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测定血钾含量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MI早期血钾浓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和梗塞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对确诊的46例AMI患者入院时即测血清钾并排除其他可引起血清钾含量变化的疾病和因素。采血时间距发病1~23小时。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定为低血钾。结果:46例AMI患者血钾浓度平均为3.54±0.61mmol/L,低血钾25例,其中前壁心梗23例(占92.0%),右室心梗2例(占8.0%)。前壁心梗血钾(3.12±0.35)显著低于下壁心梗(4.11±0.43,P<0.01)和右室心梗(3.78±0.6,P<0.05)。25例低血钾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84.0%(21/25)显著高于21例血钾正常者14.3%(3/21)。结论:AMI早期出现低血钾症时应及时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以提高血钾以防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钾血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48例AMI患者入院后即刻检测血清钾浓度,根据血钾水平分为低血钾组(血钾〈3.5mmol/L)和正常血钾组(血钾3.5~5.5mmol/L),观察其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同时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48例AMI患者低血钾者33例,低血钾组并发室性心律失常20例,明显高于正常血钾组。经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后,低血钾均能纠正。结论低钾血症与AMI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临床上应尽早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防止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钾水平变化及改良危险评分的临床意义,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后定期抽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钾,了解早期血钾的变化趋势。根据血钾浓度(血钾3.5mmol/L为低血钾,血钾3.5~5.5mmol/L为正常)将患者分组,统计室性心律失常。采用改良TIMI危险评分预测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结果低血钾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3.33%。下壁合并右室和广泛前壁梗死患者的平均血钾水平低于3.5mmol/L,下壁合并右室和广泛前壁梗死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血钾组(n=45)心梗患者中34例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5.55%,正常组(n=148)心梗患者中29例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9.59%,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改良TIMI危险评分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灵敏度为80.21%,特异度70.83%。结论低钾血症是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监测血钾水平,及时补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血钾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69例AMI患者根据发病后血钾水平分为低钾组84例(血钾〈3.5 mmol/L)、正常血钾组147例(血钾3.5-5.5 mmol/L)及高钾组38例(血钾〉5.5 mmol/L),观察三组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梗死部位、并发症(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率、病死率。结果低钾组CK-MB水平高于正常血钾组、高钾组,LVEF低于其余两组;低钾组前壁心梗、非ST段抬高心梗发生率高于正常血钾组、高钾组,下壁心梗发生率低于其余两组(P〈0.05或0.01);低钾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血钾组、高钾组(P〈0.01)。结论AMI后低血钾易并发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是判断AM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影响高龄(≥7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110例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动态心电图结果分为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无MVA组,n=69),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MVA组,n=41),比较两组性别、血糖、高血压、心肌梗死病史、心率变异性、左心室射血分数、总胆固醇、肌钙蛋白Ⅰ、血钾、血肌酐、超声心动图和有无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等参数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0例患者共41例(37.27%)出现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其中死亡7例(17.0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低心率变异性、低左心室射血分数、低血钾、高肌钙蛋白Ⅰ、高肌酸激酶同工酶、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罪犯血管支数及梗死面积是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的保护因素。结论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及死亡率较高,伴有低心率变异性、低左心室射血分数、低血钾、高肌钙蛋白Ⅰ、高肌酸激酶同工酶、较高的心功能Killip分级是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低钾血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低钾血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929例ST段抬高的AMI患者于入院时抽血测定血钾、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根据血钾水平分为低血钾组(血钾<3.5 mmol/L)和正常血钾组(血钾3.5~5.5 mmol/L),同时观察住院期间严重不良事件(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猝死)的发生情况。结果低钾血症的发生率为13.7%,下壁+后壁AMI的发生率最低(10.4%),明显低于下后壁+右心室、前间壁和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发病至抽血时间≤3 h的低钾血症发生率为17.3%,明显高于发病时间>3 h者;低血钾组的CK、CK-MB和cTnI峰值明显高于正常血钾组;低血钾组总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23.8%)明显高于正常血钾组(15.8%)。