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髋部骨折的性别及年龄分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髋部骨折在不同性别及年龄间的分布。 方法 我院1992 年-2011 年,〉50 岁的髋部骨折患者总计2 454 例,分为男、女两组,组内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5 组,分析髋部骨折在性别和年龄之间的分布,不同髋部骨折类型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分布。分析髋部骨折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 结果 髋部骨折男性占40%,女性占60% ;71-80 岁患者占39.57%,81-90 岁患者占28.24%。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性别(P <0.05,r =13.955) 和年龄(P <0.05,r =111.285) 与髋部骨折相关。 结论 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有性别、年龄分布差异,总体上女性所占比例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骨密度测定了解住院老年人在年龄、性别因素和疾病谱方面其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及其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对1157例住院老年人进行正位腰椎(L3~L4)骨密度测定,计算骨质疏松患病率。结果 1157例住院老年人中996例为骨质疏松症,占86.08%,55例为骨量减少者,占4.75%。从60~64岁、65~69岁、70~74岁,75~79岁,80~84岁,85~89岁,90岁及以上各年龄段的骨质疏松发生率分别是55.55%、85.00%、84.87%、84.96%、85.71%、89.60%、89.12%,呈现随年龄增长逐渐递升(P〈0.05),统计有差异性意义。女性患者620人,骨质疏松症597人,男性患者537人,骨质疏松症409人,骨质疏松率分别为94.7%和76.1%。女性老年病人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老年病人(P〈0.05)。不同的疾病谱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骨折42/42例(100%)、脑卒中伴肢体活动障碍342/311例(90.93%)。糖尿病201例/175例(87.06%)、重度COPD108例/93例(86.11%)。结论老年住院病人的骨质疏松率处于较高水平。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率也随着上升,女性病例发生率多于男性。骨折、脑卒中伴肢体活动障碍、糖尿病、重度COPD的骨质疏松率高于其他疾病。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髋部骨折相关因素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老年人髋部骨折的骨密度 (BMD)值 ,探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将5 16例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按年龄、性别及骨折类型分组 ,选择性行骨密度检查 ,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并对临床髋部骨折患者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骨折组的骨密度值均低于同性别正常人骨峰值的 2 .5s;同性别、同年龄组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患者的骨密度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老年人髋部骨折主要集中在 6 0~ 79岁之间 ,占同期髋部骨折的74 %。结论 老年人骨量低于同性别骨峰值应视为髋部骨折的危险人群。骨量降低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前提条件 ,但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发生股骨颈骨折或发生转子间骨折 ,主要决定于受伤时的暴力大小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髋部骨折流行病学分布特点:单中心2 85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2 859例髋部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完善老年髋部骨折的防治手段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0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入院的所有髋部骨折患者病例资料,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机制、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手术方法等信息,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结果 (1)本院的髋部骨折收治总数逐年增加,其中股骨颈骨折的占比最高(1 602/2 859,56.03%),股骨粗隆间骨折次之.(2)髋部骨折患者年龄52~104岁,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71~80岁组最多,占37.39%(1 069/2 859).(3)髋部骨折病例中女性所占比例(1 916/2 859,67.02%)高于男性(943/2 859,32.98%).(4)受伤机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走中自行摔伤导致骨折最多,占87.65%(2 506/2 859).(5)骨折类型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股骨颈骨折较多,男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比例较高.(6)所有患者中合并有糖尿病(765/2 859,26.76%)或心脑血管疾病(739/2 859,25.85%)的病例数最多.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以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其在年龄、性别、受伤机制、合并症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这为进一步改善髋部骨折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5.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的多发骨折,随着社会的老龄化,髋部骨折日渐增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为了能很好地预防及减少骨折发生,对103例髋部骨折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做一调查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我们收集髋部骨折住院病人103例,年龄50~57岁,其中男性36例,女性67例。所有患者均为不慎跌倒所致。同时对50岁以上成年人做了一次检测骨钙含量的群体普查。所有检测对象均除外内分泌疾患及其它严重慢性疾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以提高髋部骨折的防治水平和救治质量,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方法:总结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215例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伴发病等。结果:215例患者中,男119例,女96例,年龄14~99岁,平均(68.92±9.71)岁,大于70岁的患者148例;136例患者伴有一种以上的内科疾病,其中大于70岁的患者127例,占93.38%。手术治疗189例,保守治疗21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8例。结论:髋部骨折多见于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多伴发内科疾病。注重围手术期处理和积极的手术治疗可减少髋部骨折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加强陪护和进行安全健康教育可有效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  相似文献   

7.
