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仲景对腹痛有精辟的阐述,为现代内科杂病辨治之典范,文章对仲景辨治腹痛的精要规律进行解析、梳理,以深入领会其辨治之精髓,用药之精炼,进而指导临床。方法腹痛涉及多脏腑,多系统,临床辨证复杂。通过对《伤寒杂病论》腹痛原文的研读来解析仲景对腹痛证候、病因、病机、治法和方药的辨证论治规律。结果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运用望闻问切中医四诊判断腹痛的性质、部位、程度进而辨明腹痛的寒热、虚实。为进一步审因论治,辨治用药提供了依据。如中阳虚之腹痛善用干姜,实邪内阻之腹痛善用大黄,痰饮内停之腹痛善用苓桂术,少阳之腹痛善用柴芩。结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腹痛进行了较详尽的描述,其论述精辟,辨证准确,临床每获良效,对后世影响较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杨丽 《国医论坛》2002,17(3):3-3
纵观《伤寒杂病论》(即《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方剂 ,处处体现了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其方剂配伍用药的对立统一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八个方面。1 阴与阳 即调整阴阳。疾病的发生 ,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 ,故调整阴阳乃临床治疗的根本法则之一。而调整阴阳之典范当推肾气丸。方中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肾 (肝、脾 )阴 ,且三补三泻 ,补中寓泻 ,补而不腻 ,更以少量桂枝、附子温补肾中之阳 ,意在微微生长少火以生肾气。这样配伍的目的 ,在于“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和“阴中求阳”。通过大量滋阴之品配伍少许温阳之药 ,能够使阴化…  相似文献   

3.
附子在汉代的应用极为普通 ,经方用附子者达 3 3首。张仲景治疗痹证擅用附子 ,主取其回阳救逆 ,温中散寒、温阳利水、通痹止痛之功 ,颇具特色。现分析如下 :1 治疗胸痹证仲景使用附子治疗胸痹证的方剂有 2首。其一首是乌头赤石脂丸 ,用于“胸痛彻背 ,背痛彻心”之证。此证系阴寒痼结 ,阳气不致。乌头赤石脂丸用附子配合干姜、蜀椒、乌头一派大辛大热之药 ,逐寒止痛。为防止过辛散 ,又佐以赤石脂 ,温里固涩。本方药专力宏 ,对阴寒痼结之胸痹证 ,效如桴鼓。其二是薏苡附子散 ,它适用于“胸痹缓急者”。此胸痹系寒湿阻络而致。一般应兼见经脉…  相似文献   

4.
自汗,是指人体不因劳累,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为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中之常见证候.《素问·阴阳别论》谓:"阳加于阴,谓之汗".《伤寒论》、《金匮要略》有"自汗出"、"汗自出"等描述.《三因方》说:"无问昏醒,浸浸自汗出者,名曰自汗."《景岳全书》云:"自汗者,几几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本文仅讨论全身自汗,局部自汗如"头汗"、"手足汗"等,另见专篇.  相似文献   

5.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06,5(2):20-22
头晕目眩既是常见病证又是难治病证,而张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则对头晕目眩有比较详细地辨证论治,临证若能遵循仲景所论而审证求机以法论治,往往能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于此试将张仲景辨治头晕口眩,剖析于次。  相似文献   

6.
痹证的病因病机及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者,闭也,意指闭阻不通或痹而不仁。人体气血、经络为风寒湿等邪闭阻,是引起痹证的重要原因。痹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节及寒冷与潮湿地区较多见,青少年发病率较高。痹证实际上包括了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等西医疾病。若继发风湿性心脏炎,则似于“心痹”。工病因病理凡是引起气血流行不畅、经络阻闭、关节活动不便的各种原因都可引起本病。人体正气虚,元气不充(禀赋不足、肝肾亏损、气血两虚、病后体弱等),加之饮食失节、起居异常、身体劳倦、汗出饮酒等,常可导致人体卫阳不固,股理疏松,抗病力差,…  相似文献   

7.
振即振战,栗为寒战,振栗是正邪交争的一种临床症状。当正胜邪时,则振栗汗出而解;如正不胜邪,则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8.
痹证,是临床常见的病证。笔者自1997年至今,分型辨治此病89例,取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89例中,男30例,女59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5岁;血沉增速20例,类风湿因子(RF)阳性63例;病程最短20天,最长26年;疗程最短10天,...  相似文献   

9.
身冷是指身体怕冷的症状。本证在《内经》中称“身寒”,《伤寒杂病论》则称“身凉”或“身冷”,并有“背冷”、“腰中冷”等记载,其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有所不同,本合并一处讨论。  相似文献   

10.
汇总《伤寒杂病论》表里同病的辨治条文,通过分析其症状、药物与表里先后治则的对应关系,总结出仲景表里同病治分三焦的辨治特色,即仲景表里先后治则的确立是以脏腑为指归的。  相似文献   

