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1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及妊娠期的监护和处理.方法对13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单纯由妊娠引起血小板减少94例(72.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引起12例(9.2%),合并肝脏疾病11例(8.5%),重度妊高征引起10例,先兆子痫4例,(共占10.8%), Rh血型不合及病毒感染各1例(各占0.8%).血小板减少出现最早孕周为17+4周,<28周出现37例(28.5%),>28周出现93例(71.5%),3/4左右孕妇血小板减少出现在妊娠晚期.对血小板(5万u者用强的松治疗,分娩前后使用血小板制剂,同时考虑剖宫产.产后出血率为2.3%.新生儿血小板减少2例,头颅血肿1例.63例PT患者在产后1周血小板恢复正常.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一般发生在妊娠晚期,妊娠期血小板减少(PAT)是最常见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类型.有合并症的血小板减少程度严重,大多<7万u,半数ITP有临床症状.糖皮质激素是治疗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术前血小板仍<5万u可输注浓缩血小板.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不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母亲合并ITP时,新生儿可能血小板减少.1/2患者血小板在产后1周左右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机和围生期处理措施。方法以2016年4月-2018年6月天津市静海区医院接诊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历资料作出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0例患者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2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肝病2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先兆子痫5例。其中,经阴道分娩17例,占42.5%(17/40);剖宫产23例,占57.5%(23/40)。结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通常发生于妊娠晚期,通过产前合理治疗提高血小板浓度,能够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 收集6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相关处理措施。结果 66例患者中,单纯妊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47例(71.2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3例(19.7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6.06%),肝功能异常1例(1.52%)及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1.52%)。12例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中,7例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58.33%),3例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5.00%)。剖宫产19例,阴道分娩47例,其中剖宫产者产前平均血小板值低于50×109/L,平均出血量300 mL,阴道分娩者平均血小板值高于60×109/L,平均出血量200 mL;未见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或死亡发生。结论 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是由多种内科合并症及妊娠并发症引起的围产期疾病,应根据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分娩方式应根据血小板及母儿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收集6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相关处理措施。结果 66例患者中,单纯妊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47例(71.2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3例(19.7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6.06%),肝功能异常1例(1.52%)及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1.52%)。12例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中,7例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58.33%),3例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5.00%)。剖宫产19例,阴道分娩47例,其中剖宫产者产前平均血小板值低于50×10~9/L,平均出血量300 m L,阴道分娩者平均血小板值高于60×10~9/L,平均出血量200 m L;未见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或死亡发生。结论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是由多种内科合并症及妊娠并发症引起的围产期疾病,应根据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分娩方式应根据血小板及母儿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5.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常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可分为妊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和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本文将我院两年来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27例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2~2007年收住入院的51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PA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CP),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中的HELLP综合征,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应视不同原因、血小板减少的轻重及产科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及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的分析50例从2010年1月到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收治的妊娠期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孕妇的临床资料,通过测定自身的血小板、监测分娩情况、血栓弹力图(TEG)、出血量及新生儿情况。结果在妊娠的28周前发现8例血小板减少症,妊娠28周后,发现42例。35例自然分娩,15例剖宫产。1例在产后出现出血,量大于500ml。45例分娩足月,5例早产。3例新生儿出现窒息。结论妊娠期出现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多,多于妊娠中晚期发生。积极的处理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出血的倾向和加强胎儿的监护,有利于避免不良情况发生,取得较好的妊娠后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患者的围产期特点及临床处理。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4年1月该院妇产科收治的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院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发病率为0.89%,105例患者中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占56.19%,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占25.71%,GT趋向于妊娠中晚期发病,而ITP趋向于妊娠早、中期;剖宫产率(67.61%)明显高于同期住院分娩的产妇(4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4例剖宫产前血小板<70×109/L在激素治疗或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70×109/L情况下在椎管内麻醉腰麻下剖宫产,未见不良反应。结论:GT和妊娠合并ITP是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孕期常无需特殊处理,分娩方式的选择应根据血小板计数及产科指征,对于血小板计数>70×109/L的孕妇选择椎管内麻醉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因及妊娠结局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寻找其最佳的处理方法以促成良好妊娠结局。方法收集北京市垂杨柳医院2000-2008年收治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例49例,对其发生的病因、处理方法及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PAT)21例(42.86%),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3例(26.5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7例(14.29%),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4.08%),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2例(4.08%),病因不明4例(8.16%)。有剖宫产指征的27例行剖宫产术结束妊娠,其余22例阴道分娩。产后出血1例,产后出血率2.04%。胎死宫内2例。新生儿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者4例。结论多种原因可引起妊娠期孕妇血小板减少,PAT是最常见类型。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严重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在术前和分娩前若能及时补充新鲜血及血小板,使血小板计数≥50×109/L以上者,无产科手术指征可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10.
