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期胃癌的诊断和内镜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发病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 ,其预后与癌浸润的深度有关。据统计早期胃癌手术后 5年存活率 :粘膜层癌为10 0 % ,粘膜下层癌为 90 % ,固有肌层癌为 70 % ;浆膜下层癌为 5 0 % ,浆膜层癌为 70 %~ 40 % ;无淋巴结转移者为 80 % ,远处淋巴结转移者为 2 3% ,有远隔脏器转移者几近于零。可见提高胃癌预后的关键 ,在于早期胃癌的诊断。1 早期胃癌的定义和分型  早期胃癌是指癌细胞浸润仅局限于胃壁的粘膜层和粘膜下层者 ,不论其范围大小 ,有否淋巴结转移。这是日本胃肠道内镜学会 196 2年制定的标准 ,至今仍为世界各国所采用。  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2.
不同浸润程度食管癌组织中肝素酶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素酶基因表达与食管癌浸润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8例浸润浅肌层、20例浸润深肌层、21例浸润食管外膜和5例未明显浸润的食管鳞癌的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正常粘膜中肝素酶基因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浸润浅肌层、深肌层和食管外膜的食管癌组织中肝素酶基因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2.5%、20.0%及90.5%。相邻的癌旁粘膜,肝素酶基因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2.5%、15.0%和52.4%,浸润外膜者与前两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正常食管粘膜均未见肝素酶阳性表达。结论:肝素酶基因表达与食管癌的发展及浸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颖  张古林  胡建功 《河北医学》2012,18(5):597-600
目的:探讨CD147在胃腺癌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胃粘膜上皮、20例癌旁组织、60例胃腺癌组织中CD147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CD147的表达阳性率在胃腺癌组织中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上皮及癌旁组织中(P<0.01),在癌旁组织中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中(P<0.05);在低分化癌组织中显著高于中分化癌组织中(P<0.05),在浸润肌层及浸润浆膜层组织中显著高于浸润粘膜下层组织中(P>0.05),在浸润肌层及浸润浆膜层组织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CD147的表达阳性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体积等无关(P>0.05)。结论:CD147的表达增强可能与胃癌的侵袭转移有关。CD147可能促进了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用 MNNG(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简称 MNNG)溶诱液(500ug/ml)采取“连续定量限期”法给药诱发大白鼠腺胃胃癌病理形态学动态观察结果。在第84、168、217天分别诱发出粘膜内癌、早期浸润癌及浸润癌与多灶性癌,获得较高诱癌率(47/80只),表明给药时间以7~14个月为宜。47例胃癌共97个癌灶,大部分位于胃窦。粘膜混浊、灰白或灰黄是腺癌的最早期改变。组织学类型以高分化腺癌最多,其次为粘液腺癌、混合型癌、印戒细胞癌。研究表明,癌前病变为腺瘤性增生与不典型增生,而非肠化,癌变过程为粘膜糜烂→再生性增生(腺瘤性增生不典型增生)→早期癌(粘膜内癌与早期润癌)→浸润癌。  相似文献   

5.
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腹盆淋巴结有无转移,而腹盆淋巴结的转移与癌灶浸润子宫肌层的程度有关。本文从我院治疗的子宫内膜癌中,收集经病理证实有子宫肌层浸润者100例,就肌浸润程度与盆髂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总结并加以讨论。一、材料与结果 1.本文100例子宫内膜癌均在本院行子宫切除加盆髂淋巴结清扫术并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有子宫肌层浸润,其中有盆髂淋巴结转移者24例占24%。 2.子宫肌层受癌灶浸润的划分标准:将子宫肌层分为三等份,受侵程度在子宫肌层的  相似文献   

