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8kg以上婴幼儿体外循环中人工胶体液代替血浆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90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首次矫正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应用佳乐施、万汶和血浆预充。胶体总量(预充量+转中用量)最高达20ml/kg。分时点观察胶体渗透压、血红蛋白(Hb)、血小板、白蛋白、总蛋白、尿素氮(BUN)、肌酐(Cr)、超滤量、尿量、胸液量、气管插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佳乐施组和万汶组在Hb、血小板、白蛋白、总蛋白、肾功能(BUN、Cr)、超滤量、各时点的胸液量及尿量、乳酸方面与血浆组无差异(P〉0.05)。佳乐施组、万汶组预充液的胶体渗透压高于血浆组(P〈0.05),三组患儿转前、转中、转后与术后24h的血浆胶体渗透压无差异(P〉0.05)。万汶组和佳乐施组在气管插管时间与ICU时间上稍短于血浆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8kg以上患儿可应用万汶或佳乐施代替血浆预充,整个体外循环中胶体用量在20ml/kg以下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种类的胶体液用于体重小于15 kg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CPB)预充时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根据CPB管路预充胶体液种类的不同,将120例在CPB下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三组:佳乐施组、万汶组和血浆组。采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估三组患儿麻醉诱导后及鱼精蛋白中和15 min后凝血系统的功能。记录各组术后肝肾功能、出血量、血液制品及凝血制剂的使用量、呼吸机时间、ICU停留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患儿均痊愈出院,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无二次开胸止血。万汶组及佳乐施组预充液的胶体渗透压高于血浆组(P0.05),但转前及转后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儿术后凝血反应时间(R)均较术前升高,其余参数均较术前降低。血浆组术后功能性纤维蛋白原含量(FLEV)及由纤维蛋白原产生的血栓强度(MAf)均较其他两组明显升高(P0.01),但三组间凝血因子水平(R值)、血小板功能(MAp)及最终形成的血凝块强度(MA)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儿术后出血量、血液制品使用量及恢复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人工胶体万汶和佳乐施用于CPB预充时,在维持凝血、减少术后出血和输血方面与血浆预充具有同等效用,故人工胶体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可安全有效的替代血浆用于CPB管路预充。TEG可实时有效的评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改良节约用血策略对体重≤15 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安全性,并分析体外循环中传统与改良库血预充策略对患儿围术期血制品输注情况及近期临床预后。方法自2011年2月至2013年10月,按入选标准先后纳入53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传统组(C组,n=248例)患儿采用库血预充方案,改良组(M组,n=283例)患儿实施改良节约用血策略即无库血预充方案,所有患儿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收集转前及转中、转后不同时点的血气指标及围术期的资料。结果两组患儿初步分析表明,改良组患儿围术期红细胞用量明显少于传统组(P<0.001);改良组患儿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24 h胸液引流量明显低于传统组(P=0.028,P=0.034,P=0.012);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再次气管插管、术后腹透及死亡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体重≤15 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期间实施改良节约用血策略是安全可行的,该策略有助于减少围术期的血制品用量,改善患儿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预充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对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影响。方法将50例体外循环低温全麻心脏手术患儿随机分为观察(万汶)组和对照组各25例,于体外循环中分别预充万汶400ml和血浆10 ml/kg。观察体外循环(CPB)前、CPB开始后10 min、CPB开始后30 min、CPB结束、术后6h及术后24h血浆胶体渗透压(COP)变化、辅助呼吸时间、术后24小时胸液量和尿量及患儿眼球结膜、眼睑水肿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万汶组CPB开始后10、30 min、CPB结束、术后6h CO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万汶组术后辅助呼吸时间较短,出现眼球结膜、眼睑水肿的比率较低。结论以万汶预充能够较好维持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患儿血浆胶体渗透压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注射液(利右安)对改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29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n=7),预充液中用乳酸林格氏液,或加入人血血浆;利右安组(n=11),预充液中加入利右安;万汶组(n=11),预充液中加入万汶。术后1h、3h和停呼吸机前测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结果术后1h、3h和停呼吸机前各项肺功能指标,利右安组优于对照组,万汶组优于利右安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预充液中加入非蛋白胶体代血浆有助于患儿术后早期肺功能的恢复,而万汶对术后肺功能的改善更为有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新的节约用血策略对低体重(≤8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现无血体外循环或减少围术期血液制品用量的可行性及对患儿早期预后的评价。方法自2011年8月至2012年1月共有76名低体重患儿分成两组,对照组(n=38)采用体外循环经典预充血策略,即2个单位悬浮少白红细胞(PRBC)和100ml新鲜冰冻血浆(FFP)完成心脏畸形矫治术;实验组(n=38)低体重患儿实施体外循环无血预充技术并结合新节约用血策略,术中根据患儿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再适量补充悬浮红细胞。收集两组患儿围术期的重要监测指标及血液制品(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的用量、术后24h胸液量及患儿术后早期恢复的评价指标。结果实验组患儿平均每例输入PRBC和FFP的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中有12例患儿实施无血体外循环手术,且术前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另外26例患儿(P〈0.05),另外26例术中每例各加入1单位悬浮红细胞,每例患儿血浆用量为零;两组患儿24h胸液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儿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合理实施新节约用血策略可显著减少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血液制品用量,未对患儿术后早期带来不良影响;术前红细胞比容大于0.36者,较易实现无血体外循环管理。  相似文献   

7.
