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重视老年胆道外科疾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继震教授胆道外科疾病包括胆道结石、肿瘤、先天性畸形、寄生虫病、感染等,在老年人的外科疾病中颇为常见,发生率居消化系统疾病的第3位。胆道疾病多伴病史冗长、反复发作,时以急腹症形式出现,来势凶险,常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果;如最常见的结石性胆囊炎,结石的梗阻...  相似文献   

2.
胆道外科疾病的诊治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胆道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对传统胆道外科构成挑战,使胆道外科诊治观念面临更新和拓展.胆道外科疾病的诊治现状:(1)胆囊结石的手术指征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对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是否需要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术也缺乏随机对比研究;(2)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原则已形成共识,但对早期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指征、时机和方法尚无统一标准;(3)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手术指征逐渐规范;(4)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其当前的主攻目标,扩大肝切除范围似乎是当前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效果的必然趋势;(5)内镜在胆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受到高度重视,尤其是肝外胆管结石和不能手术切除的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内镜治疗对传统胆道外科手术治疗构成挑战;(6)腹腔镜胆道外科手术范围逐渐扩大,除对单纯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LC已成为其治疗的"金标准"外,对肝外胆管结石的腹腔镜手术治疗已广为接受,并正在向胆总管囊肿、左肝内胆管结石的腹腔镜手术扩展;(7)医源性胆管损伤仍时有发生,对其有效预防和及时、恰当的处理需要引起时刻重视.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是一项伟大的事业,经过几代人的积极探索、开创与努力,已经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时至今日,仍是步履维艰,问题多多。历史使命感、时代责任感,让我们深入思考,怎样走向中西医结合?虽然大的方向明确,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大的道理知道,中西医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但是这条路具体怎样走,是我们探讨的主题。无论路程多远,总得一步一步地走,这就是我们的答案。因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和卫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平均寿命明显延长,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也逐年提高。我国预期平均寿命已达70岁,60岁以上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10%以上。预计2050年全球65岁老年人将达到75亿,60%健康保险和35%的住院费用均用于老年人。因此老年人是一个特别需要医疗保健关注的群体。关于“老年”的标准,不同地区有所区别。世界卫生组织将65岁以上定为老年人,欧美发达国家采用这一标准。亚太地区老年学会根据地区特点以60岁作为划分界限,中华老年学会采用后一标准,将60~89岁定为老年期,90岁以上定为长寿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胆胰疾病诊治中的应用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 术前禁食6h,在全麻或镇静下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根据检查结果,选择性镜下治疗。结果 诊断性ERCP逐渐转向较多的治疗性ERCP,ERCP在胆胰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范围扩大。结论 治疗性ERCP是胆胰疾病微创治疗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1 概述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胆、胰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传统模式,部分“开放式”手术已逐渐被内镜下检查和治疗取代,从而开创了现代胆、胰微创外科。但是,仅依靠间接影像学表现的诊断和治疗,使ERCP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治疗性ERCP在胆胰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治疗性ERCP在胆胰系统疾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对1995年7月至2005年11月的2165例经ERCP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评价治疗性ERCP在各种胆胰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治疗性ERCP成功率98,7%,治疗病例中胆管结石最多,占51.6%,其次为恶性胆道梗阻,占18.6%,乳头良性狭窄占9.4%,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占6.7%,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占6.3%,医源性胆道损伤占3.2%,慢性胰腺炎占3.0%,胆道蛔虫占0.6%,其他0.6%。并发症发生率1.2%,其中穿孔死亡1例。结论治疗性ERCP对多种胆胰疾病疗效确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胆胰疾病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内镜微创技术治疗70岁以上老年人胆胰疾病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3月至2005年4月间,我们应用内镜微创技术治疗70岁以上伴有上腹部手术史的胆胰疾病患者37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水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hydrography)是近年来磁共振成像重大进展之一,该技术利用器官内的液体作为天然对比剂的原理使含水器官显影。它代表着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具有无创性特点,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GP)技术是利用天然的胰液、胆液作对比剂,立体地显示胆管和  相似文献   

10.
胡三元  姜希宏 《山东医药》1997,37(11):23-23
腹腔镜在胃肠疾病中的应用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50012)胡三元姜希宏刘风军张楠1993年11月至1997年3月,我院应用腹腔镜对18例胃肠疾病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男14例,女4例;年龄25~68岁。其中急性阑尾炎行阑尾...  相似文献   

