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正邪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成之一。中医学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向愈或恶化均与邪正盛衰有密切关系。因此,从正邪理论出发指导临床疑难病辨治,可以为临床疑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并为中医邪正发病学理论模型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2.
1 正邪辨析 中医的正邪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成之一,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和理论学说.是中医学运用朴素的辨证法与对立统一规律,辨证归纳和分析制约人体健康与疾病两种对立因素而提出的一对范畴,所谓正邪,即正气与邪气.正气,即指人体的生理功能,主要指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简称为"正".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外感热病寒温统一的辨证方法.方法 根据文献学习及中医学基本理论分析邪正盛衰在外感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伤寒、温病的关系,提出以正邪为纲,脏腑气血、六淫为纬统一外感热病辨证,将外感热病的临床证候分为邪犯卫表证、正邪俱盛证、邪盛正伤证、正气衰竭证、正虚邪恋证5种证候类型.结果与结论 以正邪为纲的辨证方法,基本上切合临床实际,能较全面地概括外感热病辨证的全貌,从理论上较完善地统一了外感热病辨证.  相似文献   

4.
以正邪理论指导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ALT升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邪相争存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全过程 ,ALT升高则是正邪相争的结果 ,正邪相争越激烈 ,ALT越高 ,正邪相争趋于缓和 ,ALT则有所下降 ,正邪消长转化则ALT波动起伏。遵循中医正邪理论 ,准确辨证论治 ,可有效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ALT升高。慢性迁延型肝炎 (CPH)的病机可概括为“正虚邪恋” ,正虚 ,主要指脾肾气虚 ,清阳不升 ;邪恋 ,主要指湿热疫毒久稽不除。由于正邪相争趋于缓和 ,呈相持状态 ,故ALT长期轻、中度升高。此时若不助正气使之与邪激烈交争 ,则正邪相持局面难以终止。治宜以健脾益肾为主 ,佐以助阳、升阳、通阳和…  相似文献   

5.
探讨中医学"排邪反应"的理论渊源及概念拓展,认为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定义为疾病过程中,患者出现的可通过病机解释的非常规积极现象;狭义上指正确的中医治疗或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引起患者疑虑的机体不适类积极反应.认为"排邪反应"可作为疾病好转的临床征象,在正确把握基本病机的基础上应能被预测,或及时得以解释.同时,笔者从正确认识"排邪"的重要作用、与正邪交争的区别、重视机体自愈机制、警惕药邪和医过等方面对"排邪反应"的临床应用进行论述,以期将该理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部分,对新冠肺炎的病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能为中医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临床思路。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分期治疗,并参考其他相关论文和病例中新冠肺炎中医分期的不同病机,从多角度探析新冠肺炎中医分期病机特点,认为新冠肺炎医学观察期的病机特点为“正邪相争,正虚邪恋”;临床治疗期的病机特点为“湿毒侵袭肺脾,内生诸邪,正气虚损”;危重期的病机特点为“内闭外脱,阴阳失和”;恢复期的病机特点为“肺脾亏虚,气阴两伤”。  相似文献   

7.
对疑难病的确认虽然说法不一,但多是指临床病证表现复杂且怪而多变,其病因或不清,病理或不明,诊断难于确定,疗效亦不尽满意,而中外医者又一致公认的一类疾病。据目前不完全统计,有一百多种疾病属于疑难病的范畴。因此对疑难病的诊疗方法进行开发研究,对我们来说不仅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亦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医疗科研任务。中医针对各种疑难病的临床表现,概括地归纳为脏腑阴阳失调、正邪虚实交争、气机升降失序三大病理特点。其中正虚邪实又是发生阴阳失调、气机失序的主要因素。正虚则无力抵御病邪,使病体久而遭劫,难于修复,致病情反复多变,病理缠绵难愈;邪实则邪气易乘虚深入,滞留病位,形成有形的症瘕、积聚、痞块、瘿瘤或无形的气机不畅、枢机不利或失调,反使正虚至虚,从而增加调复治愈的难度,以致出现不可逆转的危重疑难顽疾。对此,笔者认为把握正虚邪实和脏腑阴阳变化,从调整气机入手,施以调复阴阳,交通心肾,祛邪扶  相似文献   

8.
林源  赵鹏 《国医论坛》2008,23(2):4-5
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医学常从邪正相搏的角度来认识疾病,认为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邪相争,邪胜正负则发病.  相似文献   

9.
浊邪作为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多种高发及疑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糖尿病、器官纤维化疾病等密切相关。但各医家对浊邪的认识争议颇多,目前就有血浊、痰浊、瘀浊、蛋白浊、脂浊等诸多概念认识,不利于浊邪理论体系系统化建立和指导临床。故参考中医对浊邪的认识及现代医学对肺纤维疾病的研究,从浊邪的定义、浊邪引起肺纤维化疾病、浊邪对肺纤维化疾病病理变化的影响尝试讨论浊邪与肺纤维化疾病。  相似文献   

