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银华 《西部医学》2013,44(2):60-61
<正>《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30条"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乃为水气病主要治则之一,意为阴阳气血得以调和,人体正气方能内外上下周身畅行,若遇邪气(水湿、寒饮、痰浊等)阻滞经络,大气必不得行。大气不转,气结不散,为"气分"的内在病机。因此,调其阴阳,行其大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原则,指出大气当是气机正常流动的一种状态,并从上焦之宗气、中焦之脾胃中气,下焦之肾中元气,以及阴阳交接的厥阴肝气四方面详细论述,提出运转大气不仅是治疗水气病的重要原则,对于现代临床中多种疾病的治疗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原则,指出大气当是气机正常流动的一种状态,并从上焦之宗气、中焦之脾胃中气,下焦之肾中元气,以及阴阳交接的厥阴肝气四方面详细论述,提出运转大气不仅是治疗水气病的重要原则,对于现代临床中多种疾病的治疗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论治水气病入手,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初步探讨其辨证论治水气病规律。张仲景在《内经》“开鬼门,洁净腑”基础上,提出了“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有水,可下之”之治疗大法。张仲景论治水气病理、法、方、药千余年来沿用至今,为后世的水肿以阴阳为纲的分类以及从肺、脾、肾论治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水肿的辨治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梳理了历代文献中对“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含义的论述,重点分析了《金匮要略》中对大气理论的运用,并且对后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得出以下结论:仲景“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大气”可概指人体之正气,大气得运,则人体阴平阳秘,大气失转,则百病丛生。运转大气是中医扶正以祛邪的重要治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仲景对杂病的辨证论治思想。  相似文献   

6.
从"气一元论"浅析"八法"之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曰:“百病生于气也”。张景岳明确指出:“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中医认为,“治病必求于本”,欲求其本,调气为先,邪在表,散而调之;邪在里,行而调之;寒者温而调之,热者清而调之,虚者补而调之,实者泻而调之。“各安其气,则无病不除,是皆调气之大法也。”总而言之,“八法”施方用药,暗合利气玄机于其中。法虽众而治则一也,即治病皆以“调气”为原则,所谓“大气一转,其结乃散”是也,“善医者,调其气而已”。  相似文献   

7.
根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提出“转大气”的治疗原则,对肾病综合征从气分论治。上溯经旨,下及后贤的部分阐幽发微的论述。认为:1.“升降出入”是气运行的基本形式,肾病病机在气;2.气虚受邪是肾病的发病根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3.气化失常是肾病的基本病理。对水肿、蛋白尿及兼证进行探讨;4.讨论肾病从气分论治的治法。如温肾、健脾、宣肺等,以气化功能复常为目的,以生化指标恢复正常为疗效标准;5.对肾病用药宜忌,也作了大略阐述。  相似文献   

8.
发汗法,《内经》谓之“开鬼门”,乃令邪随汗解的一种治法。《素问》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今风寒客于人……可汗而发也”,为汗法理论的雏形,皆从外感表证而论。仲景喜用汗法,而不拘于单纯解表之用,纵观其《金匮要略》之风湿、疟病、中风历节、黄疸、痰饮、水气病等诸多杂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是《金匮要略》中治疗水气病的经典理论.大气统领体内气血,恶性肿瘤患者本虚标实、气滞痰瘀、毒邪内结的体质特点,导致体内"大气"不得正常运转,影响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导致恶性腹水的产生.在"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理论指导下,对恶性腹水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包括气虚水停、气滞水停、水热互结、阳虚水停、瘀水互结等...  相似文献   

10.
癫狂一证一般多认为属阴阳失调,七情内伤或痰气上扰,气血凝滞等因素所致。如《难经·二十难》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篇说:“癫狂一证,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而《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篇》则指出“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笔者诊治一些久病疑难之癫狂证,经常法治疗无效,据《金匮》之理论以补益阴阳之气治疗,现例举验案两则,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的角度对《伤寒论》中“厥阴之为病”进行阐释,根据《伤寒论》“厥阴病欲解时”探讨乌梅丸的使用特点。认为厥阴乃阴尽阳生之时,如果阴尽或阳生不能正常转化,则会产生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的问题,进而导致“厥阴之为病”。如果病证的发作时间符合“厥阴病欲解时”,可选用乌梅丸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水气篇》曾提出的“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论点,是继承和发展了《素问·汤液醑论》“开鬼门一的治疗原则。并且使这一治则得以具体化和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为治疗水气病开创了一条新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更为水气病的汗法,充实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依据和确切的临床适应证。后世医家之所以对水气病的治疗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而不致迷惑于利水与发评之间,应归功于仲景的这一贡故然而。也正因为是这样,后人对它的学习和研究,就更需要深刻领会,仔细推敲,以求掌握其精髓。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字面上去理解,势必出现认识…  相似文献   

