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徐磊  吕宾 《胃肠病学》2007,12(7):432-434
当前对胃癌化学预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抗氧化剂﹑叶酸、选择性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上。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发现,根除H.pylori能够预防胃癌的发生,在癌前病变形成前根除效果更佳。某些抗氧化剂(β-胡萝卜素、维生素A、C、E,绿茶、硒等)和叶酸通过保护DNA免受氧化损害和提高DNA甲基化水平预防胃癌的发生。选择性COX-2抑制剂在动物实验中能显著降低胃癌发生率和癌前病变发生率,目前已正式用于肿瘤的预防,其预防效果有待于大规模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预防或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导致出血并发症风险进行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BM、CNKI、VIP和Wang Fang Data等数据库。检索自建库截止至2016年9月。搜集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预防或治疗IS且产生出血并发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RCT,包括520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预防IS时,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不增加皮肤黏膜、牙龈出血风险,但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用相比阿司匹林单用增加胃肠道反应。(2)治疗IS时,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不增加皮肤黏膜、牙龈、消化道出血风险,不增加胃肠道反应;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用相比阿司匹林单用亦不增加皮肤黏膜、牙龈、消化道、颅脑出血风险,不增加胃肠道反应。结论预防IS时,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会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用相比阿司匹林单用会增加胃肠道反应。  相似文献   

3.
质子泵抑制剂对氯吡格雷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已成为冠心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基石,但临床应用氯吡格雷常引起胃肠道不适或增加消化系出血风险.为了预防氯吡格雷引起的胃肠道损害事件,临床广泛合用质子泵抑制剂.但近来许多研究发现,PPIs合用氯吡格雷会增加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这引起了临床医师的普遍关注.但目前对这一现象尚无定论,本文就氯吡格雷与PPIs相互作用的机制和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两药合用对兔粥样硬化主动脉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和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49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及合用组。后四组建立高胆固醇饲料和免疫损伤诱发的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斑块部位的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阳性百分率并确定基质金属蛋白酶1在动脉壁的分布,Western印迹法测定主动脉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表达水平。结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均明显减少巨噬细胞阳性百分率、增加平滑肌细胞阳性百分率(P<0.01),斑块中巨噬细胞部位与基质金属蛋白酶1阳性区域存在定位上的对应关系。模型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合用组主动脉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表达分别是正常对照组的562%、217%、211%和178%,与模型组相比,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及合用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噬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1,并通过改变斑块组成对稳定斑块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作的疗效。方法选择TIA患者279例,随机分为2组:氯吡格雷组158例(氯吡格雷75 mg,1次/d),长效阿司匹林组121例(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d)。患者随访1.5~3.0(2.3±0.3)年,评估2组的安全性。结果氯吡格雷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明显低于长效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6% vs 12.40%,P0.05)。全部患者在TIA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比为0.4031,氯吡格雷组为0.1284,长效阿司匹林组为0.8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患者发生次要事件概率和胃肠道出血事件明显低于长效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 vs 8.26%,1.27% vs 6.61%,P0.05)。结论氯吡格雷对TIA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优于长效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6.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所致胃肠道损伤的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发生率的增加以及对其预防和治疗的重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胃肠道损伤尤其是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如何认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所致胃肠道损伤,并对其进行预防和治疗,是目前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氯吡格雷对胃肠道的损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氯吡格雷作为新型抗血小板药物, 其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已逾十年. 近来, 随着质子泵抑制剂(PPI)在预防氯吡格雷相关的胃肠道损害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升高, 氯吡格雷对胃肠道的损害及其防治引起了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 本文就氯吡格雷临床应用现状、对胃肠道的损害及其防治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观察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有无相互作用。方法:对照组为25例健康受试者,ACS组为66例ACS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阿托伐他汀20mg/d,5d后暂停阿托伐他汀,继续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口服4d,分别于第5天、第9天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量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比较两组差异。结果:对照组第5天和第9天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分别为(5.76±0.87)ng/dl和(5.67±0.88)ng/dl(P=0.351),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44.25±16.37)%与(47.61±16.67)%(P=0.083)。ACS组第5天和第9天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分别为(5.96±0.87)ng/dl和(5.86±0.97)ng/dl(P=0.115),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47.70±15.07)%与(47.02±15.45)%(P=0.622)。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呈正相关。