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剂量LAK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裘云庆,钱文炳,盛吉芳,干梦九,严力行慢性乙型肝炎是目前危害我国青壮年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除干扰素为目前较为有效的抗乙肝病毒(HBv)药物外,近年陈成伟等[1、2]报道小剂量自体LAK细胞回输是治疗慢性乙肝较...  相似文献   

2.
LAK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年追踪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LAK细胞治疗组(150例)与对照组(120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年内的疗效。方法 两组病人分别在治疗结束后及1、2、3、5、7、10年内检查肝功能,HBVM、PCR-HBV-DNA、肝脏B超、X-线食道钡餐透视、肝癌发生人数和病死人数。结果 治疗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X^2检验)。治疗组死亡1例,对照组死亡46例;治疗组无肝癌发生,对照组有12例发生肝癌。结论 LAK细胞治疗慢性乙肝10年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我科采用基因工程白介素2体外孵育之具有杀伤活性的自体淋巴细胞即自体LAK细胞回输治疗慢性乙肝54例,致HBeAg阴转24例,占44.4%,抗-HBe出现17例,占31.4%。对照组20例中HBeAg阴转3例,占15.0%,抗-HBe出现2例,占10%,统计学处理(P<0.05)有可比性。结合临床观察,复习文献对其治疗机理进行探讨,认为本治疗是有前途的抗HBV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自体LAK细胞回输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试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相似文献   

5.
自身LAK细胞回输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自身 LAK 细胞回输过继免疫疗法,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65例慢性乙肝患者,结果 HBeAg 阴转率为29.1%,HBV—DNA 阴转率为59.2%,均较对照组0和2%为高,P<0.01。16例 HBV—DNA 阴转者,有11例治疗前转氨酶升高。32例转氨酶升高者,其平均复常时间为23.0±10.4天,较对照组的34.3±17.5天为短(P<0.01)。说明自身 LAK 细胞回输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对慢性乙肝患者有控制病毒复制、促进肝功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王跃民  谷善青 《山东医药》1997,37(10):16-17
动态观察了慢乙肝患者用不同方法治疗后外周血LAK细胞活性与HBV-DNA阴转的变化,结果表明,治疗后1个月LAK细胞活性增强,与HBV-DNA阴转有较好的相关性,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HBV-DNA阴转率继续升高,而LAK细胞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8.
LAK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张文蒋春玲北京酒仙桥医院北京市100016主题词肝炎,丙型/治疗杀伤细胞,淋巴因子激活SubjectheadingshepatitisC/therapykilercels,lymphokine_activated分类号R512....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丙型肝炎重叠感染后血清病毒标志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乙、丙型肝炎重叠感染后血清病毒标志的变化任仲轩,裴,王麟士,刘金星两种嗜肝病毒在同一宿主体内相互作用,会使其中一种病毒的复制受到抑制,甚至被清除。为了探讨这种病毒之间的干扰现象,本文作者对慢性乙、丙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患者的血清肝炎病毒标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和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抗病毒治疗能够显著延缓疾病进展,降低CHB、CHC相关肝硬化失代偿和肝细胞癌风险,改善远期预后。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利用传统或新型的指标及其模型,可有效地监测抗病毒治疗疗效和疾病进展,可作为指导病毒性肝炎精准诊疗的重要工具。基于生物学标志物指导的诊疗策略有望进一步提升我国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疗效,降低相关病死率,助力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病毒性肝炎相关病死率下降65%”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1.
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39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以及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在体外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后sIL-2R的分泌能力。结果示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sIL-2R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其升高与病人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肝内单个核细胞浸润和肝细胞坏死相关。而病人PBL经PHA刺激分泌sIL-2R的能力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例临床诊断为丙型肝炎患者,研究其外周血单核细胞中HCVRNA的存在及复制。9例患者血清标本抗-HCV及HCVRNA均为阳性,采用高敏感的逆转录一套式PCR法测定其外周血单核细胞中HCV正、负链RNA,结果9例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7例HCV正链RNA阳性,3例HCV负链RNA阳性,证实部分丙肝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存在HCV的复制,表明肝细胞并非为HCV感染与复制的唯一场所。  相似文献   

