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分析不同类型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对5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特点进行总结。结果,神经梅毒的血和脑脊液梅毒抗体均为阳性。认为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各异,早期易误诊,临床血和脑脊液梅毒抗体阳性可确诊。青霉素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对26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特点进行总结.结果 神经梅毒的血和脑脊液梅毒抗体均为阳性.认为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各异,早期易误诊,临床血和脑脊液梅毒抗体阳性可确诊.青霉素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3.
神经梅毒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刚  缪体宗  唐文渊 《重庆医学》2003,32(12):1707-1708
目的 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1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神经梅毒以头痛、偏瘫、颅神经损害为主要表现,其实验室检查有特征性改变。结论 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多样,容易导致误诊。血清和脑脊液检查结合CT、MRI可以诊断神经梅毒。大剂量、足疗程青霉素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实验室检查确诊的6例神经梅毒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中,间质型梅毒3例,实质型梅毒3例,其中1例为脊髓痨,2例为麻痹性痴呆。6例患者的血、脑脊液梅毒抗体均为阳性,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或正常,细胞数增多,以单核细胞为主。神经梅毒的磁共振成像检查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间质型梅毒的影像表现为脑梗死、软脑膜增强等;麻痹性痴呆表现为脑萎缩、双侧颞叶及海马区异常信号。青霉素治疗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预后。结论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临床表现和血清、脑脊液梅毒抗体阳性是确诊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提高其早期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确诊的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误诊情况。结果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包括:中年人群发病,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临床以间质型为主,脑膜血管梅毒多见;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及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阳性;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高,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阳性,其中2例有白细胞增高;早期均有误诊。结论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与分型有关,误诊率高。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体征结合梅毒血清学及脑脊液检查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启动子区的多态性与神经梅毒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择2013年4月~2016年8月期间笔者医院收治的150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包括48例神经梅毒患者和102例非神经梅毒患者,另招募同期在笔者医院门诊处的健康体检者1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IL-10基因启动子中-592和-1082位点的SNP基因型,并分析-592和-1082位点的基因型与IL-10水平和神经梅毒发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神经梅毒患者的CSF中IL-10水平明显比非神经梅毒患者高(7.94pg/ml vs 0.7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IL-10启动子区-592位点各基因型各等位基因频率和-1082位点的G、A等位基因频率以及单倍体G/C和A/A频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梅毒组患者IL-10启动子区-592位点的CC基因型频率和-1082位点的GG基因型频率明显比非神经梅毒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82位点GG基因型携带者患有神经梅毒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携带者(OR=10.21,95% CI:1.94~53.04,P=0.001)。非神经梅毒组的患者中1082位点AA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梅毒患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92位点CC基因型的携带者患神经梅毒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携带者(OR=7.65,95% CI:1.38~42.55,P=0.004)。-1082/-592 G/C单倍体具有很高的神经梅毒患病风险(OR=45.14,95% CI:2.34~421.15,P=0.000)。-1082位点GG基因型的患者的CSF中IL-10水平明显比A等位基因携带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5pg/ml vs 0.81pg/ml,P=0.000)。-592位点CC基因型、CA基因型和AA基因型患者CSF中的IL-10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4pg/ml、1.00pg/ml和0.82pg/ml,P>0.05)。结论 IL-10基因启动子区的多态性与神经梅毒发病风险相关,携带-592C和-1082G等位基因的患神经梅毒的风险更高,脑脊液中IL-10水平也更高。  相似文献   

7.