6.
21例早期胃癌2例术前胃镜检查发现,余为胃切除标本中发现。21例均为单发灶,溃疡型居多,12例局限于粘膜层内,粘膜下深层浸润者2例发生淋巴结转移。21例中仅1例死于术后癌复发。21例中肠化者和不典型增生者均为90.47%,伴萎缩性胃炎者71.4%,表明三者与早期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新乡医学院学报》1987,4(1):078-78
<正> 21例早期胃癌2例术前胃镜检查发现,余为胃切除标本中发现。21例均为单发灶,溃疡型居多,12例局限于粘膜层内,粘膜下深层浸润者2例发生淋巴结转移。21例中仅1例死于术后癌复发。21例中肠化者和不典型增生者均为90.47%,伴萎缩性胃炎71.4%,表明三者与早期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口服SonoVue胃腔超声造影诊断价值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评价口服SonoVue胃腔超声造影的诊断价值,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及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病理确诊为胃癌的4例患者先后行口服中草药制剂、口服SonoVue胃腔超声造影及静脉注射SonoVue胃壁超声造影,获取超声造影图;在盲法原则下,由9名超声专科医师对上述超声造影图像的癌灶胃腔面清晰度、癌灶溃疡能辨度、癌灶隆起能辨度、癌灶浸润广度、癌灶浸润深度、胃腔梗阻程度6个指标分别进行观察和评判;对评判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价口服SonoVue胃腔超声造影对胃腔疾患的诊断价值.结果:口服SonoVue法获得的胃癌声像图整体视觉效果优于静脉注射SonoVue及口服中草药法;口服SonoVue法显示癌灶胃腔面清晰度、癌灶溃疡能辨度、癌灶隆起能辨度、胃腔梗阻程度4项指标的变异最小,静脉注射SonoVue法显示癌灶浸润广度和癌灶浸润深度变异最小.结论:口服SonoVue胃腔造影显示胃癌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声像图质量整体优于口服中草药制剂法.  相似文献   

9.
王丹  张颖毅  宋永蔚 《吉林医学》2013,34(15):2983-2984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高危因素,探讨cN0期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行Ⅵ区淋巴结清扫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结果:91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由术中冰冻确诊,未见腺体外侵犯及腺体内多发癌灶,均行患侧叶加峡叶切除,联合患侧Ⅵ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23例见淋巴结转移,癌灶直径≥0.5 cm及腺体表面浸润者阳性率明显升高,分别为46.15%、65.21%,而癌灶直径<0.5 cm且无腺体表面浸润者转移率明显下降,仅为2.32%。结论:癌灶直径≥0.5 cm及有腺体表面浸润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常规清扫Ⅵ区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癌内镜下形态与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通过对286例胃癌患者行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早期胃癌病变大小超过3cm者占9.1%,肿瘤浸润达肌层后超过3cm者占36.4%(P<0.05)。早期胃癌Ⅰ型、Ⅱa型及Ⅱb型以粘膜内癌为主占63.6%,Ⅱc型及Ⅲ型以粘膜下层癌为主占90.9%(P<0.01)。进展期胃癌内镜下形态与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胃癌内镜下形态对判断早期胃癌浸润深度有参考价值,对进展期胃癌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早期胃癌系指浸润深度限于粘膜(m)或粘膜下层(sm)的原发胃癌,同一胃内同时存在2个以上独立早期癌灶者为多发早期胃癌。近年文献报告后者约占早期胃癌手术切除例的10%,是胃癌诊治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作者在日本鸟  相似文献   

12.
胃糜烂是指上皮受侵蚀不超过粘膜层以下,又称糜烂性胃炎,组织学上可以完全没有炎性细胞浸润,仅有粘膜缺损,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糜烂性胃炎可分为急性或慢性,粘膜有隆起者又称为慢性疣状胃炎,在内窥镜、X线和组织学上胃粘膜都具有特征性的改变。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复康片对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胃粘膜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复康片低剂量组、复康片高剂量组共4组,每组12只。实验第90天,处死所有大鼠。取胃组织在光镜下观察胃粘膜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胃粘膜萎缩、腺体减少、胃粘膜上皮细胞水肿,粘膜下层组织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炎细胞浸润,浅表渍疡形成。部分腺体发生肠上皮化生。中药复康片低剂量组表现胃粘膜上皮细胞轻微水肿,偶见浅表溃疡形成,并可见粘膜下层组织轻微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可见炎细胞浸润。中药复康片高剂量组表现胃粘膜上皮细胞轻微水肿,未见浅表溃疡形成,粘膜下层组织轻微水肿,毛细血管无扩张充血。仅粘膜固有层见少量炎细胞浸润。结果表明高剂量组的效果要好于低剂量组。结论:复康片可预防卡马西平对胃粘膜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胃癌的早期诊断技术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癌组织浸润仅限于胃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属早期胃癌,发生于腺体上皮而未突破腺体基底膜称原位癌。癌直径在0.5cm以下称微小癌,0.6-1.0cm称小胃癌。早期胃癌经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术后5年存活率为82.2%-92.2%,微小癌、小胃癌术后5年存活率可达100%。本简介胃癌早期诊断进展。  相似文献   

