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提高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107例PSVT急诊患者分成食管心房调搏治疗组(调搏组)与药物治疗组(药物纽),并观察两组成功终止率,10min内PSVT终止率,终止人数内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成功终止率无明显差异性(P〉0.05),调搏组10min内终止率显著高于药物组(P〈0.01),调搏组终止人数内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组(P〈0.05)。【结论】食管心房调搏治疗PSVT较药物治疗迅速、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心房调搏(TEAP)在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中的价值。方法:对135例接受射频消融术患者进行食道心房调搏和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135例食管心房调搏有123例与心内电生理相符合,但是食道法不能对房室房路精确定位,12例误诊。结论: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TEAP在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功过速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方法学。【方法】对42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行RFCA。旁路采用在心室最早激动点(EVA)或心房最早激动点(EAA)消融,双径路则采用消融慢径。统计其首次成功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RFCA初期与近6年的有关指标。【结果】①422例患者中.旁路190例、房室结双径路合并左侧旁路2例,房室结双径路230例,首次成功率为96.68%。②旁路消融3例复发,慢径改良消融中7例复发,但二次消融(包括第一次未成功的)均获成功。③并发症:股动脉血肿13例,股静脉栓塞3例,心包填塞2例,血管迷走反射2例,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诱发心室纤颤1例,永久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无死亡病例。④近期6年与开始时6年相比,每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X线照射时间减少,复发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成功率进一步提高。【结论】①EAA、EVA标测是旁路消融成功关键。慢径消融成功的标准应以电生理检查结果为准。②RFCA根治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并发症少,随着治疗病例增多,技术水平可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低功率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其中房室结双通道9例,房室旁道15例,采用低功率消融。结果 24例均消融成功,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均无复发。结论 低功率射频消融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高,安全性好,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7.
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12例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性疾病,射频消融术是利用射频电流产生热能经导管消融,使心肌细胞凝固性坏死而打断心脏异常通路,从而达到根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目的,该技术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安全性高的特点。对我院12例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配合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复发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总结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术后复发的原因,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1992年2月-2008年6月我院实施RFCA治疗的1256例PSVT术后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期3个月-16年,统计复发例数,分析复发原因.结果:1256例首次行RFCA成功1227例,一次成功率97.7%;术后复发29例,复发率2.3%.743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中复发18例,复发率2.4%,其中左侧旁道复发10例(1.7%),右侧旁道复发8例(4.9%);513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中复发11例,复发率2.1%.结论: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成功率高.精确的靶点标测、熟练的操作技巧以及正确运用消融方式是降低RFCA术后复发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射频电刀用于外科手术已近一个世纪,以后又被成功地用于神经外科、皮肤病及肿瘤的治疗,而射频治疗心律失常仅在90年代才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各种顽固性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与室性心动过速。1消融术生物物理效应 消融术所用射频多为 350- 750 KHz的正弦波,其生物物理效应是通过交流电的热效应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缓慢热化,细胞内外液水分蒸发、脱水、组织细胞的固体成分趋于收缩以至凝固坏死。2消融术中能量范围的选择 射频输出的能量(单位瓦秒)=输出功率(瓦秒)释放时间。经过动物实验摸索及临床应用,在无…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食管心房调搏(TEAP)电生理检测诊断隐匿性房室旁路(CAP)形成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诊断价值。方法以射频消融和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为依据,分析78例CAP所致AVRT的TEAP心电图(ECG)资料,计算各项诊断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第1个SR间期250 ms时诊断AVRT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48%和100%;SR跃增值60 ms时诊断AVRT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51%和93.59%;RP间期70 ms时诊断AVRT的敏感性、特异性为91.78%和87.50%;RP/P-R1时诊断AVRT的敏感性、特异性为89.67%和89.25%。结论电刺激诱发和终止、SR跃增值、RP间期、室上性心动过速第一个SR间期等指标是TEAP诊断和鉴别诊断AVRT的有效指标,TEAP可较好的对CAP导致的AVRT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RFCA治疗PSVT101例的疗效;101例中包括房室间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48例,左侧旁道38例,右侧旁道10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53例。均先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确定心动过速类型和消融靶点。【结果】总成功率100%(101/101例),总复发率0.99%(1/101例),再次RFCA获得成功。2例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1.98%(2/101),1例发生左侧气胸(左上肺受压约30%)于RFCA术后一周自然吸收,发生率o.99%(1/101)。【结论】根据设备条件严格掌握适应证,消融前进行系统电生理检查,旁道消融靶点正确标测,放电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识别和消融终点正确判定是提高安全性和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行为对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手术顸后的影响.方法:将172例实施射频消融术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分为两组:1998年11月~1999年12月手术者为A组;2000年1月~2002年1月手术者为B组.对A组患者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专科护理;对B组除做好术前准备外,同时给予术前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术后在做好专科护理的同时,预防并及时发现各项并发症,做好并发症的护理.结果:172例射频消融术患者,成功162例,成功率94.2%.其中A组成功率90.6%,B组成功率97.7%.统计学处理,B组成功率高于A组.A组有7例出现并发症,其发生率为8.2%;B组有4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4.8%.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学处理,B组显著低于A组.结论:术前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对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手术预后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303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的电生理机制特点、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入选我院近1a内的射频消融(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303例,均先行电生理检查确定PSVT的类型和消融靶点,并成功实施RFCA治疗。结果:经电生理证实,在303例PSVT患者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占53.14%、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45.54%、预激综合征14.85%,AVRT与AVNRT并存者占1.32%。RFCA治疗的总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1.98%,其中气胸发生3例,心包填塞1例,假性动脉瘤1例,无一例因并发症死亡。结论:AVRT、AVNRT是PVST的主要机制。RFCA是治疗PSVT的有效方法。术者的熟练程度、消融靶点的位置、患者的配合等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射频消融术(RFA)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1994年9月至1995年10月间我院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3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现就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35例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22—66岁。心悸、胸闷病史4月至45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7例。其中1例合并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NRT);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6.
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经导管射频消融 (RFCA)是目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的主要手段 ,其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 ,在儿童快速心律失常的应用上RFCA虽然很多方面与成人类似 ,但由于儿童所特有的生理、心理临床特征[1] ,更需要针对其特点 ,根据术前、术中、术后的不同问题 ,采取不同的护理 相似文献
17.
18.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性疾病.射频消融术是利用射频电流产生热能经导管消融,使心肌细胞凝固性坏死而打断心脏异常通路,从而达到根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目的.该技术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安全性高的特点[1].本文报告对我院24例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配合及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9.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一种引人注目的新技术。采用低能量射频电流导管消融心脏异常传导途径,达到根治的目的。因其创伤小,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已被临床广泛采用。现结合临床病例谈谈RFCA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方面的体会。 1 临床资料 本组选自1997年1月~1999年11月我院心内科16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所进行的射频消融病例。男102例,女58例。年龄30岁以下49例,30~60岁96例,60岁以上15例。消融方法及成功标准遵循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制定的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