10.
正艾滋病引起的严重多脏器衰竭综合征已逐渐被临床医学工作者广泛关注,而从中医络病理论角度阐述与感悟更有益于中医思维的推广。络病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络病理论始于《黄帝内经》。叶天士提出,络乃经之大小分支,治以化浊辟散经之邪、络之毒。其后一直沿用叶氏的理论,直至吴以岭院士的《络病学》问世才又引起医学界的重大关注,借此为临床提供了更丰富的思想平台,得到临床中医学者的广泛认可,但是如今的络病理论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病机演  相似文献   

11.
中医正邪理论与微生态学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良铎  焦扬  张喆 《陕西中医》2006,27(8):970-971
目的探讨中医正邪理论与微生态学的关系。方法应用微生物生态规律诠释中医正邪理论。结论中医理论与微生态学最具相通之处的是中医学的正邪理论。他们在理论上和观念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在微生态平衡的情况下,微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具有“自净”机制,这也是机体“正气”的重要内容;微生态失衡时微生物的一些作用由生理转变为病理性,形成微生物致病机制,微生态系统由“正气”向“邪气”转化。此项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今后应该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以期丰富和发展中医临床治疗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袁菊花  吴煜 《新中医》2012,(3):131-132
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归属于中医学肝积、黄疸、鼓胀、胁痛、血证等范畴。正虚邪毒内聚是所有肿瘤发病的内在机理。根据中医学正邪辨证观点,肝癌发生是由正气受损,癌毒内聚而形成的。肝癌恶性程度较高,生存期较短,所以,对肝癌的辨治在本虚邪毒的基础上,应有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蔡玉荣  王雄文 《新中医》2017,49(8):181-184
中医学理论认为正邪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正"可泛指脏腑功能(结构)及功能储备,而"邪"可泛指伤害机体的一切因素。分析肿瘤不同阶段虚、瘀、痰、毒的特点,结合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手段对机体正、邪的动态影响,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维指导下,动态、个体化评估正邪的变化,确立除瘤务尽或带瘤生存与见瘤治瘤结合的原则,并以此指导中西医扶正及祛邪手段的具体应用,从而取中西医所长以达到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摶"字在中医经典著作中多处用于描述复杂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脉象,是分析、理解及灵活运用中医理论的重要文字。本文通过对"摶"字相关条文的归类、分析,提出"正邪相摶"、"多邪相摶"致病是中医学治疗疑难病症的锁钥,宜将之作为临证中求病因、辨证候、索方药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5.
扶正祛邪法是祖国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大法与原则,正邪盛衰又是中医认识人体之所以发病的精典概括。早在一千多年的《内经》中就明确记载,《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相似文献   

16.
首先反思现今关于病因学研究的不足,继则基于中医学的气本体论及《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相关论述,分析中医学正邪本为一气的正邪观,提出"一气中和"的常病观,厘清并确定内邪、外邪、内伤、外感等实质意义与异同,进而指出现今学术界对四者分类的临证弊端与不足,提出"邪"之质实为已偏之气,"病"之本实为本气之偏,"致病"之实在于致气之偏,"治病"之道在于由偏而至中和之态的本体性认识,重新构建具有"感而后应"特点的中医学邪气致病理论,并阐述"内外合邪"的致病与治病观。  相似文献   

17.
胃癌属中医学"胃脘痛"、"积聚"、"噎膈"等范畴,由于正虚与邪实是其发病的两个重要因素,以正虚多见,正邪相搏,邪胜正衰,胃失和降,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痰凝、邪毒郁久阻络遏经造成胃部包块的病变.因外邪侵胃,饮食失宜,劳累过度,情志失调等所致.  相似文献   

18.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属中医学痿证范畴,为疑难病。国医大师李济仁教授对痿证理论与临床治疗多有创新,他认为痿证的病因不外乎"虚"与"邪",而以虚为主,辨证分为成人实痿、儿童实痿、成人虚痿、儿童虚痿,治疗以补益肝肾,舒筋活络为主。  相似文献   

19.
正邪辨证是一种不同于八纲、三焦、卫气营血等传统辨证方法的新型中医辨证思维模式,由辨正气与辨邪气两个部分组成。本文立足于正邪辨证理论,解析五脏系统辨正气、辨邪气的不同内容,并论述阮诗玮教授临床运用脏腑正邪辨证经验,以期对中医临床辨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同时对进一步完善正邪辨证理论体系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本文指出八纲辨证存在的问题是八纲之间复杂而广泛的联系,难以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根据中医正邪斗争理论提出邪实正虚两纲辨证法以作为辨证的纲领,认为运用简便,符合临床实际和人的思维特点,更为适合急症等对虚实辨证要求较高而又需要迅速作出诊断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