李肃 《中国保健》2006,14(8):52-53
目的探讨妊娠和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于我院收治的104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病因包括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妊娠期高血压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治疗方法为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对血小板计数<50×109/L者于分娩前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及血小板制剂.剖宫产69例,阴道分娩35例,产后出血≥500ml者13例,产后出血发生率12.5%.胎死宫内3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7例.结论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妊娠和并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围产期诊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1~2006年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48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中有5例血小板数低于50×109/L,患者有皮肤瘀班表现,2例有牙龈出血表现。剖宫产22例,无产后出血发生;正常产26例,产后出血135~535 ml。无产妇发生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结论:临床鉴别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很困难。对于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孕妇应加强孕期监护及治疗。为避免至妊娠晚期出血的风险及胎盘早剥等并发症的发生,可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2.
樊晟  石中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4,(28):4550-4552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妊娠中期体质指数(BMI)水平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明确降低相关GDM并发症发病的最佳干预时机。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该院行常规产前检查诊断为GDM的孕妇443例,依据BMI水平分为3组,A组146例(BMI<23 kg/m2)、B组179例(BMI=23~27 kg/m2)、C组118例(BMI>27 kg/m2)。跟踪随访至所有患者分娩,计算巨大儿、羊水过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病情况,并统计分析各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结果:C组患者妊娠晚期发生巨大儿〔27例(22.88%)〕和羊水过多〔29例(24.58%)〕的风险显著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患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9例(7.63%)〕及新生儿窒息〔4例(3.39%)〕的风险略高于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中期高BMI水平的GDM患者妊娠晚期发生巨大儿或羊水过多的风险显著升高。妊娠中期GDM筛查可能是启动体重控制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时间点。  相似文献   

13.
刘丽丽  张云  陈晓霞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0):1993-199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围生期处理等情况.[方法]选取我院1997年1月~2007年8月间就诊的55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因主要包括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对血小板计数<20×109/L患者短期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或丙种球蛋白,有出血倾向或分娩、剖宫产前血小板计数<50×109/L患者输入血小板制剂等,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是妊娠期常见的合并症,明确病因、对因治疗,可以得到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补铁治疗对妊娠晚期轻型地中海贫血合并缺铁孕妇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8月在本中心建档并规律产前检查确诊为轻型地中海贫血合并缺铁的妊娠晚期孕妇120例,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为A组、B组和C组各40例。A组不予补铁治疗,B组口服多糖铁复合物胶囊治疗,C组口服多维铁口服溶液治疗。观察3组孕妇治疗前后血清铁蛋白(SF)、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Ret-He)及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水平变化,观察孕妇围产指标及不良妊娠结局。结果:治疗后B组和C组患者SF、Hb、Ret-He水平均高于治疗前,sTfR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但B组与C组上述指标无差异(P0.05)。A组孕妇产后24h出血量高于B组和C组,新生儿体重、1min Apgar评分均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两组上述指标无差异(P0.05)。A组孕妇早产、产后出血、羊水异常、产后失血性休克、足月儿低体重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均高于B组和C组(P0.05),孕妇产褥感染发生率3组无差异(P0.05)。结论:口服铁剂补铁治疗均能有效改善妊娠晚期轻型地中海合并缺铁孕妇缺铁及贫血症状,利于降低不良妊娠结局风险,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产妇剖宫产术中有效的麻醉方法及管理.方法 选择血小板计数(PC)<100×109/L的产妇50例,对35例PC≥50×109/L产妇行椎管内麻醉(观察组),其中硬膜外麻醉15例、蛛网膜下隙麻醉20例;对15例PC<50×109/L产妇行全身麻醉(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剖宫产术中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情况.结果 所有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产妇剖宫产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观察组产妇术中出血量为(438.5±112.0)ml,对照组为(466.5±106.5)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产后1 min新生儿进行Apgar评分,观察组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14.3%,5/35)明显低于对照组(46.7%,7/15)(P<0.05).结论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产妇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麻醉方式,充分评估病情及做好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合并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的处理及产后出血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2月~2010年9月28例晚期妊娠合并严重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治疗及疾病转归.