结论低钾血症与AMI患者的梗死时间、部位和面积相关,并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钾浓度与冠状动脉造影相关罪犯血管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136例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且发病时间<12 h的患者.入院后立即采静脉血3ml,测血钾浓度,做18导联心电图.患者均同意做急诊介入治疗,给予冠状动脉造影,确定急性心肌梗死的罪犯血管.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钾浓度与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罪犯血管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罪犯血管为左前降支的血钾浓度最低,左回旋支血钾浓度最高,右冠状动脉的血钾浓度位于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之间.左前降支病变与左回旋支病变血钾浓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冠状动脉病变与左回旋支病变血钾浓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低血钾组与正常血钾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是左前降支的发病早期最容易合并低血钾,预后普遍较差.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低血钾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早期血钾含量与室性心律失常和梗塞部位的关系。方法 :测定 42例 AMI的血钾含量、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梗塞部位 ,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前壁、右室、下壁、下壁 +后壁 AMI患者的血钾分别为 3.5 2± 0 .6 4m mol/ L ,3.2 7± 0 .14m mol/ L ,3.84±0 .33 mm ol/ L ,4.12± 0 .2 8m mol/ L。前壁、右室 AMI者与下、后壁 AMI血钾浓度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低钾血症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 86 .4% ,而血钾正常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13.8% ,二者间亦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结论 :低钾血症多发生于前壁、右室 AMI患者。AMI患者低钾血症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322例。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A组)68例和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B组)254例。通过观察比较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检测生化指标、C反应蛋白(CRP)及血浆脑钠肽(BNP)。并将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高血压、陈旧心肌梗死、既往血运重建病史、基础心率、血压等方面具有可比性。但A组患者的空腹血糖、CRP及BNP水平明显高于B组患者[空腹血糖(8.83±4.81)mmol/L∶(6.02±2.25)mmol/L,P=0.012;CRP(18.24±12.19)mg/L∶(11.06±10.06)mg/L,P=0.016;BNP(446.04±146.37)pg/L∶(315.01±121.11)pg/L,P=0.009]。Logist多因素回归分析示:BNP、CRP的升高是AMI患者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BNP:OR=1.416,95%CI:0.921~3.012,P=0.021;CRP:OR=1.367,95%CI:1.040~4.312,P=0.015)。结论:AMI患者BNP、CRP水平的升高可能预示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平均血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190例AMI患者,根据其平均血钾水平(mmol/L)分为5组:3.5,3.5~4.0,4.0~4.5,4.5~5.0,5.0。用Cox回归分析比较5组患者AMI发生后3年的病死率。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12±1.24)年。血钾3.5~4.0 mmol/L组病死率最低。结论:AMI患者的理想血钾水平可能是3.5~4.0 mmol/L。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情况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猝死率的相关性,预测AMI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方法:对113例已确诊AMI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HRV进行时域分析(主要参数为全部正常窦性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NN),监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然后随访患者1年。结果:SDNN<50 ms,预测高危险水平的患者31例;SDNN介于50 ms~100 ms,预测中危险水平患者36例;SDNN介于100 ms~150 ms,预测低危险水平患者46例。高危险水平患者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19例,猝死6例;中危险水平患者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9例,猝死1例;低危险水平患者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5例,无猝死。3组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P<0.05,心脏猝死率比较,P<0.01。结论:HRV减小程度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发生率有正相关性,HRV在预测AMI患者的危险性及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入院时高血糖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不伴糖尿病的老年AMI患者490例,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分为3组,正常组223例,血糖水平<6.1 mmol/L;轻度增高组150例,血糖水平6.1~7.8 mmol/L;高血糖组117例,血糖水平>7.8 mmol/L。对3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主要并发症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高血糖组女性患者比例较多,与正常组和轻度增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患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高、血压低、心率快,与正常组和轻度增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19.66%,与正常组和轻度增高组的8.07%、14.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较正常组和轻度增高组增高(P<0.05)。结论急性高血糖可能是不伴糖尿病的老年AMI患者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并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观察48例糖尿病并AMI发病6小时内患的静脉溶栓治疗,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32例)和未通组(16例),测定溶栓前和溶栓后2小时的Q-T离散度。