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贲门癌的钡餐造影X线表现,提高贲门癌的X线诊断水平。方法对39例经胃镜或病理活检证实的贲门癌的双对比钡餐造影X线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贲门癌病例,主要表现有软组织肿块影(20例);贲门胃底变形、贲门角切迹改变(7例);贲门区龛影(3例);胃底小弯侧变形、僵硬(9例);食道下段改变(36例)。本组39例中除3例早期外,其余均有食管下段不同程度的侵犯。结论X线钡餐造影是检查贲门癌的首选方法,良好的双对比钡餐造影,采用多体位、多角度观察,可以提高贲门癌的X线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早期贲门癌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贲门癌的X线表现,以提高早期贲门癌的X线诊断准确率,减少误漏诊发生。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早期贲门癌患者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患者均做了内窥镜检查及病检。X线首诊贲门癌或早期贲门癌27例,疑诊早期贲门癌6例,误诊为贲门区炎症者3例,食管下端静脉曲张者1例,建议内窥镜检查者3例。X线诊断准确率达67.5%。结论:X线检查仍是诊断早期贲门癌最直捷方便、经济有效的诊断方法,但由于贲门区解剖和生理上的复杂性,使早期贲门癌的X线诊断受到一定的限度,故需与内镜检查及细胞学检查紧密结合,必要时还需作短期随访复查,以进一步提高早期贲门癌的X线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3.
4.
胃双对比造影的X线诊断丰宁满族自治县医院放射科李利民关键词X线诊断;胃双对比造影胃双对比造影技术发展20多年来,已被各级医院普遍推广和运用,它是发现胃部较小、较早病变的主要手段。回顾我院开展胃双对比造影10余年的临床实践,达到双对比效果的仅占40%左...  相似文献   

5.
目前,X线检查对诊断消化道息肉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息肉检出率一般为40~50%,应用气钡双重造影和加压法可提高息肉的显影率。但X线对小息肉的诊断漏诊率较高,尤其是结肠单发性小息肉更易漏诊。故X线检查阴性并不能排除息肉的诊断,如与消化道内镜检查相结合,可提高消化道息肉的诊断水平。一、上消化道钡餐造影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对食道,胃和十二指肠息肉作出诊断。1.胃息肉的X线征象 显示为腔内圆形或椭圆形的充盈缺损,轮廓光滑,息肉区域粘膜皱襞消失,但周围粘膜仍存在,胃壁柔软,蠕动良好,胃腔不缩小,有时还会被肿瘤撑大。带蒂息肉在透视下可随蠕动而移动,若在幽门前区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十二指肠内,呈现十二指肠球内充盈缺损,可以恢复,呈活塞瓣状。当发生梗阻时,有胃梗阻的X线表现。乳头状息肉可以显示为轮廓呈轻度波浪状的充盈缺损影,类似蜂窝状。  相似文献   

6.
金国际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1):1025-1026
目的观察胃下垂的X线表现。方法对131例诊断为胃下垂的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清楚地显示胃下垂较典型的X线表现。结论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是诊断胃下垂首选的、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贲门部是胃癌的好发部位,据国内资料统计,贲门癌约占胃癌的20%~50%,由于位置较高不易扪诊,胃底黏膜解剖复杂,周围又同邻近脏器重叠,早期不易发现,对该病的诊断有一定困难。为了提高诊断水平,现将我院1994年~2004年对76例贲门癌经手术病理及内窥镜证实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分析局部腔内侵犯为主型、局部黏膜管壁侵犯为主型、周围侵犯型三种不同X线钡餐表现类型贲门腺癌的放射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 收集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接受放射治疗的贲门腺癌患者共124例,所有符合条件贲门腺癌病例参考X线钡餐表现和其他影像学资料分为三组:A组39例,局部腔内侵犯为主型,病变局限于贲门区,X线钡餐表现为腔内明显充缺或龛影;B组48例,局部黏膜管壁侵犯为主型,病变局限于贲门区,X线钡餐表现以累及黏膜或管壁为主,腔内无明显充缺或龛影;C组37例,周围侵犯型,X线钡餐表现贲门区外受侵,累及食管下段或胃底,或CT可见管壁外组织受侵.分别对三种类型贲门癌放疗前后的梗阻症状改善情况和病灶范围变化进行比较,应用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B、C三组放疗前后KPS改善率分别为25.6%、27.1%、73%,A、B两组间KPS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KPS改善率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A组72.2%、43.1%、17.5%,B组61.3%、34.2%、8.4%,C组40.1%、9.1%、0.三组病例近期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A组与B组接近(P>0.05),二者优于C组(P<0.05).结论 周围侵犯型贲门癌放疗后的KPS改善率优于局部腔内侵犯为主型和局部黏膜管壁侵犯为主型,但放疗后的近期生存率比前两组差.局部腔内侵犯为主型和局部黏膜管壁侵犯为主型贲门癌在KPS改善率和近期生存率方面相近,各型贲门癌在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时应考虑综合因素.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幽门狭窄是新生儿、婴儿胃肠道常见病之一,主要是因为幽门环形肌高度延长、肥厚引起幽门管狭窄而致。现将我院经临床、X线诊断及手术证实的16例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X线钡餐造影诊断十二指肠憩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X线钡餐造影诊断十二指肠憩室的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我院诊治的50例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X线钡餐造影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憩室大小、形态轮廓、造影剂排空、分布部位及钡餐造影特点. 结果 十二指肠憩室多为囊袋状及类圆形,好发于降部,大小多在1.0cm×1.0 cm-3 cm×3.0 cm之间,小憩室易排空,大憩室排空延迟或不能完全排空. 结论 X线钡餐造影检查憩室的检出率较高,是诊断十二指肠憩室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贲门癌微创手术方式的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贲门癌患者的资料,对前胸外侧切口和后外侧切口两种术式患者的切口长度、胸腔引流量进行比较。结果前胸外侧切口与后外侧切口两组术式的切口长度分别为(11.5±1.1)cm、(26.0±0.8)cm,胸腔引流量分别为(324.2±29.8)ml、(584.3±28.0)ml(P<0.01)。结论前胸外侧切口暴露好、创伤小、能达到肿瘤根治的目的,是一种较好的术式。  相似文献   