顾闯  潘小芬 《海南医学》2006,17(10):47-48
目的 本文主要对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误诊情况,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加以探讨;方法 回顾性总结8例神经梅毒的病例资料;结果 本文中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52±12岁,其中脑血管梅毒4例,麻痹性痴呆2例,脊髓痨1例,无症状性神经梅毒1例;所有病例血清及脑脊液(CSF)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HA)均阳性.头颅MRI检查显示6例有异常信号.所有病例经大剂量青霉素钠治疗后,6例好转,2例治愈.无死亡,预后较好.结论 神经梅毒多见于中年男性,误诊率高.早期诊断、及时正规治疗是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学创新》2015,(29):136-138
目的:分析23例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诊治方法,提高对神经梅毒的认识。方法:收集2009年5月-2015年4月在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诊断为神经梅毒的患者2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特征等,探讨神经梅毒的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患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抗原凝集试验(TPPA)检查均阳性,21例完成腰穿脑脊液检查RPR和TPPA均阳性,6例脑脊液细胞轻度增多,12例脑脊液蛋白有所增高,5例脑脊液蛋白细胞均正常。临床表现为痴呆的6例,伴有脑卒中11例,神经痛2例,癫痫发作2例,视神经炎1例,共济失调1例。头颅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部分表现为脑梗死、脑萎缩、脑室扩大,不同程度脑白质变性、树胶样异常信号或脑回强化等。所有患者接受青霉素或头孢曲松治疗后,神经梅毒症状较前明显改善。结论: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部分隐匿但危害大,联合血液学、脑脊液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及时合理的抗梅毒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9例神经梅毒的临床、神经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特点。结果 9例血清和脑脊液梅毒学试验均阳性,影像学多表现为单个或多发的脑梗死病灶,位于额叶、颞叶、脑室周围等,可以肢体麻木、偏瘫等症状就诊,首诊常被误诊为脑卒中、老年性痴呆、颅内肿瘤等。结论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与其分型密切相关;首诊易误诊;临床表现及血和脑脊液梅毒抗体阳性是确诊的依据,影像学表现不具特征性,早期治疗效果较好,青霉素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麻痹性痴呆(GPI)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有助于临床医生熟悉神经梅毒。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实验室确诊的1例麻痹性痴呆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结果 麻痹性痴呆早期以认知及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影像上主要为脑萎缩,血及脑脊液TRUST和TPPA阳性,脑脊液常规检查示WBC20×10^6/L,蛋白1.0g/L。经大剂量青霉素治疗2个月后患者症状渐渐消失。结论 本例患者诊治经过提示对痴呆综合征患者进行梅毒检查的必要性。对早期神经梅毒,大剂量青霉素治疗能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脊髓痨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脊髓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3例.年龄36~68岁.所有患者均经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测定(TPPA)、梅毒荧光抗体吸附试验(FTA-ABS)及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并结合临床症状确诊,给予青霉素治疗.总结脊髓痨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及影像学检查的特点.结果 19例脊髓痨患者均慢性起病,进行性加重,以双下肢麻木或无力、走路不稳为主要临床表现.体征有双下肢音叉振动觉减退或消失,闭目难立征阳性,双下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血清和脑脊液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和梅毒荧光抗体吸附试验IgG阳性,影像学无特异性表现.经青霉素治疗,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有好转.结论 脊髓痨患者主要以双下肢症状起病,确诊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青霉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2.
脑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附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泉  罗成宏 《海南医学》2004,15(9):18-19
目的 本文通过分析脑神经梅毒的分型及临床特点 ,为早期诊断及减少误诊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而确诊的 11例脑神经梅毒病人的有关资料。结果 脑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包括 :( 1)急性、亚急性起病多 ,少数慢性起病 ;( 2 )临床以间质型 ,尤其脑卒中最常见 ;( 3 )血清学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 (TPHA)及PRP试验阳性率极高 ;( 4 )脑脊液检查表现为蛋白增高 ( 76%) ,细胞数增高 ( 5 0 .2 %) ;( 5 )头颅CT或MRI表现为高血压、糖尿病所致常见的脑梗死不同 ,病灶多发 ,可分布在脑的所有部位。结论 脑梅毒的临床表现多变 ,早期误诊率高 ,临床表现与脑损害部位有关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30例神经梅毒的临床分析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神经梅毒临床表现,提高对该病诊疗上的认识。方法:对我院及上海华山医院2000~2007年诊治的30例神经梅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头颅CT和MRI均有脑萎缩、梗死或脱髓鞘病变等改变;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CSF-RPR)阳性率80%,脑脊液梅毒螺旋体抗原凝集试验(CSF-TPPA)96.7%阳性;脑脊液检查蛋白增高阳性率66.7%,细胞数增高阳性率53.3%。结论:脑脊液TPPA检测有助于神经梅毒的诊断,无症状神经梅毒的脑脊液TPPA检测也可以呈阳性结果。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与蛋白含量是监测神经梅毒疗效的较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治疗早期神经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早期梅毒(一、二期梅毒)患者进行血清学及脑脊液检查,将确诊的28例无症状神经梅毒和4例梅毒性脑膜炎随机分成两组,均住院接受治疗,其中头孢曲松钠组17例,予头孢曲松钠2g/d静脉滴注,连续14d;青霉素组15例,应用水剂青霉素治疗,400万U/次静脉滴注,每4h一次,连续14d。结果治疗后6个月,头孢曲松钠组和青霉素组血清学RPR滴度分别有16例(94.1%)、14例(93.3%)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分别有7例(41.2%)、7例(46.7%)下降4倍及以上。CSF RPR滴度分别有9例(52.9%)、8例(53.3%)出现下降;治疗后12个月两组分别有14例(82.4%)、13例(86.7%)血清学及CSF RPR同时转阴;治疗后18个月两组分别有16例(94.1%)、14例(93.3%)血清学及CSF RPR转阴,各有1例仍未转阴,但血清学RPR滴度持续下降,目前仍在随访。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曲松钠可以替代水剂青霉素,作为治疗早期神经梅毒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5.
