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口腔科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为控制其医院感染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例口腔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按照就诊时期分为预防前组及预防后组,每组患者各100例,并对预防措施实施前后科室医务人员进行皮肤细菌检测,研究导致感染的原因及预防对策。结果预防前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7例,感染率为7.0%,预防后组发生医院感染1例,感染率为1.0%,两组患者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口腔器械污染、诊疗环境污染、医用水污染、无菌观念不强及医疗垃圾处理不当,均为导致口腔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医务人员皮肤细菌总数超标预防前组3人,超标率30.0%,预防后组皮肤细菌总数超标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口腔器械污染、诊疗环境污染、医用水污染、无菌观念不强及医疗垃圾处理不当等口腔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医院感染宣教、消毒灭菌工作和医务人员防护意识,以降低感染发生率,确保诊疗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加强管理和规范诊疗前后的医院感染情况,分析可能影响口腔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为临床相关临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2011年7-12月纳入口腔科医疗器械、诊室物体表面、医师手部清洁为对照组,选择2012年7-12月加强管理和规范诊疗后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合格率,纳入口腔科患者100例,分析乙型肝炎感染情况。结果 在加强管理和规范诊疗后的诊疗器械、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不合格数观察组分别为0、2、0,对照组分别为12、16、1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sAg阳性有28例,占28.00%;空气、器械细菌数、易感人员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规范管理、制定各项预防措施是控制口腔科的医院感染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加强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口腔科门诊患者流动性大,在口腔疾患的诊疗过程中,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手、器械可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等,极易导致医患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的医源性交叉感染,并造成空气污染。因此,了解口腔科门诊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口腔门诊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检测及导致感染的因素分析,统计出病原菌种类及导致发生手术患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预防手术感染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手术室接受手术的3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手术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及导致该类感染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28例手术患者发生感染66例,感染率为20.12%,手术患者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占95.4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43.18%,表皮葡萄球菌占34.09%,另外还有少部分的厌氧芽胞杆菌以及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芽胞;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室级别、手术用品无菌管理的影响、手卫生的影响、手术中人员流动大均为导致医院手术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医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情况不容忽视,应加大对手术室环境及手术用具的灭菌消毒工作,控制手术中人员流动性以及手卫生,确保患者就医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儿童口腔科治疗存在的医院感染和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危险因素,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方法 重视儿童口腔科诊疗和诊疗器械处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加强自身职业防护,实行标准预防.结果 通过落实感染控制措施,从根本上减少、避免口腔诊疗过程中造成的医院感染发生,确保口腔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质量与医疗安全.结论 医护人员规范诊疗操作,严格制定和落实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对预防儿童口腔科诊疗医院感染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为早期预防和控制蛛网膜下腔出血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的14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并总结预防对策。结果 14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0例,医院感染率为20.27%;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占43.33%,其次为泌尿系统、胃肠道、皮肤软组织等,分别占20.00%、13.33%、10.00%;30例医院感染患者送检标本共检出病原菌45株,革兰阴性菌28株占62.22%、革兰阳性球菌13株占28.89%、真菌4株占8.89%;年龄、基础疾病、意识障碍、吸烟史、肢体偏瘫、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是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特点,并针对高危因素做好重点监控,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对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医院感染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加强口腔科管理控制医院感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口腔诊疗过程中,患者的血液、唾液可直接污染诊疗器械、设备、材料及医护人员的手,使用牙钻、洁牙机等高速旋转的诊疗器时,产生的飞沫和气溶胶可对环境造成污染,为此,我院加强对口腔科管理,控制医院感染,其措施:(1)修订完善《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状况,分析存在问题,为今后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日常工作巡查及现场提问、考核等综合措施,找出医技科室人员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结果医技人员对预防与控制重要性认识不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严重缺乏,相关医院感染知识平均知晓率为28.80%;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规范执行平均占34.55%,未规范执行占54.97%,手卫生及个人防护、职业暴露后处理未执行占10.48%。结论医技人员对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知识严重缺乏,尤其是个人防护、手卫生依从性、无菌技术操作等方面,给医疗安全带来诸多的隐患;应提高医技人员对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知识,并提高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工作能力,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口腔科院内感染高危因素探讨和预防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口腔科是院内感染的重点监测科室之一 ,口腔中有多种条件致病菌 ,当患者手术后或抵抗力下降时伤口会因多种危险因素而发生感染 ;医务人员在操作中密切接触患者的唾液和血液 ,易引起医患双方的交叉感染。为此 ,探讨其感染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1 危险因素1.1 空气细菌污染 与患者人数 ,医务人员中带菌者 ,疾病种类 ,诊室大小 ,通风情况 ,人员活动情况 ,卫生情况 ,空气消毒制度 ,是否使用高速切削器械等有关。1.2 手术器械污染 包括高速涡轮机头 ,常用检查及拔牙器械 ,洁牙机头 ,刀片的污染。1.3 医务人员的手污染 因其工作性质是治疗操…  相似文献   

10.
影响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因素及预防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目的:了解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医院感染的高危病房进行空气,器械以及工作人员手,患者生活用品等进行细菌学检查。并从两个房各随机抽出30例患者有COPD、肺癌、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患者,观察其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发病率。结果发现两房带菌污染,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以及致病菌等方面均有较大不同。结论以往研究多偏向已经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应加强预防医院感染的研究,使之发病率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