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洁  郑曼 《现代医学》2011,39(4):492-495
输血是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也是围术期麻醉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输血可能有潜在的危害,甚至产生致命的后果,其中关于异体输血引起的血源性疾病传播的问题更受到广泛关注。如何进行围术期血液保护、减少异体输血是麻醉医师的任务和目标。输血指征的有效执行是血液保护的核心,术前自体血储备、术中自体血液回收和血液稀释是减少失血和输血的有效措施,控制性低血压和体温保护等新老技术可显著减少手术失血,相关药物的应用既可预防失血又可治疗出血。作者围绕矫形外科手术特点,就"血液保护"概念的推广及围术期血液保护临床应用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徐慧  邵雪泉 《浙江医学》2006,28(1):68-70
利用胶体液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及立止血是围术期常用的血液保护方法之一。围术期采用血液保护可以减少患者血液有形成分的丢失,从而减少输血或不输血。我院自2003年以来对直肠肿瘤患者围术期行胶体液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及立止血(巴曲酶),患者出血量明显减少,效果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和节约用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输血是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 ,也是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输血可能具有潜在的危害 ,甚至产生致命的后果 ,异体输血引起的血源性疾病的传播问题更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因此 ,采取综合措施进行血液保护 ,节约用血 ,避免或减少异体输血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对输血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现代输血技术及相应设备的不断更新 ,对以往的常规输血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质疑 ,产生了更加科学的输血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围手术期综合性血液保护就是指在围手术期的各个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或联合使用多种技术进行血液质和量的保护 ,减少失血…  相似文献   

4.
杨玲 《吉林医学》2014,(3):580-580
目的:探讨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围手术期进行综合血液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例心脏病患者于围手术期采用无血预充、自体输血、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技术等措施,减少术中失血。结果:4例心脏病患者行CPB手术均未输异体库血,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围手术期进行综合血液保护可顺利完成部分CPB心脏手术,对节约用血,减少或避免医用血源性传染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围术期血液保护是指围术期各个阶段联合应用不同医疗技术有目的地保护患者自身的血液,减少患者自身血液的丢失和对异体血输注的需求。如何降低患者围术期失血,减少血制品输注,进一步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是围术期血液保护技术的研究重点,也是麻醉医师的任务和目标所在。  相似文献   

6.
余莉  刘祥 《医学综述》2013,19(15):2765-2768
控制性降压(CH)作为围术期血液保护综合措施中的常见方法之一,能有效地减少手术出血和异体输血量及其带来的相关并发症,现已广泛应用于一些颅脑肿瘤等大手术、骨科脊椎及髋关节等较易出血手术、鼻内镜等术野要求较高的手术。然而,不同方法实施CH对机体各个脏器功能可产生不同的影响,其联合血液稀释技术能更有效地应用于血液保护,并减少相关并发症。该文就进一步探讨CH在围术期的合理应用,从其对机体的生理功能和重要器官的影响及围术期应用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手术中血液保护的方法,以实现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少输血或不输血.方法:对130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围术期采用血液保护综合措施:制定保守的输血指征;适宜的麻醉深度,实施控制性降压;围手术期使用抑肽酶;机器剩余血全部回输;术中仔细止血.结果:本组患者围手术期平均用血量414ml的,其中41例未输血,占30%.术中平均出血量312ml,术后24h心包纵隔引流量200ml以下,均于术后第2d上午拔除心包纵隔引流管.结论:采用严格的血液保护措施,不仅能减少心内直视手术中的用血量,而且在部分病人中能达到不输异体血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cute hypervofemic hemodilution,AHH)作为一种围术期血液保护、减少异体输血的有效方法已开始应用于临床。控制性降压(Controlled hypotension,CH)采用各种方法和药物使血管扩张主动降低手术区血管内压,以使手术出血减少。联合技术比单纯应用血液稀释或控制性降压能更有效地减少手术出血、输血量,  相似文献   

9.
出血在心脏外科围手术期较为常见,大出血是输血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术前贫血的病人更是如此;严重贫血患者,血小板偏低时更易引起大出血,进一步加重贫血。围手术期出血、贫血、输血都会明显影响心脏外科手术病人的预后。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是心脏外科病人术后死亡的三大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股骨置换术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节约血液,减少血液疾病的传播,使得医疗质量和安全都有所提高。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股骨置换术进行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于术后的1、3、5d对患者的血红蛋白进行复查,对血红蛋白低于90g/L的患者采取输血治疗,对股骨置换术的围手术期的血液进行保护,分析股骨置换术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效果。结果通过对这100例患者的股骨置换术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观察,股骨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患者的失血量较小,且术后安全性比较高,患者恢复的比较好,医疗效果明显。结论通过对股骨置换术的围手术期的血液进行保护,大大的降低了股骨置换术的医疗风险,还能能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医疗疗效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血液保护的方法。方法:对52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采取合理选择体外循环用品,围手术期使用抑肽酶和止血环酸,手术中尽量减少失血,严格控制术后输血等血液保护措施的结果进行总结。结果:本组患者围手术期平均用血量414ml,其中9例未输血,占17.3%。术后平均出血量312ml。结论:采取体外循环中及术后的多项综合性血液保护措施,可有效减少体外循环心内手术的用血量。  相似文献   

