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作用机制涉及损伤血管功能、活化炎症细胞和血小板、促进凝血及心肌肥大等方面。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是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一种亚型,传统观点认为其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在神经元回路的形成及学习、记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NMDA受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得到人们的关注。现就NMDA受体在Hcy致心血管细胞功能损伤中的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王铭杰  岳少杰 《国际呼吸杂志》2007,27(21):1615-1618
谷氨酸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氨基酸神经递质,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是谷氨酸重要的离子型受体。多种外周非神经组织也发现NMDA受体在维持组织正常的生理功能、参与组织细胞的损伤与修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在肺组织同样存在NMDA受体的表达,后者参与多种肺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成年家兔延髓孤束核(NTS)神经元上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和非NMDA受体在急性缺氧引起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性传导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向家兔NTS内注射NMDA受体拮抗剂2-氨基-5-磷酸戊酸(AP-5)和(或)非NMDA受体拮抗剂6.7-二硝基喹诺林-2.3-二酮(DNQX),观察其对急性缺氧时膈神经放电变化的影响。结果应用AP-5或DNQX对缺氧引起的呼吸增强均产生了抑制效应,两种受体拮抗剂之间有交互作用。结论哺乳动物NTS神经元上的NMDA受体和非NMDA受体在介导急性缺氧时外周化学感受性信号向中枢的传递中均发挥作用,NMDA受体尤为重要。两种受体有协同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糖皮质激素与脑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研究显示,糖皮质激素在脑缺血过程中起着广泛而复杂的作用。脑缺血后应激水平的糖皮质激素可能对新生动物有神经保护作用,而对成年动物则将导致神经元对缺血性损伤的易感性增加,其机制涉及兴奋性氨基酸及NMDA受体、能量代谢、钙超载、凋亡、即早基因表达、免疫与炎症反应、脑血流调节和脑水肿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5.
神经元凋亡是缺血性卒中神经元死亡的重要形式之一.在神经元凋亡过程中,民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起着重要作用,是神经元凋亡的启动者和执行者.NR2B是该受体的主要调节亚基,其跨膜片段M2是一个面向胞质向膜内反折的膜襻区,形成离子通道的内壁,决定了NMDA受体离子通道对ca2+的通透性.谷氨酸主要通过钙超载介导细胞损伤,因此,NR2B亚基在缺血性卒中神经元凋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的过度聚集可引起神经元损伤,包括凋亡或坏死,被称为兴奋性神经毒[1].这种兴奋毒效应在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1].谷氨酸受体被分为促代谢型和促离子型两类,后者又进一步被分为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和非NMDA受体两种亚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丹皮酚对缺糖缺氧(OGD)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元兴奋性氨基酸(EAA)、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该药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原代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8~12d后随机分为4组,其中对照组正常换液培养;模型组、丹皮酚组、地佐环平(MK-801)组均制备OGD再灌注损伤模型,在此基础上丹皮酚组于每个再灌注时间点前分别加入丹皮酚,MK-801组则加入MK-801溶液;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一般形态学变化,用MTr法测定神经元存活率,分别采用放射配基结合实验及RT-PCR法测定NMDA受体结合力、NR1亚基mRNA表达,以氨基酸分析仪检测EAA含量。结果模型组神经元肿胀或变形,突起缩短并逐渐消失,胞质内颗粒变性明显、甚至完全崩解;丹皮酚组及MK-801组神经元形态改变均较模型组减轻,胞体完整,突起较清楚,基本保持完整。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元存活率明显降低,NMDA受体结合力、NR1亚基mRNA表达及E从含量明显升高,而丹皮酚组及MK_801组上述指标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丹皮酚对离体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OGD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EAA及NMDA受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在NMDA诱导的大鼠皮层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培养大鼠原代皮层神经元,给予NMDA(100μmol/L,2 h)建立兴奋性神经毒模型;应用Caspase-3活性分析和Annexin V染色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SIRT1激活剂白藜芦醇(Resveratrol,RSV)拮抗NMDA引起的细胞凋亡,而SIRT1抑制剂Sirtinol(10μmol/L)取消RSV(25μmol/L)的保护作用。结论在NMDA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中,激活SIRT1发挥保护作用,而抑制SIRT1则参与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9.
兴奋毒性损伤学说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损伤时神经元死亡的重要机制之一。近年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 ,兴奋性氨基酸的兴奋毒性作用还与γ 氨基丁酸、神经胶质、谷氨酰胺等密切相关 ,而且除经典的兴奋性氨基酸离子型受体外 ,还有代谢型受体也参与了兴奋毒性作用。由此提出了弱兴奋毒性作用和间接兴奋毒性作用等概念  相似文献   

