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外周血浆神经肽S受体-1(NPSR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白介素6(IL-6)的水平变化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136例FD患者,其中餐后不适综合征(PDS)组77例,上腹痛综合征(EPS)组59例,以同期4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FD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估,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NPSR1、IL-6、CGRP的浓度,分析FD不同亚型NPSR1、IL-6、CGRP及其与焦虑、抑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PDS组、EPS组的焦虑、抑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PDS组焦虑评分高于EPS组(P0.01)。PDS组中,SAS评分与SDS评分呈正相关(P0.05)。FD组中,NPSR1水平与焦虑评分呈负相关(P0.01);PDS组中,NPSR1水平与焦虑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FD患者存在明显焦虑、抑郁,精神心理因素与FD的发生密切相关,在PDS组患者中更明显,焦虑、抑郁对FD的发生起促进作用,它在FD不同亚型的发病中所起的作用存在差异。NPSR1参与调节FD患者的焦虑情绪,PDS组患者的焦虑情绪影响NPSR1的分泌,对焦虑或抑郁的FD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能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不同亚组焦虑抑郁、胃容受性及内脏敏感性的差异及其与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93例研究对象,其中健康对照组(HC)36例,FD组57例,根据罗马Ⅳ标准将FD进一步分为:上腹痛综合征(EPS)11例,餐后不适综合征(PDS)35例,重叠组11例。各组人群均填写消化不良症状问卷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采用液体营养餐试验评估胃容受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内脏敏感性,并运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这些病理生理机制与消化不良症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FD 3个亚组焦虑评分较HC组均升高(P0.01),EPS组和重叠组的抑郁评分较HC组升高(P0.01,P0.05),而PDS组的抑郁评分与H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亚组间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与HC组比较,EPS组、PDS组及重叠组的MTV均降低(811.8±197.8,810.9±193.6,766.4±225.9950.8±193.1;P0.05,P0.01,P0.01),FD 3个亚组之间的MT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营养餐后,EPS组、PDS组和重叠组的饱胀评分下降速度较HC明显减慢,但FD 3个亚组间下降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重叠组较HC组出现恶心、腹痛的比例明显升高(P0.05),FD 3个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PS组:症状总分与焦虑呈正相关(r=0.603,P=0.049),上腹烧灼感与餐后30min饱胀VAS评分呈负相关(r=-0.759,P=0.007)。PDS组:餐后饱胀评分和症状总分分别与焦虑、抑郁及餐后30min饱胀评分均呈正相关(r=0.407,P=0.015;r=0.405,P=0.016;r=0.390,P=0.021;r=0.382,P=0.023;r=0.462,P=0.005;r=0.359,P=0.034)。重叠组:症状与各参数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虽然与HC组比较,FD患者存在焦虑抑郁、胃容受性受损及内脏高敏感,但3个亚组间这些病理生理机制均无明显差异。各亚组症状与病理生理机制之间的相关性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多潘立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胃动力的影响.方法 应用胃动力检测系统检测2007年6月至2008年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门诊30例FD患者餐后胃动力,同步提取胃阻抗信号和胃电信号,并对FD患者进行症状评分,多潘立酮10 mg每日3次治疗1周后,复查餐后胃动力并再次症状评分.结果 经多潘立酮治疗后FD患者腹胀、腹痛、早饱、嗳气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5),餐后不适综合征(PDS)组症状改善较明显(P<0.05).胃电主功率百分比治疗后[(58.03±8.05)%]较治疗前[(52.07±7.01)%]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前,PDS组和上腹疼痛综合征(EPS)组主功率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DS组主功率百分比[(46.50±4.08)%]显著高于EPS组[(41.99±3.10)%](P<0.01);PDS和EPS两组各频段功率百分比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潘立酮可改善FD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异常的胃电活动,阻抗胃动力紊乱并未完全恢复正常;经多潘立酮治疗后PDS组较EPS组阻抗胃动力紊乱改善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多潘立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阻抗式胃动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多潘立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餐后不适综合征(PDS组)和上腹疼痛综合征(EPS组)临床症状和胃动力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门诊57例FD患者行症状分型和评分、检测餐后胃电和胃阻抗,多潘立酮10mg每日3次治疗2周和4周后,再次评分并复查胃动力。