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盲瓣肿大常见的原因为脂肪瘤、肌瘤、癌、类癌、淋巴瘤及克隆氏病等。回盲瓣脂肪过多症较为罕见。病理组织学改变是粘膜下脂肪沉积,引起回盲瓣肥厚。主要临床症状为右下腹痛及便血,多见于中年以上妇女。其病因尚不清楚。作者报道3例回盲瓣脂肪过多症,对其CT图像作了分析。CT图像上肥厚的回盲瓣呈不均一的低密度区。脂肪过多症在灌肠造影上呈圆形或分叶状表面平滑的肿瘤阴影,瓣中心回肠末端开口部呈星芒状钡斑。回盲瓣肥厚多发生于上唇,该组例1、3在灌肠造影上可见上唇肥厚,CT图像上肥厚的回盲瓣呈不均一低密度区,而例2灌肠造影显示正常,经CT作出  相似文献   

2.
回盲部癌可引起阑尾急性或慢性炎症,对于长期右下腹隐痛不适患者,临床常拟为慢性阑尾炎,并给予X线钡剂灌肠检查以提供较可靠的诊断依据。本人近十年来共收集到5例回盲部癌伴慢性阑尾炎,均经手术证实,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回盲部病变的CT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临床拟诊为回盲部病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合病理结果探讨不同病变的CT表现特征。结果:40例中,26例恶性肿瘤(腺癌20例,间质瘤3例,淋巴瘤2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其中2例淋巴瘤合并肠套叠;14例炎症,一般感染性炎症8例(阑尾炎7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并肠壁弥漫性增厚1例),肉芽肿性炎6例(包括肠结核2例,克罗恩病4例)。MSCT可显示回盲部病变的范围、肠壁增厚的方式、程度及强化特点,周围脂肪密度变化、淋巴结肿大及其他脏器转移。结论:回盲部不同病变的CT表现特点不同,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鲁安明  汪东文  邓宏武 《武警医学》2000,11(10):592-593
回盲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因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容易与回盲部多种疾病相混淆,因而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我科1988年2月~1997年12月收治回盲部恶性肿瘤48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男36例,女12例。年龄16~72岁,其中40岁以上者36例,占75%。12 临床表现 腹痛47例,占979%,腹部包块31例(648%),贫血消瘦26例(541%),发热16例(333%),血便14例(292%),肠梗阻11例(229%)。13 手术方式 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吻合34例,回盲部切除3例,肿瘤旷置、回肠横结肠吻合5例,单纯肠造瘘2例,腹部探查加活检4例。术后病理诊断:腺癌3…  相似文献   

