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合并左心功能不全 (LVD)的围术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CABG和PCI治疗的复杂冠脉病变合并左心功 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LVEF≤50%)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CABG 患者386 例,PCI 患者580 例,采用1∶1 配对方法,以 EuroSCORE危险因素及术前超声心动图指标为配对标准,两组各纳入患者135例,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结果及术前术后左室形态 及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PCI组慢性肺病及3个月内心梗发生率显著高于CABG组(8.1% vs 0.7%,P=0.003; 64.4% vs 31.9%,P=0.000),而左主干病变比例显著低于CABG组(12.6% vs 23.7%,P=0.018),其它方面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 异。血运重建结果比较:CABG组处理的靶血管数目明显多于PCI组(2.90±0.81 vs 1.67±0.73,P=0.000),完全再血管化程度明 显高于PCI 组(94.8% vs 51.8%,P=0.000)。术后术前超声结果比较:CABG组与PCI 组LVEF差值无显著差异(P=0.171),而 CABG组LVEDD差值明显高于PCI组(P=0.000)。围术期不良事件方面,两组住院死亡率及其它严重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对于复杂冠脉病变合并LVD患者,CABG与PCI均为安全可行的血运重建方式。与PCI相比,CABG完全再血管化程度 更高,术后早期左心功能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王消防  刘磊  杨博  朱军辉 《安徽医学》2019,40(8):902-905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ONCAB)、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心病短期预后。方法选取阜阳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125例实施冠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ONCAB患者78例,OPCAB患者47例,对比两组患者在搭桥数量、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入住时间,心房纤颤发生率,以及术后3年内动、静脉桥血管通畅率的差异。结果 OPCAB组在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少于ONC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远端桥血管吻合口数量,房颤发生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随访资料表明,OPCAB与ONCAB组患者在乳内动脉桥血管、静脉桥血管通畅率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OPCAB围术期效果优于ONCAB,术后近期桥血管通畅率,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率无差别。高龄冠心病患者,合并左主干病变、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严重合并症患者更适宜选用OPCAB。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早、中期左室功能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早、中期左心室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施行单独主动脉瓣置换术后随访资料齐全的51例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术后早期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收缩末内径(LVESD)明显减小,分别由术前(62.1±12.6mm及41.9±11.7mm)回缩到(46.9±7.6mm及29.0±7.0mm),接近正常水平,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前为(59.2±13.7)%,术后早期及中期分别为70.3±8.5%及68.8±10.8%,与术前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按患者术前LVEF分为正常(LVEF≥50%)组和减低(LVEF<50%)组,术后两组间表现出明显差异:LVEF正常组恢复明显好于减低组.按患者术前LVEDD分为巨大左室组(LVEDD≥70mm)和非巨大左室组(LVEDD<70mm),术后两组间也表现出明显差异:术前非巨大左室组术后左室内径及LVEF恢复明显好于巨大组.结论主动脉瓣置换术能明显改善术前受损的左心功能,术前LVEF及LVEDD是影响术后左心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可据此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或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CAB)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变化差异。方法通过前瞻性研究纳入40例行OPCAB或ONCAB(每组各20例)手术的患者,在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 d、2 d、3 d和4 d采集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计数、粒细胞及NLR的动态变化。结果与基线相比,OPCAB手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数目明显下降,术后3 d逐渐恢复;在围手术期间不同时间点ONCAB及OPCAB两组患者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和NLR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OPCAB引起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大量增多,T淋巴细胞大量减少,ONCAB并未加重对患者T细胞各亚群及NLR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苏丕雄  高杰  刘岩  颜均  张希涛  顾松 《北京医学》2006,28(5):257-259