结果治疗2周后,PDS组和EPS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症状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4周后除PDS组上腹烧灼感和EPS组早饱感、上腹痛外余症状均进一步改善(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及4周PDS组和EPS组的胃电中频百分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S组治疗2周后胃阻抗中频百分比较治疗前显著提高,4周后进一步提高(P0.05);治疗4周后,EPS组胃阻抗中频百分比显著高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P0.05)。结论多潘立酮治疗4周后FD患者的临床症状、胃电和胃阻抗显著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后2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1,FD)及其不同类型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自主神经功能,以了解其特点.方法:对符合罗马Ⅲ标准的44例FD患者根据罗马Ⅲ分类标准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n=31)和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n=13)两个类型,16例无症状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上胃肠消化不良症状评分、Zung氏量表进行心理测试和自主神经功能检测.结果:FD组抑郁和(或)焦虑状态的比例(24/44),较对照组(1/16)明显多见(P=0.001).FD抑郁评分(49.36±1.71)和焦虑评分(39.83±1.5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4.42±1.98和27.77±0.75,P值均为0.000).餐后不适组抑郁和焦虑评分(51.40±1.80和40.39±2.01)及上腹痛组抑郁和焦虑评分(45.50±3.68和38.52±2.44),均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00、0.000和0.026、0.001).餐后不适组抑郁评分较上腹痛组有增高趋势(P=0.050).FD组自主神经功能检测中深呼吸心率变异(17.61±1.18)较对照组(22.71±2.12)明显减低(P=0.031),上腹痛组深呼吸心率变异(16.17±1.98)亦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38).存在焦虑抑郁状态患者深呼吸心率变异(17.23±1.49)较对照组(22.71±2.12)明显减低(P=0.036);非焦虑抑郁组与对照组及焦虑抑郁组与非焦虑抑郁组自主神经功能检测无明显差异.结论:FD患者焦虑、抑郁状态较明显,餐后不适组抑郁状态更趋严重;FD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以副交感神经为主;存在抑郁和(或)焦虑状态的FD患者更易出现自主神经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6.
背景:罗马Ⅲ标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定义作了更新和修订,相应FD患者人群亦发生改变。目的:研究符合罗马Ⅲ标准的FD患者的固体胃排空功能,以及新的FD症状谱和分型与固体胃排空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6例符合罗马Ⅲ标准的FD患者和32名健康志愿者行^99Tc固体胃排空试验。比较不同症状分型FD患者的固体胃排空功能,分析固体胃排空功能与罗马Ⅲ标准中FD症状的相关性。结果:10例(27.8%)FD患者固体胃半排空时间超过正常上限,9例(25.0%)2h残留率高于正常上限。餐后不适综合征(PDS)、上腹痛综合征(EPS)和PDS+EPS型FD患者固体胃半排空时间分别为(150.3±40.2)min、(118.3±25.1)min和(150.5±51.2)min,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餐后饱胀不适症状与固体胃半排空时间和2h残留率均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11.5(P=0.043)和0.045(P=0.040)。结论:本组27.8%的FD患者存在固体胃排空延迟。PDS和PDS+EPS型FD的固体胃半排空时间有长于EPS的趋势。FD患者的餐后饱胀不适症状与固体胃排空延迟有关,固体胃排空延迟是符合罗马Ⅲ标准的FD患者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背景:ghrelin已被证实具有促进胃肠动力的作用,而胃肠动力障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重要发病机制,目前关于ghrelin与FD关系的临床研究较少。目的:探讨FD患者血浆ghrelin变化及其与临床症状和胃排空的关系。方法:纳人40例FD患者.其中餐后不适综合征(PDS)25例,上腹痛综合征(EPS)15例,并以2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评估临床症状评分,以实时B超检测胃半排空时间(GET1/2),ELISA法检测血浆酰基化ghrelin水平,并分析血浆酰基化ghrelin水平与临床症状评分和GET1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DS组GET1/2和血浆酰基化ghrelin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EPS组无明显差异(P〉0.05)。FD患者餐后饱胀与早饱症状评分之和与GET1/2呈正相关(r=0.33,P=0.04),但与血浆酰基化ghrelin水平无关。PDS组和EPS组患者血浆酰基化ghrelin水平与临床症状评分均无关。PDS组患者血浆酰基化ghrelin水平与GET1/2呈正相关(r=0.43,P=0.033),而EPS组中两者无关。结论:PDS患者血浆酰基化ghrelin水平明显升高,并与胃排空功能相关,提示ghrelin在FD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3种亚型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和上腹疼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syndrome,EPS)以及PDS重叠EPS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情况及对生活质量(qualityoflife,QOL)的影响。方法 144例FD患者分成3组,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ve scale,HADS)及SF-36评分。