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斌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1):1884-1885
71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而试验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14%,相对于对照组,试验组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P<0.05)。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患者下肢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肢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 )的早期诊断价值及评价DPN程度的意义。方法 对 5 3例糖尿病患者下肢F波、运动神经、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检测 ,分析糖尿病患者中有、无神经系统自觉症状组 ,1型、2型糖尿病组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结果 各观察组神经传导速度较正常值减慢 (P <0 .0 1) ;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比较 ,F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加重 (P <0 .0 1) ,感觉神经传导比较尚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1型糖尿病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较 2型为重 (P <0 .0 1)。结论 下肢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是DPN早期诊断及评价DPN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对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速度(NCV)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无明显周围神经症状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周围神经NCV的测定,同时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NCV可发现无明显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部分周围神经呈损伤性改变,总异常率达25.33%,同时发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异常率高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下肢异常率高于上肢,且NCV改变与病程有关,而与年龄无关.结论:NCV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4.
吴琰  吴海莉  韩云 《全科护理》2016,(31):3281-3283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糖尿病病人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方法]将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人采用计算机编号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综合性护理。比较两组的血糖变化、临床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病人护理后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的下降水平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77.5%(P0.05);观察组病人护理后尺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增快,且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能够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的神经传导速度,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的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 纳入某院102例DPN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接受西药甲钴胺治疗,观察组51例加用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腓总神经、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及血...  相似文献   

6.
银杏达莫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超峰 《临床荟萃》2008,23(19):1413-1414
我院用银杏达莫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疗效肯定,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选择2004年7月至2007年7月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41~72岁,平均(60.1±3.7)岁,糖尿病病程5~20年,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银杏达莫和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8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在控制血糖、降压、降血脂等治疗基础上,银杏达莫组给予银杏达莫20 ml/d,甲钴胺组给予甲钴胺500μg/d静脉滴注,联合用药组同时给予银杏达莫20 ml/d+甲钴胺500 μg/d静脉滴注,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3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 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达76.5%(26/34),银杏达莫组和甲钴胺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4.O%(11/25)及34.8%(8/23),联合用药组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神经传导速度较甲钴胺组和银杏达莫组明显改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38.68±4.10)、(39.55±4.34)m/s与(34.35±2.74)、(32.78±2.66)m/s与(36.56±4.71)、(33.24±3.26)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37.44±4.42)、(34.26±4.01)m/s与(33.26±2.65)、(32.13±3.33)m/s与(34.80±4.43)、(31.04±4.62)m/s,P均<0.05).结论 银杏达莫联合甲钴胺可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氧化应激状态和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评价疗效.方法 40例DPN患者予依达拉奉60mg/d,静脉滴注2周,检测治疗前后氧化和抗氧化系统指标和神经传导速度,并进行总体症状评分(TSS).结果 治疗后DPN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含量明显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明显提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显著增快,TS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依达拉奉可抑制DPN患者氧化应激,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张新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6):2376-237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DPN病变累及周围神经,导致感觉丧失,肌力减弱。在临床症状出现前,电生理检查已可发现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10.