目的对比研究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0PCAB)吻合口质量及心肌再血管化的程度.方法连续记录150例OPCAB及120例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检验或x2检验,对两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OPCAB与CABG两组比较,术前合并症脑血管事件分别为(26例vs11例)、合并肾功能不全(11例vs 6例),OPCAB组较CABG组多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机械通气时间[(4.1±2.6)hvs 12.5±8.4)h]、ICU天数[(1.9±0.5)d vs(2.3±0.8)d]、住院天数[(5±2)d vs(7±3)d],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平均搭桥支数[(3.1±0.7 vs(3.4±0.8)]、平均动脉桥支数[(1.3±0.5)vs(1.5±0.7)]、有质量问题桥血管数(6/465 vs 4/406)、桥血流波形图、桥血流量、PI值、死亡率(0.8%vs 1.6%)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OPCAB能取得与CABG相同的血管桥吻合口质量和血管桥流量及相同的心肌再血管化及动脉化程度,但术前合并症OPCAB组较CABG组多,而术后并发症则少于CABG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肾功能的变化规律. 方法:择期行 CABG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非体外循环组,每组30例,分别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冠脉旁路移植术(CCABG)和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并且在术前及术后6、24和48 h测定血肌酐值并计算出肌酐清除率.结果:术后24 h肌酐清除率CCABG组显著低于术前水平(62.7±18.2) ml/min vs (78.8±24.3) ml/min, P<0.05,OPCAB组也显著低于术前水平(72.9±20.5) ml/min vs (81.9±19.7) ml/min, P<0.05,CCABG组显著低于OPCAB组,P<0.05;术后48 h肌酐清除率CCABG组仍显著低于术前水平(68.5±13.2) ml/min vs (78.8±24.3) ml/min ,P<0.05,但OPCAB组已恢复到术前水平.CCABG组肾功能不全(RD)的发生率显著高于OPCAB组(46.7% vs 20.0%, P<0.05).结论:常规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CABG相比,前者对肾功能的损害较大,术后更易发生肾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7.
刘曦  陈彧  赵舟  刘刚  李欣 《北京医学》2013,35(7):502-505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在我院接受OPCAB的患者共233例,其中糖尿病组78例,非糖尿病组155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向患者发放SF-36生存质量调查简表,对患者生存质量予以评估.分别比较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在术前生存质量、术后生存质量以及生存质量增加值的差异.结果 术前生存质量比较,糖尿病组在躯体疼痛(BP) (48.1±26.3 vs.58.0±25.7)、总体健康(GH)亚组(37.7±17.9 vs.44.3±19.5)以及躯体健康总评(PCS) (39.5±19.6 vs.46.8±19.9)得分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术后生存质量比较,PF(66.2±20.3 vs.73.7±20.8)、VT(61.4±19.3 vs.68.3±19.6)、GH亚组(50.8±18.3 vs.58.3±21.9)以及精神健康总评(MCS:61.0±20.4 vs.67.5±21.2)得分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对生存质量增加值做组间比较,糖尿病在躯体疼痛(BP)亚组的增加值高于非糖尿病组(25.3±28.7 vs.16.1±27.7;P=0.021),在其余亚组的生存质量增加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接受OPCAB的患者,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普遍低于非糖尿病患者,在术前主要表现在躯体健康方面,在术后主要表现在精神健康方面.糖尿病患者接受OPCAB对于躯体疼痛的改善程度要多于非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2例行PCI的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PCI组),并选择同期基线资料相似的60例单纯应用药物治疗的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作对照组。分别于PCI术前(或药物治疗前)及术后(或药物治疗后)6个月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测,比较2组心脏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FS)的变化,并依据临床表现比较2组NUHA心功能分级的改变。结果2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彩色多普勒检测各项左心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PCI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其LVDd〔(45.26±12.85)vs(47.71±13.09)mm〕、LVDs〔(29.75±0.91)vs(31.06±0.61)mm〕、LVEF〔(50.56±5.91)%vs(47.62±8.52)%〕和FS〔(28.15±2.98)%vs(23.98±3.05)%〕四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PCI组患者心功能(NYHA)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PCI治疗可明显改善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18)F-FDG)心肌代谢显像联合99锝m-甲氧异腈(~(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的价值,通过双核素心肌显像诊断心梗患者心肌梗死区的坏死心肌或存活心肌,从而判定此项技术对心梗患者血运重建术(冠脉搭桥及冠脉支架术)的临床价值。方法126例经心脏冠脉造影证实的至少一支以上冠状动脉闭塞以及临床明确诊断为心肌梗塞的冠心病患者,在两日内分别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及~(18)F-FDG心肌代谢显像,其图像分为显像剂分布减低、明显减低和缺损。其中,心肌灌注显像与心肌代谢显像不匹配为心肌存活,心肌灌注显像与心肌代谢显像匹配为心肌无存活。将纳入研究的心肌梗死患者分为3组:心肌存活组、部分心肌存活组和无心肌存活组。3组冠心病心梗患者在血运重建术前及术后均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获得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指标。结果 126例心肌梗死患者病例中剔除6例死亡患者,其中3例无心肌存活患者,2例部分心肌存活患者,1例有心肌存活患者。