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南药学》2019,(5):746-751
目的探讨静脉用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以指导临床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实现精准化治疗。方法共纳入154例患者的154个伏立康唑初始稳态谷浓度(C_(trough))。患者根据年龄段分为婴幼儿组(<2岁)、儿童组(2~17岁)和成人组(≥18岁)。根据2017年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伏立康唑个体化用药指南》中推荐的伏立康唑C_(trough)范围为0.5~5 mg·L~(-1),在考察影响有效血药浓度因素时分为<0.5 mg·L~(-1)组和≥0.5 mg·L~(-1)组;在考察影响安全血药浓度因素时分为≤5 mg·L~(-1)组和> 5 mg·L~(-1)组。分别考察不同年龄组患者伏立康唑有效浓度和安全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婴幼儿组、儿童组和成人组伏立康唑C_(trough)达标率分别为60.00%、55.10%、79.00%。影响儿童组有效血药浓度的因素有苯妥英钠(用药前1周内)(OR:0.057,95%CI:0.013~0.246,P=0.000)、泮托拉唑(OR:0.169,95%CI:0.030~0.945,P=0.043),未发现儿童组安全血药浓度影响因素。影响成人组有效血药浓度的因素为艾司奥美拉唑(OR:0.140,95%CI:0.020~0.962,P=0.046),影响成人组安全血药浓度的因素为谷草转氨酶(OR:1.036,95%CI:1.011~1.060,P=0.004)。结论儿童患者和成人患者伏立康唑有效血药浓度、安全血药浓度影响因素有差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例情况和联合用药情况制定伏立康唑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临床药师通过治疗药物监测(TDM)手段,研究利福平和伏立康唑之间的药物相互作用。方法 基于利福平和伏立康唑联用,及停用利福平后使用伏立康唑这两类患者的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情况,揭示利福平和伏立康唑间的药物相互作用强度与持续时间。结果 18例利福平和伏立康唑联用患者,94.44%患者的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低于有效治疗浓度范围下限(1.0mg/L),其中72.22%患者低于定量下限0.16mg/L;19例停用利福平后再使用伏立康唑的标本中,停药6d内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小于1.0mg/L共12例,占总例数的63.16%,占停药6d内例数的91.67%;停药7d及以上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大于1mg/L的5例,占总例数的26.32%,占停药7d及以上例数的83.33%。结论 利福平会严重降低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在停用利福平第7d起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很可能才上升有效浓度范围,因此临床上应避免伏立康唑与利福平联用。临床药师借助TDM成功干预了有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TDM是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的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不同临床专科伏立康唑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并比较调整剂量前后的血药谷浓度数据,阐明TDM对伏立康唑合理用药的必要性,并给出相关的临床提示。方法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伏立康唑TDM的数据,对收治入院的154位患者的435例次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测定结果做一个初期评估。结果 肾移植科仅有4.3%的测定结果高于5.5 μg/ml,而有26.5%的测定结果低于1.0 μg/ml。感染科有52.3%的测定结果高于5.5 μg/ml,没有出现低于1.0 μg/ml的测定结果。结论 TDM对伏立康唑的合理用药十分必要,肾移植科患者伏立康唑TDM不在建议浓度区间的结果以低于1.0 μg/ml居多,而感染科患者则以高于5.5 μg/ml居多,临床上应予以重视。临床药师可根据TDM结果更密切地参与伏立康唑的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拟评估伏立康唑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在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集76例以常规推荐剂量静脉滴注或口服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的血液标本共99份,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谷浓度。结果:测定伏立康唑谷浓度中位值为0.784 μg·mL-1(0.025~9.910 μg·mL-1),其中44例(44.4%)达到目标浓度范围(1~5.5 μg·mL-1),给药剂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缺乏相关性(r=0.252,P=0.315)。个体间和个体内血药浓度变异系数分别为97.0%和69.6%。患儿年龄分布2个月~14岁,年龄<6岁的患儿与年龄>6岁的患者相比,谷浓度要达到目标范围需要给予更高剂量的伏立康唑(6.1 mg·kg-1/次vs. 4.55 mg·kg-1/次,P<0.05)。谷浓度<1 μg·mL-1的患儿治疗失败率高于成功率(58.8%vs. 46.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0)。5名患儿治疗中监测谷浓度<1 μg·mL-1且疗效不佳,通过提高给药剂量使谷浓度达1 μg·mL-1以上,最终治疗有效。2例谷浓度≥ 5.5 μg·mL-1的患儿均出现肝功能异常。结论:采用常规推荐剂量给药部分儿童难以达到伏立康唑的目标浓度。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在个体间和个体内均有较大的差异。低龄儿童要达到有效的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往往需给予更高的用药剂量。