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46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其治疗方式分为ESD组(n=70)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组(n=76),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复发和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整块切除率、侧切缘阴性率、垂直切缘阴性率及治愈切除率分别为92.86%、85.71%、92.86%、78.57%,均显著高于EMR组的42.11%、52.63%、63.16%、5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稍低于EMR组的28.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25,P0.05)。ESD组复发率为7.14%,显著低于EMR组的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1,P0.05)。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结论 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可取得更高的整块切除率和组织学治愈切除率,有效降低患者复发风险,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建议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比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endoscopicresection,STER)与其他治疗方式在治疗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的结果差异,探讨STER的安全性及适应症.方法回顾2012-11-01/2018-03-01期间,因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行切除治疗的121名患者,收集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胸腔镜切除(thoracoscopic enucleation, TE)组与内镜切除(endoscopic resection, ER)组在肿瘤的生长部位和大小、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患者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R组与TE组在整块切除率、手术时间、患者平均住院日和费用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尽管STER组肿瘤直径(2-40 mm,平均17.68mm)比TE组肿瘤直径(5-80 mm,平均20.33 mm)小,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229);而STER组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组的对比中发现,两组在肿瘤直径、整块切除率和患者住院费用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尽管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STER组的整块切除率低于外科组和ESD组,但平均随访22.4 mo(3-60 mo),三个组均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STER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下治疗手段,对于≤4cm的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我们推荐优先考虑STER切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手术前后标本病理特点。方法 48例研究对象术前经胃镜活检标本检查确诊为黏膜HGIN,均经ESD治疗。观察手术时间、并发症、病灶大小、术后病理特点,评价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等指标。结果手术整块切除率100%,手术平均时间(76.8±23.4)min,1例穿孔。ESD切除标本最大直径(25.9±11.4)mm,术后病理证实维持HGIN 33例、HGIN伴局灶癌变11例、高-中分化腺癌3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1例,术前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68.8%,与活检相比,ESD手术标本诊断HGIN更准确(χ2=17.778,P0.05),HGIN癌变率29.2%,食管黏膜癌变率与胃黏膜癌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8,P0.05);ESD术完整切除率95.8%,治愈性切除率95.8%。1例局部复发,2例食管ESD术后狭窄。结论上消化道黏膜HGIN具有潜在癌变风险,胃镜活检标本不能准确评估其性质,ESD可一次性完全切除病灶,且可以提供完整标本进行进一步病理学评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透明帽辅助的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a cap,EMR-C)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Ts)的效果差异。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解放军第306医院接受EMR-C(27例)或ESD(15例)治疗的42例直肠NETs患者。分析两组患者在整块切除率、病理完整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随访复发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EMR-C组和ESD组的肿瘤平均大小分别为(5.1±1.2)mm和(6.8±2.1)mm(P=0.013),整块切除率分别为92.6%和100%(P=0.280),水平切缘阳性均为0,垂直切缘阳性率分别为11.1%和13.3%(P=0.831),脉管浸润率分别为0和6.7%(P=0.174),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81.5%和80.0%(P=0.907),手术时间分别为(5.83±1.32)min和(31.43±8.12)min(P0.001),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4%和13.3%(P=0.531),随访均未见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 EMR-C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直肠NETs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黏膜下层早期贲门癌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效果。 方法 2011年1月—2018年3月,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消化科10例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36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146例患者(147处病变)均行ESD治疗,最终病理证实均为黏膜下层早期贲门癌。主要观察指标为短期疗效(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和长期疗效(五年总体生存率、五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 结果 ESD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100.0%(147/147)、84.4%(124/147)和38.8%(57/147)。75处浸润至黏膜下浅层(浸润深度<500 μm,SM1)的病变中,57处为扩大适应证,均为治愈性切除;其余18处为超适应证,均为非治愈性切除。72处浸润至黏膜下深层(浸润深度≥500 μm,SM2)的病变,均为超适应证和非治愈性切除。中位随访时间43个月(2~101个月),133例完成随访,五年总体生存率为90.9%。133例完成随访患者中,扩大适应证者(50例)的五年总体生存率为95.7%,超适应证者(83例)的五年总体生存率为88.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P=0.48);扩大适应证者的五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100.0%,超适应证者的五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97.