其余120例心梗患者均在血运重建术前及术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57例心肌存活组患者LVEF值(40.81±8.91)%,经过血运重建术后,LVEF值提高至(52.71±9.23)%,t=-5.23,心功能改善明显,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部分心肌存活组36例患者LVEF值(38.61±9.91)%经过血运重建术后提高至(44.71±9.73)%,t=-5.45,心功能改善尚可,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心肌存活组患者27例,LVEF值(35.11±7.91)%,经过血运重建术后LVEF值提高至(39.71±9.23)%,t=-5.89,心功能改善不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心肌代谢显像联合~(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可以从心肌血流灌注和心肌葡萄糖代谢两个方面同时观察心肌状态,判断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区存在的坏死心肌或存活心肌,对冠心病心梗患者的血运重建术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抽样,选取6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行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冠脉旁路移植术,试验组推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术后ICU治疗时间(h:71.93±18.43 vs 84.34±17.13)、术后机械通气时间(h:14.56±7.64 vs 14.56±7.64)明显较短(P0.05),术后心房纤颤持续时间10 min所占比例(%:26.47 vs50.00)显著较低(P0.05),而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静脉桥血管远端吻合口数及LVEF、LVEDD水平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临床效果确切,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术术中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对心功能恢复的影响及预后.方法: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9月在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二尖瓣置换术的92例患者.其中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有48例(试验组),其余44例患者行传统二尖瓣置换术(对照组).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包括组内与组间)术前、术后7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情况,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血管活性药物运用时间[(4.25±1.19)d]明显短于对照组[(5.64±1.63) d](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8.34%)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 (P=-0.031).术后6个月,试验组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32.64±3.76) 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43.60±3.68) 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31.81±4.73) mm]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 (64.86±4.23)%、左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 shortening,LVFS)[(36.04±2.9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有助于术后心功能的恢复和短期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48例(男38例,女10例),根据PCI术后测量的IMR值分为3组,A组IMR≤25(n=18);B组IMR 25~32(n=16);C组IMR≥32(n=14).检测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PCI术后及术后1年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术后1年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果 3组间血清NT-ProBNP水平[(2 734.83±1 009.40)vs.(4 929.68±1 611.52)vs.(7 480.64±2 082.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449,P=0.000).术后3组间LVEF[(54.00士5.99)vs.(52.31士4.35)vs.(49.29士4.6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376,P=0.043),3组间LVE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3组间LVEF[(57.28±5.21)vs.(54.43±3.69)vs.(46.43±5.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744,P=0.000),3组间LVEDD(48.94±1.95)vs.(50.63±2.68)vs.(52.14±2.6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875,P=0.002).术后1年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例数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707,P=0.035;x2 =6.084,P=0.048);再次ACS、再次PCI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 PCI术后测量IMR能有效预测患者心功能及1年内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胶囊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6月河北以岭医院心内科诊治扩张型心肌病患者55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55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78例。以标准化心力衰竭治疗为基础治疗,本基础治疗基础上试验组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治疗,疗程均为12个月。