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最佳治疗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共入选发病在7天以内的住院患者7202例,2000年6月-2005年6月的患者,4089例为治疗组,1995年5月-2000年5月的患者,3113例为对照组(以往常规疗法)。治疗组采用急性脑卒中治疗模式,融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和神经介入科为一体的团队工作方式,对频繁发作TIA、进展型脑梗死、中、重型脑梗死、中大量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实施多学科密切协作的医疗流程,以最佳医疗资源服务于患者,注重监护与早期康复介入。观察指标是出院时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病死率、住院平均日、并发症和平均药费比,经统计分析该治疗模式的效果。结果: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病死率、并发症、平均住院日和平均药品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急性脑卒中最佳治疗模式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提高回归社会的能力,并降低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急性脑血管病多学科一体化治疗模式,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效果观察。方法 共入选发病在7天以内的住院患者7202例,2000年6月至2005年6月,4089例为治疗组,1995年5月至2000年5月,3113例为对照组(以往常规疗法)。治疗组采用急性脑血管病多学科一体化治疗模式,融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和神经介入科为一体的团队工作方式,对频繁发作TIA、进展型脑梗塞、中、重型脑梗塞、中大量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实施多学科密切协作的医疗流程,以最佳医疗资源服务于患者,注重监护,早期康复和中医介入.观察指标是出院时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病死率、住院平均日、并发症和平均药品比,经统计分析该医疗模式的效果。结果 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病死率、并发症、平均住院日和平均药品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一体化治疗模式能降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死率,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提高回归社会的能力,并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3.
目的实施急性脑梗死规范化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住院费用的效果,为急性脑梗死规范化治疗的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历史对照研究,对2004年7月~2005年7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规范化治疗组成规范化治疗组,2003年6月~2004年6月同条件的已实施常规治疗的患者为对照,分别登记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Stroke,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Pittsburgh Coma Scale,GCS)、日常生活行为能力Barthel指数,院内并发症发生率、院内病死率、平均住院费用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差别.结果与常规组相比,规范组治疗后可显著降低患者NIHSS,提高Barthel指数,降低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肺部感染,院内病死率亦有显著降低(8.2%vs15.2%),住院期间平均费用规范组较常规组节省2000元左右,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规范化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降低住院费用,值得在基层医院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应用卒中单元的理念,早期康复介入中西药并用综合治疗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270例急性脑卒中病例,将近年采用早期康复介入、中西药并用等综合治疗组(150例)与往年应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120例)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 综合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综合治疗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卒中单元理念综合治疗急性脑卒中,对其神经功能恢复,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卒中单元管理脑梗死患者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卒中单元管理脑梗死患者的早期疗效.方法 289例住院的脑梗死患者随机进入卒中单元和普通病房,观察指标是病死率、住院时间、神经功能评价(NIHSS)、生活能力评价(BI)、社会功能评价(OHS),出院时患者或亲属填写医疗满意度.结合住院花费分析卒中单元的效果.结果 卒中单元组和普通病房组出入院NIHSS平均差值、BI平均差值、OHS平均差值均有极显著性(P<0.01);且卒中单元组住院病死率低(P<0.05),住院满意度高(P<0.01).结论 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卒中单元管理模式明显优于传统的住院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卒中单元管理脑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 145例住院的脑梗死患者随机进入卒中单元和普通病房,观察指标为病死率、住院时间、神经功能评价(NIHSS)、生活能力评价(BI)、社会功能评价(OHS),出院时患者或亲属填写医疗满意度调查表.结合住院花费分析卒中单元的效果.结果 卒中单元组和普通病房组出入院NIHSS平均差值、BI平均差值、OHS平均差值均有极显著性(P<0.01);且卒中单元组住院病死率低(P<0.05),住院满意度高(P<0.01).结论 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卒中单元管理模式明显优于传统的住院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高压氧介入时间与疗效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介入高压氧(HBO)治疗的时间与疗效.方法将1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同时按发病后高压氧治疗介入的时间分早期介入组(病程7d内)、中期介入组(病程8~15d)、晚期介入组(病程16d以上).3组HBO治疗1疗程后以疗效标准判定疗效,并对比组间差异.结果3组总有效率均在88.5%以上,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早期和中期介入组的痊愈率明显高于晚期介入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介入组的痊愈率又高于中期介入组.结论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HBO介入时间有关.早期介入高压氧治疗对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23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1月~2009年12月10年连续收治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主动脉夹层238例患者,对每年患者的总数、年龄、性别、夹层类型、血压水平、治疗方法和疾病预后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 高血压患者主动脉夹层的发生率(73.5%)明显高于非高血压患者(26.5%),血压改变以收缩压和平均压的增高明显(P<0.05).有高血压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25.1%)高于非高血压的主动脉夹层患者(9.5%)(P<0.05).药物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4.6%,手术治疗组有效率70.0%,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治愈率91.4%,介入治疗组其有效率高于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组(P<0.05).A型主动脉夹层较B型主动脉夹层发病平均年龄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住院病死率(36.2%)高于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住院病死率(9.6%)(P<0.05).结论 主动脉夹层的住院患者在迅速增多,平均发病年龄明显低于国外报道.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危险性与收缩压的关系比较密切,有高血压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早期死亡率较高.主动脉夹层的预防与治疗方面亟待更多的关注与探索.  相似文献   

9.
依达拉奉治疗大脑中动脉区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治疗大脑中动脉区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笔者所在医院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易达生)治疗大脑中动脉区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63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治疗组病死率为15.6%;对照组病死率为48.4%,两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28.1%,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12.9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大脑中动脉区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生存率.但存活者的近期神经功能缺损无明显改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钙拮抗剂已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但其对脑梗死病死率及神经损害的影响报道尚少.1998年6月~2000年8月,我院应用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