10.
兴奋毒性神经损伤学说的新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兴奋毒性损伤学说是中枢神经疾病与损伤时神经元死亡的重要机制之一。近年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兴奋性氯基酸的兴奋毒性作用还与γ-氨基丁酸、神经胶质、谷氨酰胺等密切相关,而且除经典的兴奋性氨基酸离子型受体外,还有代谢型受体也参与了兴奋毒性作用。由此提出了弱兴奋毒性作用和间接兴奋毒性作用等概念。  相似文献   

11.
同型半胱氨酸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的非血管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未解的难题。近年的研究表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升高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同型半胱氨酸通过损伤微循环引起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已被充分证实,但同型半胱氨酸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非血管机制仍在研究中。已有的研究资料表明,同型半胱氨酸主要是通过对神经元DNA的损伤,NMDA受体的兴奋性神经毒性作用以及氧化损伤等多途径的致病机理,导致神经元的损伤和死亡,最终引起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汪慧  于书彦  张衡 《山东医药》2011,51(20):13-14,28,I0001
目的探讨大鼠腹侧脑桥神经元上NMDA和GABA受体在黑伯反射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向大鼠腹侧脑桥内注射NMDA受体阻断剂D-2-氨基-5-磷酸基戊酸(D-AP5)和GABA受体阻断剂荷包牡丹碱(B IC),观察其对黑伯反射膈神经放电的影响。结果应用D-AP5削弱了黑伯反射的呼吸抑制效应,应用B IC增强了黑伯反射的呼吸抑制效应。结论存在于腹侧脑桥的由NMDA及GABA受体介导的突触传递参与了对黑伯反射强度的调节,但两者作用相反。  相似文献   

13.
5-羟色胺及其受体广泛分布于胃肠道.5-羟色胺7受体有多种生理功能,对胃肠运动和感觉的调控有重要作用.对5-羟色胺7受体的分子结构、组织分布、生理功能已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日益受到重视.深入开展5-羟色胺7受体在消化道的生理功能和功能性胃肠病中的病理机制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机制及开发新的有效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4.
镁离子(Mg^2+)能拮抗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氨基酸(EAA)的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阻断EA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神经元损害,起到神经保护作用。我科从2003年6月-2007年6月用硫酸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美金刚与血管性痴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是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之一,谷氨酸是脑内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美金刚是一种中等亲和力、非竞争性、电压依赖性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阻滞剂,能够阻断NMDA受体介导的胞内Ca2+超载,避免兴奋性毒性,可用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正>活动依赖的突触传递能效的改变,在多种记忆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药物成瘾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突触传递效能的改变。研究发现,参与成瘾的分子机制与突触可塑性的分子机制有很大重合。有观点认为成瘾是一种异常的学习记忆行为。在可卡因成瘾中,不仅在不同脑区有突触可塑性的产生,而且兴奋性突触可塑性的分子开关-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的组成及其生理特性都发生了改变,提示了NMDA受体在  相似文献   

17.
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又称为兴奋性氨基酸(EAA)。其主要通过离子型和代谢型细胞膜受体发挥作用。离子型受体是直接的离子通道,分为3个主要类型(分别以其激动剂命名):α氨基-3-羧基-5-甲基异噁唑-4-丙酸(AMPA),海人藻酸(KA)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大量证据表明,NMDA受体在疼痛中枢敏化的产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也可能介导周围神经敏化及内脏疼痛。  相似文献   

18.
脑肠相互作用在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脑电图、脑诱发电位、脑磁图等脑影像技术在功能性胃肠病研究中的应用,有助于了解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9.
犬尿氨酸代谢通路涉及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多种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化合物,这些代谢产物统称为"犬尿氨酸能物质".犬尿氨酸能物质参与多种病理生理学过程,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例如,喹咻酸是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激动剂,在许多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中可大量堆积在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元因兴奋性中毒而死亡.犬尿喹啉酸可拮抗兴奋性谷氨酸盐受体,减少因兴奋性中毒导致的神经元死亡.文章就犬尿氨酸代谢通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作用的相关研究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脑影像技术与功能性胃肠病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肠相互作用在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脑电图、脑诱发电位、脑磁图等脑影像技术在功能性胃肠病研究中的应用,有助于了解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