12.
随着HIV等病毒的出现,自体输血得到了积极的推荐和使用。目前,术前预存自体血输血、术中自体血回输及术后引流血回输3种方式,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输血水平的标志之一。20世纪末日本术前备血比例达80%~90%;澳大利亚60%的择期手术患者进行预存式自体输血;我国自体输血率要求在20%以上;美国要求择期手术患者自身输血占总输血量的80%~90%。近年来,国内的自体输血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应用,已成为围术期血液保护的重要措施。围术期2~3种自体输血方式联合应用,节约了血液资源,减少异体血的输注,确保了患者的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0):9-12
目的探讨自体血液回输技术在体外循环(CPB)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根据术中是否使用自体血液回输,将100例择期行CPB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从切皮至术毕全程采用自体血液回输技术,对术中丢失的红细胞进行洗涤、回输;对照组:术中非肝素化期间所有失血、停机后管道与膜肺中余血直接丢弃。统计观察组自体血液回输的量,比较两组围手术期RBC、FFP及PLT的输注率、输注量、输血费用、术后异常出血发生率及两组术前、术毕PT及TEG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围手术期RBC输注率及输注量均低于对照组,总输血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术毕,观察组PT、R值、κ值较对照组显著延长,Alpha角较对照组变小(P0.05);两组术毕R值、κ值均较术前延长,Alpha角较术前变小(P0.05);两组围手术期FFP、PLT输注率及输注量、术后异常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中自体血液回输技术可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异体RBC输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损伤机体凝血功能,同时增加输血费用。  相似文献   

14.
抑肽酶的血液保护作用在食管癌根治术麻醉中的使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抑肽酶在食道癌根治术中减少出血量、输血量的价值。方法采用单盲法设计,90例食管癌择期手术病例,根据是否使用了抑肽酶分为两组:实验组(A组,40例)在麻醉诱导后静注抑肽酶1 112 EPU后持续泵注抑肽酶278EPU/h,直至手术后2 h停药;对照组(B组,50例)持续泵注生理盐水。在诱导前、手术开始2、4 h、术毕、术后12 h时相点上抽血检测血常规、血栓弹性描记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凝血四项指标。观察两组围术期的TEG和凝血功能检查变化情况以及术中出血量、围术期输血率和平均输血量。结果 实验组在术中出血量、围术期输血率和平均输血量都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凝血功能状态保持相对的稳定。结论 抑肽酶血液保护作用的运用在食管癌根治手术中具有稳定凝血功能状态、减少围手术期出血量、输血量和输血率的作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作为一种操作简单、经济实用、并具有改善微循环灌注,减少异体输血及其可能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等优点的围术期血液保护措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工作中。然在临床医疗实践过程中围术期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虽能安全且有效地减少术中失血量和同种异体输血量,但也发现其存在一定的应用局限性,因此需进一步探讨和综合分析ANH在临床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其对麻醉的影响等相关问题,以此达到血液保护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连续硬膜外麻醉(CEA)与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AHH)和控制性降压(CH)相结合的血液保护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髋关节手术40例,随机分为两组,1组为对照组,2组为CEA+AHH+CH。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2组行CEA下以6%贺斯行AHH,硝酸甘油与艾司洛尔行CH,观察术中出血量、输血输液量、围术期的Hb、HCT。结果:(1)2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和输血例数较1组有显著减少(P<0.01)。(2)两组患者AHH后、术毕、术后1d、术后7d的Hb、HCT明显低于AHH前,但均在允许范围内。结论:采用CEA下AHH和CH技术,可安全的用于髋关节手术,并明显减少此类患者的术中失血量和异体输血量,是一种围手术期有效的血液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围手术期血液管理策略在我科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实践及成效.方法:全面分析总结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开展的血液管理策略,并分析取得的相关成效.结果:目前我科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液管理策略主要包括:术前优化造血及治疗贫血、术中减少出血及术后治疗贫血及合理输血.其中术前包括患者贫血原因筛查及治疗等;术中包括优化手术操作技术、控制性降压、氨甲环酸使用及血液回输等;术后包括冰敷和加压包扎、氨甲环酸使用,贫血纠正,合理输血等.通过以上管理策略的实施,我科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血红蛋白水平得到持续提升,输血率明显降低,节约大量血源.目前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率已降至0.8%以下,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结论:我科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液管理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骨科手术围手术期血液管理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前肝脏外科手术仍是治疗多种肝病(如肿瘤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等)的有效手段,但手术时术中出血和输血仍时有发生,这主要是因为肝脏是一个高度血管化的器官,并且能够合成绝大部分的凝血因子,外科手术时损伤肝脏,从而导致出血和失血。肝脏手术围术期血液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围术期血液保护过程中的循环干预、自体输血以及药物处理等有助于降低异体输血率,提高患者对肝脏手术和失血的耐受性,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NH)是一种提供新鲜全血的围术期节约用血的自体输血方法,有关其对围术期细胞因子水平影响的研究较少.本实验通过对比异体输血和中度血液稀释自体输血对肝脏手术病人围术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变化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血液稀释自体输血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氨甲环酸(TA)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术后引流量、输血量、安全性及并发症的影响,进一步探索TA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116例患者随机分为TA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8例,手术包括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以及瓣膜置换术.比较患者术前、术中基线资料,收集4个时间段的术后引流量,记录围术期输血量和输血率,围手术期相关事件及各种原因造成的病死率.结果 两组术后O~8h内、术后9~16h内、术后17~24h的总引流量、浓缩红细胞、血浆平均输注量及输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0101);两组间围术期一般情况和手术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d内未观察到死亡病例.结论 心外手术CPB下应用TA可明显减少术后出血量,减少异体输血量和异体输血率;同时并未增加术后早期病死率及重大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