<正>股骨颈骨折以50岁以上老年人多发,女性多于男性,男性1000人中发生率约1.6%,女性1000人中发生率约3.4%。该骨折较多见于骨质疏松的患者,低能量损伤多见。最常见为老年人平地摔倒,髋部着地外伤所致,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现已成为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或死亡的主要威胁之一。  相似文献   

8.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发生于髋关节囊线以外至小转子下方5cm区域内的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髋部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3%~4%,占髋部骨折的35.7%。吴浩波等【1】报道全球每年约发生170万例髋部骨折,而转子间骨折占将近一半,且病例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程志安等【2】调查了3449例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患者,结果显示,从髋部骨折的类型来看,股骨颈骨折显著多于转子间骨折,其比例为1.33:1。随着年龄的增长,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逐渐降低,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逐渐增高。转子间骨折呈双峰分布,即好发于20~40岁青年人,多由高处坠落和交通事故引起,以及老年人,老年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多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年轻人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上争议较少,一般均主张手术,而对于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及其他内科疾病,如牵引保守治疗因长期卧床而发生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及褥疮等严重并发症,病亡率可高达35%。除非患者有特殊病情,目前多主张对有条件的患者尽早行手术治疗,以便患者早期活动,减少因长期卧床所致的并发症。曾波等【3】报道了448例髋部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占58.7%,保守治疗的仅占6%。本文对近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与骨密度和跌倒的关系。方法 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均因平地跌倒而导致股骨颈部和粗隆间骨折入住我院骨科治疗的患者共41例,男性9例,女性32例,年龄61~91岁,平均(79±8)岁,所有患者均为初次骨折且第一次接受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使用美国GE Lunar公司生产的Prodigy型双能X线吸收法(DXA),进行骨密度测量,分别测量正位腰椎腰1至腰4(L1~4)及健侧股骨颈部骨密度(BMD)。根据所测骨密度值和T值(T-Score)评分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老年人平地跌倒后发生髋部骨折,虽然股骨颈部骨密度值低于腰椎骨密度,但二部位骨密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2,P>0.05)。同样依据诊断骨质疏松的T值评分比较,股骨颈部T值评分低于腰椎T值评分,但二部位T值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1.893,P>0.05)。结论老年人腰椎和股骨颈部任一部位骨量低下跌倒后均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因此,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临床医师不仅要重视提升骨密度,更应注重对老年人进行防止跌倒知识的宣传教育,有效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10年12月200例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80例高龄骨折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得到2个月~6年随访,Harris评分优良率85%。结论:尽早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可以有效减少高龄患者的并发症及恢复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分析全身骨显像时骶椎的放射性分布情况,探讨骶椎放射性分布浓聚及稀疏时的临床诊断.方法 收集212例全身骨显像未见明确骨转移灶的病例,对这些病例的骶椎的放射性分布按年龄、性别进行分组对比,分别统计每个年龄段骶椎的放射性分布情况.结果 骶椎放射性分布正常占57.6%,放射性分布略稀疏占31.1%,放射性分布略浓聚占11.3%.男女患者70岁以上骶椎放射性分布正常的比率明显降低,男/女患者70岁以上骶椎放射性分布稀疏的比率明显增高,女性70岁以上年龄段骶椎放射性分布浓聚比率明显高于男性.结论 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出现骶椎放射性分布情况相近,性别影响因素较小.70岁以上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的存在,导致骶椎放射性分布略稀疏,而且骨质疏松性骶椎隐性骨折,常导致骶椎放射性分布略浓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于该院就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①影响老年人患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最主要原因是意外跌倒,占95%(95/100)。②椎体35.0%(35/100)、股骨颈61.0%(61/100)以及桡骨远端4.0%(4/100)是最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部位,且高龄组患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明显高于老年组,女性患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明显高于男性,股骨颈骨折发生概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造成老年人患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意外跌倒、年龄、性别以及部位。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性地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此来降低其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中老年人随着增龄骨密度变化规律,骨量减少症(OPA)和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方法 用双重能量放射线吸收测定技术测量1024例年龄在40岁以上人群的腰椎正位、左髋部骨密度(BMD),以性别、年龄分组进行分析。