13.
重组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访观察重组干扰素α-2b3×106U,每周3次,皮下注射,疗程3个月,治疗44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以未用于扰素的44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作为对照,两组病例病型、年龄、性别、病程及ALT等方面皆有可比性。治疗前所有病例HBsAg、HBeAg、HBV-DNA均阳性。结果发现重组干扰素α-2b治疗组在治疗完成时、随访治疗后6个月、1年、2年、3年的HBeAg阴转率分别为50.0%、51,2%、55.3%、40.9%和42.9%;抗HBe阳转率分别为250%、34.1%、42.1%、36.4%和42.9%;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5.5%、51.2%、42.1%、40.9%和42.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慢性活动性肝炎,治疗前ALT超过100IU/L,病程短于3年,女性病人,治疗开始后有发热者的疗效较好。副反应主要有发热、肌肉关节痛。结果提示重组干扰素α-2b是一种有效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14.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小板变化及其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Born法、ELISA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和电镜对38例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患者血小板功能、调节介质和超微结构进行了系列研究。结果发现: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显著升高,血小板聚集率(PAR)、血小板TXB2及cAMP含量明显降低;PAR与血小板TXB2及cAMP、TXB2与cAMP之间均呈非常显著相关,血浆β-TG与PAR及cAMP之间呈非常显著负相关;超微结构以血小板活化和退行性变为突出改变。分析认为慢重肝患者可能因体内各种因素作用,使血小板发生持续性激活,引起获得性血小板贮存池病。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凋亡及其与病毒和Fas抗原表达的关系,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一组慢性乙、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细胞凋亡状况,并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病毒和Fas抗原表达。结果31例患者中,25例肝组织中检出末端标记阳性细胞,散布于肝小叶和肝窦内,部分炎症坏死灶中和胆管上皮细胞也可检出阳性细胞;组织炎症活动度较大者和病毒抗原阳性者凋亡指数较高;凋亡细胞可为病毒抗原阳性和阴性;Fas抗原阳性与阴性组间凋亡程度无显著差异。提示病毒性肝炎患者感染和未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均可发生凋亡,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采用合成肽酶免疫分析法(spELISA)和美国Ortho公司第2代ELISA(2ndELIsA)对103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作筛选,阳性血清用重组免疫印迹法(4·RIBA)作鉴定,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CVRNA,以重新评价重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CV存在状态及其意义。发现spELISA和2ndELISA检测抗HCV的阳性率分别为22.33%(23/103)和19.10%(17/89),阳性血清经4·RIBA鉴定仅59.09%(13/22)阳性,HCVRNA检出率亦仅为60.00%(9/15)。动态观察,约1/3抗HCV阳性患者抗HCV持续2~4周消失。血清反复冻融可使阳性检测吸光值(A492)下降,阴性检测A492值升高。血清抗HCV阳性和(或)HCVRNA阳性患者均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但合并HCVRNA阳性患者预后较差。结果提示单独HCV感染不是本地区重型肝炎发生的主要原因,部分患者抗HCV存在可能属既往感染或系“被动输入”所致,也可能为假阳性,检测HCVRNA对于确切了解重肝患者HCV感染状况和判断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82例输血后慢性丙型肝炎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IgM动态变化进行观察,82例患者均检测到抗-HCV抗体,其中51例抗-HCVIgM阳性。抗-HCVIgM出现规律表现为4种类型:(1)持续检出型24例(29.27%);(2)间断检出型8例(9.76%);(3)短暂检出型19例(23.17%);(4)阴性型31例(37.80%)。将82例输血后慢性丙型肝炎抗-HCVIgM出现类型与丙氨酸转氨酶(ALT)、HCVRNA消长情况比较,发现阴性型具有较低的ALT峰值,而其它3型ALT峰值较高(P<0.01)。8例经干扰素治疗的慢性活动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均有ALT明显异常及HCVRNA、抗-HCVIgM阳性,治疗后1~3个月ALT均转为正常,HCVRNA转为阴性,但其中只有3例伴抗-HCVIgM的阴转,随访1年发现,只有抗,HCVIgM阴转的3例病人得以痊愈,其余5例均在治疗后半年内病情复发。提示治疗中伴有抗-HCVIgM阴转的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五种免疫球蛋白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确诊的ASC、CPH和CAH病人(共计86例)检测IgE与T细胞亚群及其它免疫球蛋白。结果表明,IgE和IgG明显升高,二者均与CD_4/CD_3比值呈负相关,IgE较其它免疫球蛋白能更灵敏地反映肝脏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丙肝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CVRNA存在情况及有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套式PCR检测46例急性丙型肝炎(丙型肝炎以下简称丙肝)和4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PBMC中HCVRNA。结果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中HCVRNA检出率显著高于急性丙型患者(P〈0.001),急,慢性丙型肝患者血清和慢性丙肝患者PBMC中HCV RNA检出率显著高于ALT正常的抗-HCV阳性  相似文献   

20.
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测定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改变,及其在诊断、病情演变和预后判定中的意义。本文作者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01例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血清sIL-2R水平(包括急性病毒性肝炎80例、慢性乙型肝炎21例),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sIL-2R分别为907.9±254.0u/ml和795.7±198.2u/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肝炎组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P<0.01);其中急性病毒性肝炎黄疸期血清sIL-2R明显高于恢复期(P<0.01),各型急性病毒性肝炎之间血清sIL-2R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提示: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sIL-2R水平均明显增高,其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免疫功能状态、肝细胞损伤及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