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 结论 对于符合ESD扩大适应证的黏膜下层早期贲门癌,ESD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而对于ESD超适应证的黏膜下层早期贲门癌,ESD切除也有较好的预后,但术后要进行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橡皮圈组织夹内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rubber band and clip facilitate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RAC ESD)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8年9月—2019年8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15例结直肠病变患者,依照ESD手术方式分为RAC ESD组(n=34)及传统ESD组(n=81),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单位时间切除面积、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复发率等指标。结果RAC ESD组中位标本面积632(753) cm2,中位手术时间400(550) min,中位单位时间切除面积014(020) cm2/min。传统ESD组中位标本面积471(502) cm2,中位手术时间500(500) min,中位单位时间切除面积009(007) cm2/min。RAC ESD组标本面积略大于传统ESD组,手术时间略短于传统ESD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AC ESD组单位时间切除面积明显大于传统ESD组(P=0008)。RAC ESD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1000%(34/34)、1000%(34/34)及971%(33/34),传统ESD组分别为1000%(81/81)、963%(78/81)和914%(74/81)。两组均无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经过(100±55)个月随访,两组均无局部复发。结论RAC ESD治疗结直肠病变可提高手术效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C型切开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C-type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C-ESD)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 NEN)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7月期间在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内窥镜室行ESD治疗的55例直肠NEN患者资料, 按治疗方案分为C-ESD组(28例)与传统ESD组(27例), 比较两组剥离时间、剥离速度、黏膜下层注射次数、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ESD组剥离时间(13.8±4.2)min, 传统ESD组为(19.9±3.9)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9, P<0.001);C-ESD组剥离速度(0.08±0.04)cm2/min, 快于传统ESD组的(0.06±0.04)cm2/min(t=2.218, P=0.031);C-ESD组黏膜下注射次数2(1, 2)次, 少于传统ESD组的3(2, 3)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701, P<0...  相似文献   

8.
目的 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进行比较,评价ESD治疗胃食管连接部(GEJ)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28例经ESD治疗和51例经EMR治疗的GEJ癌前病变及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法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复发率等.结果 ESD整块切除率为92.9% (26/28),治愈切除率为78.6%(22/28)均优于EMR组的45.1%(23/51)和43.1%(22/5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局部原位复发率ESD组为3.6%(1/28),明显低于EMR组的19.6%( 10/51) (P <0.05).术后延迟出血、穿孔、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ESD组与EMR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ESD为(64.3±27.1)min,明显长于EMR( 27.6±14.1)min(P <0.05).结论 ESD和EMR相比,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是治疗GEJ癌前病变及早癌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疗效及风险,比较不同部位病变内镜下微创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2年6月-2013年6月内镜下切除且病理明确诊断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126例,其中咽部2例、食管23例、胃38例、结肠60例、十二指肠3例。将126例病变按照以往报道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生操作经验分为内镜下易于治疗组(easy treat;n=67)和难于治疗组(difficult treat;n=59),比较两组患者病变大小、平均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整体手术切除标本平均直径为(5.0±1.3)cm,平均手术时间为(84.9±17.5)min,整块切除率96.0%,完整切除率91.3%,并发症发生率为9.5%,原位复发率为4.0%。两组切除标本平均面积为(4.4±0.6)cm2和(5.3±1.1)cm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分别为5例和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两组不完整切除分别为1例和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0)。两组非整块切除分别为4例和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0)。难于治疗组所花时间多于易于治疗组,平均时间分别为(44.8±9.7)min和(78.3±15.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效果好,治愈率高。对于比较难以实施ESD操作的部位,如食管、贲门、乙状结肠等只要医生努力提高操作水平,操作过程中有足够的耐心,同样可以达到安全、完整切除病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食管黏膜下隧道内镜治疗大面积食管黏膜病变的应用价值。 方法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经胃镜及病理诊断大面积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法及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法切除病变,对比及随访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隧道组均于术中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均为100%,经典ESD组1例圈套器辅助分片切除,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均为88.9%,术后病理结果提示所有切除标本的侧切缘和基底切缘无肿瘤累及。病变切除的平均直径隧道组为(7.5±3.2)cm,经典ESD组为(8.3±1.4)cm,2组在病变切除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隧道组为(50.4±28.0)min,经典ESD组为手术时间(82.5±29.7)min,2组在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平均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隧道技术组术中无1例皮下气肿;剥离过程无环形肌受伤害;经典ESD组术中出现纵隔、皮下气肿2例,其中小穿孔的1例应用钛夹缝合,术后3 d气肿均自行消失,术后24 h内出现发热1例,伴有白细胞升高,抗炎对症处理后第2天完全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内镜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技术是大面积食管黏膜病变切除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有效降低内镜下病变切除的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治疗早期食管癌伴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6月—2018年2月间,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采用ESTD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术后病理证实病灶<1/3食管管周,且伴有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病例87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纤维化程度分成轻度纤维化60例(ESTD 31例、ESD 29例)和重度纤维化27例(ESTD 16例、ESD 11例),比较同一纤维化程度时两种手术方式的剥离速度、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以及出血、肌层损伤、穿孔、颈部皮下气肿和术后狭窄的发生率。