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在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风险方面的意义。方法收集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11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骨科住院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伴椎体骨折患者51例和内分泌科住院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无椎体骨折患者59例,记录并观察腰椎、髋部骨密度(BMD)、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LP)、I型胶原C末端肽特殊序列(β-CTX)、25-羟基维生素D(25-(OH)Vit D)、甲状旁腺激素(PTH)及血清钙磷值。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伴椎体骨折组与无骨折组的年龄、体重、身高、BMI、BMD、PTH、Ca2+、P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PINP、BGP、BALP、β-CTX、25-(OH)Vit D值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与β-CTX、BALP呈正相关性(P0.05,B值分别为3.952、0.482),与BGP呈负相关性(P0.05,B=-0.223),与PINP、25-(OH)Vit D无相关性(P0.05)。结论骨代谢生化标志物β-CTX、BALP、BGP与骨质疏松性骨折存在明显相关性,可以作为其发生的风险因素,从而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高风险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减少骨折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结合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PVP术后根据临床评估及患者意愿分为49例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和42例非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组(简称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PVP术前、术后半年及一年的腰椎及桡骨远端骨密度变化,并采用10分制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两组患者PVP术前、术后1月及6月进行疼痛变化的评价比较.观察术后脊椎再发骨折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经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半年及1年后,患者的腰椎和桡骨远端骨密度值均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VP术后1月和术后6月,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VAS评分值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发生椎体再骨折的风险为4.08%,与对照组相比,椎体再骨折风险显著降低70%.结论:PVP结合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能有效的改善疼痛,提高患者的骨密度,减少患者脊椎再发骨折的几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唑来膦酸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4月~2014年11月治疗的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患者220例,根据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不同分为唑来膦酸组(观察组)和降钙素组(对照组),每组各110例,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椎体和髋部骨密度等。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VAS评分、术后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年腰椎骨密度和髋部骨密度分别为(0.81±0.05)g/cm2、(0.79±0.06)g/cm2,对照组分别为(0.77±0.07)g/cm2、(0.74±0.07)g/cm2,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唑来膦酸注射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疗效较好,能有效提高患者骨密度,同时并未影响骨折的愈合及髋关节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来膦酸联合替勃龙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患者改进护理方法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就诊的骨质疏松绝经妇女60例,随机分为一般护理组及专科护理组,每组30例,两组均使用唑来膦酸联合替勃龙治疗,在此基础上一般护理组给予一般护理措施,专科护理组在一般护理同时给予专科护理,对照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专科护理组患者腰椎L1~L4骨密度、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一般护理组(P<0.05),Ⅰ型前胶原肽、骨碱性磷酸酶、骨折发生率显著低于专科护理组(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治疗中采用唑来膦酸联合替勃龙进行治疗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但临床护理对其治疗效果有影响,为专科护理模式较一般护理更佳。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方 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收治并行PVP治疗的150例骨质 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收集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病史?骨折类型?骨折椎体数量?术前骨密度?术后即刻 Cobb角?骨水泥注射剂量及骨水泥渗漏情况, 根据PVP术后是否发生邻近椎体骨折将患者分为再骨折组和未再骨折组,分析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PV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150 例患者术后出现邻近椎体骨折31例(20.67% ),设为再骨折组; 未出现邻近椎体骨折119例(79.33% ),设为未再骨折组?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再骨折组患者中女性?骨折病史及骨水泥渗漏比例明显高于未再骨折组( χ 2 = 3.865? 9.445? 