结论: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相关性良好,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未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的质子泵抑制剂与氯吡格雷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量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可以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复发心血管事件的概率。但由于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会增加出血的风险,所以目前临床推荐加用质子泵抑制剂以预防胃肠道溃疡和出血。氯吡格雷和质子泵抑制剂均通过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系统代谢,质子泵抑制剂通过竞争性抑制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CYP2C19,而降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活性,增加复发心血管事件的概率。最近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质子泵抑制剂影响程度不同,泮托拉唑和埃索美拉唑对氯吡格雷作用影响较小,而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和兰索拉唑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活性抑制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达肝素钠对兔血小板活化的影响以及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干预.方法 纯种新西兰家兔12只,给予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或二者合用喂饲,静脉注射达肝素钠前及注射后20、30 min检测ADP、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血浆CD62P和vWF的水平.结果 应用达肝素钠后血小板聚集、CD62及vWF无明显增加;与基线水平比较,阿司匹林组加用氯吡格雷两药合用,静脉注射达肝素钠前(9.50±4.18 vs 2.67±1.63)及注射后20 min(10.50±3.21 vs 2.83±1.66)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明显降低.单用阿司匹林喂饲7 d,应用达肝素钠后血小板聚集增加(7.00±4.10 vs 12.50±4.04).结论 达肝素钠不会引起血小板激活;阿司匹林与达肝素钠合用增加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两药合用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症状性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现象的发生情况。方法在54例症状性的颈动脉(25例)、椎动脉(19例)、颈动脉合并椎动脉(8例)以及基底动脉(2例)狭窄的患者中,有39例行择期支架置入术。采用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胶原和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分别测定已服用阿司匹林(100mg/d)≥10d,以及随后加服氯吡格雷(75mg/d)≥5d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阿司匹林抵抗标准为单用阿司匹林时,以500μg/ml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和5μmol/L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氯吡格雷抵抗标准为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前、后,5μmol/L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率的差值≤10%。结果54例患者中,有9例(16.7%)存在阿司匹林抵抗,12例(22.2%)存在氯吡格雷抵抗,1例(1.8%)存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抵抗。9例阿司匹林抵抗者加用氯吡格雷后有5例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聚集率降至<20%,有8例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聚集率降至<70%。1例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为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结论症状性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的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合用克服了部分阿司匹林抵抗现象。阿司匹林抵抗可能与支架置入术后血栓性并发症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2.
氯吡格雷在预防冠心病患者脑梗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预防冠心病患者脑梗死的疗效。方法490例冠心病患者分别在确诊后服用肠溶阿司匹林(100mg,1次/d,n=380)或氯吡格雷(75mg,1次/d,n=110),观察2组脑梗死发生率和安全性。结果氯吡格雷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9·43%比27·5%,P<0·05),出血和严重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预防缺血性卒中的效果明显优于阿司匹林,总体安全性至少与后者相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加双嘧达莫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再次发生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2003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14例,分为氯吡格雷组(82例,75mg/d)、阿司匹林组(106例,肠溶阿司匹林75~100mg/d)和阿司匹林加双嘧达莫组(126例,阿司匹林肠溶75~100mg/d和双嘧达莫150mg/d)。至少在出院后1、3、6、12个月各随访1次。主要终点指标:(1)再次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经CT证实的脑出血;(3)外周血管血栓栓塞;(4)出现胃肠道、眼底或皮肤出血。结果:氯吡格雷组缺血性卒中和TIA的发生率(6·1%)低于阿司匹林组(26·7%,P<0·05)或阿司匹林加双嘧达莫组(20·6%,P<0·05),阿司匹林组与阿司匹林加双嘧达莫组组无显著差异(P>0·05)。氯吡格雷组出血发生率为7·32%,低于阿司匹林组(7·62%)或阿司匹林加双嘧达莫组(7·94%),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预防缺血事件再发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加双嘧达莫,且并未增加出血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CI术后口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维持治疗1年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两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343例行PCI治疗,并于术后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d进行维持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343例患者随访1年内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根据随访1年内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与否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消化性溃疡病史、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幽门螺杆菌感染、用药史、血清肌酐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CI术后口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维持治疗1年内的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343例患者中,共24例患者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年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出血发生率7.00%(24/343)。其中20例患者表现为黑便或粪潜血,2例呕血、2例血便。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性别、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抽烟、饮酒、糖尿病与高血压病史、抗凝药应用、非甾体消炎药、H2受体拮抗剂、胃黏膜保护剂、丙氨酸转氨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出血组消化性溃疡病史、血肌酐水平 113μmol/L的占比分别为16.67%与91.67%,高于未出血组的4.08%与59.87%,合用质子泵抑制剂的占比为25.00%,低于未出血组的46.