结果 PDS组抑郁、焦虑及抑郁合并焦虑的患病率为18.75%、29.17%、4.17%,EPS组为8.33%、14.58%、2.08%,EPS合并PDS组为27.08%、45.83%,10.42%;3组SF-36评分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不同亚型FD有不同的精神心理因素影响,PDS与PDS重叠EPS患者抑郁、焦虑症状及生活质量影响比EPS患者严重,特别是焦虑,尤以PDS重叠EPS者为甚。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常规治疗消化不良药物联合抗抑郁药对不同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的疗效及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方法]基于罗马Ⅳ诊断标准,收集符合FD的患者135例,依据症状表现所属临床亚型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型、上腹痛综合征(EPS)型以及PDS+EPS型(重叠型),每个亚型各45例,再依据患者治疗方案和用药情况将各型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抗抑郁组(B组)、联合用药组(C组)各15例。A组选用胃动力药、制酸药治疗,B组予抗焦虑抑郁治疗,C组联合应用A组和B组的治疗方法,疗程均为8周。比较不同类型FD患者的各组治疗前后的症状量化积分、SDS及HAMD评分,分析各组用药对FD患者消化道症状及焦虑/抑郁程度的影响。[结果]各型的各组治疗前的症状量化积分、SDS及HAMD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的各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症状量化积分、SDS及HAMD评分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的A组、B组治疗后症状量化积分、SDS及HAMD评分与C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对于各亚型FD患者,治疗消化不良药联合抗抑郁药疗效均明显好于单独采用消化不良药或抗抑郁药,联合用药方案具有协同治疗作用,因此对各亚型FD的患者在常规胃动力药和制酸药的基础上加用抗焦虑抑郁的联合用药方案可取得更加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已越来越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C)、胃动素(MTL)在F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的60例FD患者,其中餐后不适综合征(PDS)32例,上腹痛综合征(EPS)28例,以28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HS组)。比较胃黏膜MC计数、血浆MTL水平(空腹和饮温水后)以及胃排空时间(T1/2)。结果:与HS组相比,FD组胃黏膜MC计数显著增多(P0.001),空腹和饮温水后血浆MTL水平均显著降低(P0.001),T1/2显著延长(P0.001)。PDS亚组MC计数与EPS亚组无明显差异(P=0.094),空腹和饮温水后血浆MTL水平显著低于EPS亚组(P0.001),T1/2显著延长(P0.001)。结论:FD患者胃黏膜MC计数较HS组显著增多,提示MC可能在FD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FD患者血浆MTL水平下降,可能是FD发病和产生相应症状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益心舒胶囊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高龄患者血管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PCI术后高龄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给予益心舒胶囊口服。观察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再发胸痛、再发心梗、再次血运重建和死亡)、左室射血分数(LVEF)、健康相关生存质量(SF-36)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SAS评分均和SD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2个月时研究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0.60±0.08 vs.0.55±0.09,P=0.013);治疗后12个月时研究组患者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0.45±8.83 vs.66.00±7.92,P=0.020);SAS评分显著降低(32.87±6.90 vs.41.07±8.32,P=0.000);SDS评分显著降低(32.32±6.65 vs.38.02±11.07,P=0.021)。结论益心舒胶囊有助于改善PCI术后高龄患者血管功能、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2.
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常伴随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常规剂量抗抑郁药物可有效改善FD症状,但其不良反应降低了患者的治疗顺应性。目的:观察低剂量抗抑郁药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FD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单中心、开放性研究设计。将2011年9月~2012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例符合罗马Ⅲ标准的初诊FD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S组)和对照组(C组),C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钠10 mg qd+枸橼酸莫沙必利5 mg tid;S组在C组方案上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1片qd,8周疗程结束后继续观察4周。治疗前后分别行FD症状量表(FDR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第8周和第12周时,C组不伴、伴有轻-中度焦虑抑郁状态FD患者的FDRS评分明显降低(P0.001);S组所有FD患者的FDR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00),伴有焦虑抑郁状态者的SDS、SAS评分明显降低(P=0.000)。治疗第8周时,S组FDRS、SAS、SDS减分率均显著高于C组(P=0.000)。S组和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0.0%对8.0%,P0.05)。结论:低剂量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能有效缓解FD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轻-中度焦虑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3.
