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IP30/CC3基因和肿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Tat作用蛋白30(TIP30/CC3)基因是近年来由国外学者首先发现的一种与肿瘤转移抑制相关的基因,该蛋白编码产物TIP30/CC3(Tat interacting protein 30)蛋白是一种分子量为30kDa的转录共分子,其本质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以细胞辅助因子为个体的具有活化并增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转录,可特异性地提高HIV-1增殖调节蛋白Tat的转录。TIP30基因具有抑制肿瘤转移、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形成等作用。TIP30基因在评价肿瘤的预后及基因的靶向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抑癌基因HIV-1 Tat相互作用蛋白2(TIP30)在人体多种肿瘤中存在表达下调或缺失,并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然而,在肝内胆管癌(ICC)中尚未见关于TIP30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TIP30在肝内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1对ICC组织与癌旁组织中TIP30的表达,分析ICC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Tat作用蛋白30(Tat-interactive protein 30, TIP30)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2例胃癌组织及47例癌旁正常组织中TIP30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 TIP30在胃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3.8%和85.1%,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2,P﹤0.01),TIP30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化程度及肿瘤大小无关,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VD值分别为27.37±2.68和21.87±4.1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5,P<0.01),胃癌组织中TIP30表达阳性者较阴性者MVD值显著降低(t=-3.18,P=0.003).结论: TIP30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降低,其可能通过抑制胃癌血管生成影响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抑癌基因Tat作用蛋白30(TIP30)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30例病理蜡块标本,均来自我院2003~2006年期间临床确诊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其中男7例,女23例;年龄15~70岁,平均44.7岁;6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局部区域癌变(乳头状),2例有甲状腺包膜浸润;病理证实均未发生远处淋巴结转移及病灶周围甲状腺组织的转移.每例标本均分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距肿瘤1~2 cm以远并经病理证实的非癌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标本中TIP30蛋白的表达.用染色指数和平均吸光度值2个指标表示TIP30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TIP30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膜与细胞质中,呈棕黄色颗粒.①染色指数: TIP30蛋白在癌旁组织中有21例(70.0%)呈阳性(积分>2分),9例(30.0%)呈阴性(积分≤2分);在癌组织中其表达减少或缺失,11例(36.7%)呈阳性(积分>2分),19例(63.3%)呈阴性(积分≤2分);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癌组织中TIP30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无关(P>0.05).②TIP30蛋白在癌组织中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值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结论 初步表明TIP30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减少或缺失,为以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基因治疗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TIP30基因是新近发现的一种与肿瘤抑制和调节有关的基因,近年来TIP30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异常表达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TIP30在肝外胆管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与肝外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78例肝外胆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TIP30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TIP30蛋白表达与肝外胆管癌的细胞分化、TNM分期、转移、预后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TIP30在肝外胆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3.59%和7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P30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细胞分化程度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TNM分期有关(P<0.05);肝外胆管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4.8个月,TIP30阳性表达者为20.3个月,明显长于阴性表达者的11.5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IP30蛋白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降低,与临床分期、转移及预后有关;TIP30可以作为预测肝外胆管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CC3/TIP30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并探讨CC3/TIP30与HER-2/neu的mRNA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手术治疗并病理证实的112例乳腺癌标本中CC3/TIP30、HER-2/neu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同时应用化学合成靶向敲除CC3/TIP30 mRNA的siRNA,并转染SK-BR-3细胞株48 h后,应用real-time PCR法测定CC3/TIP30、HER-2/neu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CC3/TIP30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HER-2和分子分型相关(P=0.048、0.019、0.027、0.011),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以及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表达状态无关.