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bone marrow cells,MBMCs)移植方法对梗死心肌的治疗效果.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成年雄性近交系Wistar大鼠股骨和胫骨,常规抽取骨髓,分离制备MBMCs悬液.将成年雄性近交系Wistar大鼠46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组Ⅰ,n=10)、梗死对照组(组Ⅱ,n=18)、细胞移植组(组Ⅲ,n=18).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在建模后2周分别将10μl MBMCs(6×106)悬液和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植入组Ⅱ和组Ⅲ的梗死周边区.用心脏超声观察细胞移植后4周的心脏功能改变,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移植细胞在心肌梗死区及梗死周边区的存活、增殖和分化情况.结果:MBMCs移植4周后,移植组超声检查左室功能重建指标如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前壁厚度(LVAWT)均较梗死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移植组血流动力学检查指标如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和左室舒张压力时间变化最大速率(±dp/dtmax)也优于梗死对照组(P<0.05).MBMCs移植6周后,大鼠心肌梗死区有移植细胞存活、增殖,并分化为有心肌细胞特征的细胞.结论:实验证实用MBM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可以明显改善梗死后心脏功能.这一效果可能与MBMCs移植相关的心肌再生和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在急性心肌梗死区分化增殖潜能及其修复重建心肌作用,为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提供新种子细胞.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10只)和急性心肌梗死实验组(10只).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将培养基和制备的BM-MNCs悬液心外膜下植入梗死心肌周围,移植术后4周,观察心肌梗死区及其周边区组织形态学特点、心肌梗死面积变化.结果:移植术后4周,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肌梗死面积缩小(P<0.01);实验组心肌梗死区内有BrdU标记阳性的BM-MNCs移植细胞存活,向心肌源性细胞分化并且诱导了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结论:同种异体BM-MNCs在细胞水平完成了对心肌梗死区再心肌化和再血管化过程,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理想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BM-MNCs)移植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将制备的培养基和BM-MNCs悬液经心外膜下种植对照组和实验组梗死心肌周围.结果 移植术后4周,实验组左心室非梗死区心肌骨桥蛋白基因(OPN mRNA)、Ⅰ型胶原和AngⅡ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心肌AngⅡ、Ⅰ型胶原与OPN mRNA三者之间两两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能通过抑制大鼠心肌Ⅰ型胶原合成,下调心肌AngⅡ和OPN基因表达,减轻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对T2DM小鼠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小鼠分为4组:正常小鼠注射盐水组(NS组),正常小鼠注射细胞组(NM组),糖尿病小鼠注射盐水组(TM组),糖尿病小鼠注射细胞组(TS组).取材后通过HE、Masson's、vWF、Isolectin、WGA免疫染色观察疗效.结果 正常组和糖尿病组细胞移植后VEGF表达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组梗死面积较盐水组小,胶原面积较盐水组的少,血管密度较盐水组大,心肌细胞肥大较盐水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髓单个核细胞对心肌损伤组织的修复、梗死边缘区细胞的肥大增生、血管新生方面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的时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例1:女性,63岁.因双下肢酸痛、乏力伴双肩酸痛1个月余,于2004年6月21 日入院.患者1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臀部、大腿、肩背部酸痛,下肢乏力,行走缓慢,双手上举困难,晨起翻身、起床困难,影响睡眠,酸痛与活动无关,偶有四肢麻木感,无关节肿胀及活动受限,曾至地段医院就诊,查类风湿因子阴性,红细胞沉降率(ESR)74 mm/1 h,予以双氯芬酸钠、仙灵骨葆等药物口服,全身疼痛略有减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初步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s)标记的猪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在急性心梗环境中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 分离培养猪BM-MNCs,SPIOs标记,制备猪急性心梗模型,1周后经冠状动脉植入SPIOs标记的BM-MNCs,4周后行MILI示踪定位,心肌组织切片,利用Prussian blue染色、免疫组化、透视电镜及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对标记细胞的分化行为进行研究.结果 4周后实验组心肌梗死周边区MRI可检测到点片状模糊低信号区(T2WI),Prussian blue染色及透视电镜显示胞浆中舍有铁粒子,免疫组化提示标记细胞结蛋白(Desmin)、肌球蛋白重链(MHC)表达阳性,同时CD68表达阴性,病理图文定量分析显示实验组梗死周边区结蛋白、肌球蛋白重链表达较对照组有所增加,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SPIOs标记的BM-MNCs在急性心梗环境中仍具备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照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 s)冠脉内移植治疗急性与陈旧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5例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行择期介入治疗术的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心梗患者20例,陈旧性心梗患者15例。两组患者在介入治疗术结束后均通过大腔导管于梗死相关血管注入BM-MNC s。