15.
应激状态下胃粘膜耐受性细胞保护作用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胃粘膜对重复应激性刺激产生的耐受性。方法:采用重复不束缚应激(WRS)制作 动物模型,大体及光镜下动态观察粘膜损伤程度及组织学的变化。结果:单次应激后胃粘膜出现广泛的点,线状出血性坏死灶,粘膜明显充血水肿。镜下见出血性坏死灶呈火山口状,几乎达粘膜肌层,粘膜下层充血水肿;重复应激后,出血性坏死灶明显减少,变浅,粘膜下层充血水肿减轻,同时粘于现出活跃的增殖状态。结论:单次应激可引起严重折胃粘  相似文献   

16.
饮酒过量 ,患酒精性胃炎 ,酒后发生胃出血的病人很常见。大量高度白酒在胃内很快被吸收后 ,直接损伤胃粘膜的上皮细胞 ,破坏了胃粘膜的屏障作用 ,引起不应进入粘膜中的 H 离子的逆流 ,而这一过程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重胃粘膜的损伤。酒精不仅损坏粘膜 ,亦可对粘膜下的血管造成损伤 ,先破坏血管内皮 ,然后引起血管扩张 ,使血流缓慢 ,血浆渗出到血管外。同时局部产生大量炎性介质使白细胞浸润 ,胃酸分泌增多 ,更进一步加重胃损伤 ,导致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 ,即所谓“酒精性急性胃炎”。这种情况下若做胃镜检查 ,可以见到胃和食管的粘…  相似文献   

17.
我院自1978年4月至1979年8月,采用自制的“甘链片”治疗胃窦炎52例,取得胃镜粘膜病理活检好转率为63.4%。治疗对象:凡有中上腹不适或疼痛、饱胀等消化不良症状,并经X线胃肠钡餐检查及胃纤维内窥镜粘膜活检病理证实有炎症者。X线依据:(1)胃窦粘膜较胃体部粗大,宽度>0.5厘米:(2)胃窦部痉挛:(3)胃窦部张力升高等。胃镜病理依据:轻度炎症指胃窦部粘膜表层上皮细胞与固有层腺体之间,有散在的炎症细胞浸润。中度炎症指固有层腺体之间,可见到成团的炎症细胞,形似淋巴滤泡。重度炎症指炎症细胞更多地成簇分布,腺体破坏,但尚未完全消失。肠腺化生指胃粘膜固有腺体已变成其他的胃腺或小肠的腺体,可见到小肠吸收细胞,杯状细胞,  相似文献   

18.
在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类癌仅占0.87%。近年我院曾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 例1:男,60岁。因进行性下咽困难、消瘦3个月,于1979年2月7日入院。体检无特殊发现。胃钡透示胃底粘膜不规则,并见软组织块影及充盈缺损。初诊为责门胃底癌。经胸行贲门胃底癌根治木。术中见贲门胃底部不规则巨大溃疡型癌灶约9×8cm,中心区坏死,边缘隆起,胃壁增厚僵硬,癌灶向肝浸润,周围淋巴结肿大。病理报告:贲门胃底嗜银细胞瘤(癌),伴胃体粘膜肠上皮化生,癌灶周淋巴结转移。术后因并发脓胸死亡。例2:男,38岁。因左下腹隐痛、包块伴粘液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探讨细胞外基质及其受体在胃癌细胞分化、浸润与转移以及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制备敏感性、特异性较高的抗层粘连蛋白(LN)抗体 IgG 的Fab-HRP 交联物,应用该交联物及抗纤维联接蛋白(FN)抗体、抗 VLA 亚族结合素单克隆抗体,对45例胃癌、16例非癌胃粘膜进行免疫组化和免疫细胞化学研究。结果显示:(1)非癌粘膜中,LN,FN 呈连续、均匀的细线状分布于上皮和血管基底膜中,FN 亦呈  相似文献   

20.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三大类.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粘膜萎缩性改变、胃粘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是主要病因.慢性萎缩性胃炎指胃粘膜有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其中萎缩性改变在胃内呈多灶性分佰,病变以胃窦为主的称为多灶萎缩性胃炎;萎缩改变主要位于胃体部,由自身免疫引起的称为自身免疫胃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