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多中心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对自动化腹膜透析(automated peritoneal dialysis,APD)的认知状况,为省内推广APD治疗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2022年9—12月通过问卷星调查工具,对福建省6个市(区)腹膜透析中心的596例居家PD患者开展对APD基本知识、APD操作知识和自我管理知识线上或线下调查。结果 居家PD患者对APD基本知识和APD操作知识基本了解的人数占比分别为11.0%和8.3%、部分了解的人数占比分别为21.2%和9.5%,对APD基本知识和APD操作知识的认知度分别为32.2%、17.8%,对APD的总体认知度为29.8%。PD患者对自我管理认知度为95.1%。结论 居家PD患者普遍存在APD认知程度较低现象,应加强对PD患者APD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及专科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PD患者对APD的认知度,以利于省内APD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菌血症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降低菌血症的发生率。方法收集2012年12月-2013年8月菌血症患者174例,对其性别、基础疾病、科室、细菌种类、其他部位感染、是否进行中心静脉插管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4例菌血症患者的基础疾病主要为恶性血液病、实体肿瘤和淋巴瘤,分别占48.85%、20.69%和9.77%;居前5位的科室分别是移植科、血液科、消化道肿瘤区、淋巴头颈部肿瘤区、ICU,分别占35.63%、16.09%、10.34%、8.62%、6.90%;89例患者同时存在其他部位的感染,78例进行了中心静脉置管;在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中16例同时进行了导管培养,送检率为20.51%,导管培养阳性12例,阳性率为75.00%;12例明确诊断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血标本及导管检出病原菌202株,大肠埃希菌居首位,占21.78%,所有标本共检出病原菌406株,血标本与所有标本分离细菌排序基本一致。结论恶性基础疾病、其他部位感染、中心静脉导管置入等为菌血症感染的高危因素,应加强对相关患者菌血症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学工程》2018,(3):281-282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92例终末期肾病患者,分为血液透析组和腹膜透析组各46例。血液透析组接受常规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组接受非卧床持续腹膜透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并发症、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结果与血液透析组比较,腹膜透析组的钙磷乘积较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一年,两组患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组的生活质量优于腹膜透析组(P<0.05)。结论腹膜透析对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钙磷代谢异常的改善作用优于血液透析,但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两种方式的治疗效果相当,但从生活质量方面来看,血液透析方式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手工腹膜透析与自动化腹膜透析机在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于龙南妇幼保健院行腹膜透析治疗的6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手工腹膜透析组与自动化腹膜透析组,各30例,比较两组矿物质代谢指标[钙(Ca)、磷(P)、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矿物质代谢达标率、肾功能指标[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并发症情况及随访结局。结果 自动化腹膜透析组Ca、P、iPTH指标低于手工腹膜透析组(P<0.05);自动化腹膜透析组Ca、P、iPTH代谢达标率高于手工腹膜透析组(P <0.05);自动化腹膜透析组Scr、BUN水平低于手工腹膜透析组(P <0.05);自动化腹膜透析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持续腹膜透析率、肾移植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自动化腹膜透析组转血液透析率低于手工腹膜透析组(P<0.05)。结论 相较于手工腹膜透析,自动化腹膜透析机在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中的矿物质代谢效果更佳,可减轻肾功能损伤,且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技术的提供和使用两方面分析腹膜透析(腹透)和血液透析(血透)两种常见终末期肾病治疗技术在我国应用的公平性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通过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整理等定量研究方法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腹透和血透患者生存质量近似,但腹透患者治疗不充分现象较血透普遍,64.9%因经济原因减少治疗次数或透析量,同时腹透患者疾病经济负担较重,灾难性支出发生率为74.1%,大于血透患者(60.1%).结论:认知、资源、经济、管理和政策五方面因素严重影响腹透技术利用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学工程》2015,(1):17-19
目的比较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72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成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治疗组和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治疗组,各36例。对两组进行前瞻性比较研究,观察指标包括血压、尿量、钙磷、血脂、白蛋白、血红蛋白、24 h尿蛋白量、24 h净超滤量、心脑血管并发症及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等。采用肾小球滤过率(r GFR)评估患者残余肾功能;采用每周总尿素氮清除率(Kt/V)、每周总肌酐清除率(Ccr)评估透析充分性。结果透析6个月后,72例患者中69例获得随访,HD组死亡脱落1例,PD组中脱落2例。两种透析方式均可引起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PD治疗组的下降更明显,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中的白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状态指标均有所升高,但HD治疗组的升高更明显,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HD治疗可使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稍下降,但PD治疗后患者的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均显著升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HD治疗后患者的尿量显著减少,而PD治疗组的则稍减少,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后,两组患者间残余肾功能和透析充分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均是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近期疗效相近,并发症方面各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8.
