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28例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应用经验,评价其对患者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我院近年来28例不阻断升主动脉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为实验组,全组年龄3.20岁;随机抽取相同年龄段的体外循环阻断升主动脉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8例作为对照组。对术中体外循环转流时间、术后辅助呼吸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天数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不阻滞升主动脉体外循环时间、术后辅助呼吸时间、术后引流量较对照组阻断主动脉显著减少与降低p〈0.01与〈0.05(t=8.510,2.648,2.477);两组住院天数无差异。结论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手术能简化操作,缩短体外循环转流时间,减少术中心肌损伤;从根本上避免了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发生,促进了心功能的恢复。手术效果与经典阻断升主动脉手术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婴幼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进行分析总结。方法:选取山西省儿童医院心胸外科2009年10月~2014年4月收治的TAPVC患儿21例,其中心上型12例、心内型7例、混合型1例、心下型1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为(42.6±21.3)min,体外循环时间为(84.6±28.4)min,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3.42±2.01)d。所有患儿手术均成功,早期无死亡。围手术期出现低心排2例,肺高压危象1例,合并肾功能不全1例,出现房性早搏3例,节性心律2例,延迟关胸1例,均经治疗后出院。术后随访3个月~2年,除1例心上型TAPVC患儿,术后1年出现吻合口狭窄,肺静脉梗阻,死于严重心衰。余患儿生长发育良好,紫绀消失。多次复查心脏彩超,吻合口无梗阻,房室腔较前减小或基本接近正常。结论:对TAPVC患儿,一旦确诊,就应该尽早手术治疗,术中吻合口足够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同时加强术后监护治疗,防止术后低心排及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并加强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对4例患儿行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年龄2~21(8.25±8.66)个月,体重4.5~9(5.87±2.09)kg。诊断包括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1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2例和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适应证为患者心内畸形纠治术后不能脱离体外循环和/或并发肺动脉高压危象。结果平均ECMO支持时间为14~171(50.95±80.15)h。4例全部撤离ECMO并顺利出院。其中1例患儿术后3个月因循环衰竭死亡,其余患儿术后随访6~14(10.50±4.12)个月病情稳定。结论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不能脱离体外循环的患者行ECMO支持能降低其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行大动脉调转术的麻醉管理.方法 14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新生儿,在气管插管全麻、体外循环(CPB)下行大动脉调转术,麻醉采用间断予芬太尼、咪达唑仑和维库溴铵维持,主动脉开放后给予多巴胺、米力农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 全组麻醉平稳,CPB转流时间186 ~392 (237.1±42.3)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26~201(139.5±34.2)min,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24 ~342 h.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3例,死亡2例,延期关胸5例,低氧血症4例,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各2例.结论 新生儿大动脉调转手术麻醉危险性高,术中加强左室功能支持,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重视肺部并发症处理是麻醉管理重点.  相似文献   

5.
雷虹  朱正艳 《安徽医学》2007,28(5):400-401
目的总结4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治疗体会。方法4例患者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3例心上型中,1例经房间沟行左心房后壁与肺静脉共干心外吻合,1例采用上腔静脉和升主动脉间行心外吻合,余1例采用经房间隔缺损吻合法。另1例混合型采用扩大房间隔缺损至冠状静脉窦,用心包片修补房缺,将肺静脉开口分隔至左心房侧。以上4例患者术中均同时结扎垂直静脉。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余患者恢复顺利。术后随访7个月~5年,患者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未见结性心律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结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其中心上型手术方法以经上腔静脉和升主动脉间行心外吻合较优越。  相似文献   