13.
"治病求本"是中医学重要思想和治疗原则,周安方教授以为,求"本"实为对辨证、辨病的综合认识,临证辨治、辨证为先、辨病合参,综虑其"本".对"本"的涵义,《黄帝内经》指出"治病求本"之"本"乃阴阳;周安方教授提出,治病求本除求阴阳外,还应包涵求病因、求病机、求精气和求胃气.  相似文献   

14.
王艳芳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2):1002-1002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依据内经的观点,防病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养生。故《灵枢·官能》中云:“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学习《内经》,其养生理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顺应自然“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夫四时之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臣服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平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相似文献   

15.
北京中医药大学尉中民教授行医近50载,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市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四大经典"国家级教学团队《金匮要略》课程首席教授。她学验俱丰,辨证精细,组方严谨,用药灵活,尤其擅长应用《金匮要略》思想治疗疾病,临床多运用"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思想治疗胸痹。尉老师谨守胸阳不振、阴邪上乘的病机,认为运用"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思想在胸痹之病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胸中阳气,又名宗气。宗气聚集于胸  相似文献   

16.
<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泻,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这是《内经》用阴阳学说阐述药物气味及功用的基本理论。关于气与味传统上大致有两种解释:一、认为味是“辛甘酸苦成”,气是  相似文献   

17.
浅谈《伤寒论》水饮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师关于水饮病的证治,于《金匮要略》水气病、痰饮病两篇有较为详尽论述,《伤寒论》中虽未见系统论述,但其中有不少条文论及水饮为患之病证及治疗,似有探究必要,现分析如下。1水饮为病的成因水液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气化,任何原因引起以上脏腑功能失调,均可能导致气不化水,水停为饮。考《伤寒论》所载水饮病之成因不外以下3个方面。1.1误治即由外感病误治造成,如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乃发汗损伤心之阳气,致肾中之寒水欲冲逆向上;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乃吐下之后,脾胃阳气受损而…  相似文献   

18.
《素问·评热病论》中的“阴阳交”病,是湿病病变过程中“邪胜精消”的“死证”。由于经文在叙述上存在着“若隐若显”的不足,加之“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所以历代注家,争论纷纭,莫衷一是,难识其真谛。笔者不揣谫陋,略陈管见,以资探讨。一、集注历代医家对“阴阳交”的解释,约有七种。 1、作“交合”解:(1)阴阳正气交合不解。王冰说:“交,谓交合阴阳之气,不分别也。”周相俊亦说:“病之本于阴阳也……阴阳交,交者死何也?交则不  相似文献   

19.
黄汗辨疑     
黄汗一证,首见于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因其具有独特的“汗出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而命名;以状如风水,身面肿而列为水气病的一个类型。此病自仲景提出后,至随唐《诸病源候论》[1]、《千全方》[2]把黄汗列为黄疸之类以来,古今诸家多从其说,至余无言更强调说:“总之汗液之黄,乃胆汁为之,是可断言者,不能以其云‘汗出入水得之’,而即谓为非黄疸也”[3]。目前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内科学》,虽把黄汗列在“汗证”之中,而病机仍认  相似文献   

20.
该文归纳和讨论了仲景对痰饮、水气和湿病的辨证论治特点,提出仲景的辨证包括按部位或五脏分型,或以方统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仲景针对痰饮、水气和湿病的病性、病位和病势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以及“先治新病,病当在后”等治疗原则。文章在阐释痰饮、水气和湿病的病名和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统计所使用的方剂和药物的基础上,还对《金匮》痰饮、水气和湿病的治疗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仲景对上述疾病的治疗具有提倡异病同治,强调因势利导,注重使用温药和开创利水新法等特点,从而拓宽了临床治疗此类疾病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