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古到今,中外医家都把体质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去研究。不同体质的人针刺感觉,效果是不同的,更需要结合体制辨证施针。在《灵枢·行针》中把人分为5种人,对于指导针灸临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浅谈《灵枢·官针》篇刺法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灵枢·官针>篇所论述的刺法和针具以其主要适应证为主进行了分类,分为主要用于治疗痹证的刺法和针具、根据致病邪气性质的刺法、主要用于治疗经脉病证的刺法、主要用于泻邪的刺法和针具、主要用于适应邪气深浅程度的刺法及其他6大类,并简述了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总结概括《灵枢·血络论》的学术思想为:首次提出“邪气在络”的理论及治疗原则;运用经脉气血盛衰理论指导临床;提出血脉在体表盛衰的观察要领;阐述针刺后肉着的原理.其中刺络放血的方法,至今仍指导着临床治疗,对于正确认识与传承针灸理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灵枢》体质相关内容从文献学角度进行分析和整理。结果表明体质是《灵枢》在整个针灸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视的内容,由于体质不同形成阴阳气血虚实的不同已成为《灵枢》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故纠正体质偏颇是针灸临床追求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灵枢·官针》是关于中医古典针法的经典文献,其中所论刺痹法,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至今对临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刺痹法共有九种,毛刺法刺皮肤治浮痹,合谷刺刺肌肉治肌痹,恢刺与关刺刺筋腱治筋痹,输刺与短刺刺骨治疗骨痹.特殊操作类又有多针、多向刺法的齐刺、傍针刺和烧针刺法的焠刺,以治疗各种经久不愈的痹痛.研究这些古刺法,对于提高痹证的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灵枢·行针》是《灵枢经》的重要篇章,主要论述了由于人的体质不同,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会出现6种不同的反应,并对不同反应的原因和机理做了深刻的探讨。本文从整体审查,调和阴阳、体质各异,针感迥然、辨证施治,指导临床等方面浅析针灸学术思想,这些为指导后世针灸临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田永衍 《河南中医》2008,28(10):8-9
通过分析张仲景辨治"虚劳"用方,提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天雄散、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肾气丸、薯蓣丸、酸枣仁汤、大黄(庶虫)虫丸等8方具有一定内在变化关系,重点突出辨治"虚劳"动态疾病观.  相似文献   

8.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少阴病病因传经或直中而发,有寒化、热化2种转归,分别治宜扶阳抑阴或育阴清热,禁用汗法,其预后阳存则生,阳亡则死.  相似文献   

9.
10.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其他疾病的影响,致使脾胃功能受损,气血耗伤而逐渐形成的慢性病证,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小儿疳证又称“疳疾”、“疳积”、“五疳”、“诸疳”等,古代被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也是儿科常见病症。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疳疾论》篇中首次将本病治法作了总结。1病机方面吴鞠通指出:父母惟恐小儿饥渴,常给予过量饮食,小儿自己不知饥饱,每遇美食多吃不厌,加之小儿脾胃消化功能尚不健全,导致食滞胃停,脾气因而郁滞,脾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胃不能输布津液,困聚于内,生为水湿,湿聚中焦气机不…  相似文献   

11.
12.
《金匮要略》首次提出了"妊娠""郁冒""脏躁""转胞""阴吹"等病名,论述了妊娠病、产后病及一些妇科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方法.创立了妇科外治法;并提出了正常妊娠与妊娠疾病之鉴别.  相似文献   

13.
对《灵枢&#183;官针》篇所论述的刺法和针具以其主要适应证为主进行了分类,分为主要用于治疗痹证的刺法和针具、根据致病邪气性质的刺法、主要用于治疗经脉病证的刺法、主要用于泻邪的刺法和针具、主要用于适应邪气深浅程度的刺法及其他6大类,并简述了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内经》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但由于年代久远,辗转传抄,造成文句错乱,文义不属,给后人的理解造成困难。《灵枢&#183;天年》中,“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高等医药院校本科教材《内经讲义》1984年12月第一版(即“五版教材”)解释:“‘使道’:一指鼻孔(杨上善注),一指人中沟(马莳注)。一般多从后说。‘基墙’:‘基’,星象家称地阁,俗称下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从十二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对《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予以分析,从而对中医心脏疾病病名、病位、因机、脉证、治法、方药等诸多问题,予以辨析,并着意述明其病变实质及辨治特点,使之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易于掌握,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医临证辨治心脏疾病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气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与气相关的表达贯穿《黄帝内经》针灸理论之中。以《灵枢·行针》27个气的概念内涵和具体所指为研究对象,划分为观念之气与现象之气,并逐一分析气在不同语境中的实际意义。其中观念之气为古人阐述医理内在逻辑所依托的抽象概念,对针灸理论体系的建构有一定启发;现象之气是古人对直观可见、可感的具体现象的概括,对临床中理论的实践运用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初读古代中医典籍,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因此翻阅了古、现代各家译释,但在其中发现一些疑惑的或暂且不敢苟同的地方,并记录下来,以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有这样一段经文:“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藏府各因其经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历代医家对这段经文的解释各不相同,其中分歧最大者为“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一句。下列举有代表性的三家观之:其一,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阳明为阴阳脏腑之海,五脏六腑各因十二经脉受气于阳明,故经脉得为胃行津液之气”。他认为十二经脉为胃行其津液。  相似文献   

19.
《北京中医药》2008,27(5):377-377
  相似文献   

20.
带下病是指妇女阴道内分泌出的一种粘液发生了量、色、质、气味的变化,并伴有全身症状的疾病。历代医家常将带下分为“五色带”,以应五行理论,便于辨证论治。“五色带”即白带、黄带、赤带、青带、黑带等。《傅青主女科·带下篇》承袭了前人以“五色带”命名分类方法,对带下证进行辨证论治。傅氏所创带下五方为:“完带汤、易黄汤、加减逍遥散、清肝止淋汤、利火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