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对肝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肝腺瘤患者的MRI表现。结果病理证实肝腺瘤10例,其中MRI诊断为肝腺瘤5例。7例单发,直径为(5.2±1.9)cm;3例多发,最大病灶直径为(9.0±3.0)cm。8例T1WI序列和T2WI序列呈长T1和长(稍长)T2信号,1例呈长T1稍短T2信号,1例呈短T1等T2信号;9例回波序列见大量脂质成分。增强扫描时,7例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造影剂消退,病灶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2例动脉期轻度不均匀强化;1例动脉期病灶增强与肝实质近似,门脉期和延迟期造影剂较前消退。肝腺瘤呈现"快进慢出"信号特征;8例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周围可见环形强化假包膜。结论肝腺瘤的增强MRI有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与其他肝内肿瘤鉴别,但明确诊断仍须要病理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并殖吸虫病肝损害的CT及MR特征性表现。方法对18例经临床治疗奏效或病理证实的并殖吸虫病肝损害的CT及MRI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经CT检查10例,MRI检查2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6例。结果单发病灶4例,多发病灶14例。病灶均分布在肝包膜下或门脉分支周围肝实质内,呈楔形、不规则形或条形,部分病例可见“隧道征”及“围管征”;16例CT平扫病灶呈稍低密度12例,等密度4例,边缘模糊;动态增强动脉期大部分病变轻度强化或周边轻度强化,少数无强化;门脉期病灶显示最多,边界清晰,呈相对低密度;延迟期病灶强化消失。MRI检查8例中,呈等T1、稍长T2信号2例,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6例;动态增强扫描,多发病灶在动脉期可见斑片状强化;门脉期呈多发低信号,边缘清晰;延迟期病灶强化呈等信号改变。肝内单发病灶表现为环状及分隔样强化,门脉期显示最清。结论并殖吸虫病肝损害白}『CT蜃MRT嘉瑚有一事特征.对该病有赫高的诊断价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特征及其相关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活组织穿刺病理证实的9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资料,3例同时行 CT 及 MR 检查,6例仅行 MR 检查。评价所有患者的影像及病理结果,分析其相关性。结果9例病灶均为单发。CT 示病灶呈不均匀低密度影,病灶内含部分脂质成分。增强扫描:3例呈不均匀轻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扫描呈不均匀密度影,病变脂肪部分呈低密度影,血管部分呈高密度影,2例见假包膜强化。MR 示病变呈长 T1稍长 T2信号为主,4例 T2信号不均匀,3例可见短 T2流空信号,6例见大量脂质成分,2例病变内合并出血。8例行 MR 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8例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为中到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6例信号不均匀,3例以低信号为主,3例以高信号为主,4例见假包膜强化。MR 增强动脉期3例同时可见粗大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5例仅见粗大供血动脉,7例病灶内见扭曲血管影。结论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特征与其病理组织特征密切相关,最终确诊有赖于病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的MRI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HAML的MRI特征及临床表现。结果 9例均为单发肿块,中位直径4.0 cm(1.4~15.3 cm)。7例无不适症状,2例上腹部不适,均行手术切除,中位随访10个月(2~24个月),无复发。组织学上分为混合型4例和肌瘤型5例。免疫组化均HMB-45(+)、SMA(+)、CD34(+)。5例MRI回波序列见大量脂质成分。增强MRI分两种类型:Ⅰ型,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仍强化(混合型和肌瘤型各1例),其对应病理为肿瘤组织含较少血管;Ⅱ型,动脉期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消退,其病理为肿瘤富含血管(混合型3例及肌瘤型4例)。结论 HAML临床表现无特异性,HAML的增强MRI特征与肿瘤组织富含血管多少有关。确诊需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测HMB-45、SMA、CD34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8例原发性肝脏血管肉瘤(PHA)的CT表现及相关病理特点,以提高该病的CT诊断。方法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CT上腹部平扫后行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观察PHA患者的CT表现。手术切除标本,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常规显微镜观察。结果 CT平扫8例,5例为巨块型,2例混合型,1例多发结节型。病灶呈不均匀低密度影,中央见更低密度坏死区,其中4例巨块型低密度内见散在小片状高密度影,1例混合型巨块边缘见高密度结节。动脉期7例周边结节状、不规则强化,其中1例中央亦见点絮状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持续强化,1例病灶始终未见强化。本组9个病灶中5个病灶动脉期及门脉期边缘清晰,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界限如同"刀切样"表现。7个病灶外缘在门脉期发现"假包膜"。结论 PHA的CT表现为大片低密度灶内伴不规则坏死区或是散在出血灶,增强检查呈渐进性充填,中央有坏死区,边缘可见"刀切征"和"假包膜征",通过上述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脏神经内分泌癌(HNEC)的CT及MRI特征,以期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37例HNEC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其表现特点。