慢性肾脏病向终末阶段逐渐进展即为终末期肾病(ESRD),目前主要采取透析治疗以维持生命。腹膜透析(PD)与血液透析(HD)各有优缺点,例如与PD相比,HD更加充分,但不适用于伴随出血性疾病、严重血管病变或心脏疾病者。透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使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存期逐渐延长,但透析治疗仍会引起诸多并发症,导致透析患者仍有较高的病死率。现从万方、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查阅大量资料,将HD与PD治疗ESRD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尿毒症的肾脏替代治疗,目前采用血液透析(HD)、腹膜透析(PD)及肾移植等方法治疗。糖尿病肾症(DN)尿毒症患者不能进行肾移植手术。需行透析治疗。因透析治疗有不少并发症.故透析方式的选择是一个重要问题。在腹膜透析应用于临床的早期阶段。人们对糖尿病肾病终末期的替代治疗往往倾向于首选腹膜透析。但在随后的临床研究中,对糖尿病肾病应首选哪种肾脏替代治疗,如何评价腹膜透析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利弊,文献中出现了不同争议。本文对比观察了近年来行HD和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的46例糖尿病尿毒症患者.为临床选取适当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糖尿病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腹膜透析(PD,peritoneal dialysis)患者长期预后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PD置管并规律随访的患者,按原发病分为糖尿病和非糖尿病组,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利用Kaplan - Meier计算累积生存率与技术生存率,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生存危险因素。结果 共647例PD患者纳入本研究,糖尿病组101例(15.61%),非糖尿病组546例(84.39%)。糖尿病组男性居多(χ2 = 11.829)、年龄(Z = - 9.822)与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 Z = - 4.314)显著偏高、合并高血压(χ2 = 4.366)与心脑血管疾病者(χ2 = 31.12)更多,P<0.05;糖尿病组患者尿蛋白(Z = - 6.035)和透析液蛋白(Z = - 3.382)丢失多,P≤0.001,标准蛋白分解代谢率(normalized protein catabolic rate,nPCR)低(Z = - 3.189),D/PCr(4h)更高(Z = - 3.598),P<0.001。糖尿病和非糖尿病组患者第1、3、5年的累积生存率(P = 0.037)分别为95.43%、87.11%、54.12%和98.14%、87.64% 、78.61%,累积生存率低于非糖尿病组患者;两组患者技术生存率相似分别为 91.62%、66.52%、46.31%和94.51%、74.83% 、58.64% ,无统计学差异(P = 0.094)。多因素分析得出年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PD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第1、3、5年累积生存率低于非糖尿病组患者,技术生存率相似。年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PD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维持性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患者丙肝感染情况,并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丙肝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016年因终末期肾病在医院规律行透析治疗的患者208例的临床资料,将其中接受维持性腹膜透析的83例患者分为A组,将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25例患者分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A组丙肝感染率2.41%,B组丙肝感染率13.60%,A组丙肝感染率显著低于B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透析时间、合并症、蛋白摄入量、C-反应蛋白水平和白蛋白水平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肝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与维持性腹膜透析相比,血液透析丙肝感染的风险更高;临床应加强透析管理,积极处理患者的合并症,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和微炎症状态,以降低丙肝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Two patients previously managed by 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for end stage renal failure received cadaveric renal transplants. The peritoneal catheter was capped off and left in situ postoperatively. Both patients developed bacterial peritonitis shortly after transplantation. It was felt that the infecti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the indwelling peritoneal catheter as there was no clinical evidence of peritonitis at the time of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腹膜透析(PD)相关性腹膜炎的细菌谱和耐药情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医院 2013 年 1 月-2014 年 12 月收治的 120 例次 PD 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细菌培养阳性 91 例次,阳性率为 75.83%。共培养病原菌 93 株,其中革兰阳性(G+)菌73株(78.49%),革兰阴性(G-)菌13株(13.98%),最常见的菌种G+菌是表皮葡萄球菌(38株,40.86%)和G-菌为大肠埃希菌(3株,3.23%)。G+菌对青霉素(93.65%)、红霉素(69.57%)和苯唑西林(64.41%)有较高的耐药率,对万古霉素(2.90%)和利奈唑胺(1.47%)耐药率较低,对替考拉宁、替加环素和呋喃妥因均敏感。G-菌对头孢唑林(50.00%)、头孢呋辛(37.50%)和氨苄西林(37.50%)有较高的耐药率,对亚胺培南、妥布霉素、哌拉西林均敏感。G+、G-菌对庆大霉素和左氧氟沙星均具有较低的耐药率。换液操作不规范(56.67%)是引起腹膜炎最常见的原因,主要为G+菌感染(79.41%);而腹泻引起的腹膜炎主要为G-菌感染(52.63%)。