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目的探究不同气管切开时机对救治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疗效影响,为更好的救治患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6年8月于医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6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不同气管切开时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患者实行早期气管切开,对照组患者实行晚期气管切开,对两组患者感染的病原菌进行分析,在手术前后检测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和血氧饱和度(SaO_2),对两组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估(GCS评分)并比较,同时检查两组患者肺部感染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多为革兰阴性菌,主要感染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6.47%、23.54%;术前两组患者PaO_2、PaCO_2和SaO_2数据及格拉斯哥昏迷评估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改善有效率为82.05%,对照组有效率为65.52%;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也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过程中,应掌握好气管切开时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不同气管切开时机对救治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疗效影响,为更好的救治患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6年8月于医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6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不同气管切开时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患者实行早期气管切开,对照组患者实行晚期气管切开,对两组患者感染的病原菌进行分析,在手术前后检测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和血氧饱和度(SaO_2),对两组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估(GCS评分)并比较,同时检查两组患者肺部感染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多为革兰阴性菌,主要感染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6.47%、23.54%;术前两组患者PaO_2、PaCO_2和SaO_2数据及格拉斯哥昏迷评估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改善有效率为82.05%,对照组有效率为65.52%;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也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过程中,应掌握好气管切开时机。  相似文献   

3.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医院肺部感染的预防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探讨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医院肺部感染率的综合护理措施. 方法及时实施充分吸痰、气道湿化、胸部体疗、口腔护理、消毒隔离、营养支持等措施. 结果肺部感染率明显下降,由1990~1992年度的23.33%,逐渐下降到2000~2003年的3.53%. 结论充分吸痰、湿化气道及消毒隔离是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院内肺部感染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原因及其对策,为其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9月医院行气管切开术的5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不同年龄、昏迷时间、慢性基础疾病、吸烟史及脑损伤类型者肺部感染率进行比较,分析肺部感染者的病原菌分布,同时对肺部感染患者进行针对性处理,对感染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27例,感染率为50.94%,其中≥60岁者、昏迷时间≥1周、伴发慢性基础疾病、有吸烟史者及脑挫裂伤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分别为69.23%、72.22%、73.33%、67.86%及63.33%,明显高于其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7例肺部感染患者中共分离病原菌2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7株占60.71%,革兰阳性菌9株占32.14%,真菌2株占7.14%。结论年龄较大、昏迷时间较长、伴发慢性基础疾病、有吸烟史及脑挫裂伤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且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经针对性处理可有效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不同时机气管切开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气管切开时机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气管切开时机为发病72 h内,对照组气管切开时机为发病72 h后,比较两组发病7、20 d后临床肺部感染评...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发生肺部感染的临床及细菌学研究,探讨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现状分析,以指导临床治疗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2005年5月-2013年3月45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后发生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对临床治疗、痰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238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226株占95.0%,革兰阳性菌12株占5.0%;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的药物敏感性最高,达到63.8%;12株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100.0%敏感,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的敏感率也在50.0%以上。结论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治疗中必须根据药敏检测结果及时调整用药,加强抗菌药物规范使用,减少耐多药病原菌的增加;综合规范的护理措施也对减少肺部并发症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时机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进行气管切开的136例按切开的时机分为早切组和非早切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切组1周后的GCS评分高于非早切组,而低氧血症、肺部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非早切组。结论:早期气管切开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肺部感染发生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尽早行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8.