周佳君  罗涟  郭莉丽  马兰  朱洲  李昆  邵森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12):2038-2041
目的 探讨神经梅毒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临床特征的关系,了解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5月就诊于杭州市西溪医院的神经梅毒患者(30例)、非神经梅毒患者(30例)及健康体检者(20例)。比较分析各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比较各组之间血清抑素C水平差异及治疗前后变化。 结果 神经梅毒患者血清胱抑素C显著高于非神经梅毒患者及健康对照组(P<0.05),非神经梅毒患者血清Cys C水平有高于健康对照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梅毒患者经驱梅治疗后血清胱抑素C可显著下降(P<0.05)。Cys C预测神经梅毒ROC曲线下面积0.71[P=0.022,95%CI(0.53,0.89)],最佳诊断界值为1.09 mg/L,其预测敏感度为55%,特异度为90%;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脑脊液蛋白水平及简明精神量表评分正相关(r=0.232,P=0.012;r=0.273,P=0.003),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脑脊液RPR滴度、细胞数及脑脊液压力无明显相关性(r=0.413,P=0.154;r=0.313,P=0.446;r=-0.124,P=0.142)。 结论 血清胱抑素C与神经梅毒发生具有相关性,可评估神经梅毒病情,并对神经梅毒存在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21-24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对神经梅毒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趋化因子L13(CXCL13)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9月收治的66例神经梅毒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予青霉素钠,治疗组予头孢曲松钠。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快速血浆反应(RPR)实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聚实验(TPPA)、脑脊液蛋白水平],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抑制性T淋巴细胞(CD8~+)、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以及CD4~+/CD8~+]及自然杀伤(NK)细胞,脑脊液及血清趋化因子L13(CXCL13)、免疫球蛋白G(IgG)指数,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分、语言流畅性测验(VFT)以及听觉词汇学习测试(AVLT)。结果两组治疗后RPR滴度、TPPA阳性例数、脑脊液蛋白0.45 g/L例数、CD8~+、脑脊液及血清CXCL13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D4~+、CD4~+/CD8~+、NK细胞、IgG指数、MMSE、VFT、AVLT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曲松可代替青霉素治疗神经梅毒,能够有效降低患者CXCL13水平,调节淋巴细胞亚群,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增强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神经梅毒(NS)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自1999年1月至2012年5月间住院期间确诊的37例N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自2006年以来,诊断NS患者数明显上升.确诊病例中发病年龄中位数45(27~71)岁,男女比例为2.4∶1.其中3例合并HIV感染.无症状NS5例(占13.5%),有症状脑膜炎型11例(占29.7%),脑膜血管梅毒7例(占18.9%),实质性NS14例(占37.8%),其中麻痹性痴呆10例,脊髓痨4例.37例患者CSF TPHA均为阳性,26例(占70%)RPR阳性.平均脑脊液压力149mmH2O,8例(占22%)脑脊液压力升高(≥180mmH2O);13例(占35%)脑脊液白细胞数〉10/μl;平均脑脊液蛋白0.78g/L,24例(占65%)蛋白升高(〉0.5g/L);接受青霉素及头孢曲松治疗、随访记录完整的17例患者中,11(36%)例临床症状改善,10例脑脊液蛋白及异常淋巴细胞增多改善,7例RPR滴度下降或转阴.结论 近年来神经梅毒发病率升高,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脑脊液检查为诊断NS的主要手段.对于HIV患者,应提高对神经梅毒的警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