婴幼儿体外循环常规用血浆和红细胞悬液预充,但近年提倡在心脏手术中少输血或不输血,胶体液是重要的血浆代用品。临床上常用的是4%琥珀酰明胶(佳乐施)、6%羟乙基淀粉注射液(贺斯),本研究旨在观察采用佳乐施和贺斯对婴幼儿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术中乳酸、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变化及对术后转归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婴儿体外循环的方法,更利于先天性心脏病婴儿的术后恢复。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45例婴儿体外循环的临床资料,着重介绍婴儿体外循环的预充和改良超滤。结果术中平稳,术后无并发症。结论婴儿体外循环应尽量减少预充量,改良超滤对婴儿体外循环后的恢复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采用投硬币的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所在科室83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分为A组(n=42)和B组(n=41)进行统计分析,A组采用开胸手术进行治疗,B组采用导管介入治疗,评估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胸腔引流量以及心胸比率改善情况。结果相对于A组,B组患者的胸腔引流量更少,P0.05;相对于A组,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更短,P0.05。相对于A组,B组患者的心胸比率改善情况更好,P0.05。结论采用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患者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较短,胸腔引流量较少,心胸比率改善情况较好,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婴儿体外循环的方法,更利于先天性心脏病婴儿的术后恢复。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45例婴儿体外循环的临床资料,着重介绍婴儿体外循环的预充和改良超滤。结果术中平稳,术后无并发症。结论婴儿体外循环应尽量减少预充量,改良超滤对婴儿体外循环后的恢复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1.
体重10kg以下婴幼儿先心病体外循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体重在10 kg以下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小婴儿体外循环(ECC)方法。方法:对临床106例体重在10 kg以下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小婴儿进行了ECC下的外科矫治术,ECC分为低温停跳组(Ⅰ)和常温不停跳组(Ⅱ);术中超滤组(Ⅲ)与非超滤组(Ⅳ)。结果:与停跳组(Ⅰ)相比,不停跳组(Ⅱ)ECC时间明显缩短(P<0.05),温度显著提高(P<0.001),总液体量显著减少(P<0.05);与非超滤组(Ⅳ)比,超滤组(Ⅲ)血液稀释度显著减小(P<0.001),稀释后HCT显著提高(P<0.001),术后呼吸极辅助时间明显缩短(P<0.05),胸腔引流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小婴儿手术中减少ECC预充量,选择合适的转流方法,积极超滤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羟乙基淀粉注射液用于成人体外循环预充的风险与获益。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进行临床试验,48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羟乙基淀粉组体外循环预充液中主要含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晶体液组体外循环预充液主要含乳酸钠林格注射液。主要研究两种不同体外循环预充液组成对术后引流量的影响,分析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评估患者手术预后情况。结果羟乙基淀粉组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超滤量、心肌灌注总量、术后血浆、呋塞米使用量、总引流量及室性心律失常次数均超过晶体液组(P0.05),ICU时间、液体平衡量、体外循环中尿量以及血浆使用频次均低于晶体液组(P0.05);术后第一天肌酐、尿素氮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高于晶体液组(P0.05)。结论虽然羟乙基淀粉组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超滤量、心肌灌注总量、术后血浆、呋塞米使用量、总引流量及室性心律失常次数均超过晶体液组(P0.05),但两组在肝、肾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以及早期死亡率的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故认为临床上对于术前肝、肾功能正常的成人体外循环使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预充方案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4%琥珀酰明胶和6%羟乙基淀粉130/0.4用于婴幼儿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预充对术中血乳酸和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行心内畸形矫治术的婴幼儿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分别应用4%琥珀酰明胶(佳乐施)和6%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进行ECC预充。记录两组患儿代血浆用量和库血使用量,检测ECC中15 min、终止ECC 5 min和2 h的血乳酸浓度,检测ECC中15 min和终止ECC 2 h的血红蛋白。记录两组患儿术后24 h引流液量及尿量、苏醒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用量以及术毕肌酐、尿素氮含量等。结果两组患儿均痊愈出院,两组间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佳乐施和万汶用于婴幼儿ECC预充对术中血乳酸和术后转归无影响,不会增加并发症,两种血浆代用品均可安全用于婴幼儿ECC。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ECC)微小化对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输血量及院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10月157例体重≤10 kg患儿ECC手术。传统组(C组,n=73例)采取传统ECC系统;微小化组(M组,n=84例)采用微小化ECC系统,记录围术期血气指标、围术期输血量、术后24 h胸液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结果两组均无死亡。M组平均每例术中及术后红细胞用量均显著少于C组;M组中有51例实施了无输血ECC,17例住院期间零输血。两组24 h胸液量无显著性差异。M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显著低于C组。结论对体重≤10 kg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使用微小化ECC系统,能显著减少ECC中及围术期输血量,甚至可达到围术期零输血,并对患儿术后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PB)下行简单先天性心脏病(CHD)矫治手术的婴幼儿,经白蛋白预处理管路后对其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个月~2岁,体重5~8 kg,首次在CPB下行CHD矫治手术的40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D组在CPB管路晶体预充后加入人血白蛋白10 g循环5 min,C组在CPB 5 min后加入人血白蛋白10 g,选取麻醉诱导后(T1)、出手术室前(T2)两个时点,行常规实验室检查测定血常规、高岭土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凝血功能。