4.186, P = 0.049? P < 0.001? P = 0.041), 年龄明显高于未再骨折组( t = 3.049, P = 0.012), 术前骨密度明显低于未再骨折组( t = 3.402, P = 0.014), 术后即刻 Cobb角明显大于未再骨折组( t = 4.304, P < 0.001), 骨水泥注射剂量明显少于未再骨折组( t = 2.496, P = 0.047);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女性?高龄?骨密度低? Cobb 角过大?骨水泥注射剂量过少及骨水泥渗漏是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PV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 均 < 0.05)? 结论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PV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与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 Cobb角? 骨水泥注射剂量及骨水泥渗漏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特立帕肽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的应用效果及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7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每组各35例。常规组在椎体成形术后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特立帕肽注射液。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骨密度、椎体高度、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骨密度、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线高度明显高于常规组,Cobb角、ODI评分、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应用特立帕肽临床疗效显著,可提高骨密度,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周毅  刘波 《创伤外科杂志》2019,21(5):381-384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对非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osteoporotic distal radius fractures,ODRFs)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6月—2017年6月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稳定型ODRFs老年患者,均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非手术治疗,分为唑来膦酸组(24例)和空白对照组(38例)。在入院时,治疗后1、3个月,分别采用VAS、Mayo评分表评价腕关节疼痛和功能;治疗后3个月CT检查骨折愈合情况;入院时和末次随访检查骨密度;记录随访期间新发骨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入院时VAS评分、Mayo评分及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CT检查示两组患者骨折全部愈合,其中唑来膦酸组患者治疗后1、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2.34±1.21)分、(1.49±0.98)分;Mayo评分分别为(90.71±10.59)分、(96.18±6.79)分。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1、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2.52±1.43)分、(1.38±1.01)分;Mayo评分分别为(89.14±11.43)分、(95.78±7.81)分。提示随访期间唑来膦酸组、对照组两组VAS评分和Mayo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骨密度检查显示唑来膦酸组患者(T值-1.69±2.03)较对照组患者(T值-2.21±1.43)明显增高(P<0.05)。随访期间唑来膦酸组新发1例骨折(1/24,4.17%),而对照组新发骨折8例(8/38,21.05%),进一步分析表明新发骨折与骨密度T值呈正相关(r=0.007,P﹤0.05)。结论唑来膦酸用于非手术治疗ODRFs患者并不影响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且可提高患者骨密度,有效降低新发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观察唑来膦酸与降钙素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的患者260例。A组127例患者术后2周内每天皮下注射降钙素50IU,2周后使用降钙素鼻喷剂20μg/日喷鼻治疗;B组133例患者术后2周内静脉滴注唑来膦酸5mg,2周后每天服用阿仑膦酸钠70mg。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术后愈合时间、术后1年的Harris评分、VAS评分,以及A组和B组骨折术后1周和术后1年腰椎和髋部骨密度。结果 A组和B组骨折术后愈合时间分别为(103±28.7)d和(104±29.8)d,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1年Harris评分(68.87±4.78)和(69.21±4.67)、VAS评分(0.34±0.37)和(0.33±0.38),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术后1周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分别为(0.77±0.06)和(0.76±0.05)g/cm2,差异均不显著(P0.05);术后1年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分别为(0.78±0.05)和(0.80±0.05)g/cm2,有显著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1周和术后1年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分别为(0.77±0.06)、(0.78±0.05)g/cm2和(0.72±0.05)、(0.73±0.07)g/cm2,无显著差异(P0.05),B组患者分别为(0.76±0.05)、(0.79±0.05)g/cm2和(0.73±0.04)、(0.76±0.05)g/cm2,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且术后1年B组患者的骨密度恢复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唑来膦酸与降钙素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短时间内差异不明显,在术后较长时间恢复中唑来膦酸更有利于骨密度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与分析老年妇女骨密度和髋部骨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5年2月在深圳福田医院诊治的老年妇女髋部骨折患者72例作为骨折组,选择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72例健康老年妇女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检测,同时进行骨质疏松情况的判断与相关性分析。