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穿刺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6例行剖宫产手术术后发生子宫切口感染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头孢他啶及替硝唑静脉滴注以抗感染,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B超引导下穿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93.94%,对照组治愈率为75.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为93.9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住院天数为6~15d,平均住院天数为(9.37±3.78)d;对照组的住院天数为7~21d,平均住院天数为(13.48±4.17)d,观察组的平均住院天数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穿刺能够显著提高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经阴道彩超引导下穿刺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取我院于2000年6月~2010年8月剖宫产术后发热的100例为研究对象,50例为研究组采用静脉滴注抗生素及彩超引导下穿刺治疗,50例为对照组仅静滴抗生素。结果彩超引导下穿刺治疗子宫切口感染的50例患者48例一次治愈,具有治愈率高,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结论经阴道彩超引导下穿刺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5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 ,剖宫产率不断上升 ,大多数医院的剖宫产率在 30 %~ 5 0 %之间 ,有的甚至已超过 5 0 % ,因此 ,剖宫产术后并发症也逐渐增多 ,其中 ,子宫切口感染所致的术后晚期大出血也不断发生。由于病人出血量多 ,常危及生命。本文将对 1996~ 2 0 0 2年间在本院收治的 5 4例因剖宫产而导致的子宫切口感染进行分析 ,以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的原因、处理及预防对策。临床资料1996~ 2 0 0 2年本院共收治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 5 4例 ,其中 ,在本院受术者 38例 ,外院受术者 16例 ,具体临床资料如下 :1 年龄及孕产次 年龄最大 4 4岁 ,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在临床中表现;方法现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3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抗感染治疗,观察其效果;结果38例患者经过全面的治疗全部康复;结论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多种的,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在临床中表现;方法现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3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抗感染治疗,观察其效果;结果38例患者经过全面的治疗全部康复;结论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多种的,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6.
B超引导下穿刺治疗卵巢囊肿5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莉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3,11(11):688-689
<正> 卵巢囊肿是妇科常见病之一,长期以来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本院2年来对部分卵巢囊肿病例采用B超引导下穿刺方法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0年7月~2002年7月实施B超引导下穿刺治疗卵巢囊肿病例52例。平均年龄31.75(24~50)岁,均已婚。其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又称卵巢巧克力囊肿)24例(46.2%),卵巢单纯囊肿28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找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探讨最佳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方法总结分析17例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病例的详细资料。结果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机会增大是因为妊娠合并症、破膜时间长、产程延长、手术时间过长及肥胖等原因造成的;及时彻底的清创,换药及时,并给予红外线照射,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治疗措施,对切口感染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影响剖宫产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可以避免少术后腹部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8.
9.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对应的护理干预对策,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 473例剖宫产产妇临床资料,模型筛选采用Stepwise法,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1 473例剖宫产产妇术后共发生切口感染42例,感染率2.8%;单因素分析显示,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30岁、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体质量指数>25kg/m2、术中出血量>300ml、手术时间>60min、侵入性操作>5次,其感染率分别为6.6%、12.3%、7.3%、5.8%、5.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基础疾病的危险因素最大(P=0.009),其余危险因素依次为侵入性操作频繁(P=0.012)、手术时间较长(P=0.018)、体质量指数较高(P=0.021)等。结论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感染与多种因素关系密切,临床可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策预防感染,确保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进行剖宫产的产妇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2月-2011年9月治疗的36例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产妇的病例资料。结果:经分析总结显示,生殖道感染、腹部脂肪厚度、手术时间为发生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结论:针对此几种原因给予产妇实施早期预防措施,能明显避免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明岩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4):850-851
目的 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总结预防对策减少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方法 选取2008年6月-2011年5月行剖宫产生产并发切口感染的患者57例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未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57例作为对照组,对造成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影响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有手术失血量、阴道检查次数、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阴道试产时间;生殖道感染、合并基础疾病、体重指数异常、胎膜早破和术前是否使用抗菌药物,影响切口感染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有手术时间长、体重指数异常、阴道检查次数多、阴道试产时间长、合并基础疾病、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结论 影响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术前应避免该类因素,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龄产妇剖宫产后出现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干预措施,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2年5月医院收治的剖宫产高龄产妇600例临床资料,总结高龄产妇剖宫产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高龄产妇在剖宫产后发生切口感染79例,感染率13.17%;发生切口感染的产妇入院时BMI指数明显偏高、备皮至手术时间以及手术时间明显较长、术中出血量也明显较多(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因素是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有无剖宫产史、剖宫产的原因、术后是否放置引流条、手术时机以及手术切口的长度与在剖宫产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无关(P>0.05)。结论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临床工作中应针对这些影响因素给予积极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冯宪凌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6):1370-1372