关于促胃肠动力药和质子泵抑制剂(PPI)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症状的疗效,国内外临床试验多为安慰剂对照研究,比较促胃肠动力药与PPI疗效的研究尚少.目的:比较莫沙必利与泮托拉唑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非盲试验设计.连续纳入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宁波市第一医院符合罗马ⅢPDS和EPS诊断标准的患者,经一周安慰剂筛选后,PDS和EPS患者分别随机接受莫沙必利(5 mg tid)或泮托拉唑(40 mg qd)治疗2周.治疗前后行FD症状评估.结果:148例患者进入治疗期,其中PDS 78例,EPS 70例.莫沙必利和泮托拉唑均能显著降低FD患者的总症状积分(P〈0.05),但两组间总症状积分下降值(14.4±6.8对13.6±5.3)和总有效率(70.3%对6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PDS和EPS分别评估,莫沙必利组与泮托拉唑组间PDS症状(餐后饱胀不适、早饱),EPS症状(上腹部疼痛、烧灼感)积分下降值和总有效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莫沙必利和泮托拉唑均能明显改善FD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安全、有效的FD治疗药物,两者对PDS和EPS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焦虑抑郁辅助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慢阻肺急性发作患者336例,通过抑郁焦虑评分量表筛选出慢阻肺合并抑郁焦虑的患者82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n=41)和对照组(n=41)。通过m MRC评分,BODE指数和CAT评分评价治疗前后慢阻肺患者病情程度改变情况。通过SAS评分和SDS评分评价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程度。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1月后BODE指数(3.4±1.1 vs.2.4±0.5,P0.05)和CAT评分(15.1±6.1 vs.9.2±6.6,P0.05)下降较为明显;而对照组仅CAT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15.5±7.6 vs.10.1±4.6,P0.05)。治疗组治疗1月后SDS评分X值(44.6±3.1 vs.40.3±6.5,P0.05)和SAS评分Y值(53.3±4.7 vs.49.1±5.5,P0.05)下降较为明显。相关性分析提示△SAS评分(Y值)(r=0.832,P0.05)、△SAS评分(X值)(r=0.850,P0.05)和△SAS评分(Y值)(r=0.792,P0.05)与黛力新治疗呈正相关。结论小剂量黛力新干预治疗有助于改善焦虑抑郁状态,提高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不同分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病理生理机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不同分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是否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评价80例FD患者[罗马Ⅲ标准,男∶女为22∶58,平均(44.2±14.6)岁]消化不良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分型,并行多种胃肠功能检查.结果 上腹痛综合征(EPS)、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混合型三组间在胃排空功能、胃肌电活性、自主神经功能、液体负荷试验同步胃内压测定以及心理评定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餐后饱胀感与胃半排空时间呈正相关(偏相关系数为11.5,P=0.043).早饱与最大饮入量呈负相关(偏相关系数为-6.8,P=0.033).结论 本研究发现罗马Ⅲ分型方法 可能并不能有效地将有不同病理生理机制的FD患者区分开,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个性特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背景:焦虑、抑郁与神经质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与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目的:调查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与健康人在个性和焦虑、抑郁状态方面的差异,探讨个性特征与FD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人版)和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30例FD患者和110名健康人进行评分,比较两组受试者在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向和掩饰质四个特质个性,以及焦虑、抑郁情绪方面的差异。结果:FD患者的神经质和SAS、SDS分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内外向分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两组间精神质和掩饰质分值则无显著差异(P>0.05)。FD患者个性异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其神经质评分与SAS、SDS评分呈正相关(P<0.001和P<0.05)。