比较2组受试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短轴缩短率(FS)、一氧化氮(NO)含量、内皮素-1(ET-1)含量、可溶性血管内皮黏附因子(SICAM-1)含量及反应性充血后内径变化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LVEF、FS明显提高[(45.52±9.64)%vs.(43.38±8.17)%),t=2.640,P=0.001;(26.34±3.95)vs.(23.06±4.24)%,t=8.811,P=0.000],LVEDD、LVESD明显降低[(68.12±9.06)mm vs.(69.89±8.06)mm,t=2.266,P=0.024;(38.12±2.95)mm vs.(41.35±3.32)mm,t=11.328,P=0.000];试验组NO含量明显升高[(46.86±13.56)μmol/L vs.(44.23±12.58)μmol/L,t=2.209,P=0.000),ET-1及SICAM-1含量明显降低[(37.03±15.39)ng/L vs.(40.25±16.89)ng/L,t=2.194,P=0.029,(238.96±68.93)ng/L vs.(258.13±69.15)ng/L,t=3.053,P=0.002],反应性充血后内径变化率变化值明显增大[(11.39±2.51)%vs.(10.53±2.05)%,t=4.115,P=0.000]。结论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安全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血管活性物质含量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叶武  陈立军  楼杨勇 《海南医学》2012,23(23):22-23
目的 观察心脏瓣膜病患者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围手术期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36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评估术前心功能,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在术前1d、术后1d、术后7d测定血浆BNP浓度.分析围手术期血浆BNP的变化,结合心功能分级和LVEF结果,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 36例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1例术后出现心包填塞,行二次开胸止血术,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为(22.40±8.65)h,术后ICU平均治疗时间为(5.10±2.45)d.患者术后1d血浆BNP较术前1d明显升高(P<0.05),术后7d血浆BNP较术后1d明显下降(P<0.05),略高于术前1d水平(P>0.05).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与术前1d血浆BNP浓度水平呈正相关(r=0.814,P<0.05).患者术前1d血浆BNP与术前LVEF呈明显负相关(r=-0.614,P<0.05);术后7d血浆BNP与术后LVEF呈明显负相关(r=-0.672,P<0.05).对于术后LVEF<50%和≥50%的患者,术前1d血浆BNP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912.42±110.75) pg/ml和(561.27±127.79) pg/ml (P<0.05).对于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24h和≥24 h的患者,术前1d血浆BNP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644.83±138.93) pg/ml和(778.78±157.82) pg/ml (P>0.05).结论 心脏瓣膜病患者围手术期血浆BNP浓度检测方便,能正确反映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5.
刘欢  陆小虎  刘翔  王晓伟 《重庆医学》2022,(19):3331-3334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OPCAB)后发生心搏骤停(CA)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接受OPCAB治疗且在术后发生CA的患者25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接受OPCAB治疗未发生CA的患者100例为对照组(性别相同,年龄±2岁)。比较两组病例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OPCAB后发生CA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组室壁运动障碍发生率、术前左心房直径(LAD)及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Dd)均高于对照组,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VDd高[OR=1.141,95%CI(1.017,1.280),P=0.025]是OPCAB术后发生CA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VEF高[OR=0.942,95%CI(0.890,0.998),P=0.043]是保护因素。结论 接受OPCAB患者应严格进行术前评估,对于低LVEF合并LVDd增加的患者更应重视术后监护管理,及时采取干预治疗措施,降低CA的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门控心肌断层显像评价血运重建术(PTCA或CABG)对心肌梗塞患者左室重构及心功能影响的临床价值。方法心肌梗塞组(MI组)24例分别于PTCA或CABG术前1周和术后2~3月行静息门控心肌断层显像。正常对照组21例行静息门控心肌断层显像。利用机器程序分别算出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梗塞面积(IS)、左室球化指数(LVSI)。结果①MI组术前EDV、ESV和SI分别为(118.6±36.7)ml、(63.2±28.4)ml和1.00±0.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8±15.3)ml、(33.5±10.2)ml和0.80±0.06(P<0.01);MI组LVEF为(42.5±12.1)%,显著低于对照组(63.2±8.6)%。②MI组术后EDV、ESV、SI和梗塞面积分别为:(102.0±27.2)ml、(53.5±22.1)ml、0.91±0.08和(25.3±8.6)%,低于术前的(118.6±36.7)ml、(63.2±28.4)ml、1.00±0.12和(36.3±10.2)%(P<0.05);术后LVEF为(51.8±10.6)%,高于术前(42.5±12.1)%(P<0.01)。