12.
孔杰  甘从存  邬显琨  程岭 《河北医学》2008,14(8):917-919
目的:探讨贲门癌手术入路的最佳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贲门癌经腹切口,经左胸切口,经胸腹联合切口手术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入路分为经腹组和经胸组,比较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清扫淋巴结数,上切缘癌阳性率,吻合口瘘发生率,心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的平均清扫淋巴结数,上切缘癌残留率,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心肺并发症少。结论:贲门癌术前需认真分析病情,合理选择手术入路,病情允许者经腹为首选。  相似文献   

13.
刘志高  王宗喜  渠时学 《河北医学》2010,16(9):1053-1055
目的:探讨对胃底贲门癌手术路径的最佳方法,讨论手术操作要点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评价经胸腹两种术式对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胸胃底贲门癌根治术和102例经腹胃底贲门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胸手术40例,每例患者术中输血400-1000mL平均输血600mL。经腹个体化手术102例仅9例需输血平均400mL。手术后住院时间,经胸者为12-35d,平均16d。经腹手术者为10-20d,平均12d。两种手术方法切除标本病理学检查切端均无癌残留。结论:胃底贲门癌个体化手术,经腹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贲门癌中第10号染色体丢失的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PTEN)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2例贲门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PTEN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贲门癌中PTEN基因表达率为43.1%。而癌旁正常组织为100%。PTEN基因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相关(P〈0.05)。结论从蛋白水平证明PTEN基因表达缺失或降低与贲门癌的发生发展有关,PTEN蛋白表达的检测可能成为判断贲门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部分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进展期胃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进展期胃癌的CT表现,提高CT对进展期胃癌的认识。方法:搜集近两年来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5例进展期胃癌,对其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讨论其CT表现特点。结果:45例进展期胃癌中其CT的影像学特点表现为胃壁增厚、软组织肿块、溃疡、环堤、胃腔狭窄、腹腔内淋巴结转移等、其中BorrmannⅠ型(蕈伞型癌)5例(11%)、BorrmannⅡ型(局限溃疡型癌)8例(18%)、BorrmannⅢ型(浸润溃疡型癌)17例(38%)、BorrmannⅣ型(浸润型癌)15例(33%)。结论:CT能很好显示进展期胃癌特征,并能明确诊断,能清晰显示胃癌向周围组织侵犯及腹腔内转移情况,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腹贲门癌根治术的术式及其优势。方法分析于20042008年经腹切开膈肌脚入路贲门癌根治术50例患者。所有患者食道侵犯均小于2 cm,且影像学检查无重要脏器转移。结果全组手术无死亡病例,无吻合口狭窄,无切缘阳性病例,术中中转手术1例改胸腹联合。吻合口瘘1例,保守治疗痊愈。术后并发血气胸2例,保守治疗痊愈。平均住院14 d,全部随访,一年生存率88%,二年生存率54%,三年生存率48%。与该院同期经胸或胸腹联合切口手术相比生存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经腹贲门癌根治术可避免开胸并发症,切开膈肌脚扩大了后下纵隔视野,手术效果满意,术后恢复快,特别是对不能耐受开胸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手术机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KAI1/CD82蛋白在贲门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贲门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6例贲门癌组织和相应标本的46例非肿瘤性粘膜组织KAI1/CD82蛋白的表达.结果:KAI1/CD82蛋白在癌组织中表达较非肿瘤性粘膜明显增强(P<0.05).KAI1/CD82蛋白表达与贲门癌患者的年龄显著性相关(P<0.05),与其它临床病理特征没有显著性关系(P>0.05).结论:KAI1/CD82蛋白的表达可能参与了贲门癌的发生发展.检测KAI1/CD82表达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贲门癌发生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106例贲门癌的术前营养状态及与手术后并发症的关系。29.2%患者术前白蛋白<35g/L,31.1%患者术前白蛋白<100g/L。白蛋白<35g/L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明显高于白蛋白≥35g/L组,后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3%(P<0.05)。血红蛋白<100g/L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3%,而血红蛋白≥100g/L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3%,两者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贲门癌术前低营养状态非常普遍,该种状态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贲门癌中CD3^+ T细胞数量与贲门癌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对42例贲门癌、18例癌旁组织以及12例正常贲门黏膜组织中的CD3^+ T细胞进行染色,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关系。结果(1)标本中CD3^+ T细胞平均数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癌旁组织,癌组织和正常黏膜(P〈0.05)。(2)贲门癌中CD3^+ T细胞平均数量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组织类型及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3)贲门痛中CD3^+ T细胞平均数量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CD3^+细胞的数量与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呈负相关,CD3^+ T细胞可能在延缓贲门癌的病情进展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1983年以来,作者对15例残胃贲门癌、食管瘤患者行再次手术治疗。其中,采用切除肿瘤,保留部分残胃与食管吻合术治疗贲门癌、食管下段癌10例,全胃切除术治疗贲门癌3例和结肠代食管术治疗食管中上段癌2例。残胃食管吻合采用作者设计的食管-胃浆膜肌层套式吻合法,10例患者手术效果满意,进食良好,术后恢复快,预后较3例全胃切除术好。并就手术中残胃的体积、血液供应及消化道重建方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