结果骨折组与对照组沃氏三角区的骨密度分别为(0.76±0.12)g/cm2和(0.83±0.46)g/cm2,骨折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9.134,P=0.000)。骨折组的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值比对照组低,骨钙素值比对照组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的骨质疏松与骨量减少发生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髋部骨折的发生与骨质疏松情况、骨钙素含量呈现明显正相关性(r=0.344,r=0.225,P0.05),而与骨密度、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含量呈现明显负相关性(r=-0.246,r=-0.341,P0.05)。结论老年妇女髋部骨折多伴随有骨密度下降与骨质疏松情况,同时骨代谢生化指标表达紊乱,髋部骨密度可作为预测和评价老年妇女髋部骨折的主要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张恒  任宁涛  刘宁  李洁  王征  毛克亚  崔赓 《武警医学》2016,27(6):545-549
 目的 分析模拟失重雌、雄性大鼠模型骨密度及骨代谢生化指标和生物力学之间的相关性,与骨折风险建立联系,探讨航天医疗基础工作。方法 3个月龄雌、雄性SD大鼠各20只,按照性别及是否失重分为4组。采用尾部悬吊模拟失重方法,实验4周后处死SD大鼠,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n, DEXA)测定L4椎体、股骨髁部骨密度,骨组织切片染色,ELISA法检测骨代谢生化标志物: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生物力学测试骨强度。结果 悬吊组大鼠较对照组大鼠BMD均显著下降,雌性悬吊组较雄性组下降明显;组织切片悬吊组较对照组骨组织及骨细胞间隙明显增宽,细胞肿胀;BALP、TRAP雄性悬吊组分别较对照组升高3.09和1.72倍,雌性悬吊组分别较对照组升高3.43和2.14倍;悬吊组椎体的最大压缩载荷(N)、最大压缩压力(MPa)、股骨最大抗弯曲载荷(N)悬吊组较对照组显著下降。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BALP、TRAP与椎体最大力学强度Fmax相关性系数r值,雄性组分别为0.985、-0.949、-0.970,雌性组分别为0.908、-0.858、-0.921。结论 失重4周后大鼠出现明显的骨质疏松、骨小梁结构破坏、力学强度显著下降。雌性大鼠骨质疏松较雄性组明显加重。最大力学强度Fmax与骨密度成正相关,与BALP、TRAP成负相关,未来精准、便捷的骨代谢指标可能成为航天医学预测骨折风险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This is an outline of radiologic assessment of cortical bone resorption for improved diagnosis of metabolic bone diseases by simple radiographic means: microradioscopy and morphometry. The methodology permits separate assessment of endosteal, intracortical, and periosteal resorption and an evaluation of both the quantity and the quality of cortical bone.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骨矿含量(BMC)及骨钙素(BGP)测定在性早熟儿童骨骼发育状况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考核上的价值,对82例特发性性早熟女孩,采用单光子吸收法测定桡骨的BMC,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BGP含量。于治疗前及治疗3~4个月后分别测定BMC和BGP,并与正常同龄儿进行对比。结果:性早熟女孩的BMC及血清BGP浓度大多较同龄儿显著增高。性早熟Ⅱ~Ⅲ期者BMC为0452±0080g/cm,Ⅳ~Ⅴ期者为0585±0098g/cm(t=5362,P<0001),示病情越重、病程越长,增高也越明显。治疗后Ⅱ~Ⅲ期者BMC降为0399±0093g/cm,Ⅳ~Ⅴ期者降为0519±0070g/cm,与治疗前相比,t=4141,P<001。血清BGP浓度也均明显降低。表明经过治疗,随着病情缓解,这些指标会有明显改善。因此,BMC及BGP对性早熟患儿诊治及疗效考核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部队指战员训练与骨矿含量关系,对986名青年指战员骨矿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训练强度大的连队战士骨矿含量高于训练强度小的连队战士,随着入伍年限的延长,骨矿含量也逐年增高。因此建议,骨矿含量可作为衡量部队综合训练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仿生人工骨三维多孔框架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磷酸三钙(TCP)]修复多孔钛周围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仿生人工骨与提取的BMP复合制备活性人工骨材料。建立修复兔股骨下端多孔钛周围骨缺损模型,应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及生物力学研究该材料的生物固定效果及其特点。结果术后6周,实验组样品孔隙内的能谱图上Ca、P元素的峰已经明显。12周时,实验组样品孔隙内部及其周围的Ca、P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生物力学测定结果显示,所有样品的剪切应力都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其中在6周、12周,实验组多孔钛在所有时相点均表现出了比对照组高得多的剪切力(P〈0.05)。结论应用BMP复合PLGA/TCP材料修复假体周围骨缺损,早期能够更好地形成新骨,促进假体生物固定,说明BMP早期骨诱导作用在假体生物固定方面至关重要,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肝移植后长期存活者骨矿物质密度和骨代谢状态的变化。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31例肝移植后5年存活者腰椎L2~L4和股骨颈骨密度(BMD),同时检测成骨细胞活性指标:骨钙素、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和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ICP);破骨细胞功能指标: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ICTP),25-OH-维生素D和甲状旁腺素(PTH),并与34例肝移植前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CLF)和38例正常健康者作比较。结果肝移植后5年存活者L2~L4BMD(Zscore)水平明显高于CLF患者,其骨质疏松(Zscore<-20)发生率明显降低。与正常健康者比较,5年存活者存在成骨细胞活性和破骨细胞功能增高,但无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维生素D代谢异常;而与肝移植前CLF患者比较,5年存活者血清骨钙素水平增高,BAP和ICTP降低,PICP无明显变化,血清25-OH-维生素D和PTH正常。结论肝移植后5年存活者骨质丢失减轻,骨质疏松发生率减少和骨代谢有改善。  相似文献   

16.
