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改变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大连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研究组,和100例正常体检妊娠期妇女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情况。结果研究组D-D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检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助于对患者病情发展的判断,在临床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软组织损伤患者血中D-二聚体(D-D)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110例软组织损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78例(70.9%),肌腱及椎间盘损伤32例(29.1%),同期本院健康体检人员11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患者伤后2h的D-D和Fbg含量、不同时间点伤后D-D和Fbg含量,以及观察组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凝血指标、D-D和Fbg含量。结果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患者中,中度、重度损伤患者2hD-D、Fbg含量均明显高于轻度损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肌腱及椎间盘损伤患者中,Ⅱ~Ⅴ级患者2hD-D含量明显高于Ⅰ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软组织损伤患者伤后2、4d时D-D含量均明显低于伤后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伤后2h、2d和4d时D-D、Fbg含量逐渐降低,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bg和D-D能够早期反映病情变化,对软组织损伤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顺来  靳宝兰 《天津医药》2004,32(4):211-213
目的 :探讨D -二聚体、纤维蛋白原 (Fg)水平以评估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活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冠心病患者126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42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36例 ,稳定型心绞痛 (SA)48例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D -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D -二聚体和Fg的阳性发生率及含量,UA和AMI患者组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01) ;SA组患者的D -二聚体和Fg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UA组D -二聚体阴性组的Fg水平小于阳性组 (P<0.05) ,而AMI这两组Fg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D -二聚体及Fg 含量越高 ,越易发生AMI ,UA组D -二聚体、Fg增高者可有血栓形成。D -二聚体和Fg含量测定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发生新鲜血栓形成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余国庆  窦念涛  孙红 《安徽医药》2014,(12):2315-2317
目的:探讨D-二聚体( DD)、纤维蛋白原( Fib)及胱抑素C( CysC)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该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85例,健康体检者47例为对照组( NC组)。测定其空腹DD、Fib、CysC水平,并按照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蛋白尿组( NA组,UAER<30 mg· d-1)108例、微量蛋白尿组(MA组,UAER 30~300 mg· d-1)51例、临床蛋白尿组(CP组,UAER >300 mg· d-1)26例。观察DD、Fib、CysC与糖尿病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 MA组和CP组DD、FIB、CysC水平均显著高于NC组及N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P组与MA组相比亦明显升高(均P<0.05);MA组和CP组DD、CysC阳性率显著高于NA组(均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DD、FIB和CysC与UAER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380,0.480,0.819,P均<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糖尿病肾病患者尤为明显;DD、FIB和CysC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G)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3例稳定型心绞痛(SA)和对照组20例的DD和FG含量。结果①D-二聚体(DD):AMI组(196.92±106.88)μg/L,UAP组(152.91±62.76)μg/L,与健康对照组(68.56±32.88)μg/L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SAP组(113.86±52.05)μ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②纤维蛋白原(FG):AMI组(3.68±1.06)g/L,UAP组(3.08±0.49)g/L,与健康对照组(2.23±0.33)g/L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SAP组(2.77±0.38)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FG水平的联合检测对CHD的诊断和预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40例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结果急性心肌梗死(14例)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10例)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稳定性心绞痛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比其他各组明显缩短(P〈0.01);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各组间4个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着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系统及内皮细胞损伤在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慢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测量48例房颤患者(其中风心病28例,冠心病20例)和30例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g)。结果房颤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血浆D-dimer浓度极显著升高(P<0.01),纤维蛋白原水平也显著升高(P<0.01)。风心病患者与冠心病患者之间D-dimer,Fg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房颤患者血浆D-dimer和Fg水平升高,可能与其高发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8.