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医院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医院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方法,对166例患者进行痰培养、药敏试验及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医院肺部感染发生率78.9%,大多数出现在气管切开后的3~6d,病死率显著高于无医院肺部感染者(P<0.05),普通病房的发生率显著高于ICU(P<0.01),共培养出致病菌289株,革兰染色阴性(G-)杆菌占73.4%。结论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医院肺部感染与使用地塞米松、H2受体拮抗剂及酸泵抑制剂无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医院环境污染、G-杆菌感染相关;预防和治疗应立在早期1周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建立ICU,监控医院环境污染,根据药敏试验联合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科73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其中52例早期气管切开(时间≤2h),21例未早期切开或延迟切开(〉2h)。比较两者的预后情况。结果52例早期气管切开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死亡17例,病死率32.69%,未经早期气管切开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死亡12例,病死率57.10%。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估计近期不能清醒,呼吸道有梗阻,肺部痰多不易排出及合并胸部外伤者宜早期行气管切开,可减少肺部感染,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发生肺部感染的防治经验,为控制患者肺部感染提供试验数据,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对2009-2013年住院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216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对病原学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调查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病原菌培养与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法进行操作和结果判断。结果 216例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161例,发生率74.5%;痰培养出54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398株占73.7%,其中大肠埃希菌146株,占27.0%,肺炎克雷伯菌78株,占14.4%,铜绿假单胞菌52株占9.6%,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的敏感度较高;共检出革兰阳性菌142株占26.3%,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2株占11.5%,MASA检出率为53.2%。结论气管切开后发生肺部感染病原菌的来源主要是外源性,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应及时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低临床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治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12例颅脑损伤昏迷气管切开患者临床资料,均予呼吸机辅助呼吸,观察肺部感染情况,分析病原菌种类,调查相关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12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176例,感染率为34.4%,培养分离出病原菌21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59株,占72.9%;对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年龄、GCS评分、糖尿病史、长期吸烟史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气管切开时间是肺部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主要菌群是革兰阴性菌,危险因素较多,在临床工作中,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重症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观察早期物理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细菌学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效果、呼吸功能和神经功能.结果 共检出病原体45株,其中细菌35株占77.78%,支原体属6株占13.33%,病毒4株占8.89%;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29%、血氧饱和度(96.3±10.32)%、动脉血氧分压(94.18±10.38)mm Hg,明显高于对照组,呼吸恢复平稳时间(1.89±0.24)d、X线征象消失时间(6.92±0.82)h、肺部啰音消失时间(5.23±0.62)d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重症颅脑损伤合并多种病原菌同时感染,早期物理治疗能够促进呼吸功能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于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干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方法,针对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临床干预措施(使用可冲洗气管套管、把握气管套管拔除指征、积极的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灌洗治疗、合理营养支持和代谢调理、振动排痰机排痰)。结果观察组(实施临床干预)肺部感染率为55.56%(35/63),平均感染控制时间为(6.33±2.71)d;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未实施临床干预)肺部感染率为72.31%(47/65),平均感染控制时间为(8.44±3.14)d;两组肺部感染率与感染控制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显著性(分别Χ^2=3.89,P〈0.05;t=3.19,P〈0.01)。结论经临床干预后,有效降低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率,并缩短了肺部感染控制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间断法、持续法人工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湿化效果,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医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重型颅脑损伤、心肺复苏术、手术全麻尚未清醒等,采取气管切开的患者共84例,按照患者家属自愿原则,将持续微量注射泵气道滴药湿化组设为试验组,间断性滴药湿化组设为对照组,每组42例,通过湿化效果、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湿化效果满意率分别为88.1%、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部感染及气道黏膜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微量注射泵气道 滴药湿化法,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效果,明显优于间断性滴药湿化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12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68例为干预组,采取地面消毒,加强患者气道管理,使用震动排痰机排痰,改进吸痰方法;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清洁及患者营养等干预措施;以2008年1月-2009年12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30例为对照组,按疾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对两组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组呼吸道感染率为34.7%,对照组感染率为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及住院时间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感染的控制应以预防为主,加强护理管理,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ICU内肺部感染病原菌检验分析的临床应用,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86例因重症颅脑损伤入住医院ICU且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详细记录基本信息,根据病情给予相应治疗,同时留取其痰液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6例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9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5株占58.5%,以肺炎克雷伯菌为最多,革兰阳性菌29株占30.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真菌10株占10.6%,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多;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最敏感,敏感率80.0%,其次为亚胺培南,敏感率74.5%;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最敏感,敏感率96.6%,其次为氨苄西林,敏感率82.8%,真菌对氟康唑最敏感,敏感率80.0%,其次为伏立康唑,敏感率60.0%。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应尽早采集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明确病原学诊断,有针对性地使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并对患者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给予指导。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临床收治的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61例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感染率,分析导致患者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检测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并进行药物敏感度测定。结果 261例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81例,感染率为31.03%;81例颅脑外伤术后肺部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2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8株、革兰阳性菌33株、真菌5株;革兰阴性菌对舒巴坦的敏感度高,对他唑巴坦和头孢噻肟的耐药性高,革兰阳性菌对头孢他啶的敏感度高,对头孢噻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高;年龄、住院时间、昏迷情况、呼吸机应用情况、气管切开情况、合并疾病种类、休克、多发损伤是导致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情况较为严重,革兰阳性菌是导致患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并针对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混悬液(SP)对减少重型颅脑损伤(SCI)患者肠道多重感染(IMI)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患者26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观察组患者给予百普力肠内营养混悬液进行肠内营养,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腹泻、便秘、肠道多重感染等发生率、患者ICU住院、首次排便、肠内营养达标时间,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以及腹壁皮皱厚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腹泻、便秘、肠道多重感染等发生率分别为8.96%、8.21%、30.6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66%、20.15%、5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ICU住院、首次排便及肠内营养达标时间分别为(7.52±3.23)(4.13±1.26)(3.89±0.62)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1.31±6.85)(6.98±1.15)(6.31±3.0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BMI及腹壁皮皱厚度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百普力肠内营养能够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患者肠道多重感染发生率,减少患者腹泻、便秘症状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