用流式细胞仪对BM-MNC s进行细胞计数及成分鉴定;术前、术后45d、90d行静息T e99m SPECT检查进行疗效判断。结果:①用F ico 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1.7×108~5.7×108(3.6±1.7×108)个,细胞活性均大于92%;CD 34+细胞2.56%±0.98%,AC 133+细胞0.56%±0.23%。②急性心梗组术前、术后45d、90d静息T e99m SPECT心肌灌注缺损区面积占总面积百分比分别为25.11%±7.26%、17.89%±5.49%、15.19%±3.95%(P<0.05);陈旧性心梗组术前、术后45d、术后90d静息T e99m SPECT心肌灌注缺损区面积占总面积百分比分别为25.28%±7.38%、21.12%±6.82%、18.86%±6.41%(P<0.05)。急性心梗组与陈旧性心梗组术后45dSPECT灌注缺损区面积较术前分别缩小28.75%和16.46%(P<0.05);急性心梗组与陈旧性心梗组术后90d SPECT灌注缺损区面积较术后45d分别缩小15.09%和10.70%(P<0.05)。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梗死相关冠脉内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与陈旧性心梗均有一定的疗效,但对急性心梗的疗效优于陈旧性心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同基因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植入心脏后的分布及分化状况。方法:用雄性近交系Lew is大鼠作为模型动物。首先,在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基础上,以冷冻法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其次,心肌梗死模型建立2 d后,分离、纯化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并以PKH26红色荧光染料标记。然后,经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输注PKH26标记的同基因骨髓单个核细胞(实验组)和DMEM培养液(对照组)。最后,细胞移植7 d后,采集各标本,检测植入细胞分布及分化状况。结果:病理检查证实冷冻区域心肌变性坏死且界线清楚。利用该模型成功的模拟了临床经冠状动脉输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治疗方法。PKH26红色荧光阳性细胞主要集中于实验组大鼠移植心脏的冷冻梗死区,脾脏、骨髓也可见少量阳性细胞分布,移植心脏的非梗死区及其余脏器组织切片均未见红色荧光阳性细胞;梗死区内PKH26标记的细胞部分表达CD34;梗死区内connexin43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供者同基因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后,能够存活并定向迁移至心肌损伤区域,并且可能促使梗死区出现心肌再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综合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SsF-36调查量表,通过电话随访和当面访谈的方式,随机对37例治疗组患者和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了至少半年的生活质量随访问卷调查。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组总体健康状况(GH)、社会功能(sF)、躯体功能角色受限(RP)、活力(VT)等4个方面的评分分别为77±23、86±23、60±38、79±16,而对照组分别为48±24、68±25、28±17、57±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生活质量总体评分治疗组为82±18、而对照组为66±16,两者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急诊经冠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长期随访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Huang RC Yao K Zou YZ Ge L Qian JY Yang J Yang S Niu YH Li YL Zhang YQ Zhang F Xu SK Zhang SH Sun AJ Ge JB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6):1107-1110
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评价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6个月时患者心功能以及心肌缺血面积的变化。方法40例首次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成功完成PCI术后,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n=20)和对照组(n=20),在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同时,经微导管于梗死相关动脉内支架远端注入自体BM-MNC悬液或等量的肝素生理盐水。研究终点为术后6月时延迟增强核磁共振心肌灌注扫描(CMR)测定左室功能和心肌缺血面积。结果CMR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心肌缺血面积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LVEF均有显著提高(对照组47·9%±6·7%vs43·4%±6·7%,P=0·001;细胞移植组51·5%±5·2%vs44·5%±7·1%,P=0·001)。但细胞移植组患者LVEF升高程度(△LVEF)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LVEF改善程度(6·95%±3·33%vs4·05%±1·68%,P=0·047),且细胞移植组患者心肌缺血面积减少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左室舒张末容积变化未见明显差别。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显著长期改善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和心肌灌注,减少心肌缺血面积。 相似文献
12.
经皮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 A B MMN C ) 注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c h r o n i ch e a r t f a i l u r e ,C H F ) 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 显示出再生医学特有的疗效和潜在的前景。现就 A B MMN C的优越性, 常见病因所致心力衰竭经 A B MMN C移植的治疗效果, A B MMN C移植改善心力衰竭心功能降低的机制, 移植 A B MMN C治疗 C H F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3.