记录患儿术前基本资料、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回重症监护室(ICU)后1 h、2 h、4 h的胸引量、围术期血制品用量、肝素化前及CPB改良超滤(MUF)后血红蛋白(Hb)浓度及血小板(Plt)计数。结果 C组患儿回ICU后1 h、2 h胸引量平均值高于D组,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围术期血制品用量无统计学差异。同T1时点相比:T2时点的Plt计数显著降低(P0.01)且组间比较C组明显低于D组(P0.05);T2时点的反应时间(R)凝血时间(K)延长(P0.05),α角、最大振幅(MA)显著缩小(P0.01),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过CPB手术后,简单CHD患儿凝血因子活性减低、血小板功能下降,但大部分在正常范围内;纤维蛋白原功能降低,略低于正常水平;白蛋白预充管路可缓解血小板数量的下降,有减少术后胸引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逆行自体血预充技术(RAP)在心脏体外循环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3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5)和RAP组(n = 15)?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血液保护措施,RAP组加用逆行自体血预充技术?从体外循环预充液量?围手术期用血量?术后纵膈心包引流量等多方面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进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无患者死亡,无重大手术并发症?RAP组预充液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1 093.33 ± 213.35)ml vs(2 000.00 ± 0)ml,P < 0.01]?RAP组患者围术期用血量?术后24 h纵膈心包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3.90 ± 2.17)u vs(2.10 ± 1.53)u;(214.67 ± 85.01)ml vs(339.33 ± 210.9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O.05)?结论:使用RAP技术可以有效的降低体外循环过程中的血液稀释,改善组织灌注,有效减少围手术期血液制品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在全弓置换术中对血液保护的作用。方法 2015年1月至6月共72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术中均使用血液回收技术。术前行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者为血小板分离组(n=28),未使用者为对照组(n=44)。手术均在深、中低温停循环和顺行脑灌注下完成。血小板分离组在深静脉置管后开始血小板分离,形成浓缩红细胞、血浆和富含血小板血浆三种成分。体外循环结束,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开始回输三种成分。记录术前血小板分离的量,监测分离前后的激活凝血时间(ACT)数值,比较异体血制品的使用情况,观察患者术后24 h内胸液量、开胸止血率以及ICU停留时间等。结果两组年龄、体重、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和最低温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术前血小板分离组处理全血(1 704±244)ml,获得富含血小板血浆(225±51)ml、血浆(898±107)ml和红细胞(569±119)ml。分离后ACT数值延长(P0.05)。体外循环结束后,术后24 h内胸液量和开胸止血率在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但住院期间对照组使用血小板、血浆、冷沉淀的数量明显高于术前血小板分离组(P0.05),ICU停留时间在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全弓置换大血管手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可以减少围术期异体血制品的输注,提升血液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应用库存血制品预充体外循环对体重低于7 kg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前后凝血机制与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125例体重在7 kg以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采用库存时间2周左右的悬浮红细胞加新鲜冰冻血浆预充,比较患儿体外循环前后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电解质、血糖、肌酐、尿素氮等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体外循环前后患儿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分别由术前的(15.79±4.45)s和(42.45±7.75)s延长至术后的(20.31±5.92)s和(107.36±12.64)s;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分别由(1.70±0.33)g/L和(302±76)×109/L下降到(1.49±0.58)g/L和(87±49)×109/L;血糖由(4.62±3.39)mmol/L升高至(14.94±5.62)mmol/L。肌酐、尿素氮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电解质等其它指标变化不大。结论应用库存悬浮红细胞加新鲜冰冻血浆作为体外循环预充液对婴幼儿凝血机制、血小板计数、血糖等影响较大,术后应加强对症治疗和监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和4%琥珀明胶用于体外循环预充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瓣膜替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贺斯组和佳乐施组,分别在术后6 h、12 h、18 h取动脉血测定血气,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记录术后呼吸机应用时间。结果比较两组呼吸机应用时间、术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体外循环中按本文方法应用贺斯和佳乐施对肺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预充液对体外循环婴幼儿血清乳酸水平的影响。方法40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婴幼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20例。A组在体外循环中预充勃脉力-A同时施行平衡超滤; B组在体外循环中预充乳酸钠林格注射液亦施行平衡超滤。同时测定两组婴幼儿术前、CPB 30 m in、60m in、停机1 h、术后24 h、术后48 h血清乳酸水平。结果A组婴幼儿血清乳酸水平在各时点有所上升,但上升不明显(P〉0.05); B组在各时点血清乳酸水平显著升高(P〈0.05),CPB结束后达最高,之后逐渐下降。结论勃脉力-A较乳酸钠林格注射液更适用于婴幼儿体外循环预充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