5.
回盲部附近的疾病的鉴别诊断,不仅包括回盲瓣本身和邻近结肠的疾病,还包括通过回盲瓣脱垂或肠套迭的小肠未端的肿瘤。因回肠未端肿瘤的脱垂或肠套迭可能是间歇性的,诊断可能困难。确定肿瘤起于小肠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总结五例起于回盲部附近的,回肠肿瘤的X 线检查经验。在讨论中提出,回盲瓣增大或异常突起的原因很多,从正常变异到回盲瓣癌。鉴别诊断中,上下唇是否对称,粘膜是否正常比回盲瓣大小更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论肠道充盈法在回盲部结肠癌超声诊断中的辅助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证实的回盲部结肠癌患者肠道充盈法前后的声像图表现,病灶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结果肠道充盈后19例回盲部结肠癌表现为肠壁限局性结节状向腔内突出或弥漫性非均匀性增厚,回声减低、层次分辨不清,黏膜面不光整,部分可见大小不一的溃疡凹陷。其中,肿块型6例,管壁增厚型4例,溃疡型9例。各型病灶均较充盈法前显示更为清晰,肠道充盈前后坷盲部结肠癌超声定性诊断率分别为52.6%和78.9%。结论肠道充盈对回盲部结肠癌的超声诊断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可进一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秦健  朱建忠  辛越  李长勤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228-1230
目的:探讨回盲部囊肿型肠重复畸形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6例回盲部囊肿型肠重复畸形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6例患儿中4例因急腹症入院检查,术前3例影像学诊断为肠套叠,1例诊断为肠梗阻。主要CT表现为回盲部低密度囊性肿块,可见软组织密度环即双环征。4例合并肠套叠或肠梗阻,3例行气钡灌肠示回盲部软组织块影,仅有部分气体进入小肠,均未能彻底整复。结论:回盲部肠重复畸尤其是肠内囊肿型常常合并急腹症而发病,容易漏诊,CT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合并有肠套叠时气钡灌肠效果不佳,应及早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CT小肠与结肠联合造影(CTE+C)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结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随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回盲部病变患者的CT图像,均先后行常规腹部CT平扫和CTE+C检查,比较2种方法的病变检出率,并分析回盲部病变的CTE+C图像特点。结果:回盲部病变检出率常规CT为44.0%(22/50),CTE+C为86.0%(4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E+C检查43例阳性患者,包括肿瘤性病变9例(回盲部腺癌3例,阑尾黏液瘤2例,淋巴瘤2例,回肠间质瘤1例,盲肠脂肪瘤1例),炎症性病变18例(盲肠、回肠炎11例,肠结核3例,溃疡性结肠炎2例,克罗恩病2例),其他良性病变16例(回盲部憩室11例,阑尾粪石4例,肠套叠1例);CTE+C检查7例阴性患者为肠黏膜炎症。结论:CTE+C较常规CT能够明显提高回盲部病变的检出率,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回盲部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分析回盲部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方法  12例均经手术切除或剖腹探查 ,病理诊断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结果 CT表现为 9例回盲部肠壁弥漫性增厚 ,其中 5例侵及回盲瓣及回肠末端而呈横“8”字征。 3例呈局限性突出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病变呈中等强化。此外 ,病灶周围和 (或 )肠系膜、腹膜后可见淋巴结肿大。结论 CT能清楚显示回盲部淋巴瘤的形态特点、范围及肿大淋巴结 ,对该病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临床不典型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对无典型临床表现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临床首次诊断未考虑为阑尾炎,手术和病理证实为阑尾炎者19例,回顾性分析比较螺旋CT轴扫和多平面重建(MPR)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8例表现为阑尾增粗、壁增厚并有明显强化,其中4例阑尾内见结石;盲肠和(或)周围炎10例;右下腹局限性脓肿5例,其中2例伴斑点钙化.采用螺旋CT轴扫法误诊为回盲部及升结肠肿瘤2例,盆腔炎1例,误诊率15.8%,诊断符合率84.2%.采用螺旋CT多平面重建法误诊为回盲部及升结肠肿瘤1例,误诊率5.3%,诊断符合率94.7%.结论:症状和体征不典型的阑尾炎临床诊断困难,易误诊,螺旋CT MPR方法简单,可从不同角度观察病变部位及其周围情况,有利于鉴别诊断,提高诊断符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乳腺X线钼靶照像诊断乳癌误诊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乳腺X线钼靶照像误诊病例影像特点以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近2年来经X线诊断后行乳腺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32例误诊病例。结果:32例中有14例恶性病诊为良性,误诊率为5.9%,18例良性病诊为恶性,误诊率为9.0%,乳腺单纯癌占恶性误诊率的42.9%,其次为浸润性导管癌,占28.6%。浆细胞乳腺炎占良性病误诊率33.3%。结论:在乳腺X线片上只显示圆形肿块的单纯癌及髓样癌易误诊为纤维腺瘤。浸润性导管癌容易漏诊。浆细胞乳腺炎与乳腺癌易于混淆。但认真分析后,在X线片上还是可以区别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检查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MDCT肠道检查患者112例,其中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回盲部病变27例。口服大剂量甘露醇稀释液后,行16排螺旋CT三期扫描,得到原始图像薄层重组后行MPR成像显示回盲部,MPR对回盲部病变显示欠清晰者,再行CPR成像显示回盲部病变。由2名放射科医生回顾性读片比较横断位联合MPR、CPR前后的对病变定位的准确性。结果横断位联合MPR、CPR定位判断准确性(26/27,96.3%)高于单纯横断位(20/27,74.1%),并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31)。MPR、CPR能清晰、完整地显示回盲部病变的内外结构与邻近器官的关系,提高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准确性。结论 MDCT是对回盲部病变一种简便可行的检查方法,MPR、CPR重组可以提高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都熠 《航空航天医药》2003,14(3):163-163
回盲部肿物 (尤其是右半结肠癌 )的临床误诊率至今仍然居高不下 ,文献报告为 2 0 %~ 80 % [1] 。其中以误诊为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的情况较为普遍。为了总结经验教训 ,现将近 10年来收治的 42 4例回盲部肿物中 5 0例误诊为阑尾炎 (占11.6% )的原因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在本组 5 0例中 ,男 19例 ,女 3 1例 ,年龄最小42岁 ,最大 75岁 ,平均 5 1岁。误诊时间为一天至三个月。本组病例入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的最多 ,共 3 4例 (占 68% ) ,14例为“慢性阑尾炎”(其中 4例为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 )。其余 ,1例为阑尾周围…  相似文献   

