.不同频率、不同月龄tone-pip ABR和ASSR反应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0.25 kHz外,其余频率tone-pip ABR反应阈均低于ASSR.不同月龄tone-pip ABR和ASSR听力曲线形状相似.结论 0~6月正常婴儿tone-pip ABR的潜伏期和波间期随月龄增加逐渐缩短,而反应阈无明显变化.tone-pip ABR和ASSR均有稳定的频率特异性,tone-pip ABR反应阈低于ASSR,可能更接近主观纯音听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刺激声强(90dB SPL)下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波Ⅰ、波Ⅲ、波Ⅴ的波幅测量方法。方法11只(22耳)2-3月龄白毛雌豚鼠,初测听力正常,测量短声(Click)、短纯音(4k、8k、12k、16k、24k、32kHz)下的听性脑干反应,记录反应阈及90dB SPL刺激声强下的基线高度、波Ⅰ、波Ⅲ、波Ⅴ的潜伏期、波间期、波峰高度、波谷高度,比较波幅的两种测量方法,即波峰-基线和波峰-波谷在90dB SPL刺激声强下,波Ⅰ、Ⅲ、Ⅴ两种测量方法的稳定性,并比较两种测量方法下波Ⅰ波幅与Ⅰ/Ⅴ波幅比的稳定性。结果 90dB SPL声强下ABR波Ⅰ、波Ⅲ、波Ⅴ的波幅两种测量方法,波峰至基线比波峰至波谷所得的数据更集中,离散程度更小;两种方法的波Ⅰ波幅的变异系数均小于Ⅰ/Ⅴ波幅比。结论在豚鼠中,使用波峰-基线的幅度测量方法得到的最高刺激声强下的ABR波Ⅰ、波Ⅲ、波Ⅴ波幅更稳定;在正常豚鼠中判断波Ⅰ波幅有无下降,直接通过比较波Ⅰ波幅,比通过Ⅰ/Ⅴ波幅比的变异度更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chirp声与短声ABR的V波振幅和潜伏期值,从而探讨chirp声在ABR测试时是否更具优势。方法分别用chirp声与短声两种测试声记录16例听力正常婴幼儿(24耳)的ABR,比较10~70 dB nHL不同刺激强度下两种测试声引出V波的振幅大小以及高强度和阈值强度下引出V波的潜伏期差异。结果在强度为20~70 dB nHL时,两种刺激声的V波振幅无显著差异(P>0.05);刺激声强度为10 dB nHL时,chirp声V波的引出率较短声显著增高(分别为15/24和7/24, P<0.01)。较高刺激强度时,两种测试声引出的V波潜伏期无明显差异(P>0.05);阈值水平时,chirp声ABR的V波潜伏期比短声ABR的V波潜伏期长(P<0.05)。结论本组听力正常婴幼儿ABR测试中chirp声相比短声增加V波振幅的优势并不显著,且I波和III波不如短声ABR典型;在临床应用chirp声之前还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0~6岁听力正常儿童骨导听性脑干反应(bone conduction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BC-ABR)的特征,探讨BC-ABR在儿童听力损失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0~6岁听力正常儿童(0~岁、1~岁、3~6岁各10例20耳)进行短声气、骨导ABR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在阈值及阈上强度下,BC-ABR波形与气导波形相似,刺激声强度为30 dB nHL时波Ⅰ、Ⅲ、Ⅴ引出率分别为28.3%、48.3%和100%。BC-ABR波Ⅴ反应阈为5.95±4.80 dB nHL,潜伏期为6.94±0.45 ms。不同性别间BC-ABR波Ⅴ阈值和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0~岁、1~岁和3~6岁儿童BC-ABR波Ⅴ阈值分别为10.36±4.34、6.03±2.99和5.83±3.03 dB nHL;波Ⅴ潜伏期分别为7.14±0.41、6.79±0.44和6.86±0.40 ms,0~岁组波Ⅴ阈值较1~岁和3~6岁组高,潜伏期较1~岁和3~6岁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岁和3~6岁组间波Ⅴ阈值和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声刺激时可记录到清晰稳定的BC-ABR波形,在阈值及阈上强度下,其波形与气导ABR波形相似;对婴幼儿听力筛查、儿童听力损失性质的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健听青年人短音ABR和倍频程CE-Chirp? ABR的V波潜伏期和振幅差异,探讨倍频程CE-Chirp?? AB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听力正常青年人20例,分别行双耳短音ABR和倍频程CE-Chirp? ABR测试,记录Ⅴ波潜伏期和振幅,并用析因设计方法进行统计。