结果原发性HNEC常为单发,CT表现肿瘤平扫为低密度或混杂低密度占位,肿瘤合并出血时其内见斑片状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肿瘤实性部分门脉及平衡期CT值略高于动脉期;磁共振DWI多呈均匀或厚壁样稍高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部分病变内见高信号囊变区,T1WI呈稍低信号,部分病变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中度均匀强化或边缘强化,部分病变内可见粗大供血动脉,门脉及延迟期呈等或稍低信号,部分病变可见完整或不完整假包膜,肿瘤周围门脉及肝静脉受压移位,但无癌栓形成。转移性HNEC常为多发、体积较大,CT平扫呈稍低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多呈边缘轻中度强化或不均匀强化,门脉及平衡期相对肝实质呈等或稍低密度;磁共振检查DWI多呈环形高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 T1WI呈稍低信号,大部分病变内见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动脉期不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门脉及延迟期多数可见偏心靶环征,部分门脉血管内可见癌栓。结论 HNEC可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及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背景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MRI)技术在肿瘤疾病的诊断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其分辨率高,肿瘤中不同的纤维增强成分可能不同.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原HCC的MRI延迟强化特征及不同纤维成分在组织病理学上的分布关系.目的观察HCC的MRI延迟强化特点与病理组织不同纤维成分分布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04/2019-05在浙江省义乌市中心医院诊治的56例原发性HCC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MRI常规和增强检查,对2 min延迟期图像进行分析,评估病灶边缘及内部的强化程度,并测量MRI延迟期边缘环形强化厚度.并经手术病理取材,常规处理、切片后行HE染色,对不同纤维组织采用间苯二酚碱性品红法、Masson三色染色法及氢氧化银氨液浸染法特殊染色,分别观察纤维包膜的厚度及包膜内三种纤维的分布特点.结果 (1)病灶边缘:MRI延迟期边缘环形强化不同程度患者包膜厚度、包膜外炎性细胞浸润程度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包膜内血管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MRI信号特点:病灶包膜完整可见环形增强,包膜断续者可见半环形增强. 44个病灶环形强化厚度在纤维包膜厚度、包膜外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和包膜内血管数量病理特征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灶内部:由于恶性肿瘤内部血管丰富,病灶内纤维组织含量相对较少,且在不同病灶中纤维组织分布差异较大. MRI信号特点:MRI延迟期内部强化不同程度患者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及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含量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HCC边缘和内部增强MRI延迟期强化特点与纤维组织及炎性细胞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肝内胆管细胞癌(IHCC)的CT表现与病理的关系。方法分析病理学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22例,比较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方式和病理学特点。结果 IHCC在CT平扫期均为圆形或类圆形或不规则低密度肿块,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呈不规则轻度强化,以边缘强化为主,门脉期病灶可无明显强化,或轻度片状、分隔状或延迟性强化。IHCC组织病理学上见肿瘤外周以存活的肿瘤细胞为主,形成早期边缘强化,而肿瘤中央以纤维成分为主,形成延迟强化的基础。结论动态增强动脉期边缘轻度强化,延迟后强化范围增加或不变是IHCC的典型表现,增生的纤维组织是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增强期分叶状或花瓣状肿瘤形态及肝内胆管扩张是IHCC的特异性表现,有一定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MS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肝门区胆管癌1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MS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确诊的肝门区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及MSCT图像特征,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四期动态增强扫描(即早动脉期、晚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结果:15例肝门胆管癌按CT表现形式分为肿块型、结节型及管壁浸润型,所有病灶均表现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7例肿块型动脉期肿块边缘呈轻度不均匀强化,晚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进一步强化:5例结节型多表现为肝门部<2 cm的结节,动脉期主要为边缘环状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明显强化,且向中心部充填:3例管壁浸润型表现为肝门部胆管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2 mm,增厚的胆管壁四期扫描均呈明显环状强化,其中2例表现为延迟强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多层螺旋CT(MSCT)和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以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FNH患者的MSCT和MRI表现。