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消化性溃疡病史、未合并质子泵抑制剂、血肌酐水平 113μmol/L为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年内的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结论消化性溃疡病史、血肌酐水平、质子泵抑制剂是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用于PCI术后1年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有消化性溃疡病史及存在肾功能损伤的患者,应积极留意出血症状,也可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预防性合用质子泵抑制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研究高龄老年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91例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50 mg/d)、阿司匹林组(100 mg/d)及对照组(复方丹参滴丸10粒3次/d),药物治疗8周后,观察实验前后血小板聚集率改变、胃黏膜出血、对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的影响以及凝血三项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氯吡格雷组与阿司匹林组对血小板聚集率均有确切的抑制作用;在血小板聚集率抑制方面,氯吡格雷组优于阿司匹林组;各组实验前后均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的显著变化;在胃黏膜损伤方面,虽然阿司匹林组发生例数较多,但各组均无显著差异;阿司匹林组及对照组实验前后凝血指标未发生变化,氯吡格雷组用药后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延长,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而用药前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高龄老年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均能获得确切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且较安全,其中氯吡格雷效果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共识建议指出对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给予质子泵抑制剂以降低胃肠道出血风险。但最近有研究表明,联用氯吡格雷质子泵抑制剂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高于单独使用氯吡格雷治疗者。现就质子泵抑制剂和氯吡格雷相互作用的争议和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老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基础疾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类型和剂量、影响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药物、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查结果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为老年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改进和指导。方法选择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并定期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的老年患者1404例,归类分析基础疾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类型和剂量、同时联用可能影响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药物、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查结果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比较,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以及两药联用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明显下降(P<0.01);服用氯吡格雷同时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和(或)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下降幅度均低于仅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P<0.01);服用氯吡格雷同时联用PPI和(或)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以及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PPI和(或)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下降幅度均低于仅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患者(P<0.01)。结论老年患者中仍存在一定比例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同时服用PPI和(或)他汀类药物,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有潜在不利影响;合理的药物联用原则,高度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式,以及更加精确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需要尽快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李岱旭  卢琳 《心脏杂志》2012,24(4):541-543
口服双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加噻吩吡啶,已获准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使用。第二代噻吩吡啶类衍生物氯吡格雷是给予PCI患者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性药物。但是,氯吡格雷存在两个缺陷:①氯吡格雷需要代谢产生其活性的形式,故抗血小板活性延迟;②已证明不同患者给予氯吡格雷后的反应存在很大差异性。为了克服氯吡格雷的上述缺陷,新一代更有效的普拉格雷(即第三代噻吩吡啶类衍生物),临床评价其可以快速起效。本文对第三代口服噻吩吡啶普拉格雷进行了综述,旨在总结普拉格雷的利弊并概述该药在临床使用中最谨慎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类质子泵抑制剂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药,已与阿司匹林联合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冠心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基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使胃肠道并发症的出现增多,故临床上常规加用质子泵抑制剂,以预防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引发的胃肠道并发症。但国外最新研究发现质子泵抑制剂会影响氯吡格雷的疗效,降低其抗血小板的活性,使临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水蛭素合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和卫生经济学差异。方法59例TIA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口服水蛭素0.32g/次,3次/d,阿司匹林100mg/d;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75mg/d,观察治疗后90d内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不同时期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病例数、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治疗费用。结果两组在降低90d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方面无显著性差异。水蛭素合用阿司匹林组的治疗费用为单用氯吡格雷的42%。两组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水蛭素合用阿司匹林降低TIA患者90d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风险的疗效与单用氯吡格雷相似,而治疗费用显著低于氯吡格雷,但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