结果对于伴有轻度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患者,ESTD的整块切除率[96.8%(30/31)比82.8%(24/29),P<0.05]和完全切除率[96.8%(30/31)比75.9%(22/29),P<0.05]明显高于ESD,固有肌层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ESD[6.5%(2/31)比17.2%(5/29),P<0.05],剥离速度、术中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术后狭窄发生率与ES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种手术方式均无术后迟发性出血和颈部皮下气肿发生。对于伴有重度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患者,ESTD的剥离速度快于ESD[(12.3±2.8)mm2/min比(7.1±3.2)mm2/min],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术后狭窄发生率与ESD相近,术中出血发生率[12.5%(2/16)比54.5%(6/11)]、固有肌层损伤发生率[18.8%(3/16)比54.5%(6/11)]、穿孔发生率[6.3%(1/16)比27.3%(3/11)]、颈部皮下气肿发生率[6.3%(1/16)比27.3%(3/11)]低于ESD,两种手术方式均无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术后12个月2例行ESD和1例行ESTD患者局部复发,术后24个月1例行ESTD患者发生异时癌。结论ESTD能安全、有效切除伴有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对于伴有轻度黏膜下层纤维化者,ESTD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治疗效果方面;对于伴有重度黏膜下层纤维化者,ESTD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治疗安全性方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内镜下经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ESMTD)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ESMTD和ESD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40例。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SMTD组(38例)和ESD组(102例)。比较两组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随访3、6、12个月的复发率、生活质量核心30问卷调查(QLQ-C30)评分。结果ESMTD组患者术后在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明显高于ESD组,在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明、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和ESD组在术后3个月均无复发病例,ESMTD组在术后6、12个月复发率低于ESD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在术后3、6、12个月QLQ-C30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MTD和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疗效显著,且ESMTD在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复发率、QLQ-C30评分方面明显优于ESD,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24例26处EMR治疗(EMR组)和19例20处ESD治疗(ESD组)的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在病灶大小、手术时间、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ESD组术前超声内镜测量的直径大小为(7.4 ±5.3)mm,明显大于EMR组的(5.6 ±2.1)mm(P <0.05);ESD组手术时间为(32.6±10.5)min,明显长于EMR组的(8.9±6.3)min(P <0.05);EMR组和ESD组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整块切除率均为100.0%;EMR组的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为100.0%(26/26),略高于ESD组的95.0% (19/20) (P>0.05);EMR术后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15.3% (4/26),明显高于ESD组的5.0% (1/20) (P<0.05);两组在术后复查随访,均未发现局部复发.结论 对于直径小于7 mm的病灶应用EMR方法可以有效完整地切除病灶,并缩短手术时间;而对于直径大于7 mm和经过多次活检或局部切除后内镜下注射抬举征阴性的病灶,采取ESD的手术方式,方能得到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和外科手术治疗环周浅表食管鳞状细胞肿瘤的疗效。方法对2013年11月—2021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ESD或外科手术治疗的153例病变累及食管环周的浅表食管鳞状细胞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ESD组116例, 外科手术组37例, 分析比较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生活质量、术后无疾病复发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等。结果 ESD组的整块切除率为100.0%(116/116), 完整切除率为96.6%(112/116), 病变长径与并发症和完整切除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ESD组手术时间短于外科手术组[(175.1±52.2)min比(266.7±88.2)min, t=-5.991, P<0.001]。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6/116)比8.1%(3/37), P=0.452]。根据EORTC-QLQ-C30量表功能及EORTC-QLQ-OES18量表评分, ESD组的情绪功能(P=0.008)、认知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常规外科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ESD)术对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肿物切除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入选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共120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A组、B组,每组60例,分别采用常规外科切除术、ESD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肿物整块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B组患者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均显著优于A组(P0.05);2组患者肿物治愈性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肿物切缘阴性率显著低于A组(P0.05);同时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外科切除术与ESD术用于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治疗在肿物切除效果和并发症方面基本接近;但ESD术应用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术后机体康复进程,并有助于减轻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牙线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早期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牙线辅助ESD治疗消化道早期病变15例和传统ESD方法治疗22例,比较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牙线辅助ESD法手术平均时间为(45.11±3.14)min,并发症2例(2例均为术后出血);传统ESD法手术平均时间为(61.36±5.11)min,并发症5例(4例出血、1例穿孔);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线辅助ESD与传统ESD相比明显减少手术操作时间,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单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电刀(简称T刀)与Dual刀在ESD治疗食管病变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6月—2019年1月期间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食管病变且行ESD治疗的59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ual刀组(30例)及T刀组(29例)。