实时定量PCR结果示CC3/TIP30 siRNA转染导致CC3/TIP30 mRNA的表达下降,同时伴随着HER-2/neu基因mRNA水平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797,F=165.101;P均=0.000).分子分型为HER-2阳性型的乳腺癌患者中CC3/TIP30蛋白表达阳性、阴性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32,P=0.001).结论 CC3/TIP30蛋白表达缺失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提示乳腺癌患者早期发生转移复发可能,可作为HER-2阳性型乳腺癌亚组分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核因子kappa B与体外循环炎性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核因子κB(NF-κB)是近年发现的一种重要转录因子,参与多种细胞因子及免疫基因表达的转录、调节。一般情况下,NF-κB与抑制蛋白IκB结合呈非活性状态,受刺激激活后与其抑制蛋白解离,移位到核内,参与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生长因子和急性期蛋白等因子的转录、调控,在炎性疾病的启动中起重要作用,并在体外循环中诱发炎性反应。现就NF-κB在体外循环炎性反应发生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并对现有NF-κB激活的抑制药物和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TIP30蛋白在胃癌及其肝转移灶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86例胃癌及22肝转移标本中TIP30表达.结果 TIP30蛋白在胃癌及其肝转移灶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5%和45.5%,与正常组织(8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P30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TIP30在肝转移灶中的表达水平较原发灶中偏低(P<0.05).结论 TIP30在胃癌及肝转移组织中表达降低,提示其在胃癌发生及转移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介体(Mediator)是真核生物转录起始过程中的基因特异调控蛋白和RNA聚合酶Ⅱ重要的转录组成部分,最早发现于酵母菌中,是由多个蛋白质亚基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复合物,属于RNA聚合酶Ⅱ通用转录装置的基本组分,在真核生物mRNA合成的活化和抑制中发挥关键作用,对RNA聚合酶Ⅱ活力进行调节。Medl9基因在酵母中又名ROX3(或SSN7、RMRl等),最初是在研究CYC7基因突变体中发现的。野生型ROX3基因的克隆序列表示,它编码一个22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Medl9基因在人体又称肺癌转移相关蛋白(LCMRl),定位于染色体chrllq2.1,蛋白由244个氨基酸组成,基因全长1605bp。Medl9(Rox3)是中介体的一个亚单位,构成了酵母RNA聚合酶Ⅱ的头部组件,在转录激活和抑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Medl9基因的特点、功能及其与肿瘤等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正锌指蛋白(zinc finger protein,ZNF)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具有“指状”结构的转录因子,可以与DNA、RNA、锌指蛋白等结合,完成各项生物学功能,如细胞的增殖凋亡、胚胎的发育、肿瘤的发生与抑制等。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锌指蛋白参与精子的发生,并在精子生成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与精子发生相关的锌指蛋白的背景知识及  相似文献   

12.
核因子kappa B与体外循环炎性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因子κB(NF κB)是近年发现的一种重要转录因子 ,参与多种细胞因子及免疫基因表达的转录、调节。一般情况下 ,NF κB与抑制蛋白IκB结合呈非活性状态 ,受刺激激活后与其抑制蛋白解离 ,移位到核内 ,参与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生长因子和急性期蛋白等因子的转录、调控 ,在炎性疾病的启动中起重要作用 ,并在体外循环中诱发炎性反应。现就NF κB在体外循环炎性反应发生机制中所起的作用 ,并对现有NF κB激活的抑制药物和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TIP30/CC3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分析其与乳腺癌相关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半定量RT-PCR检测40例乳腺癌组织与40例正常乳腺组织TIP30/CC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TIP30/CC3基因在乳腺癌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中均有表达,在40例乳腺癌组织中,TIP30/CC3基因呈低表达,35%(14/40)为阳性;而在正常组织中TIP30/CC3基因呈高表达,85%(34/40)为阳性,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TIP30/CC3基因的表达与C-erbB-2(χ^2=8.864,P=0.003)、P53(χ^2=10.989,P=0.001)呈显著相关;与乳腺癌患者绝经状态(χ^2=0.218,P=0.641)、ER(χ^2=1.283,P=0.257)、PR(P=1.000)、肿瘤大小(χ^2=0.584,P=0.445)以及肿瘤的淋巴结转移(χ^2=0.165,P=0.685)无关。结论TIP30/CC3基因在乳腺癌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为乳腺癌综合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肾细胞癌细胞遗传学研究显示染色体3P杂合性缺失及易位起主要作用,近年来对3P25-P26区域VHL基因克隆定位成功,发现VHL基因具有肿瘤抑制基因的特征,野生型VHL蛋白与转录延伸因子Elongin的B、C亚单位结合、阻断Elongin ABC复合体形成,从而调控基因转录,VHL突变与肾透明细胞癌关系密切,为肾细胞癌的基因诊断和治疗开拓了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5.