11.
Still病是指系统型起病的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juvenile rheumatoid athritis,JRA).1924年以急性全身型起病的JRA被命名为Still病,本病曾长期称为变异型亚败血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免疫有关.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尚无特异性诊断标准,临床常易误诊误治.1967年,Byalate等首先提出成人Still病,并在1971年报告14例成人Still病的临床特征,与儿童Still病相同.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中医辨证分型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从抑郁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常见的肝气郁结、肝火上炎、气滞痰蕴、气滞血瘀、气血两虚、阴虚内热、阳虚寒湿等中医证型 ,探讨其病情演变规律 ,探究其病理本质 ,以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施治  相似文献   

13.
吴廷丽 《国医论坛》2009,24(3):11-11
所谓辨病,就是西医用现代医学的各种诊查手段(症状诊断、物理诊断、实验室诊断、特殊诊断等)获得临床资料,再运用西医理论(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遗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而得出对疾病的诊断。辨证即辨别证候,就是中医用四诊(望、闻、问、切)的方法,收集病人的一系列症状、体征、病史,  相似文献   

14.
外治法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 ,通过扑于体表 ,或熏洗患处 ,或摩于患部 ,或纳入阴中 ,或浸入泡洗等方式进行治疗的一种治法。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创治法多以内服方药辨证论治为主 ,但外治法亦有较多运用 ,本文试对仲景药物外治法加以初步分析。1 药物外治法的辨证运用在药物外治方面 ,从给药途径及治疗目的出发 ,大致可分为温粉外扑止汗 ,外洗除热止渴 ,熏洗燥湿解毒杀虫 ,外摩散寒止痛 ,坐药暖宫散寒、除湿止带 ,浸泡收敛除湿、导邪下行等几种情况。1 .1 温涩止汗 适用于发汗后汗出过多证 ,方用温粉外扑。本方见于《伤寒论》第 38…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当子宫内膜组织出现于身体其它部位,如子宫的肌层、盆腔或卵巢等部位时,也受卵巢内分泌功能的影响而呈周期性改变。但是,内膜与血液不能外流,或从其它部位流出,而引起所在部位一系列的特有病变,就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主要临床特征是经行腹痛,乃妇科常见病之一,好发于青、中年女性。笔者在临床中曾对该病进行长期观察治疗,现将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观察 6 5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也称SARS)患者症状基础上 ,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分析。将非典型肺炎 (SARS)命名为肺系瘟疫 ,其病情演变与心包、脾胃密切相关。肺热、湿浊、瘀阻为标实 ,气阴亏虚为本虚 ,高热期以邪热炽盛为突出 ,喘憋期以湿浊阻肺为突出 ,后期以气阴亏虚为突出 ,标本虚实中各有侧重。由于该病西医治疗使用大量激素 ,即使在该病的恢复期 ,许多患者也表现出热盛湿阻的证候 ,故治疗强调在固护气阴的基础上注意清热宣肺、化湿浊、活血通肺络  相似文献   

17.
在数千年的中医药学发展过程中,历代医家对难治病的证治不断探索与创新,提出了许多理论与学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纵观古今医家论说,结合笔者的临证经验与研究,现将难治病的中医理论学说及诊治要旨归纳为十论,简要介绍如下。1 先天不足论 许多遗传性的难治病,中医认为系先天不足所致,如《小儿药证直诀·肾虚》:“儿本虚怯,因胎气不成,则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囟开),面色(白光)白,此皆难养”。先天性不足的难治病,如坚持早期补肾配合辨证论治,或许有效,如脑积  相似文献   

18.
辨证论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辨证论治”成为讨论的一个热点。有人认为无证可辨,如何辨证论治?有一位老中医居然怀疑辨证论治之价值!有人认为辨证论治应改为辨病论治。本人对此问题有如骨梗在喉,不吐不快。 辨证论治之精神,来源古远,但加以提倡宣扬,是在解放之后、中医学院成立之初,第二版中医学院教材编写之时。郭子化副部长在庐山教材会议上提出把辨证施治之精神写入教材之中。后来经时间之推移,大多数学者同意定名为“辨证论治”。这是名称提倡之由来。 辨证论治是什么?它是中医药学中临床医学的灵魂,是总的指导思想,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中医宏观辨证论治在当代临床实践中碰到的诸多问题,要求中医的辨治体系必须革新以适应科学环境的改变。微观辨证论治弥补了传统宏观辨证论治的不足,能够解释医疗实践中问题。中医基础理论源自中国古代哲学,具有广范的指导意义,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应包括宏观辨证论治与微观辨证论治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失眠症的中医诊断、辨证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失眠症,古籍记载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其含义与现代医学“失眠”概念基本一致,但对失眠症的理论认识和诊治方药却有所不同,各有特色。近十几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失眠症的发病率急剧上升。为了适应临床需求,充分发挥中医药诊治失眠症的特色和优势,我们采用中医传统方法和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对中医诊治失眠症的有关辨证标准和理法方药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