开展伏立康唑药物浓度监测不仅可以保障患儿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可为合理制订我国儿童的伏立康唑初始治疗方案提供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伏立康唑体内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的影响机制,为临床合理使用伏立康唑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9名使用伏立康唑的患者,分析其CYP2C19基因型,测定血中伏立康唑及其主要代谢物浓度,统计分析性别,年龄,溶媒,CYP2C19基因型、C反应蛋白,药物相互作用对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并统计分析使用伏立康唑前后肝酶指标的情况。结果:性别、年龄及临床常用溶媒对伏立康唑血药浓度无显著性影响;不同基因型之间,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及代谢物浓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代谢率(代谢物浓度与原药浓度比值)有显著性差异;随着C反应蛋白增加,伏立康唑浓度升高,并在<40,40~200、>200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质子泵抑制剂能显著性影响伏立康唑浓度,其他利尿剂、激素对伏立康唑血药浓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受影响因素较多,对于临床重症患者更应该加强血药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患者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探讨安全有效的伏立康唑临床精准合理应用策略。方法:采用液质联用方法动态检测64例患者,共103份血液标本伏立康唑的药物谷浓度;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一步分析药物浓度与患者临床反应的相关性。结果:(1)使用推荐剂量的伏立康唑治疗后,39/64例(61%)患者谷浓度在1.5~5.5 μg·mL-1,中位数为2.62(1.53~5.33)μg·mL-1;18/64例(28%)患者的谷浓度<1.5 μg·mL-1,中位数为0.975(0.16~1.49)μg·mL-1;7/64例(11%)患者谷浓度>5.5 μg·mL-1,中位数为6.03(5.58~9.38)μg·mL-1。(2)谷浓度<1.5 μg·mL-1的患者与谷浓度≥ 1.5 μg·mL-1的患者治疗无效的比率分别为61%和33%。谷浓度低者较谷浓度高者治疗无效的比率更高,2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0)。对11/18例谷浓度<1.5 μg·mL-1且治疗无效的患者调整剂量后,患者谷浓度均增加至1.5 μg·mL-1以上,且疗效获得改善。(3)64例患者中21例(33%)发生不良反应,谷浓度>5.5 μg·mL-1的患者与谷浓度≤ 5.5 μg·mL-1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71%和28%。谷浓度高者较谷浓度低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其中9例在伏立康唑减量后消失,7例未调整剂量对症处理后好转,5例因不良反应较重停药。结论: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个体间差异较大,根据动态监测患者血药谷浓度指导临床用药,有助于提高疗效和安全性,从而有益于推进抗真菌治疗的精准医疗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患者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及引起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 年8 月至2022 年 12 月接受伏立康唑治疗并实施血药浓度监测的儿童患者病例资料。结果:共纳入64 例患儿,送检样品89 个,伏立康唑血药浓 度2. 90(1. 64~5. 22)mg/ L,达标率64. 04%。伏立康唑给药剂量与谷浓度呈正相关(r =0. 417,P<0. 05)。不同给药途径及是否 联合奥美拉唑、环孢素治疗的患儿伏立康唑血药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伏立康唑主要不良反应为电解质紊乱 和肝损伤,高谷浓度是伏立康唑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肝损伤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 674,临界值为 1. 92 mg/ L(敏感度87. 1%,特异度50. 0%)。结论:儿童患者伏立康唑用药过程中影响其血药浓度因素众多,应基于血药浓度 监测指导个体化用药,以确保儿童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肾移植患者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伏立康唑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某院肾移植科使用伏立康唑治疗并测定浓度的住院患者进行信息归纳,从浓度分布情况,质子泵抑制剂(PPIs)、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给药途径及产地对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肾移植科伏立康唑谷浓度在2~4 μg·mL-1范围内仅占33.9%;联用PPIs可显著增加伏立康唑谷浓度(U=4578.5,Z=–3.096,P=0.002);联用他克莫司和环孢素可以显著降低伏立康唑日剂量(U=5420,Z=–1.618,P=0.106;U=754.5,Z=–2.905,P=0.004);口服组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中位数低于静脉组,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U=6474.5,Z=–1.553,P=0.120);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者,进口组的血药浓度显著高于国产组(P=0.005);给药途径为口服者,进口组和国产组差异无显著性(P=0.949)。结论: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受药物相互作用影响大,个体化治疗时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9.