CT导向躯干骨病变穿刺活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躯干骨病种多,特征性表现少,虽经化验,核素骨扫描,X线平片,普通断层及CT扫描等多项检查,仍有一些难以确诊。本文对14例疑难病案,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骨活检,结果13例组织学定性,仅1例为坏死组织。为临床采取正确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本文重点介绍穿刺方法、途径、取材部位,根据结果初步认为此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无并发症;即可弄清病变性质又可明确病变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感染性骨不连骨缺损的骨外固定治疗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报告1982~1995年应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治疗33例感染性骨不连骨缺损和重建伤肢长度的经验,并对本方法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估.方法:33例中伤口感染者17例,感染已静止者16例,15例合并有超过3cm的肢体短缩畸形,骨缺损3~9cm者6例.经彻底清创后,所有病例均采用骨外固定器行骨断端加压固定,9例同期或延期行干骺端截骨延长术.结果:在牢固稳定条件下,创面感染均迅速得到控制.33例骨不连骨缺损经加压外固定后均于3~11月达到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5月.肢体短缩者9例均恢复了肢体长度,达到了肢体长度的均衡.结论:多平面骨外固定是治疗感染性骨不连骨缺损的重要手段,在固定牢稳可靠的情况下,感染易于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8.
A normal radionuclide bone image can facilitate distinction between a bone island and significant pathologic processes, especially an osteoblastic metastasis. This distinction becomes more crucial when growth is detected in an isolated sclerotic bone lesion or if a relatively large sclerotic lesion is detected de novo in patients with a known neoplasm. This report presents three patients with isolated bone islands: two with interval growth, the other with a relatively large stable lesion; all showing a normal radionuclide bone image.  相似文献   

19.
99MTc-MDP全身骨显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99mTc-MDP全身骨显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0例肿瘤患者静脉注射^99mTc-MDP 15~20mci行SPECT全身骨显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阳性结果为121例,阳性率为40.3%,其中的75例与X线检查对照,骨显像阳性而X线阴性者12例。结论:SPECT全身骨显像对骨转移瘤早期诊断治疗,预后的观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双膦酸盐是目前治疗骨代谢性疾病中重要的一类抗骨吸收药物,主要运用于Paget's病、骨质疏松症和肿瘤相关性骨病。双膦酸盐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骨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双膦酸盐类功能化显像剂在核医学骨显像中也被广泛应用。放射性示踪剂可通过螯合作用与双膦酸盐偶联,偶联后的探针作为骨靶向的示踪剂应用于骨显像。双膦酸盐的分子结构中含有P-C-P键,在人体内不易被酶水解。因其与骨组织中的无机物羟基磷灰石晶体有较高的亲和力,故在骨组织中有较高的选择性沉积。基于双膦酸盐的一般特征和作用机制,笔者概述了双膦酸盐功能显像剂、骨质疏松的治疗和双膦酸盐应用于骨转移治疗的临床前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