结果 ⑴男性和女性髋部BMD水平随增龄呈逐渐降低趋势,腰椎BMD随增龄变化规律不明显,从60岁起髋部BMD水平明显低于同年龄组腰椎BMD(P<0.05)。⑵中老年人OP总患病率为53.7%,OPA为33.1%。中老年男性OP患病率为39.1%,OPA患病率为43.7%,中老年女性OP患病率为65.6%,明显高于男性。⑶老年人OP总患病率为62%,OPA为28.3%。老年男性OP患病率为43.7%,OPA患病率为41.1%,老年女性OP患病率高达80.8%,明显高于男性(P<0.05)。⑷从50岁组开始,男性OPA患病率高于女性,而女性OP患病率高于男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⑴对中老年人BMD测量有诊断意义的部位应该首选髋部。⑵老年骨质疏松的患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尤其是绝经后及老年女性,早期注重BMD筛查,防治OP与骨折的发生是整个社会必须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⑶男性骨质疏松往往被人忽视,中老年男性OPA及OP患病率均不低,随着寿命的延长,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逐年增高,如何重视老年男性OP预防亦是我们临床工作中值得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老年髋部骨折继发性对侧髋部骨折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326例单侧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病例,对继发性对侧髋部骨折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风险因素主要为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手术方式、伴发的疾病、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使用等。结果 326例单侧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继发对侧髋部骨折17例,继发对侧髋部骨折率5.22%。年龄、骨折类型、手术方式、伴发疾病、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使用都是继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治疗中,要对骨折治愈后继发对侧髋部骨折率的危险因素进行重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贵阳地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性骨折的患病率、发病部位及其分布。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居住在贵阳地区50岁以上的822名中老年人,进行脊椎胸5-腰4侧位X线摄片,计算脊椎的楔形指数。结果椎体骨折总患病率为18.0%,且随年龄增加而上升(P<0.05),其中男性总患病率16.0%,女性总患病率19.6%,女性患者患病率与男性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中老年椎体骨折患病率逐年增加,早期防治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整个社会必须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人骨质疏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2年12月175例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70例高龄骨折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经2个月~6年随访,Harris评分优良率85%。结论:尽早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可以有效减少高龄患者的并发症及恢复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广西南宁地区成年女性骨密度(BMD)与年龄变化之间关系,为广西南宁地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DPX-L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384例年龄20~87岁的女性腰椎和髋部的BMD,按10岁为一年龄段,分析各年龄组BMD和骨质疏松检出率的变化.结果:腰椎和髋部骨峰值均出现在30~39岁组;50岁后BMD明显降低,70岁后再次出现BMD降低的高峰.骨质疏松在50岁后明显增加,并以每10年增加20%以上的速度在发展,80岁后发生率近100%;Ward's区较腰椎和髋部其它部位更早发生骨质疏松.结论:广西南宁地区成年女性骨峰值在30~39岁,绝经和年龄超过70岁是骨量丢失、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因素;髋部Ward's区更早出现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8.
据统计65岁以上的人群中,女性20%~30%,男性10%~20%发生骨质疏松.而骨质疏松的主要并发症为骨折,特别是髋部骨折.一旦发生髋部骨折,12%~20%的患者死于合并症,如肺炎及其他感染,50%的患者终生需他人护理,没有可能恢复到骨折前的生理功能水平[1].全世界每年发生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将从1990年的122万上升到2006年的260万,其中接近一半为股骨粗隆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相比,其发病的平均年龄更高、患者全身状况更差,因此预后也较差[2].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及正常人股骨颈骨密度 (BMD)的测量及对照分析 ,了解髋部骨折发生率与骨密度变化之间的规律 ,得出老年髋部骨折阈值。方法 :应用双能量 X线骨密度仪 (DEXA)对 1 1 6例 5 0岁以上的非暴力髋部骨折患者及 1 42例相应年龄的健康自愿者进行双侧股骨颈 BMD测量 ,并做统计学处理 ,利用截断法得出骨折阈值。结果 :同性别骨折组 BMD明显低于正常组 BMD(P<0 .0 1 ) ,骨折发生率与骨密度的变化呈负相关性。男女正常组和男女骨折组的 BMD值均呈正态分布 ,髋部骨折阈值 (即骨折发生率在 80 %以上的 BMD值组段区间中点 BMD值 )男性为 0 .5 2 5 g.cm- 2 ,女性为 0 .475 g.cm- 2 。结论 :DEXA对骨密度的变化及老年髋部骨折的检测直接、准确 ,对髋部骨质疏松骨折的预防、预报及临床治疗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率不断提高,占全身骨折的3%~4%,占髋部骨折的35.7%。该病好发于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50岁及以上转子间骨折患者中,跌倒所致的占68.66%;50岁以下患者以车祸伤和高处坠落伤为主,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8.64%和27.27%。由于骨折部位血供丰富,骨折后极少不愈合,但易发生髋内翻畸形,高龄患者长期卧床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因此,如何做到骨折治疗与并发症预防的充分协调,是骨科医师面临的挑战。回顾近几年的文献资料,对其治疗方面的研究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