目的 探讨导致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及干预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 对1999年2月-2012年4月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发生切口感染的23例产妇作为感染组,选取同期未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100例产妇作为非感染组,分析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检验显示,年龄、体重指数、手术季节为夏季、合并有基础疾病、备皮至手术时间、急诊手术、主刀医师年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阴道指诊次数均是导致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有基础疾病、备皮至手术时间长、切口长度长、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阴道指诊次数多等因素是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导致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应针对以上危险因素进行护理干预,以控制和减少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剖宫产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萍萍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4):743-744
目的 探讨引起剖宫产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感染60例产妇作为观察对象,按照1∶1比例随机选择同期无切口感染的剖宫产产妇作为对照病例,比较两组患者可能影响切口感染变量上的差异.结果 单因素分析10个变量是剖宫产切口感染相关因素(P<0.05),与切口长度、剖宫产原因无关;logistic分析确立影响切口感染的独立因素:体质量指数异常、术前未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长、阴道试产时间长、阴道检查次数多;其OR值分别为3.34、3.02、2.75、2.56、2.24.结论 剖宫产切口感染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实施相应措施减少或避免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预防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为更好的预防剖宫产切口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1年3月在医院就诊行剖宫产术的1 53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按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后进行分组,对照组(实施前)751例,研究组(实施后)779例,对比分析两组产妇术后切口感染情况。结果研究组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率为1.03%、对照组为7.99%,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4,P<0.05);共检出病原菌68株,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35.29%、19.12%、17.65%、10.29%、8.82%;阶段性分析显示,随着PDCA循环管理的实施,产妇的切口感染率逐渐降低,从3.39%降至0,甲级愈合率从96.61%升至100.00%。结论 PDCA循环在预防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预防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16.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
目的了解剖宫产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为预防和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妇产科2008年1月-2013年8月行剖宫产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86名产妇为研究对象,采集切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86份切口分泌物中共培养出121株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分别占38.8%、17.4%、11.6%;其中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而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氨苄西林等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结论剖宫产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复杂多样,且病原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遏制耐药菌的增长。 相似文献
17.
金丽君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5):941-942
目的 探讨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SSI)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剖宫产245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观察病原菌分布、SSI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临床结果.结果 2450例剖宫产产妇合并SSI共80例,占3.26%;检出病原菌52株,革兰阴性杆菌40株,革兰阳性球菌12株,SSI组年龄大、检查和治疗次数多、体质量指数高、术前身体状况分级低、试产时间长、瘢痕子宫比例高、手术时间长,是SSI的危险因素,SSI经过治疗均痊愈,住院时间(7.12±2.56)d,长于非SSI组的(5.22±2.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发生SSI发生率较高,虽然愈合良好,但延长住院时间,应采用合理方法预防SSI,做好产前检查保健工作、提高手术水平、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8.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
目的研究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性,探讨临床用药对策,以降低感染率。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入院进行剖宫产术并发切口感染的患者132例,取患者切口部位脓液或分泌物,并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共分离出150株病原菌,将所有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检测其耐药性,并分析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结果共检出病原菌15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8株占38.66%,革兰阴性菌92株占61.34%,排名前3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28.67%、23.33%、18.67%;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达93.02%,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环丙沙星、氨曲南的耐药率普遍>50.00%,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30.00%,万古霉素与替考拉宁对革兰阳性菌的耐药率为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均为85.71%,粪肠球菌耐药率普遍在30.00%50.00%。结论剖宫产切口感染以革兰阴性菌,尤其大肠埃希菌为主,并且致病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多药耐药性较为严重,临床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医院妇产科剖宫产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预防与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提供依据,并制定防治措施.方法 病原菌培养和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法进行.结果共检出108株病原菌,其中大肠埃希菌占29.6%、铜绿假单胞菌占20.4%、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8.5%;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较严重的耐药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45.0%;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9.1%.结论 剖宫产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应采取措施遏制细菌耐药性增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