结果在20、40、60、80 dB nHL刺激强度下,倍频程CE-Chirp? ABR的Ⅴ波潜伏期明显缩短,与短音ABR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20、40、60 dB nHL刺激强度下,倍频程CE-Chirp?ABR的Ⅴ波振幅明显高于短音AB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80 dB nHL刺激强度下两者Ⅴ波振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听力正常青年人倍频程CE-Chirp? ABR V波潜伏期短于短音ABR,且倍频程CE-Chirp? ABR中低刺激强度下Ⅴ波振幅明显高于短音ABR,更有利于V波判断,但其V波潜伏期的规律性较短音ABR差,在不同个体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反应(Brain Auditory Evoked Potention,BAEP)的特征。方法 对经多导睡眠检测确诊的儿童OSAHS患者87例,经声阻抗检查呈A型曲线,4~7岁,分别以11.1、33.1?Hz的不同刺激重复率进行BAEP测试,比较不同病变程度对两种刺激重复率听觉阈值、潜伏期及波间期差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OSAHS轻度组:两种刺激重复率的 BAEP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及波间期差均在正常范围,Ⅴ波听阈为25dBnHL;中度组:刺激重复率33.1Hz,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及波间期差无异常,Ⅴ波听阈25dBnHL;刺激重复率11.1Hz,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Ⅲ、Ⅰ~Ⅴ波间期延长,Ⅲ~Ⅴ间期在正常范围,Ⅴ波听阈28dBnHL;重度组:刺激重复率33.1Hz,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及各波间期差均延长,Ⅴ波听阈35dBnHL;刺激重复率11.1Hz,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及波间期差均延长,Ⅴ波听阈40dBnHL。重度OSAHS患者两种刺激重复率各波潜伏期、波间期差听阈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频短声刺激能较早反映OSAHS患儿脑干功能的改变;重度OSAHS患儿的BAEP测试结果异常,提示OSAHS对听阈及听觉脑干传导功能都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分析感音神经神经性聋512耳的0.5k、1k、2k和4kHz纯音听阈级与短声诱发ABRⅠ、Ⅴ波潜伏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各频率的有效刺激级(ECL)与Ⅰ、Ⅴ波潜伏期均有很好的相关性。与正常耳比较。显示感音神经性聋耳在能引出ABR时,就有重振现象。4kHz纯音主观听阈大于50dBHTL的感音性听力减退耳,ABR波Ⅴ潜伏期比同一有效刺激级的正常组短,Ⅰ-Ⅴ波间期与正常组一致。  相似文献   

13.
7例第八对颅神经瘤,肿瘤大小为0.8~2.5cm,患者于手术前、后均进行了ABR测试,以估计手术后听力保留程度。测试声为85~90dB nHL的稀疏短声。刺激频率为10~11次/秒,放大器滤波为100至150Hz高通和3 000Hz低通,叠加2 000次,每耳重复测2次。引导电极置于头顶部或前额上发际,参考电极置于同侧乳突或耳道内。对侧乳突或耳道电极接地。记录波Ⅰ、Ⅲ和Ⅴ。计算波Ⅰ—Ⅲ,Ⅲ—Ⅴ和Ⅰ  相似文献   

14.
用波1~V峰间潜伏期判断脑干反应是否正常,受到波Ⅰ的出现率的限制。本文按Selters和Brackmann提出的两耳波V潜伏期差值和校正因子略加修正用于神经耳科。对有传音性聋者,从实际使用刺激级减去1,2及4KHz的听力损失的平均dB值,得出有效刺激级。从校正曲线求得应校正的潜伏期时间。对有感音神经性聋者,4KHz听力损失在55dB以上的,每增加5dB扣除0.1毫秒。校正的耳间波V潜伏期差值大于0.3毫秒,即为阳性。耳蜗性聋者25%有波Ⅳ和波Ⅴ融合为一宽波。这时可用波Ⅲ来判断有无听神经瘤。用对侧乳突参考电极记录可解决半数的波Ⅳ、Ⅴ融合问题。加快刺激的重复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可靠办法。  相似文献   

15.
