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流行性出血热病多属于中医的温热病范畴,对其传变规律和治疗大法医者多遵叶桂“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以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余通过临证认识到,温热病,发生急剧,传变迅速,临床上常舜间卫气营血证并见,尤其气营血分证互见较多,再固执古训,按步就班治疗,常致措手不及,贻误病情。因此,流行性出血热病初现的治疗首先是早治疗,病在卫气分时即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病机为湿、热、毒三邪杂感有关 ,属中医疫病范畴。临证按中医辨证分 5型治疗 ,每型各示基本方。同时探讨中医辨证分型与流行性出血热各期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肾脏损害、热退病重及五期经过为特征。根据本病特点、临床证侯及流行性和传染性,属于中医学温疫、疫疹、疫斑范畴。病理传变有卫气营血的全过程,病理中心在气营、重点为营血,病变涉及肺、胃(肠)、心、肾等脏。病理表现极其复杂,每易出现三焦俱热、虚实夹杂的局面。因此,在本病各期的传变中,应按卫气营血,结合三焦和六经辩证进行治疗。我们遵循中医理论及辨证论治原则,针对本病各个病期的特点制订了一系列方药,自1980年以来治疗1127例,提高了疗效,降低了病死率,治疗组为1.11%,对照组为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一种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以急起高热、广泛出血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及具有“热退病增”的特点,目前病死率仍较高。近些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的积极开展,各疫区在防治本病中广泛应用中医中药,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现综述于下: 一、病因病机的探讨 (一) 疾病归属:目前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出血热属于祖国医学温病范畴,属冬温时疫、温毒夹斑证等(乔富渠:内科学〈全国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下册。518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又有少阴伏气温病学说(匡萃璋:论伏气温病学说的精华与糟粕,中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病机为湿、热、毒三邪杂感有关,属中医疫病范畴。临证按中医辨证分5型治疗,每型各示基本方。同时探讨中医辨证分型与流行性出血热各期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自1978年南朝鲜李镐汪从疫区黑线姬鼠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以来,国内外学者对EHF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临床治疗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国与朝鲜、日本、苏联、北欧  相似文献   

7.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国际命名为有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受到普遍重视。在我国本病被列为防治与研究的重点疾病,在科研与防治工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一、发病及分布本病疫区分布很广,主要存在于欧、亚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出血热按照1981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科研座谈会的7项标准:①流行病学资料;②感染中毒症状;③毛细血管中毒症状;④渗出体征;⑤。肾脏损害;⑥血象;⑦典型经过,结合本地及邻县流行性情况与发病季节,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其病因感受瘟邪疫毒致病,进而酿生热毒、瘀毒、水毒,“三毒”几乎贯穿于病变的整个过程,发热、低血压休克期以热毒、瘀毒为主,少尿期以瘀毒、水毒为主,多尿、恢复期则为正气亏虚。余毒未清。因此,治疗当以清瘟解毒类方药中,选用具有抗出血热病毒作用的特异性药物,以加强针对性;同时根据各个病期的不同病理特点,辨证采用相应治疗大法,结合具体病情,有主次地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9.
李俊玲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8):811-812
流行性出血热按照1981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科研座谈会的7项标准:①流行病学资料;②感染中毒症状;③毛细血管中毒症状;④渗出体征;⑤肾脏损害;⑥血象;⑦典型经过,结合本地及邻县流行性情况与发病季节,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其病因感受瘟邪疫毒致病,进而酿生热毒、瘀毒、水毒“,三毒”几乎贯穿于病变的整个过程,发热、低血压休克期以热毒、瘀毒为主,少尿期以瘀毒、水毒为主,多尿、恢复期则为正气亏虚,余毒未清。因此,治疗当以清瘟解毒类方药中,选用具有抗出血热病毒作用的特异性药物,以加强针对性;同时根据各个病期的不同病理特点,辨证…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有较好疗效。笔者通过临床观察,认为本病属中医的温病范畴;病因为湿热疫毒;基本病机是毒盛血瘀、损肾伤阴。主张以卫气营血为辨证纲领,参照三焦、脏腑等辨证法则,结合本病的五期经过进行辨证。治疗上主张急证急攻,尽早驱邪,运用“清解”“三通”之品,灵活选加温病“三宝”,始终以护养阴津为要务。在用药剂量及方法上不墨守陈规,以“预其护虚”、“先安未受邪之地”。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肝脏损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元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二大类,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EHF,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在病原体未解决前,在我国称流行性出血热(EHF,epidemichemorrhagicfever);在朝鲜称朝鲜出血热(KHF,koreanhemorrhag—icfever);在苏联称出血性肾病肾炎(HNN,hemorrhagicne—phrosonephritis);由于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的确立及病原学的解决,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但我国现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名。  相似文献   

12.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我省于1957年发现此病以来,在EHF的防治和科研工作中均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近年来我省研究进展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13.
<正>1病案举例例1,女,38岁,为我院传染病房住院患者。2000年12月8日西医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合并低血压期。临床表现:发热3 d,微恶寒,神情淡漠,醉酒面容,胸部潮红,腋前红疹,懒于言谈,口气秽浊,头痛身重,胸闷呕恶,呃逆时作,不欲饮食,尿赤便溏,粪色糜黄,舌质红,苔白腻,脉濡数。病前有田间劳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出血热按其临床各阶段的症候表现,根据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法则,进行分析和归纳,大致可属于温热疫毒的范畴。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在毛主席这一伟大教导的指引下,我们从  相似文献   

15.
16.
1988年第4期本刊刊登了流行性出血热治疗常规,现将出血热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内容报导如下。诊断标准一、中医病名诊断,温疫,又名疫疹、疫斑。 1.发病特点为起病急,传变迅速,多发于青年,有明显的流行季节。 2.临床表现特点。主症:发热,头痛,眼眶痛,腰(身)痛,面红目赤,颈胸部潮红,便秘,小溲短赤,皮肤粘膜出血点或瘀斑,衄、咯、吐、便、尿血,精神萎糜烦躁、神志恍惚或神昏谵语。兼证:咳嗽、咽痛、口渴,纳差,恶心呕吐,呃蹤,四肢湿冷,面色青晦,心慌等。 3.实验室检查 (1)早期尿中出现蛋白,且迅速增多,有红细胞,管型或膜状物。 (2)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随着病程  相似文献   

17.
18.
将流行性出血热,按“温热证”、“湿温证”结合分期予以辨证,分别采用辛凉透表、清热凉营、芳化淡渗、清热利湿等方法进行治疗,并对其病机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汉坦病毒(HantaanVirus,HV)引起的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传染病。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干EHF发病机理的研究,曾先后提出过病毒直接作用学说、丘脑下部间脑炎学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学说及神经体液因素学说。随着临床免疫学的发展,又开始了对本病免疫发病机理的探讨。现已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本病是以病毒感染为始动因素,以免疫反应为主要环节的疾  相似文献   

20.
<正> 目前流行性出血热死于休克者已较少,而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者明显增多。哈医大分析了1980年365例死亡病例,死于少尿期占50.76%,尿毒症死亡率最高。近年来由于免疫学、分子生物化学、肾活检、电镜技术的进展,为研究出血热肾衰开辟了广阔前景,现将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