结果 MSCT检查30例,平扫24例病灶呈低密度,其中18例中央可见更低不规则密度影(瘢痕),6例病灶呈稍高密度(脂肪肝背景);增强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呈均匀或不均匀密度;门静脉期病灶呈稍高或等密度;18例病灶的中央更低密度延时强化或范围变小。MRI检查40例,平扫病灶均呈T1WI稍低信号,T2WI和DWI稍高信号,其中32例病灶内见星状、线条状、斑点状低信号;增强动脉期所有病灶除了瘢痕均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呈稍高或近等信号,延迟期呈近等信号;32例病灶内低信号延迟期强化或范围变小;4例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周围见不完整环形强化;28例病灶周围见血管影或病灶内见血管穿行。结论 MSCT和MRI对肝脏FNH的诊断具有特征性和准确性,二者结合能提高对FNH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提高周围型胆管细胞癌(PCC)与肝细胞癌(HCC)诊断率的最佳方法。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PCC及25例HCC患者的临床及MR特点进行分析。结果PCC临床多见CEA(+)及合并胆道病变;HCC则多见AFP(+)、乙肝病史及肝硬化。MR检查PCC动脉期多无明显强化,延迟期明显强化,常伴有瘤内胆管征、肝内胆管扩张及淋巴结转移;HCC动脉期多明显强化,延迟期基本无明显强化,主要表现为假包膜征象,门静脉系统常受侵袭。结论PCC与HCC的临床特点及MR动态强化方式不同;MR动态增强扫描对二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I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和胰腺癌(P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3例AIP患者(AIP组),另选取同期69例PC患者(PC组),对比两组MRI特征,包括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变累及部位、范围、信号及动态强化方式等。结果 AIP组与PC组的MRI征象在病变累及范围、平扫信号价值、动脉期强化特点、胰管改变、假包膜的MRI征象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雪花样"不均匀低强化、假包膜是AIP的显著特征。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病变累及范围以弥漫性为主,T1WI信号强度以降低为主,T2WI信号强度以升高为主,平扫信号分布多均匀,动脉期无强化,伴不同程度胆管和胰管改变,有假包膜征象。结论AIP和PC在MRI影像征象上有着明显的不同点,MRI多序列联合应用有助于全面反映AIP的病理学和生物学特性,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肝脏》2016,(11)
目的研究肝细胞腺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自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于本院就诊并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腺瘤患者20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及术前诊断,比较其与病理结果差异。结果本研究20例患者,18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2个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6个病灶),病灶总计26个;T1 WI上稍低信号影病灶23个,稍高信号影病灶3个;T2 WI上高信号影病灶16个,低信号影病灶10个。DWI上稍高信号影病灶17个,等信号影病灶9个,富含脂质信号影病灶24个。增强扫描结果中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门脉期稍低信号影病灶16个,稍高信号影病灶10个;延迟扫描结果显示稍低信号影病灶19个,等信号影病灶7个。出现假包膜环状强化病灶10个。26个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ADC比值均1。结论 MRI提示病灶富含脂质、血供及有包膜同时排除肝细胞癌等病变,并测量病灶ADC值显示与正常肝组织ADC比值1时,可为肝细胞腺瘤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的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特征及其鉴别诊断,以提高对SNN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7年经证实的34例患者SNN的资料,对病灶的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后的信号及强化方式进行评价。结果共发现34个病灶,肿瘤最大径0.7~4.9 cm,病变分布左叶7例,右叶24例,尾叶3例。平扫MRI示DWI上7个病变呈稍低信号,8个病灶呈等信号,19个病灶呈稍高信号;T1 WI示25个病灶呈稍低信号,6个病灶呈等信号,3个病灶呈稍高信号;T2 WI示19个呈稍高信号,9个呈等信号,5个病灶呈稍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28个病灶内部未见明确对比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病变边缘见薄壁样强化,病变边界清晰,3个病灶各期均无强化呈低信号,另有3例病灶动脉期病变内见斑片状轻度强化,延迟期病变边缘强化,中央分隔样强化。结论 SNN的MRI动态增强扫描的特征性表现为增强扫描时边缘持续薄壁样强化,边缘清晰,这对SNN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mass-forming cholangiocarcinomas,IMCCs)的CT的影像特征,重点分析动脉期强化的方式和程度,进而分析IMCCs典型动脉期强化与非典型强化两组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32例患者34个病理证实IMCCs病灶.均行多排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和/或平衡期的影像检查,根据肿瘤的形态和增强特点进行回顾性评估.依据肿瘤动脉期增强的体积是否>50%,将患者分为典型(强化体积>50%)和非典型两组;分别分析两组的影像特点与病理特点的相关性.并且比较两组的生存状况.