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bone marrow cells,MBMCs)移植对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大鼠心肌修复的作用.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成年雄性近交系Wistar大鼠股骨和胫骨,常规抽取骨髓,分离制备MBMCs悬液.对72只成年雄性近交系Wistar大鼠皮下注射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170 mg/kg,1次/d,连续2 d),建立DCM模型.造模成功(注射后2周)后将大鼠随机分成移植组(n=24)、对照组(n=24)和假手术组(n=24),开胸,直视下在左心室前壁行心肌注射.移植组注射4',6二乙酰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的MBMCs悬液10μl(含5×106个细胞);对照组注射等量PBS溶液;假手术组仅开胸和关胸.于移植后4周,分组进行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检测,并取注射部位心肌组织进行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检查.结果:移植的MBMCs能在心肌坏死区内存活并形成肌样组织及新生血管,结蛋白排列接近正常,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阳性;透射电镜下可见不成熟的心肌细胞.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移植组左室收缩和舒张末容积(LVEDV、LVESV)减小(P<0.01),短轴缩短率(FS)和射血分数(EF)增大(P<0.01);左室收缩压(LVSP)、压力速率最大值及最小值(±dp/dt)明显升高(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BMCs移植可有效防止DCM心室腔扩大,促进血管和心肌再生,修复受损心肌,并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经皮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ABMMNC)注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显示出再生医学特有的疗效和潜在的前景。现就ABMMNC的优越性,常见病因所致心力衰竭经ABMMNC移植的治疗效果,ABMMNC移植改善心力衰竭心功能降低的机制,移植ABMMNC治疗CHF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经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前壁心肌梗死的有效性.方法 共有39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选本组,其中23例为细胞移植组,16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标准的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细胞移植组患者同时接受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两组患者均接受6个月的临床随访及6min步行试验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6个月的检查结果提示,细胞移植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经冠状动脉注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可以促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陈旧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1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每例取自体骨髓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脉途径或心外膜下注射途径进行细胞移植,选同期住院的符合入选标准梗死部位及罪犯血管与移植组相匹配的常规治疗的患者18例为对照组,随访3~6月。结果:移植组患者术后无新的心律失常、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发生;与术前比较,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P=0.002);6-MWT增加(P=0.005);BNP降低(P=0.000);LVEF增加(P=0.000);WMSI降低(P=0.032),SPECT显示缺损面积缩小(P=0.001),而对照组各项指标虽然也有一定改善,但未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陈旧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BMMNCs)是骨髓内一群密度相近的混合细胞群,其中包含早幼粒细胞、早幼红细胞、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等。BMMNCs中含有多种类型的干细胞成分,这些细胞在体内、外可以分化为多种类型的细胞,并且可以分泌大量不同种类的营养因子影响血管、神经再生,进而改善循环或神经功能。本文对BMMNCs在神经再生和其他疾病的基础研究现况与临床应用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survivin在急性白血病(AL)儿童骨髓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应用RT-PCR的方法检测21例AL患儿骨髓及外周血MNC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结果 12例初诊AL患儿骨髓MNC中survivin阳性表达6例(50%);11例外周血MNC中survivin阳性表达4例(36.3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初诊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儿survivin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完全缓解组患儿中1 例骨髓survivin阳性表达(11.11%),明显低于初诊组(P<0.05),该例患儿7周后复发.AL初诊组4例外周血MNC survivin阳性表达者与7例阴性表达者外周血原始和/或幼稚细胞平均值分别为(76.43±43.28)×109/L和(5.86±13.85)×109/L,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① Survivin在AL初诊患儿骨髓及外周血MNC中高表达,提示survivin可能参与了儿童AL的发生发展;②完全缓解患儿骨髓survivin阳性表达可能可作为AL复发的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BAG-1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细胞化学SP染色法分别检测初治AML患者(7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完全缓解(AML-CR)患者(49例)、急性髓系白血病难治复发(RRAML)患者(17例)及正常对照者(15例)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BAG-1蛋白的表达。结果:四组BAG-1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7.857,P0.001);初治AML组和RRAML组中BAG-1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AML-CR组和正常对照组(P0.001);AML各分型患者的BAG-1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1.920,P0.05);初治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BAG-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白细胞计数及髓外浸润有关(字2=9.248,13.689,P0.01)。结论:BAG-1可能参与了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