结论 MI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左室扩大、球型化等左室重构和心功能损害;血运重建术能挽救存活心肌、减低MI患者左室重构和改善心功能;门控心肌断层显像的多项指标对评价MI患者血运重建术的疗效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OPCAB)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2007年12月~2008年12月期间在我院成功接受OPCAB的患者130名,术后随机分配到阿司匹林组 (A组)和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AC组).两组采用不同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A组59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d;AC组71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d.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术中术后情况,以及两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血及血制品使用量.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中的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AC组胸腔引流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76±382.88ml vs 1057.96±475.32ml,P=0 458).A组和AC组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后的胸腔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3.13±261.48ml vs 469.12±249.45ml,P=0.914).两组患者中均未发生围术期死亡、二次开胸止血或严重的胸外出血情况.结论 OPCAB术后早期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不会导致术后出血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在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行介入治疗的8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术前2天给予左西孟旦注射液。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检查以确定冠脉病变程度、狭窄程度,并行介入治疗。观察术后肌酐水平,随访术后1月心功能改善情况,包括6分钟步行试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左室射血分数( LVEF)等。结果治疗组共完成完全血运重建38例,对照组共完成完全血运重建2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月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减轻;与术前比较,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更加明显(P<0.05)。治疗组术后肌酐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在对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应用左西孟旦,可增加患者耐受力,从而增加患者完全血运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明显改善术后患者心功能及肾功能水平,以最大程度挽救缺血心肌。  相似文献   

19.
心绞痛患者脑利钠肽浓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AP)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20例(对照组)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正常、心功能正常者及55例AP患者静脉血BNP浓度.使用惠普SONOS 5500型超声心动图仪,取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测量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AP组血浆lg(BN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LVEF<50%的患者升高更明显(P<0.05).心功能NYHA≥Ⅲ级组lg(BNP浓度)明显高于Ⅱ级组(P<O.01),NYHAⅡ级组高于Ⅰ级组(P<0.01),NYHA Ⅰ级组高于对照组(P<0.01).稳定型AP组和不稳定型AP组lg(BNP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O.05).冠脉病变1支组、2支组及3支组间lg(BNP浓度)差异亦无显著性(P>O.05).AP组血浆BNP浓度与LVEF负相关(r=-O.54,P<0.001),与LVESD正相关(r=O.53,P<O.001),与LVEDD、LAD相关性较弱(分别为r=0.40,P<0.01;r=0.39,P<O.01).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浆BNP浓度明显升高,严重心衰患者表现更为明显.BNP浓度可反映左室收缩功能,与AP是否稳定、冠脉病变可能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 (OPCAB)围手术期甲状腺激素的变化 ,研究其对甲状腺激素代谢的影响。方法 测定 15例接受OPCAB手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血浆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相关抗体的浓度。结果 术前各项观测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 )、总甲状腺素 (T4)术中升高 (T3 :76 .8± 11.1vs 96 .6± 8.3,P <0 .0 5 ;T4:7.3± 0 .7vs 10 .5± 1.8,P <0 .0 5 ) ,术后逐渐下降 ,到术后第 1日降至最低(T3 :76 .8± 11.1vs 38.8± 6 .9,P <0 .0 1;T4:7.3± 0 .7vs 5 .4± 0 .9,P <0 .0 5 ) ,以后逐渐回升。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rT3 )术中变化不明显 ,术后逐渐升高 ,到术后第 3日达高峰 (4 3.2± 16 .6vs 81.2± 2 7.0 ,P <0 .0 1) ,此后开始下降。促甲状腺素 (TSH)术中逐渐下降 ,到术后第 1日降至最低 (1.3± 0 .5vs 0 .4± 0 .3,P <0 .0 1) ,术后第 7日恢复正常。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 )、游离甲状腺素 (FT4)、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b)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虽有波动 ,但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且均在正常值范围内。结论 OPCAB手术影响甲状腺激素代谢 ,围手术期存在低T3 综合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