6.
目的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总结9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APVC)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总结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我科收治的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病人9例.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手术包括心上型及心内型的矫治及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的修补,三尖瓣成型手术.结果组术后心功能均恢复到I~II级,无心律失常发生,术后随访3~6月,未发现肺静脉梗阻病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一经确诊应尽快手术治疗,其治疗效果满意,以免发生肺静脉梗阻影响手术效果以及发生艾森曼格综合征失去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婴幼儿膈膨升症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膈膨 升症病例。经胸手术21例,经腹手术8例,均行前后双层折叠,膈肌菲薄者需来回折叠,结果:本组患儿术后膈顶均降至第9-10后肋水平,效果满意,经腹手术患儿有2例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经手术治愈未再复发,结论:婴幼儿膈膨升症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膈肌年叠术是唯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R)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22例患者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2~14岁。心上型8例,心内型13例,混合型1例。全组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TAPVR矫治术。结果手术死亡1例,死于术后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术后并发心律失常3例,呼吸道感染2例。结论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通过手术技术的改进心上法治疗心上型TAPVR,手术部位显露好,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低。TAPVR的外科矫治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婴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监护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 47例患儿,男27例,女20例,年龄范围从2天~5月,体重3~5kg,病种包括: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15例;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12例;右室双出口2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3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合并其他畸形6例;主动脉缩窄6例;肺动脉闭锁/动脉导管未闭1例.全组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治疗,术后依据病情予米力农、多巴胺、异丙肾上腺素等持续静脉滴注以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结果 术后死亡4例(8.5%),发生各种并发症25例(53%).结论 小婴儿危重复杂先心病术后应用综合治疗措施,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是降低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0.
杨桦  童亚西 《重庆医学》2003,32(5):589-590
目的 总结278例3岁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 1989年11月一2001年12月,3岁以下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278例,男196例;女82例,年龄6d一3岁;体重3—12kg;体外循环时间32—340min;阻断主动脉时间16—200min。左向右分流病例224例,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部分性或完全性房室通道、完全性异位肺静脉引流;右向左分流42例,有法乐氏四联症、三尖瓣闭锁、单心室、三尖瓣狭窄合并右室发育不良、大动脉转位。其他有肺动脉狭窄等。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16例,死亡与体外循环技术无关。结论 婴幼儿的体外循环应注意选择优质膜肺、减轻血液创伤、减少预充量、提高胶体用量、针对不同的先心病采用不同的灌注方案,做好术中监测,加强心肌保护液灌注的管理,是做好婴幼儿体外循环管理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的围术期监护方法.方法:收集2007年3月至2009年6月于我院心脏中心行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根治手术的患儿24例(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10 d~182月,平均(16.78 4±37.30)月;体重2.8~36(7.00±6.83)kg.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小剂量、多种正性肌力药维护心功能.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1例死于肺出血,1例死于感染伴多脏器功能衰竭.呼吸机使用时间3~393(72.83±80.63)h.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3例,肺炎11例,呼吸功能不全13例,心律失常5例,肺出血1例.再插管6例.结论:由于肺动脉高压及肺静脉纤维化出现较早,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一经诊断明确即应手术,如伴有肺静脉回流梗阻,更应急诊手术.术后肺炎及呼吸功能不全是造成呼吸机辅助通气和监护室滞留时间延长的重要原因.加强呼吸道管理,积极防治低心排综合征,有助于提高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监护质量.  相似文献   

12.
<正> 1 资料与方法 1987年6月~1991年8月,临床共应用体外循环心肌保护74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34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26岁,平均14岁。应用手术种类 房间膈缺损14例;空间隔缺损49例;法鲁氏三联症3例;法鲁氏四联症1例;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1例;肺动脉狭窄3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主动脉狭窄1例;主动脉瓣下狭窄1例。74例中,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最长120min,最短20min,平均70min。全身温度  相似文献   

13.
胡根源  丁力  张峰  胡英超  马佳佳  张海永 《安徽医学》2021,42(10):1149-1152
目的 探讨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纠治术的特点及术后发生肺静脉梗阻(PVO)的危险因素.方法 从医院病历系统中调取200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儿童医院心胸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94例TAPVC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常规手术组(56例)和Sutureless术式组(38例),比较2种手术方式的特点及术后PVO发生情况,采用多元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术后PVO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患儿术后PVO的总发生率为9.6%(9/94),常规手术组和Sutureless术式组的肺静脉梗阻发生率分别为2.6%(1/38)和14.3%(8/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多元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Sutureless术式组术后发生PVO的风险低于常规手术组(HR:0.171,95%CI:0.112~0.291,P=0.015).此外,术前肺静脉梗阻/狭窄(HR:4.373,95%CI:1.083~17.313,P<0.05)和主动脉阻断时间长(HR:10.571,95%CI:1.310~87.032,P<0.05)是患儿发生术后PVO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合并PVO和长时间阻断主动脉均是TAPVC术后发生PVO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常规手术方式相比,Sutureless术可明显降低患儿术后PVO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患儿手术的预后,寻找影响手术死亡的危险因 素。方法 选取2008 年6 月-2016 年6 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实施TAPVC 纠治手术的患儿102 例,用 Logistic 回归方法对可能导致手术死亡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患儿住院死亡9 例(8.8%)。其中,心上型5 例, 心内型2 例,心下型2 例;6 例死于低心排,3 例死于肺部感染。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肺部感染、解剖分型、 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体重分级为影响术后近期死亡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TAPVC 患儿实施手 术治疗,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肺部感染、解剖分型、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体重分级是影响手术 效果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对婴幼儿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6年12月经超声心动图诊断的8例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患儿,其中男4例、女4例,年龄15~195 d,平均年龄79.8 d。超声从胸骨旁、剑突下、心尖多个切面,观察肺静脉异位引流的途径及位置,右心房、右心室的扩大程度,心房水平分流方向等。结果 8例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患儿中,6例行CT检查,5例行手术治疗。超声心动图检出7例,漏诊1例,诊断准确率为87.5%。本病的间接超声征象为小的畸形左心房和心房水平右向左分流,肝、门静脉扩张迂曲,肝内血流丰富;直接征象为左、右肺静脉未回流左心房,汇成共同肺静脉干,汇入垂直静脉后经右下行穿越膈肌至门静脉或肝静脉。剑突下切面可显示3条平行走行的血管,即垂直静脉、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前二者与后者血流方向相反。8例患儿垂直静脉膈下回流部位均为门静脉,3例患儿存在降垂直静脉与门静脉或肝静脉连接处梗阻。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小儿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具有重要价值,能为外科术前评估提供结构及血流动力学信息。采用多声窗、多切面及连续追踪法观察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异位引流的肺静脉行程,可对其作出准确诊断,但须与混合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及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或肝动脉-静脉瘘等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在非心脏外科手术及急诊抢救中的应用经验,旨在进一步拓宽体外循环技术在综合医院多学科领域里的应用范围。方法 2005年1月~2012年3月共完成的9例体外循环技术在非心脏外科手术及急诊抢救中的应用。4例采用股-股转流技术,1例采用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转流技术,2例分别采用降主动脉和右心房插管输血技术,2例分别采用升主动脉与股静脉和升主动脉与上腔静脉+股静脉插管转流技术。结果 9例体外循环转流顺利实施,体外循环时间17~180 min,3例阻断时间29~46 min,8例手术及急救成功,术后顺利康复出院,1例心脏骤停的冠心病患者抢救无效,心脑复苏失败,死亡。结论体外循环技术的应用,使传统方法难以完成的高难度非心脏外科手术获得成功,也为非心脏外科手术术中大出血的急诊抢救提供新的救治手段。  相似文献   