结果:溶栓前两组AMI患的Q-T离散度无差异,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通组,有显差异(P<0.05)。Lown氏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溶栓前两组无显差异(P>0.05),溶栓后再通组的显低于未通组(P<0.01)。结论:糖尿病患AMI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可缩短Q-T离散度,改善心肌电稳定性和植物神经功能,并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Q-T离散度具有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PCI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AMI并发CRBBB患者36例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早期行PCI的12例为观察组,未行PCI的24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Killip分级、严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性分析,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观察组的心功能Killip分级[(1.7±0.5)级:(2.6±0.5)级]、严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8.3%:20.8%)及住院病死率(8.3%:33.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LVEF[(56.3±7.1)%:(32.6±4.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PCI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镁与心律失常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镁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 名AMI患者于入院72 小时内行持续心电监护及心电图检查,并测血清镁。结果 心律失常组61 人中低镁血症44 人,心律正常组51 人中低镁血症13 人,两组有显著差别( P< 0-01) ,两组平均血镁浓度间亦有显著差异( P< 0-01) 。经补镁治疗的低血镁心律失常患者预后优于未予补镁者( P< 0-05) 。结论 AMI并低镁血症比血镁正常者更易出现心律失常,早期监测血镁、及时补镁有利于心律失常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表现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AMI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预缺血组和无预缺血组,分组观察AMI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住院期间并发症(心衰、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以及住院期间心性病死率。结果:预缺血组血清CPK峰值明显低于无预缺血组(P<0.05),住院期间心源性休克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无预缺血组(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可减轻心肌坏死程度,缩小梗死面积,并减少AMI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低钠血症的预后价值.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我院急诊内科住院治疗资料完整的7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24~48 h血清钠离子浓度最低值分为三组:A组,钠离子≥135 mmol/L;B组,钠离子120~135 mmol/L;C组,钠离子≤120 mmol/L.比较各组心功能、血清钾离子浓度、住院病死率等指标.结果 住院期间存活714例,死亡72例,存活组与死亡组平均血清钠离子浓度分别为(134.00±5.83)mmol/L和(121.00±7.1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清钾离子浓度分别为(4.4±0.6)mmol/L和(4.3±0.8)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A组7.8%(36/461),B组8.0%(23/289),C组36.1%(13/36),C组病死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钠血症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变化,探讨血浆BNP在非糖尿病AMI并发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近期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AMI患者根据空腹血糖值分为2组,非糖尿病AMI并发应激性高血糖组(试验组)(血糖≥7.0mmol/L)36例,AMI未并发应激性高血糖组(对照组)(血糖<7.0mmol/L)24例,对AMI患者在发病后24h时测定血浆BNP水平。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后2周行心脏彩超检查,测定和计算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记录2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并观察住院2周内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源性猝死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①发病后24h血浆BNP浓度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671.87±631.71)ng/L∶(299.53±455.67)ng/L,P<0.01]。②试验组LVDd、LVSd均高于对照组[(53.01±4.00)mm∶(50.50±3.20)mm,(45.32±5.92)mm∶(42.52±3.27)mm,均P<0.05],LVEF低于对照组[(52.86±5.79)%∶(61.00±7.54)%,P<0.05]。③试验组室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6.67%∶41.67%,63.89%∶37.50%,47.22%∶20.83%,均P<0.05)。④试验组与对照组住院2周内MACE发生率,包括心力衰竭(36.11%∶12.50%)、心源性休克(16.67%∶0.00%)、梗死后心绞痛(25.00%∶4.17%)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率(2.78%∶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糖尿病AMI并发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近期预后差,血浆BNP水平升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内皮衍生舒张因子(EDRF)合成前体—左旋精氨酸(LArg)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和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AMI患者32例,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LArg一疗程(7~10d),对照组33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极化液一疗程,每日作心电监测并记录心律失常,超声测定心功能参数。结果LArg治疗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参数显著改善(P<0.05和P<0.01),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减少(P<0.05)。结论LArg能改善AMI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