周世蓉 《临床医学》2007,27(5):21-22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与山莨菪碱注射液联合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40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20例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山莨菪碱注射液10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15 d。,对照组20例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15 d。结果治疗组痛觉过敏及感觉减退有效率达77.78%和72.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和58.33%,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达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与山莨菪碱注射液联合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速度(NCV)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检测164例糖尿病患者(DM组)和40名健康人(对照组)NCV,并分析其与年龄、病程、血糖、血脂及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DM组NCV明显低于对照组,DM组中NCV与空腹血糖、血脂无明显相关,与年龄、病程相关,且有周围神经症状者更为明显。结论:NCV的检测有助于DPN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依达拉奉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 只,选取10 只作为正常组。其余予一次性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造模。抽取48 只模型大鼠,分为电针组、依达拉奉组、联合组和模型组各12 只。造模后4 周、8 周,测试各大鼠摆尾阈值、血清超氧化物酶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浓度及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造模8 周时,电针组、依达拉奉组和联合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SOD 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MDA 浓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而联合组明显优于电针组、依达拉奉组(P<0.01)。结论电针及依达拉奉均能有效抑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大鼠的氧化应激反应,改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托吡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托吡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3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3例,均给予常规降糖及B族维生素支持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托吡酯治疗1个月。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0.7%和67.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提高,但治疗组的传导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在控制血糖基础上,加用托吡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确切,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与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方法对172例DPN患者按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湿进行中医证候归类,5级记分法量化评分,并进行常规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测。结果中医证候出现频率阴虚、血瘀〉50%;高龄组阳虚证候比重及积分高于低龄组(P〈0.05);血瘀、阳虚证候积分随着病程的延长明显增高(P〈0.01)。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评分与阴虚、阳虚、血瘀积分呈正相关;空腹血糖(FBG)与气虚积分、脂蛋白a与阴虚积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阳虚积分呈正相关;NCV异常组中的阴虚、血瘀证候比例高于各自正常组,而气虚、痰湿证候反之,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虚、血瘀积分越高,NCV异常越明显。病程、FBG、收缩压(SBP)、同时并发糖尿病肾病(DN)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神经系统体征评分是NCV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DPN临床证候以阴虚、血瘀为主,阳虚、血瘀越明显,神经传导速度越慢;病程延长、FBG和SBP升高、合并DN和DR及神经系统体征评分增加是NCV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大剂量山莨菪碱与常规剂量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DPN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B2组,每组20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包括糖尿病饮食、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及调脂降压等,并采用甲钴胺注射液和依帕司他片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加用山莨菪碱注射液治疗,B组加用前列腺素E1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腓肠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及Toronto评分的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Toronto得分和正中神经、腓肠神经的MNCV及SNC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治疗后Toronto得分和正中神经、腓肠神经的MNCV及SNC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治疗后12例出现口干、面色潮红、视物模糊、心率增快及排尿困难等,但均可耐受,并完成治疗;B组治疗后3例出现低热、头痛及静脉炎,但均可耐受,并完成治疗.结论 山莨菪碱与前列腺素E1治疗DPN对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提高MNCV和SNCV均有效,且不良反应少,但2种方法的疗效未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坐骨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80只,采用链脲佐菌素(STZ)一次性腹腔注射诱导建立DPN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每天给予3 mg/kg依达拉奉腹腔注射4周,观察摆尾温度阈值(TTT)、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神经形态和坐骨神经中一氧化氮(N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对照组大鼠TTT升高,MCV和SCV减慢(P<0.01),形态学明显异常,NO、MDA含量明显增多,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TTT明显降低,MCV和SCV明显加快,形态学明显改善,NO、MDA含量明显减少,SOD活性显著增高(P<0.01)。结论:依达拉奉可降低DPN大鼠坐骨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能早期诊断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疾病,以临床确诊的97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行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结果:NCV较正常减慢,异常率为43%~59%;下肢异常率高于上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高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患者的NCV与血糖值无明显关系,与病程长短呈正相关。结合临床,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检出率由19%提高到71%。提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糖耐量减低(IGT)患者神经传导速度(NCV)和交感皮肤反应(SSR)的变化。方法:对25例IGT患者(IGT组)、32例2型糖尿病(DM)患者(DM组)及18名对照者(对照组)进行一侧肢体NCV检测和四肢SSR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GT组(除腓神经外)各根神经NCV均有不同程度减慢,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M组(除胫神经外)各根神经NCV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减慢(P<0.05)。IGT组双下肢SSR起始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延长(P<0.05);与对照组相比,DM组四肢SSR起始潜伏期显著延长、波幅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IGT组和DM组NCV异常率分别为5.56%、28.00%、65.63%,SSR异常率分别为33.33%、72.00%、93.75%,3组间NCV和SSR异常率均有显著差异(P<0.01)。在IGT和DM组中,SSR异常率均高于NCV异常率,且无症状者亦有一定的NCV和SSR异常率。结论:IGT患者存在临床或亚临床周围神经损害,以小纤维受累为主,大纤维受累较少且局限于感觉纤维;SSR对糖代谢紊乱相关的周围神经损害的早期诊断敏感性优于NCV,但其特异性较差。  相似文献   

19.
Diabetes is a leading cause of peripheral neuropathy. Fifty percent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 will have pain. All patients with diabetes should be screened annually for neuropathy by performing a neuropathy-specific history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The Michigan Neuropathy Screening Instrument can easily be used to screen patients in the primary care setting. Tight glycemic control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terven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DPN. For the patient with painful DPN,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are considered the first line of treatment. Many patients may require a combination of pharmacologic and nonpharmacologic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