结果 对血小板小于20×109/L者分娩前、后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血小板制剂及血浆,终止妊娠方式首选剖宫产,术中术后应用缩宫素,产后出血率10.7%.结论 重视孕期保健,早期确诊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加强产前产时母儿监护,于分娩、手术、麻醉前提升血小板,可防治产后大出血,妊娠晚期合并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经妥善治疗后很少发生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龄产妇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对妊娠结局、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于兰溪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产科诊断妊娠并住院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高龄孕妇136例、妊娠期糖尿病适龄孕妇105例、妊娠期非糖尿病高龄孕妇123例、妊娠期非糖尿病适龄孕妇115例分别设为A、B、C、D四组,比较各组的临床资料,分析各组的妊娠结局、妊娠相关并发症及围产儿情况的差异。结果 A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B、C、D组(χ^2值分别为5.80、9.73、12.32,均P<0.05),A组分娩孕周小于B、C、D组(t值分别为7.86、8.00、9.17,均P<0.05);A组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B、C、D组(χ^2值分别为6.92、7.29、7.28,均P<0.05)。各组间子痫前期、胎膜早破、前置胎盘、羊水过多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A组高于C组和D组,B组高于C组和D组;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A组高于C组、D组,B组高于C组、D组;病理性黄疸发生率:A组高于D组,B组高于C组和D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A组高于D组,B组高于D组,以上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5~6.91,均P<0.05)。四组间围生儿畸形、巨大儿、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及新生儿肺炎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龄妊娠和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存在危害性影响,应提倡产前检查,并加强高龄妊娠围产期监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的病因分布、特点和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四川省人民医院2011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260例妊娠合并肝功异常患者入院24 h肝功、孕周和妊娠结局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0例患者中,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HV)86例(33.08%),按血清病毒学标志物分类: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78例,丙型肝炎5例,甲型肝炎3例;自身免疫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各1例(0.38%);妊娠期高血压疾病71例(27.31%),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42例(16.15%),妊娠剧吐(hyperemesis gravidarum,HG)15例(5.77%),妊娠急性脂肪肝(acute fatty liver of pregnancy,AFLP)13例(5.00%),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综合征7例(2.69%),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综合征5例(1.92%);原因不明19例(7.31%);妊娠合并HV可出现在任何孕期,但以晚期妊娠为主;妊娠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ICP、AFLP患者均集中于中、晚期妊娠,尤以晚期妊娠显著;HG患者只发生于妊娠早、中期;孕16~18W及34~36W为发生肝功异常的高峰期;分析各病因肝功指标发现,ICP以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增高为主,其它病因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为主,CHB转氨酶增高最显著。CHB、AFLP及ICP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和TBA增高,发生黄疸;妊娠肝功能异常患者胎儿早产、宫内窘迫、死胎和产后出血率高于健康孕妇(P0.05)。结论妊娠期肝功能异常主要病因是HV、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ICP,且以晚期妊娠为主。孕16~18W与34~36W是发生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的两个主要孕期。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可增加孕妇和胎儿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妊娠结局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疾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中,最常见的是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妊娠高血压疾病(PIH)和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GT患者不需特殊治疗,PIH及ITP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治疗,术前血小板<50×109/L可输浓缩血小板。结论:多种原因可引起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治疗上应视不同的病因、血小板减少的轻重程度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分娩方式取决于血小板水平及产科相关情况,当血小板<50×109/L或合并产科情况时,可放宽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 PT)的病因及临床特点、处理方法。方法对90例P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水平血小板减少与剖宫产和产后出血的关系。结果导致PT的主要原因是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67例,占74.44%,其次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14例,占15.56%。轻度和重度PT以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最为多见,重度PT主要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随着血小板减少程度的增加,剖宫产发生率和产后出血发生率增加(趋势χ2值分别为15.61,371.01,均P<0.01)。结论 PT导致的产后出血与患者自身血小板减少有关。对于产妇分娩方式的选择,临床应结合产妇的血小板计数水平和产科指征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