肾细胞癌细胞遗传学研究显示染色体3P杂合性缺失及易位起主要作用,近年来对3P25-P26区域VHL基因克隆定位成功,发现VHL基因具有肿瘤抑制基因的特征,野生型VHL蛋白与转录延伸因子Elongin(SⅢ)的B、C亚单位结合,阻断ElonginABC复合体形成,从而调控基因转录。VHL基因突变与肾透明细胞癌关系密切,为肾细胞癌的基因诊断和治疗开拓了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6.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MYD3是一种具有组蛋白甲基化功能的蛋白,在转录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SMYD3可抑制癌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侵袭及转移.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SMYD3在肝癌中高度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表达较低甚至检测不到.SMYD3水平与肿瘤预后显著相关,另外在SMYD3基因沉默实验中发现肿瘤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可见,SMYD3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提示人们可以通过抑制SMYD3表达来阻碍肿瘤细胞生长、迁移并改善肿瘤预后,为未来的抗癌治疗提供新的目标与方向.  相似文献   

17.
Wang HJ  Wu ZY  Fan P  Bian JM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5):1014-1016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阴性乳腺癌细胞株中核转录因子κB的激活途径及其促进肿瘤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以蛋白印迹法和流式细胞技术研究不同受体类型乳腺癌细胞株IκB激酶α表达、不同处理因素对雌激素受体阴性细胞株MDA-MB-435S细胞周期的影响,以及抑制核转录因子κB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雌激素受体阴性细胞株中的IκB激酶α表达高于受体阳性细胞株,而在MDA-MB-435S中促进细胞增殖因素的研究中,表皮生长因子作用最显著,它能提高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较对照组增加83%,促细胞增殖指数由0.22提高至0.31(P〈0.01),而应用蛋白激酶C抑制剂C06976抑制核转录因子κB激活,可显著抑制表皮生长因子的促细胞增殖作用。结论表皮生长因子的促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信号可通过激活核转录因子κB提高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促进了肿瘤细胞增殖。核转录因子κB起了增殖信号递呈作用,针对核转录因子κB激活的治疗可提供乳腺癌全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8.
SSeCKS是从大鼠成纤维细胞中分离出一种蛋白激酶C的作用底物,其转录和表达被原癌基因src所抑制,同时它是一种细胞骨架分化因子,并可以与细胞内多种信号蛋白结合发挥其维持细胞形态,调节通透性,抑制肿瘤发展,修复损伤神经等作用,本文就SSeCKS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IP30/CC3基因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食管癌组织和72例正常食管组织中TIP30/CC3基因的表达.结果: 72例正常食管组织中有63例(87.5%) TIP30/CC3基因表达.64例食管鳞癌中有38例(59.38%) TIP30/CC3基因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TIP30/CC3基因在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食管鳞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8.13% (25/32)、 42.11% (8/19)、 38.46%(5/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P30/CC3基因的表达在淋巴结转移组中为39.13% (9/23),明显低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组70.73% (29/4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管癌TIP30/CC3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性有关,可作为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Wnt信号通路调控细胞癌变的分子开关:T细胞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nt信号通路在调控胚胎发育和决定细胞命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T细胞因子 (TCF)是Wnt信号通路中的关键信号分子 ,最初是作为淋巴转录因子被克隆发现 ,近来研究表明 ,T细胞因子家族成员在多种发育和分化过程中起关键的转录调节作用 (转录激活或转录抑制 ) [1] 。当缺乏Wnt信号时 ,TCF与转录抑制因子如Groucho蛋白、cAMP效应元件 (CREB)结合蛋白 (CBP)及C末端结合蛋白 (CtBP)结合 ,抑制靶基因的转录表达 ;然而 ,Wnt信号激活后 ,TCF与Wnt通路信号分子 β 连环蛋白 (β catenin)结合则发挥其转录激活功能。随着研究的深入 ,T细胞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