11.
王群  蒋伟 《实用老年医学》2003,17(5):231-233
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我国6 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每年以3%的速度持续增长 ,胸外科的老年患者人数也在逐年增长。由于这部分患者往往存在COPD、肺部感染和肺心病等各种呼吸系统疾病 ,肺功能差 ,且多有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应变能力减弱等表现 ,加之胸外科手术所引起的创伤如皮肤切口、胸壁肌肉的切断、肋骨的切除和撑开以及胸腔内的手术操作等破坏了患者内环境的稳定 ,导致一系列应激反应的产生 ,从而可出现种种手术风险 ,限制了胸外科手术在老年病人中的开展。近年来 ,随着内镜的产生、辅助手术器械的完善、双腔管插管技术的成熟以及…  相似文献   

12.
老年胆道疾病的治疗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1胆囊结石和胆囊炎老年人群易出现胆囊功能紊乱,胆汁过度浓缩、沉淀,从而引起胆固醇结晶或胆红素钙盐等结石样物质沉积.老年胆囊结石通常无症状,虽然胆囊结石病史越长,发展为胆囊结石症和胆绞痛的机会也越大,但目前普遍认为,对无症状患者不应施行预防性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14.
老年人垂体腺瘤的微创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体腺瘤是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 ,发病率约十万分之一 ,占颅内肿瘤的 10 %。我院收治的垂体腺瘤占颅内肿瘤的 19 8% [1] 。近 2 0年来本科室经蝶微创手术切除垂体腺瘤 3375例 ,老年病人占 9 2 % ,国内外资料老年患者占 5 %~ 18% [2 ,3] 。1 老年垂体腺瘤的特点1 1 类型 根据我院 10年来收集的 190例老年垂体腺瘤 ,无分泌型腺瘤占 5 3 7% ,多激素腺瘤占2 1 1% ,泌乳素 (PRL)腺瘤和生长激素 (GH)腺瘤各占 11 6 % ,其他类型的肿瘤很少 ,无 1例为促甲状腺激素 (TSH)腺瘤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这个比例和大宗资料或年轻病人的构…  相似文献   

15.
16.
微创心脏外科 (minimalinvasivecardiacsurgeryMICS)是近 10年迅速发展的一种手术模式。由于器械技术的改进 ,使手术创伤更小 ,病人恢复更快 ,住院时间更短 ,费用更少。现就MICS在老年人中应用的几种方式和注意事项等作一概述。1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这是目前发展最快的领域 ,老年人由于全身状况的限制 ,特别适合微创手术 ,而冠心病又是老年人的常见病 ,有多种方式的MICS。1 1 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 常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正中开胸 ,体外循环下 ,心脏停止跳动后进行手术 ,由于体外循环将产生一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老年人梗阻性胆道疾病是否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病死率,是否可提高老年人梗阻性胆道疾患者的手术安全性.方法 将278例老年梗阻性胆道疾病患者,根据其接受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损伤控制性手术组和确定性手术组.根据梗阻性疾病的良恶性分层分析,比较其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和确定性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病死率.结果 损伤控制性手术组118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32%,术后病死率为0;确定性手术组160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4.38%,术后病死率为6.8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良性梗阻性胆道疾病患者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3%,术后病死率为0;确定性手术治疗组分别为16.3%和4.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恶性梗阻性胆道疾病患者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5%,术后病死率为0;应用确定性手术治疗组分别为35.29%和10.2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和P<0.05.结论 损伤控制性手术可降低老年人梗阻性胆道疾病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病死率,提高老年梗阻性胆道疾病患者的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19.
20.
Peroral cholangioscopy with duodenoscopic assistance can allow direct visualization of the bile duct. Several clinical studies suggest the utility of peroral cholangioscopy for the management of various bile duct lesions. Although direct visual observation may be a useful adjunct to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for distinguishing malignant from benign bile duct lesions, the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needs further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ies. Intracorporeal lithotripsy with the use of a peroral cholangioscope may be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difficult-to-treat bile duct stones, including intrahepatic stones. At present, however, the fragility of the fiberscope equipment and technical difficulties hold back its popularity. Preliminary data obtained by using a new videoscope, which provides excellent quality images, are encouraging. Furthermore, 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videoscope will have longer durability of optical images and better manipulation than previous fiberscop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