14.
探讨MR小肠造影(MRE)对肠白塞病的诊断价值。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确诊的6例肠白塞病患者,分析其MRE征象。6例患者在MRE上均表现为回盲部深大溃疡伴肠壁息肉样增厚,病变肠壁扩散受限,均无肠腔梗阻征象。1例患者回盲部邻近腹膜轻度增厚并强化程度增高,手术证实为回盲部溃疡穿孔。本研究表明M...  相似文献   

15.
回盲部腺棘细胞癌先正元患者女,44岁。右下腹隐痛,自己触及一拳头大小包块50天。病后食差,消瘦,大便正常。体检右下腹可触及一直径约10cm包块,中度压痛。实验室和肝脏B超检查无异常。附图结肠双对比检查,回盲部充盈压迫相见回盲瓣增大呈分叶状,附近结肠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气钡灌肠造影和CT扫描对回盲部恶性淋巴瘤检查的效果。方法 收集并分析了4例经术后病理证实回盲部恶性淋巴瘤的影像资料,其中,3例行气钡灌肠造影,1例行CT扫描。结果 气钡灌肠造影显示2例回盲部黏膜被推压、拉长变细或展平,1例黏膜紊乱、粗糙僵直、交织成风格状。2例肿块单发(圆形和葫芦形)、1例多发(圆形),直径0.4cm~10.0cm,边缘光滑。2例诊断回盲部占位,1例疑诊本病。1例h(增强)扫描见回盲部肠腔“夹心饼”样狭窄,肿块分叶界清,密度呈均匀中度增加,诊断回盲部恶性肿瘤。结论 气钡灌肠造影可清楚显示回盲部黏膜改变,明确黏膜下肿物大小、数目、形态及病段肠功能变化。CT扫描可显示更有价值的征象,两种技术联合应用,可获得更多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7.
回盲部肿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回盲部肿瘤病变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收集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回盲部肿瘤病变,对其CT表现与病理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中,恶性肿瘤7例,包括腺癌4例(管状腺癌3例,黏液腺癌1例),恶性淋巴瘤2例,转移瘤1例;2例为良性肿瘤,脂肪瘤、腺瘤各1例。恶性肿瘤CT表现多为回盲部不规则肿块,肠壁增厚显著,肠腔狭窄,呈中等或显著强化;良性肿瘤CT表现则多为不对称肿块,边界清楚,不强化或轻微强化。转移瘤则多有浸润性病变。结论:回盲部肿瘤病变类型多样,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CT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外科女性急腹症病人常将妇科急症误诊为急性阑尾炎。本文就116例中青年女性妇科急症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原因进行分析讨论,以期提高外科急腹症确诊率。l临床资料回.1一般资料我院从1994~1997年收治成年女性急性阑尾炎患者312例,其中误诊118例。误诊率为3782%,其中老年回盲部肿瘤2例,116例妇科急症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2临床表现11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急性腹痛,以下腹为重,伴肌紧张和反跳痛。体温37~39.ZC。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4~142XIc’/L,中性粒细胞;O.62~0.96。月经周期:52例为28~30d,规律。64例30~SOd不等,不…  相似文献   

19.
回盲部是消化系统炎症和肿瘤的好发部位 ,易漏诊或误诊。我院 1988~ 2 0 0 0年共收治回盲部肿瘤 85例 ,其中以肠梗阻为首发症状者 18例(2 1 2 %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男 12例 ,女 6例 ;年龄 2 5~ 6 8岁 ,平均 4 7岁。均以肠梗阻为首发症状就诊。术前结肠镜诊断 3例 ,钡灌肠及系统钡餐 5例 ,术中探查10例。误诊为上腹区占位病变 2例 ,术中发现回盲部肿瘤套叠入结肠肝区 1例 ,结肠脾区 1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致肠梗阻 2例 ,后在术中发现为回盲部肿瘤。另 14例均有腹痛、腹胀和停止排气 ,立位X线均可见 3个以上液体平面。1 2 治疗…  相似文献   

20.
回盲部肿瘤误诊为阑尾炎1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刚 《临床军医杂志》2007,35(5):791-792
回盲部肿瘤因与阑尾解剖位置相邻,故临床表现易与阑尾炎相混,我院1998-2006年收治18例回盲部肿瘤误诊为阑尾炎,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44~76岁,平均61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