生存率的计算依据Kaplan-Meier法,分析采用Long-rank检验,生存的多变量分析采用Cox proportional hazards模型.结果:24个IMCCs病灶(占71%)呈典型的动脉期强化;10个瘤灶(占29%)呈非典型性强化.非典型组的平均直径小于典型组的直径(P=0.001).慢性肝病多见于非典型组(P=0.021).动脉期强化的主要特点是周边和中央混合性不均匀强化.病理所见:同典型组比较,非典型组病灶的中央基质和坏死少、细胞面积较大,且胆管细胞成分多见.结论:IMCCs病灶的动脉期强化并不少见;动脉期的强化有助于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鉴别,动脉期强化可作为病灶切除后生存期较长的独立性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21例的CT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该病术前的正确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结果 21例患者中青年女性(9~29岁)为19例.13例病灶位于胰头颈部,胰体、尾各有4例.肿块最大直径为3~15 cm,平均约7.5 cm.CT表现为胰腺单发类圆形囊实性肿块,18例有完整的包膜,3例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5例肿瘤出现包膜或中心散在钙化,仅1例出现胰管扩张(直径约5 mm),无1例出现胆管改变.增强后动脉期肿瘤包膜和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门脉期、延迟期明显强化;瘤内囊性部分不强化,包膜明显强化.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综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一般可做出较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节细胞神经瘤(GN)的CT、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N患者的CT、MRI影像资料。结果本组中11例行CT扫描,其中7例行增强扫描;6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CT平扫9例病灶密度均匀,2例密度欠均匀,3例可见少许小点状钙化灶;增强扫描动脉期1例无明显强化,6例轻度强化,2例静脉期可见渐进性强化。MRI平扫T1WI病灶呈较均匀等或低信号,T2WI呈明显不均匀高信号,3例可见漩涡状征象;增强扫描1例轻度强化,2例无强化,2例明显强化。结论GN的CT影像特点是密度较低的实性肿块,瘤内散在点状及沙粒样钙化,病灶呈渐进性强化;MRI影像学特点是T1WI呈均匀或稍不均匀的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的等高信号,还可发现旋涡状征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10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在螺旋CT(SCT)上的各种表现和病理特点,进一步提高CT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CT全肝平扫后行增强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结果 CT平扫9个病灶为低密度,1个病灶为略高密度。动脉期所有病灶均强化,7个病灶可见中心血管影。门脉期及延迟期8个病灶持续强化。结论 SCT能显示HAML的某些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小肝癌MR信号特征与病理组织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在2009年10月至2017年12月北京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手术切除小肝癌且于手术前1个月内进行MR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的病例中,选取病理组织分型为单一型的病例21例。病理组织分型按WHO肝癌病理分类标准分为3组:假腺型、致密型和梁索型。测量并计算MR T1WI、T2WI、DWI序列及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病变信号值与相邻肝背景信号值的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例患者共有21个病灶,其中假腺型10例、致密型5例、梁索型6例。假腺型和致密型T2WI信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致密型和梁索型T2WI信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腺型和致密型T1WI信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WI序列和动态增强扫描各期病变信号值与病理组织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肝癌MR T1WI、T2WI信号值与病理组织分型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胰腺内副脾患者的病例特点及误诊原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及不必要的手术。方法 回顾性收集术前诊断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经术后病理确诊为胰腺内副脾的患者10例(共12 个病灶),分析其CT、MRI、Ga68-dotatatePET-CT图像、病理特点及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中9例为单发,1例有3个病灶;12个病灶均位于胰尾、均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晰、均为富血供结节;病灶最大径0.3~3 cm, 平均1.43 cm。MRI表现:T1W1均呈低信号,T2W1 8例呈高信号(80%),DWI 7例呈高信号(70%);增强扫描动脉期6例呈均匀强化,只有 1例呈 “花斑样”不均匀强化。3例行Ga68-dotatatePET-CT检查的患者病灶均呈高代谢,SUVmax约为脾脏SUV的一半。结论 IPAS一般位于胰尾,病灶小于3cm,边界清晰;在MRI T1W1序列上呈低信号,T2W1及DWI多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很少见到典型的“花斑样”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多为均匀强化,68Ga标记生长抑素受体PET/CT检查时可能会出现高代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