听觉脑干反应(AUR)对神经耳科学的诊断是一种非常敏感和有价值的方法,对蜗后病变,尤其是对听神经瘤的诊断是一个突破。然而试验耳的声学特性对短声(click)诱发ABR可能出现含糊的解释,尤其在高频听力减退的时候。因为耳蜗性和蜗后性病变的病人听力减退多在2000~4000Hz范围,而短声刺激使兴奋占优势的也在基底膜这一区域。因此,当听力减退严重时,短声诱发ABR可能没有反应,或者Ⅰ波消失,仅有两耳Ⅴ波潜伏期的比较,在这些病例Ⅴ波潜伏期的改变是由于耳蜗性听力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正常婴儿听性脑干反应(ABR)潜伏期及阈值正常值范围,为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美国ICS CHARTR诱发电位仪对40例(80耳)听力正常的婴儿和20例听力正常成人进行ABR检测,根据年龄分为A组(3~4月龄)、B组(5~6月龄)、对照组。建立不同月龄婴儿ABR正常值范围,讨论性别、耳别、月龄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及阈值测定的临床应用。结果80dB nHL短声刺激下,A组A easeBR波Ⅰ、Ⅲ、Ⅴ潜伏期的正常值范围分别是:(1.52±0.19)m s、(4.20±0.20)m s、(6.34±0.26)m s;B组ABR波Ⅰ、Ⅲ、Ⅴ潜伏期的正常值范围分别是:(1.50±0.09)m s、(4.05±0.16)m s、(6.16±0.25)m s;对照组ABR波Ⅰ、Ⅲ、Ⅴ潜伏期的正常值范围分别是:(1.43±0.10)m s、(3.63±0.15)m s、(5.50±0.16)m s。随着月龄的增长,婴儿各波的潜伏期(PL)和波间期(IPL)均缩短;但6月龄时仍未达成人水平。A、B两组各波的潜伏期及波间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Ⅰ-Ⅴ波间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婴潜伏期和波间期短于男婴(A组内Ⅰ-Ⅲ波间期除外),A组内男女间Ⅴ波潜伏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内男女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Ⅴ波间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左右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月龄组及正常成人ABR反应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建立不同月龄婴儿ABR潜伏期及阈值正常值标准,为听损伤的早期诊断和随访监测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120例(240耳)不同程度的耳蜗性聋以SL和nHL两种刺激强度行ABR检查,结果是:①随着SL刺激强度减小,各组中波Ⅰ、Ⅲ潜伏期越来越长。用80dBnHL刺激强度时,在25~40dB及45~50dBSL组各波潜伏期皆比其他SL组者短,波间潜伏期无此种规律性变化。②在同一SL刺激强度下的波潜伏期,主观听阈较差者绝大部分短于主观听阈较好者,而主观听阈相同者SL强度越低,波潜伏期则越长,但用80dBnHL刺激,此种变化则不明显。波间潜伏期则无此规律。③主观听阈之耳间差越大,用同一感觉级刺激声引出的波潜伏期耳间差也越大。波间潜伏期则无此变化。相应组用80dBnHL刺激,亦无此变化。故建议,采用80dBnHL强度刺激,同时考虑到双耳听力损失之差别而取0.1ms/10dB之修正值,可使ABR的记录结果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8.
正常新生儿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分析新生儿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s,ABR)的基本特征,为国内开展新生儿ABR检测及听力筛选提供依据。方法 对80名正常新生儿(160耳)的ABR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与正常听力青年人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30dBpeSPL强度短声刺激下,正常新生儿波Ⅰ、波Ⅲ、波Ⅴ的检出率均为100%。波Ⅴ反应阈为61.94±6.87dBpeSPL,显著高于正常听力青年人。新生儿波潜伏期和波间期均较正常听力青年人延长,波间期Ⅲ-Ⅴ/Ⅰ-Ⅲ比值显著低于正常听力青年人。结论 70dBpeSPL短声是较为适宜的新生儿ABR听力筛选的声刺激;性别及左、右耳差异不影响新生儿ABR筛选;新生儿听觉通路存在一个不断完善的成熟过程,但其脑干上、下部的发育并不是完全同步的。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听觉脑干电反应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正常新生儿及窒息新生儿听觉脑干电反应(ABR)的阈值、波形、各波出现率、各波潜伏期、斜率和正常新生儿ABR的比率、改变短声刺激重复率Ⅰ与Ⅴ波潜伏期的变化等项参数。认为窒息新生儿ABR阈值提高,潜伏期及波间期延长可能是由于缺氧引起的听觉通道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测试在1岁6个月~6岁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①在首诊时采用ABR测试97例179耳1岁6个月~6岁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根据反应阈提高的程度分为3组:轻度组为20~30dB nHL,中度组为40~60dB nHL;重度组为70~90dB nHL。以同一年龄段的正常小儿为对照组,分析4组ABR波潜伏期和波间期的特点。②选择轻,中度组病例各10例(20耳)、重度组5例(10耳),行鼓膜穿刺或鼓膜切开术,分析中耳积液量和性状与ABR波潜伏期的关系。③随诊治疗中,每周检测ABR一次,以监测疗效,并以对照组ABR潜伏期和反应阈为指标判断预后。结果①轻、中、重度3组随着ABR反应阈的提高,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增多,而波间期无明显变化。②轻、中度组随着中耳积液的增多变稠,ABR的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增多。重度组中耳积液与中度组无明显差异,而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却明显增加。③轻、中、重度3组预后不同。结论在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治中,声导抗测试虽能为中耳病变提供重要依据,但辅以ABR测试,不仅能提供更多的中耳信息,还能反映内耳功能和高频听觉状态,作为该病诊断以及判断疗效和预后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