结论:神经质和内向个性与FD密切相关,可能是FD的病理心理学特征和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多阶段心理干预对行再血管化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于本院进行再血管化治疗后抑郁的冠心病患者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常规心理护理组和多阶段心理护理组,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入组时和入组2年后患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Gensini评分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入组2年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显著下降(P均=0.001),且与常规心理护理组比较,多阶段心理护理组SAS[(65.74±3.95)分比(61.13±3.87)分]、SDS[(70.14±5.69)分比(65.59±5.70)分]和Gensini评分[(40.33±4.30)分比(35.14±3.61)分]下降更显著(P均=0.001);多阶段心理护理组患者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心理护理组(13.75%比31.25%,P=0.008)。结论:在再血管化治疗后给予冠心病患者多阶段心理干预可明显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状态,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护理改善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心内科冠心病患者118例,参照住院号奇偶数匹配原则患者被分为常规护理组(58例)与心理护理组(6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基于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健康调查简易量表(SF-36)评分情况。结果:与护理前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失眠症发生率、SAS评分和SDS评分明显降低,入睡潜伏期明显缩短;睡眠效率、实际睡眠时间明显增加(P均=0.001);且与常规护理组比较,护理后心理护理组失眠症发生率(48.28%比20.00%)、SAS评分[(42.31±7.06)分比(35.62±6.14)分]和SDS评分[(45.01±6.23)分比(37.12±5.14)分]降低更显著,睡眠效率[(66.48±6.59)%比(73.26±8.15)%]、实际睡眠时间[(5.14±0.84)h比(5.89±0.92)h]明显增加,入睡潜伏期[(39.24±6.48)min比(28.51±6.23)min]明显缩短(P均=0.001),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明显提高(P均=0.001)。结论:基于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冠心病睡眠质量中的作用显著,可改善睡眠质量,降低负面情绪的不良影响,最终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Ⅲ与罗马Ⅱ标准在临床应用中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比较功能性消化不良(FD)罗马Ⅱ与罗马Ⅲ诊断标准的异同点,提高对罗马Ⅲ标准的认识.方法 2006年7月至8月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患者2552例,其中2195例同意接受问卷调查,其中有554例临床诊断为FD,按罗马Ⅱ和罗马Ⅲ标准进行诊断及分型,比较两种诊断标准的差异和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异同.结果 ①554例FD患者中符合罗马Ⅱ标准的有121例(21.84%),符合罗马Ⅲ标准的有158例(28.52%),两个标准对FD诊断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符合罗马Ⅱ和罗马Ⅲ标准的有71例.②按罗马Ⅱ和罗马Ⅲ标准诊断为FD的两组患者均以女性为主,但性别、年龄、发病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830、0.711和0.802).③按罗马Ⅱ标准分型,溃疡样型82例(67.77%),运动障碍型34例(28.10%),非特异型5例(4.13%);按照罗马Ⅲ标准分型,仅符合上腹痛综合征(EPS)者为75.32%(119/158),仅符合餐后不适综合征(PDS)者为15.82%(25/158),同时符合PDS和EPS标准者为8.86%(14/158).④按罗马Ⅱ和罗马Ⅲ标准诊断为FD的患者,上腹痛、腹胀、早饱、餐后饱胀、上腹饱胀、上腹烧灼、烧心、恶心、呕吐、反酸、嗳气、食欲下降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罗马Ⅱ标准的FD患者上腹不适症状发生率高于符合罗马Ⅲ标准的患者(P=0.012).⑤两组分别有11.57%(14/121)和13.92%(22/158)患者伴有下消化道症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1).结论 在FD诊断率上罗马Ⅲ标准高于罗马Ⅱ标准,且罗马Ⅲ标准更利于操作和评估.在患者一般情况及临床症状等资料方面两项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样本量较少,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评价.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与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对50例IBD患者进行SDS、SAS、IBD-Q问卷调查,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前CD患者的SDS、SAS评分分别为(46.10±11.51)分、(44.57±12.05)分,UC患者SDS、SAS评分分别为(46.50±10.99)分、(43.15±11.85)分;轻度活动期IBD患者的SDS、SAS评分低于IBD中重度活动期IBD患者,轻度活动期IBD-Q评分及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情感能力、社会能力四个维度评分均高于中重度活动期IBD患者;治疗后3个月SDS、S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CD、UC患者IBD-Q评分分别为(201.53±20.58)分、(201.80±15.51)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升高(P0.05)。IBD患者SDS、SAS评分与IBD-Q总分、肠道症状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IBD患者抑郁、焦虑发生率高,生活质量明显降低,治疗后精神状况、生活质量改善;CD患者的抑郁、焦虑发生率较UC高;IBD患者抑郁、焦虑与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