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易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药物相互作用、病理生理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个体间呈现明显差异。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对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丽  齐文玉  马培志 《海峡药学》2020,32(3):132-133
目的分析重度肝硬化(Child-Pugh C级)患者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8年1月~12月重度肝硬化(Child-Pugh C级)患者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相关用药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从浓度分布情况、药物用法用量、联用质子泵抑制剂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重度肝硬化(Child-Pugh C级)患者伏立康唑血药浓度达标率仅为40.24%,高达49.35%的监测结果高于正常范围;71.43%的患者使用200mg的正常维持剂量;联用PPI可显著增加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国产制剂与进口制剂对伏立康唑血药浓度无显著影响。结论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存在较大滚体差异,应加强血药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建立伏立康唑治疗药物监测的HPLC-MS/MS质量控制方法,应用Westgard多规则理论对质控样品进行评估。方法 精密称取分析物伏立康唑对照品和内标氟康唑对照品适量,分别用甲醇溶解,与空白血浆基质混匀并按血浆处理方法进行操作,制备含内标氟康唑的低、中、高浓度质控血浆样品(80,5 000,8 000 ng·mL-1),采用HPLC-MS/MS测定2020年12月随行的36组血浆质控样品,并应用Excel绘制Levey-Jennings质控图和Z-分数质控图,采用Westgard多规则理论进行室内质量评估。结果 伏立康唑低、中、高浓度质控值日内、日间RSDs分别为4.9%~5.3%,6.0%~7.1%,内标和伏立康唑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110%~112%,98%~112%,符合中国药典对生物样品检测的要求。Levey-Jennings质控图、Z-分数质控图结果均提示随行36组质控血浆样品的浓度检测结果均在可控范围内。结论 伏立康唑治疗药物监测室内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可有效提高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精准的个体化给药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构建决策树形成伏立康唑的精准化给药模式,为临床决策伏立康唑用药方案提供精准的建议。方法 临床药师通过综合肝功能、合并用药、基因多态性等相关因素,获取患者相关资料并进行信息整合,构建伏立康唑精准化给药决策树模型,并依据决策树予以对应的初始治疗方案,再根据血药浓度监测进行后期调整。结果 根据决策树模型,对伏立康唑用药前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用药建议,并进行优化调整。结论 应用伏立康唑精准化给药决策树模型为临床提供个体化用药方案,保障伏立康唑的疗效性及安全性,并体现临床药师的工作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西罗莫司在儿童患者中的血药浓度,考察血药浓度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关系,为西罗莫司的合理应用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方法:选择54例使用西罗莫司治疗的患儿,记录基本信息、西罗莫司全血谷浓度(CSRL)、肝功能和中性粒细胞计数(NEU)等相关信息.结果:儿童患者西罗莫司血药浓度为(8.7±5.9) ng/mL,16.7...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英夫利西单抗药物谷浓度与抗体监测对儿童克罗恩病治疗54周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8月—2023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克罗恩病的6~17岁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英夫利西单抗谷浓度及抗体监测方式分为被动监测组和主动监测组,比较2组患儿治疗54周结肠镜下黏膜愈合率、疾病活动度和实验室指标等结局。结果 研究共纳入77例克罗恩病患儿,英夫利西单抗谷浓度及抗体被动监测组34例,主动监测组43例,男性48例,女性29例。治疗54周主动监测组黏膜愈合率较被动监测组高,分别为80%(24/30)和46.43%(13/28),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54周2组总的临床缓解率为84.42%(65/77),被动监测组与主动监测组的临床缓解率分别为76.47%(26/34)和90.70%(39/43),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指标上,主动监测组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改善较被动监测组显著。2组患儿抗英夫利西单抗抗体产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英夫利西单抗药物谷浓度与抗体进行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比可能提高治疗54周时结肠镜下的黏膜愈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影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伏立康唑谷浓度变异的潜在因素。方法 回顾性地收集2015年11月至2017年9月期间进行伏立康唑治疗药物监测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病史信息、临床资料、用药情况和实验室数据等,分析人口学、生理病理、合并用药、CYP2C19基因型等与标准化谷浓度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最终纳入176例患者241例监测数据,结果显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伏立康唑标准化谷浓度存在较大变异(范围从0.38-14.72 mg·L-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CYP2C19 *1/*1(快代谢型)是标准化谷浓度<1.0 mg·L-1的危险因素(OR: 4.445, 95% CI: 1.514–38.449, P: 0.015);C反应蛋白(OR: 2.377, 95% CI: 1.116, 5.063, P: 0.025)、合并使用奥美拉唑(OR: 4.537, 95% CI: 1.716, 14.637, P: 0.018)及CYP2C19 *2/*2,*2/*3和*3/*3(慢代谢型)(OR: 10.199, 95% CI: 2.516, 21.342, P: 0.001)是VCZ标准化谷浓度> 5.5 mg·L-1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伏立康唑谷浓度变异度高,影响因素多。CYP2C19基因型、合用奥美拉唑、以及患者炎症水平可能是治疗时需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下治疗药物监测(TDM)的临床应用与实验室防控策略。方法归纳TDM在COVID-19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结合新型冠状病毒的特点总结相关实验室防控策略。结果TDM的临床应用有利于安全合理用药,制订更精准的药物治疗方案,有效控制患者病情。TDM实验人员需接触相关的样本,操作过程中存在职业暴露风险,需要做好感染防控。结论TDM工作安全有效地开展,能为COVID-19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帮助,同时降低实验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清中伏立康唑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临床该药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方法采用乙腈沉淀处理血清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以硝西泮为内标,色谱柱为Hypersil ODS柱(20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25 mmol/L磷酸二氢钾缓冲液-乙腈(32∶68),流速为1.0 m L/min,柱温为35℃,波长为256 nm。结果伏立康唑质量浓度在0.3-12μg/m L范围内与峰面积比线性关系良好(r=0.999 3),低、中、高质量浓度回收率分别为(105.0±3.6)%,(101.9±3.3)%,(101.1±3.4)%;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均小于5%,定量限为0.3μg/m L。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临床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