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肝硬化患者(ChildA级12例,ChildB级20例,ChildC级18例)、20例慢性乙肝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测定其血浆D-D和Fib水平。结果肝硬化Child分级三组之间血浆D-D含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Fib含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硬化各组与慢性乙肝组相比,血浆D-D和Fib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各组血浆D-D和Fib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D-D和Fib水平与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观察血浆D-D和Fib含量的变化,有助于对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判断,指导临床用药治疗,对预后估计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成人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检测水平,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与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按有无大血管并发症分为2组,单纯糖尿病组51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组69例。3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纽。所有受试者均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组与单纯糖尿病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测定都增高,单纯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组与单纯糖尿病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都增高,但与有无并发症及其病程无关;D-二聚体的明显增高提示D-二聚体与大血管并发症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中B型钠尿肽(BNP)、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为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快速免疫荧光法分别测定对29例AMI患者治疗前后和29名正常对照者血浆中BNP水平进行检测,通过血凝仪进行D—D、Fib测定,D—D采用免疫比浊法,Fib采用凝固法。结果AMI患者血浆中BNP、D—D、Fib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ib:P〈0.05,D—D:|P〈0.05,BNP:P〈0.01),正常对照组与AMI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ib:P〈0.01,D—D:P〈0.01,BNP:P〈0.01),BNP与D—D在AMI治疗前水平呈正相关(r=0.825),治疗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r=0.507),AMI经溶栓和相应的支持治疗后Fib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而BNP、D—D水平虽然下降明显,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BNP:P〈0.01,D—D:P〈0.01)。结论AMI患者血浆中BNP、D—D、Fib水平的变化说明其参与了AMI的发生、发展,特别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或)破裂及血栓形成。因此BNP、D—D、Fib等3项指标的观察分析对AMI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虹  董虹 《福建医药杂志》2008,30(2):108-10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及纤维蛋白原(FG)含量的变化及在疗效观察中的意义。方法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CHD)患者125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1例,不稳定心绞痛(UAP)组47例和稳定性心绞痛(SAP)组57例。健康对照组65例。检测各组及UAP组患者抗凝治疗后D-二聚体和FG水平。结果AMI组与UAP组、SAP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浆D-二聚体和FG水平明显升高(P<0.001);UAP组与SAP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亦明显升高(P<0.001);SA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患者抗凝治疗后D-二聚体、FG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FG水平对冠心病的危险分层及疗效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李爽  张弘 《江西医药》2010,45(5):484-485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联合检测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67例及采取单纯随机选取同期未并发早期肾损伤的2型糖尿病患者82例,对其检测的D-Dimer、FIB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的D-Dimer、FIB的含量明显高于同期2型糖尿病未并发早期肾损伤的患者,其差异具有显著性,且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率高于单项检测的阳性率。结论D-Dimer、FIB联合检测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联合检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探讨其对DN的早期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137例,按u MA的排泄率和SCr水平分为糖尿病无肾病组(A组)、DN初期组(B组)、u MA临床DN组(C组)、氮质血症组(D组),分别检测DD、FIB、CRP、u MA水平并和对照组比较。结果 4组DD、FIB、CRP与对照组比较,P<0.01,u MA除糖尿病无肾病组(A组)P>0.05外,其他三组P<0.01;四组DD、FIB、CRP、u MA间两两比较,P<0.01;联合检测DD、FIB、CRP三项指标对DN的检出阳性率除D组外均显著高于各单项检测(P<0.05);各组DD、FIB、CRP指标与u MA均呈现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07、0.641和0.864,P<0.01。结论 DD、FIB和CRP水平的检测特别是三者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DM早期肾损害的检出率,对DN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关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梗死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关系。方法对入院的52例脑梗死患者24h测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并与健康对照组20例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24h测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6.
余蓉晖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264-265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对冠心病(CHD)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08年10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CHD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8例,将三组的D-D与FIB检测结果与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三组冠心病组的D-D与FIB检测结果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对照组与SAP组对比FIB和D-D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AMI组与UAP组的D-D与FIB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1)。结论血浆FIB、DD水平影响着冠心病的发病和病变程度,对预测心血管事件和判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妊高征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化  张继斌  张建富 《江苏医药》1999,25(6):474-475
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纤维蛋白单体或中间聚合体在江.作用下,形成交联纤维蛋白,后者进一步受纤维蛋白溶解酶作用发生降解,形成D-二聚体(DD),这是一项监测纤溶活性有价值的指标;纤维蛋白原(Fg)是凝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凝血因子。我们通过测定D-D、Fg含量,旨在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血液纤溶活性和凝血改变。资料与方法一、检测对象(1)正常非孕组:生育期健康非孕妇女10例,年龄25~34岁,平均29岁,均为健康供血者。(2)正常妊娠组:初孕妇20例,年龄25~32岁,平均岁,孕32周~用周,平均36周。(3)妊高征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变化以及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实验组,并同期抽取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Clauss法以及乳胶免疫比浊法对两组对象的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越为严重,则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越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显著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血小板、D-二聚体与脑梗死发病有关。方法观察有血栓倾向的疾病、TIA、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D-二聚体的浓度。结果脑梗死急性期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明显高于其他疾病组,血小板明显低于其他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非腔隙性脑梗死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浓度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脑梗死各亚组血小板浓度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血小板、FIB、D-二聚体的变化出现在脑梗死之前,它们促进了血栓的形成,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水平可作为评价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线资料及预后情况,比较不同预后情况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 经临床有效治疗后,预后良好(预后良好组)患者占比为70.59%(48/68),植物生存(植物生存组)患者占比为20.59%(14/68),死亡(死亡组)患者占比为8.82%(6/68)。(1)不同预后情况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组内比较:预后良好组患者治疗后3 d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入院时,治疗后1、2周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入院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物生存组患者治疗后2周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入院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1、2周,死亡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7.20±1.78)、(7.29±1.80)g/L高于植物生存组的(5.19±1.53)、(4.04±1.60)g/L及预后良好组的(4.03±0.87)、(2.11±0.71)g/L,植物生存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