比较两组操作时间、切除速度、完全切除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T刀组与Dual刀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刀组、Dual刀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7.86±24.62)min和(66.28±29.4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9,P=0.024);切除速度分别为(22.80±7.31)mm2/min和(16.20±7.24)mm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4,P=0.001);病灶完全切除率分别为86.2%(25/29)和86.7%(26/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8,P=0.742)。T刀组出现并发症2例(6.9%),Dual刀组并发症共5例(16.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4,P=0.449)。两组均未见术后穿孔、出血情况。结论在食管病变ESD中,T刀相较于Dual刀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切除速度,安全性、有效性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外科切除治疗食管胃结合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早期腺癌的远期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18年6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和胃肠胰外科连续收治的EGJ早期腺癌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术前评估符合ESD治疗绝对标准或扩大标准,且术后病理评估符合治愈性切除绝对标准或扩大标准的166例病例资料纳入数据分析,按治疗方法分成ESD组(n=77)和外科切除组(n=89),对比2组的近期结果(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和远期结果(累积生存率)。结果ESD组中符合ESD治疗绝对标准者65例(84.4%)、符合扩大标准者12例(15.6%),外科切除组中符合ESD治疗绝对标准者60例(67.4%)、符合扩大标准者29例(32.6%),2组在患者ESD治疗标准的构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其他基线指标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SD组整块切除率为98.7%(76/77)、完全切除率为94.8%(73/77)、治愈性切除率为93.5%(72/77),外科切除组治愈性切除率为100.0%(89/89),2组治愈性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有3例(3.9%)术中出血、1例(1.3%)术后早期出血和2例(2.6%)术中穿孔,外科切除组有1例(1.1%)术中出血、4例(4.5%)术后出血和2例(2.2%)术后吻合口微漏。2组均无术后1个月内死亡病例,亦无局部复发病例。ESD组随访时间72.5~105.7个月,中位时间89.3个月;外科治疗组随访时间69.6~101.0个月,中位时间82.3个月。2组随访期间均无肿瘤相关死亡病例和复发。ESD组与外科切除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4.8%(73/77)和96.6%(86/89),2组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8)。亚组分析显示,符合ESD绝对标准者,ESD治疗与外科切除治疗的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9);符合ESD扩大标准者,ESD治疗与外科切除治疗的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505)。结论对于符合ESD治疗绝对标准和扩大标准的EGJ早期腺癌,ESD治疗的远期肿瘤学结果与外科切除类似,可作为外科切除治疗的有效替代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和诊断高度可疑或早期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整块活检病理与内镜活检病理对早期癌诊断意义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对于内镜下高度可疑早期结直肠癌或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19例患者行ESD治疗,术后评价ESD治疗相关的一次性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并发症;比较术后整块病理与术前内镜活检诊断符合率;在术后随访时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检查(1、3个月)以指导活检并观察局部复发情况。结果 19处病灶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4.7%(18/19),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为84.2%(16/19);病变平均大小(2.3±0.5)cm,平均手术时间(70±19.4)min;术后腹痛2例,延迟性出血1例,内镜下钛夹止血成功,其余病例未发生急性或延迟性出血以及穿孔;术后病理:黏膜内癌7例,癌前病变10例,黏膜下癌2例,其中2例黏膜下癌均进一步补充开腹手术,术后切除病变肠段未发现癌组织残留和周边淋巴结转移;所有病例术后平均随访(24.6±8.0)个月,局部未见残留、复发及异时病灶发生;其中7例黏膜内癌ESD术后1、3个月采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检查以指导活检进行随访未见癌组织残留及复发。19处病灶ESD术后大块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而术前活检病理诊断符合率仅为57.9%,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SD具有较高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和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是一种治疗和诊断高度可疑或早期结直肠癌病变或癌前病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可能对早期结直肠癌的术后随访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分析老年结直肠早期癌症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结直肠早期癌症及癌前病变183例患者(195个病灶)的临床资料,分为中青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病变特征、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老年组患者年龄高于中青年组,肿瘤家族史少于中青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PLT、UREA、CREA、INR、FIB及D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实验室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有2%(2/95)的病灶合并瘢痕,老年组有9.7%(9/88)的病灶合并瘢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病变内镜下分型均以隆起型为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类型均以腺瘤为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95.7%比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