G+菌、G-菌和细菌培养阴性腹膜炎的治愈率分别为92.96%、76.92%和86.21%,三者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9,P=0.18)。结论PD相关性腹膜炎的病原菌以G+菌为主,多由于换液操作不规范使病原菌经腹透管感染。第一代头孢菌素不能作为对G+菌的经验性用药,而万古霉素仍是最佳选择。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可作为对G-菌的经验性用药。特殊情况下庆大霉素和左氧氟沙星可单独作为经验性用药。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给我国终末期肾病透析治疗经济学评价研究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对国内外前期开展的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治疗的经济评价进行综合评述。通过比较发现,我国现有的评价研究在研究设计和方法选择方面存在不足,建议参考国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严谨的评价项目设计,并选取适宜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患者导管感染相关因素及感染病原学特点,为预防导管相关感染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持续腹膜透析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导管感染的影响因素,对导管感染患者采集临床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与鉴定。结果 135例腹膜透析患者发生导管感染,感染患者共培养病原菌140株,革兰阳性菌99株(70.71%),革兰阴性菌36株(25.71%),真菌5株(3.57%)。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呋喃妥因、利奈唑胺敏感,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高,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药物耐药率均较高,其中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对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高龄(≥60岁)、透析时间长(>2年)、BMI≤20kg/m2、文化程度较低、高血压、糖尿病为持续腹膜透析治疗患者导管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腹膜透析患者导管感染率较高,主要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病人的生活质量及与生活质量有关的因素。方法:采用健康生活量表36项(SF-36)问卷调查31例腹膜透析病人和46例血液透析病人。结果: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和生活质量无显著差异。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教育程度和治疗依从程度进入回归模型。结论:血液和腹膜透析这两种方式在体力、精神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高和治疗依从性好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成本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比较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成本构成,为制定、完善医保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海市4家医院1999年度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成本构成及利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血液透析均次成本中材料成本占35%-37%,设备成本占38%-44%,其获利的增幅受人(次)数和均次利润的共同影响。腹膜透析均次成本中材料成本超过97%,其获利仅与所服务的人(次)数有关。结论:两种透析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利润差异,导致血液透析不适宜地扩张,抑制了腹膜透析技术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
The kidney is a complex and vital organ, regulating the electrolyte and fluid status of the human body. As hemodialysis (HD) and peritoneal dialysis (PD) are forms of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and not an actual kidney, they do not possess the same physiologic regulation of both fluid and electrolytes. Precise regulation of fluid and electrolytes in the HD and PD population remains a constant challenge. In this review, fluid status of both HD and PD will be examined, as well as sodium, potassium, phosphorous, and calcium. Each electrolyte will be analyzed by its physiological significance, the complications that arise when a proper balance cannot be maintained, and methods to correct these imbalances. An overview of the fluid compartments and volume of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body will be discussed. Ultrafiltration, a modality used in both forms of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will be defined, along with its impact on fluid status. Fluid assessment will be addressed, along with proper maintenance of fluid homeostasis. By having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physiology behind the fluid and electrolyte abnormalities that occur in end-stage renal disease, one can direct proper management with medications, diet, and alterations in dialysis to provide patients with the most optimal form of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avail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