17.
罗世伟 《广西医学》1999,21(6):1204-1206
8年来将笔者管理的无直接体外循环管理因素致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303例总结分析,以探讨体外循环安全转流管理的体会。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03例,男193例,女110例,年龄4.6~53岁,平均28岁,体重10.5~63kg;VSD修补术73例,ASD修补术37例,二尖瓣置换术9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3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26例,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术6例,肺动脉瓣形成术11例,肺静脉异位引流纠正术6例,冠状动脉窦瘤破裂修补术8例,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28例;主动脉阻断时间15~129min,平均75min,转流时间25~212min,平均196min的284例,不阻断主动脉保持心脏…  相似文献   

18.
总结107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后的循环系统监护。术后持续有创血压、中心静脉压、左房压、肺动脉压监测,控制出入液量,正确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心功能,及时正确处理心律失常,防止低心排的发生。合理使用呼吸机,预防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107例患儿术后除8例死亡外,其余痊愈出院。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术后加强循环系统的监护对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大动脉调转手术的外科技术和围术期处理的临床经验。方法2006年1月-2014年1月,共接收大动脉转住患儿53例,18例因多种原因未进行手术治疗,35例接受大动脉调转手术。其中,男21例,女14例;合并室间隔缺损(TGA/VSD)的患儿27例,年龄14d~1岁;体重3.2~8.8kg,平均(5.27±1.56)kg,室间隔完整(TGA/IVS)的患儿8例,年龄为10d~1个月;体重为2.9~5.5kg,平均(3.46±1.15)kg。全部患儿均接受工期大动脉调转手术,无快速Ⅱ期病例。术毕当天及出院前常规行心脏超声检查,并术后3个月、半年及每年行常规随访。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病死率为8.6%。延迟关胸3例,分别为1d、2d和3d,无切口感染及愈合不良出现;再开胸止血3例,发生率为8.6%。27例TGA/VSD患儿的平均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为(147±3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16±29)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22~163h,ICU滞留时间为3~17d;出院前心脏超声提示1例患儿存在残余VSD,穿隔血流直径〈2mm;未见心室壁反常运动;2例肺动脉血流速度稍增快,分别为2.0m/s及2.2m/s,另外2例肺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快,分别达到3.1m/s及3.7m/s;3例主动脉血流速度超过2m/s,其中1例达到2.5m/s。心电图提示无患儿存在心肌梗死。8例TGA/IVS患儿的平均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为(167±5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35±49)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48-146h,ICU滞留时间为4~16d;出院前心脏超声提示2例肺动脉血流速度稍增快,达到2m/s,1例主动脉血流速度达到2.0m/s。心电图提示无患儿存在心肌梗死。结论大动脉调转术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成熟术式,把握手术时机、适应证及加强围术期管理可以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先天性心脏病(CHD)手术治疗的诊治观点和方法有了较大的改进。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HLHS)的手术方法改进和介入治疗明显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掌握法洛四联症(TOF)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的处理,减少了术后右心室功能的损伤;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术(TAPVC)后肺静脉回流梗阻的处理、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AG)和纠正性大动脉错位(ccTGA)的手术方法更新,使复杂CHD得到了更合理的手术治疗。随着对CHD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手术成功率逐渐提高,并发症进一步减少,明显改善了患儿术后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手术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